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245/web/◆ 聯合報社論/不自律又無他律,政府交接空窗期亂象叢生(十四)
◆ 聯合報黑白集/「我們對他們很好」(十四)
◆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科技外交 把握三關鍵(十四)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科技外交 把握三關鍵(十四)
2024-02-23 01: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東歐國家的捷克、立陶宛甚至波蘭等國與台灣展開半導體、雷射科技、電動車等產業及科技合作,台積電也宣布前進德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中競爭及新冠疫情是台灣與全球連結的轉捩點,防疫成果與口罩外交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國際供應鏈中斷又凸顯台灣半導體製造地位。在國際上,不只美、日傳統夥伴,隨著俄烏戰爭與國家安全考量下,與歐洲的關係也不斷升級。如何提升經貿科技實力與外交布局的整合,相互加持,是新政府掌握新局的重要課題。
近年與歐洲國家關係升級有目共睹。中東歐國家的捷克、立陶宛甚至波蘭等國與台灣展開半導體、雷射科技、電動車等產業及科技合作,台積電(2330)也宣布前進德國。同時歐洲各國議員及政府官員來訪已成日常,台灣產業與科技的實力,無疑是重要支柱,也使得「科技外交」(tech diplomacy)的重要性大幅提高。
所謂科技外交,指的是強化國際科技合作之際,納入深化國際關係的思維及目的。外交與科技相輔相成,早已是諸如氣候變遷、能源安全等全球性議題的基本元素。透過跨國政府推動跨領域的合作,不但尋求科技解決方案、強化國際協調,更有助於改善雙邊關係。拜登政府為改善與歐盟關係,成立「美歐貿易科技委員會」(TTC),共同制定碳足跡計算方法,既為因應全球減碳挑戰,也是改善關係的起手式。
科技可為改善外交關係的工具,在於科學通常是中性客觀的語言,較能在不同族群建立溝通的基礎,不易受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種族文化等影響,反而有助於在國際關係上達到搭橋與破冰的功能。
對台灣而言,我們具備了科技優勢但外交國際空間受到較大限制,更有必要導入更多的「科技外交」作法。展望未來,科技外交更需要占有主導地位,特別是對歐洲等不易突破的地區。首先地緣政治愈趨複雜,歐洲加快去風險腳步,有意提升關鍵產業自主性,則台灣業者加速分散全球,符合產業利益;其次這些國家在意資訊、電信、5G產品及服務的供應鏈安全,台灣長期為全球供應鏈成員,已建立信任感;最後歐洲國家普遍具備深厚的工業及科研能量,與台灣有顯著的互補關係,讓外交工作可以跟產業利益結合。若再加上當地國政府的政治意願與配合度,未來推動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科技外交很重要,落實上卻不易,因為其涉及政府的一個重要瓶頸,就是跨部會協調。特別是科技外交必須強化的是「府(外交)、院(科技)整合」,更是挑戰。
我們建議新政府從以下三個面向著手:
第一,應在政府部門確立「科技外交」的政策思維,目前有能力進行科技合作的政府部門很多,只要有科研計畫項目均有推展國際合作的可能,然而如何結合外交推動,多半有很大局限性。外交部門也未必知道如何跟科研產業部門溝通。對此難題,除了跨部會整合機制外,歐洲國家常見的作法,是在各個科技經貿部會,都配有資深外交官擔任各部會外交顧問,藉此在外交考量納入科技合作的日常運作,也連帶培養科技產業與外交的「雙語」人才,值得我國學習。
第二是強化公私部門資訊分享與溝通。鑑於台灣外交空間受限,產業長久以來不仰賴政府來打天下,而是自行精進技術、建立與供應鏈夥伴的信任感,使得台灣業者對外攻城掠地的策略也少與政府事先交流,甚或有幾個指標性對外投資案,我國政府部門事前資訊極為有限。未來應盡可能提升台灣企業與政府的共同體意識,強化相關資訊的事先流通,政府才能借用產業實力尋求國際關係的突破。
第三則從中東歐與新南向國家的科技外交經驗比較,顯示針對不同對象應量身訂做差異化的策略,才能就各國不同工業科研發展層次,設計接地氣的計畫及推動方案。
聯合報黑白集/「我們對他們很好」
2024-02-23 02: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漁船日前越界收網,因躲避我海巡查緝而翻覆,2名生還漁民20日返回中國大陸,隔天卻出面控訴船隻是遭海巡撞翻的。記者蔡家蓁/攝影
原以為真相將永遠沉入海底的羅生門,因一位檢察官戳破窗紙,劇情急轉直下。金門海巡人員執法過當,導致大陸漁船在追逐中碰撞翻覆釀成二死;至於碰撞是惡意或意外,因海巡全程無錄影而百口莫辯。
真相遲到的後果是:兩岸的敵意螺旋已升至近乎失控的沸點,金門具領海性質的「禁限制水域」幾遭抹除。大陸公務船登檢、逼近、突入行動,接二連三,甚至將示威行動擴及馬祖。舉一可以反三,誰說澎湖、東沙、小琉球不會是下一個?
事態至此,別說主權,連管轄權都很堪憂。但誰是整起事端的罪魁禍首?逞一時之快的小兵、缺乏常識的管碧玲、狀況外的蔡英文,還是逛書展喜購「阿共打來怎麼辦」的賴清德?
癥結也在社會的集體心態。長期仇中教育薰染下,台灣人視對岸人民如次等人種,海巡隊將對方當成潛在罪犯而刻意高速追緝正是這種心理背景,更是釀出人命後一四五○、綠委及一眾綠媒仍高調嘲弄對方的意識預設。
生還漁民受訪時感慨道:他們以前到我們這來,「我們對他們很好」。一語道破大陸對台截然不同的態度。但大陸惠台、寵台措施雖多,反助長台灣的歧視心態,日久可能讓對岸人民對台灣的同理心減弱。大陸網民高喊「血債血還」,或是一時激情,但我們必須小心善意磨損後的反彈。
聯合報社論/不自律又無他律,政府交接空窗期亂象叢生
2024-02-23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距離520交接前的「空窗期」亂象不斷,遭質疑政府螺絲鬆了。左為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右為總統蔡英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新總統產生到就職,有長達四個月的「空窗期」。儘管這次政權交接無涉政黨輪替,但新舊民意交替間的落差,亂象不斷浮現。究其原因,一則是藍綠均無心將「總統職務交接」法制化,二則是代表「舊民意」的政府不自我節制,再加上過去施政包袱太大,難以保持「看守」精神四處伸手。這種空窗亂象,已成破壞責任政治的禍源。
自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總統和立委選舉合併起,總統一月中產生,五二○才就任,政權交接期之長舉世罕見。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的大選,立院最大黨和總統都輪替,兩者就職時間卻相距甚久,形成「立法院多數黨已更換,行政院卻得多撐三個多月」的荒謬景象。
這次選舉,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卻失去立院多數黨地位。但蔡政府拒絕進入「看守」狀態,還作出跨任期的決策;最滋爭議的例證,是自六月一日起「禁止旅行社招攬赴陸旅行團」。蔡英文將在五二○卸任,卻代賴清德作出缺乏法源依據的六月禁團令,形成「舊民意侵犯新政府權力」,隨即引發觀光業反彈,不啻是在製造問題。
舊政府在空窗期作出重大政策,若是因應突發事故,或政策延續之必要,自是另當別論。例如,近日海巡隊在金門追捕越界大陸漁船導致二死的兩岸危機,以及經濟部三月可能調高電價的決定,都是必要的因應。但漁船事件引發兩岸緊張,與蔡政府八年兩岸政策僵固有關;電價問題則是因蔡英文的能源政策錯誤,導致台電鉅額虧損,其政策後果與責任則應由民進黨概括承擔。
儘管新舊政府都是民進黨執政,但因派系利益不同,綠營鬥爭近期已開始蠢動。例如,近日新潮流系對數位部長唐鳳砲火齊開,即明顯是派系爭權。此外,在台糖瘦肉精事件中,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所擺出的「戰狼」姿態,亦非「看守政府」的表現,更像是保官位的拚搏。賴政府還在徐徐布局,但黨政勢力為搶官位而赤膊上陣,醜態不堪入目。
往前看,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的政權交接,就曾發生扁政府為逃避馬政府對其貪腐、濫權的追索,大量購買碎紙機銷毀機密文件。當時,政壇即曾有制定《總統職務交接條例》之議,並在國民黨占多數的立法院完成一讀;最後,因民進黨杯葛無疾而終。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情勢互換,民進黨試圖主導立法,卻遭國民黨杯葛,亦未完成立法。可以說,藍綠都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並非真有心推動總統職權交接法制化。
觀察該條例草案,儘管規範並不完善,然仍可相當程度地避免新舊民意扞格產生的憲政衝突。例如,蔡政府近日與印度簽署《台印移工合作備忘錄》,要大量引進印度移工。但《總統職務交接條例》草案中,即有「自總統、副總統投票當日起至總統、副總統當選人就任期間,不得締結條約」之規定。民進黨的做法,可謂徹徹底底打臉自己。
這次政權交接期的亂象,因交接雙方都是民進黨而被淡化,但這對憲政運作的影響仍不可忽視。試問,這些決策若發生問題,是要由蔡英文埋單,或由賴清德負責?然而,一個已卸任的總統,又要如何負責?若賴政府決定來個政策「急轉彎」,民眾豈非無所適從?
要解決交接空窗期的亂象與怠忽,朝野應從三點思考:第一,總統和立委合併選舉是否有其必要性,應從憲政運作層面重新思考;第二,「總統職務交接」的法制化實刻不容緩。第三,新舊政權對於自己的憲政責任都必須有正確且負責的認知,才是建立良好責任政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