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匡時/上桌還是上菜單?
◆ 周行一/混淆娛樂與學習
葉匡時/上桌還是上菜單?
2024-03-19 00:37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國務卿布林肯(左)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場邊會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右)。路透
今年二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說到:「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上桌,你就得上菜單。」引起不小的爭議。布林肯這句大白話說明了國際政治的現實與無情,做為台灣人,我們是否也應該用這個比喻來冷靜地思考兩岸關係的幾個基本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上桌還是要上菜單?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清楚,我們當然希望能上桌,但過去八年的現實是我們上不了桌。用布林肯的比喻來說,台灣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是美中談判桌上的菜單,很難上桌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對台灣當然很不公平也很可怕。
我們接著要問,在台灣無法上桌的情況下,時間拖久了,對台灣是有利還是不利?如果拖下去,我們能等到上桌的機會來維護利益,當然很好。但拖久了,台灣仍無法上桌,那就非常可能成為中美兩國桌上的刀上俎、口中肉。兩岸這樣拖下去,誰都難以預料究竟會有什麼不可知的變數,但我們最基本要判斷的是,兩岸的實力差距會愈來愈大嗎?中美的實力差距會愈來愈小嗎?如果兩岸實力差距日益加大,而中美實力差距趨近,這對台灣必然很不利。但在其他的情況下,難道對台灣就有利?我們要把自己的命運放在不可知的未來?還是該設法提早上桌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馬英九時期,台灣可以與中國大陸一起上桌,現在為什麼不可以?答案應該也很清楚,因為目前兩岸都有其堅持,大陸堅持要有「九二共識」才願意與台灣一起上桌,台灣方則堅持不同意「九二共識」。換言之,兩岸在上桌的前提上無法有共識,因此,台灣上不了桌。民進黨堅持兩岸要在沒有預設前提、對等尊嚴的條件下,進行有序的對談與交流。但對等尊嚴算不算是一種前提?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說:「強者可行其所能行,弱者受其所必須受。」(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請問台灣與美日的交往有對等尊嚴嗎?為什麼台灣面對大陸時可以這麼有底氣地堅持對等尊嚴?其實,這根本的原因是,台灣不管是那個政黨在執政,都一直沿用一個中國的邏輯在界定與思考兩岸關係。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隔以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直堅持其主權涵蓋中國固有疆域,當然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要對等尊嚴。否則,做為一個小國,我們憑什麼與強大的鄰國對等尊嚴?換言之,在過去,兩岸得以對等尊嚴是建立在各自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基礎上的。
這就扯到目前最糾纏不清的問題,什麼是「一個中國」?在馬英九時代,用「九二共識」來模糊地解釋一個中國。這就好像一扇紙窗,在紙窗兩邊的人彼此都願意用紙窗掩飾彼此的面貌而留下各自幻想的空間,但當紙窗被戳破後,雙方都必須直視對方的長相時,就難以各自幻想了。此時,究竟有什麼方法才能讓台灣上桌而不是上菜單?執政的民進黨既然把九二共識這扇紙窗給戳破了,總得拿出能上桌的方法吧?目前執政黨的政策與態度是期待美國在與中國上桌時,不要把台灣放在中共可以享用的菜單裡,然後以拖待變。至於能拖多久,會拖出什麼後果?就聽天由命了。這讓我想起在清末被英國俘虜而死於印度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的六不政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難道這就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