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馬凱/釜底抽薪 解救低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釜底抽薪 解救低薪
◆  方祖涵/運動場的故事性行銷
◆  薛承泰/當蠟筆小新遇見佩佩豬
◆  洪蘭/彈性應變 有心比有技術更有效
◆  李清志/台北誕生新美術館
◆  陳立恆/首善台北與世界宜居的幾步之遙
◆  施振榮/發放「全民AI學習券」消除AI落差






馬凱/釜底抽薪 解救低薪


2024-06-09 01:04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儘管過去九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優於南韓,甚至超越美、日,但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直到去年,已連續三年負成長,跌幅甚至創了十一年來最大。這種倒退嚕的現象並非偶然,事實上綜觀近廿年經濟的表現,平均成長率幾達七%,而經常性月薪則平均僅增長○點一三%。足見所謂「薪水階級失落廿年」,並非虛言。

十餘年來,低薪問題早已是眾所撻伐的焦點,政府也紛紛提出各項對策力圖挽救,但何以苦無成效,眾說紛紜。其犖犖大者,當以服務業就業人數持續增加,但與製造業相比,其薪資則相形見絀,尤以雇用二二○萬人批發零售業為然。

然而何以服務業薪資相對偏低,人數大增?主因有二:一是台灣腹地太小,服務業又難以向外發展,只要勞動供給增加,薪資自易降難升;一是中國大陸自九十年代積極發展加工出口業以來,將全球各國基礎勞動的工資都全面壓低,而台灣藉此發展數十年的加工出口業則外移殆盡,使大批無法外移的勞工只能轉入基層服務業謀一枝棲。

至於製造業,則一方面較低薪的加工業外移,剩餘的業者對勞動的需求較少,且較重技術,又能與大陸下游廠商協同生產,薪資也能水漲船高。

即使如此,廿年來整體薪資增長率仍然微乎其微,近三年乃至全面倒退,根植於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荼毒廿餘年的教改,摧毀了決定多因素生產力(MFP)的重要關鍵,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成長的成敗取決於一國技術的進步,而非單純勞力的增長或資本的累積。多因素生產力就已將勞動的工時與固定資本淨存量這兩項變數的影響去除,放棄經濟成長的功能。而技術進步主要來自人力資本的提升與增長;這又仰賴高等教育及技職教育的貢獻

早期台灣經濟起飛與高速成長,成功的技職教育,眾所公認,是重要的推手。近廿年與彼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摧毀技職教育並大力降低高等教育素質的教改。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所得提高,原本就受到政府輕視的技職學校問津者日少。教改一面廣設高中大學,將原本要投向技職學校的學生吸引殆盡;一面又將原本具有專業技術師生與課程的技術專科學校改為科技大學,大專刪削其專業課程及能力培訓,使技術專業人才的來源枯竭。同時,廣設大學又不對少子化未雨綢繆,從地方到頂尖大學紛紛放鬆專業要求,降低淘汰門檻,遂使高等專業人才的水準也一落千丈。這不唯從根本損傷人力資本的培植,導致勞動報酬難以與經濟同步增長,更甚為損及經濟成長的功能,全體都都蒙受損失。

分析至此,釜底抽薪解救低薪的辦法已十分清楚:一要努力拓展服務業的市場,以更大的腹地推高薪資。擴大觀光旅遊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式,尤其為數最多的陸客,效果最宏。改善兩岸關係,利用大陸做為腹地,效果更是長遠。與此同時,徹底改正教改之弊,一方面端正大專校風,提升專業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要突破當前困局,從高職到科技專校、大學,一律強化專業技術的師資、課程、評比。庶幾台灣的多因素生產力隨著人力資本的提升與累積而快速增長,屆時不僅可以告別低薪,經濟成長也能再造所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