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羅智成/生態美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生態美學
◆  楊志良/如何讓全民健保永續?
◆  王正方/靠邊站的觀察員






羅智成/生態美學


2023-08-16 05:13  聯合報/ 羅智成(作者為作家、詩人)
將歐式美學與生態美學相互結合的歐式莊園。圖/有行旅提供


大自然是人類步向都市文明、現代社會最早被異化的對象。

披荊斬棘、以啟山林,驅除毒蛇猛獸,滿足了人類的潔癖與安全感。

用知識、理性、幾何圖形或各式工程器械來馴化自然,是現代美感最早的訴求;這是人類獨有的智能與衝動,無可厚非。但是漸漸的,自然與文明對立起來,自然於是一方面成為人類遠遠觀賞的對象,更多的時候則隱身淪為各式生活物資的來源與垃圾場。

人類在心理上疏離了大自然,忘記他本來自自然,屬於自然。離開了自然,他的肉體與心靈就失去依託。

陽光、空氣、水,這些生命之所繫,充盈生活周遭,唾手可得,一切是如此理所當然。即使是這樣,我也都曾有過對它們倍感珍惜的時刻。

我曾在初春的北美校園,跟著大批學生,慵懶躺在草坪上,衷心領略暖暖的陽光將皮膚深處封凍的生機,一寸寸的融化;我曾在各處高海拔山頭,用力吸滿了冰涼、潔淨的大氣,讓整個肺葉和大腦一次又一次被徹底滌洗;我也曾在《水》這本書的扉頁寫下那滋養、沁入靈魂,點滴在心頭的珍貴感受。

不過,此時此刻我強烈感受到的,更像是一個文明的大翻轉,一個快速政治化、社會化、產業化的價值趨勢,那就是生態美學的蓬勃發展。《阿凡達第二集》則是一次浮誇的宣示。

《阿凡達第二集》超過三個小時,但其實沒有那麼多必要的劇情。我比較有印象的,除了重複了軍工複合體暴力與邪惡本質、白鯨莫比敵式的生態反撲、卡士達上校傷膝河之役的戰果(而且規模與仇恨值明顯降低,似乎為第三集做準備)之外,著墨最多的倒是海洋民族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體驗,特別是毛利文化翻版的尚武守義精神,與各種海洋生物水乳交融的互動。這使得《阿凡達》原先訴求的生態與家園聖戰,從倫理層面的善惡之爭,朝向美學層面的「重返伊甸園」進一步傾斜。

愈來愈多耽美、療癒的生態主題印證著我近年來的觀察:生態環保議題從早先的科學發現與驗證,被普遍接受成為環保倫理的共識,再落實為產業治理與碳權轉換,如今,更成為日常生活美學的重要元素。我曾在詩集《地球之島》中,用自然界的語彙和元素來反襯文明的理想狀態,並以各種超現實的意象呈現「後文明時代」自然法則重返主導地位的審美想像。

親近、喜愛大自然,本來就是人類的本性,不過在現代生活的情境裡,並沒有足夠條件與資源,讓我們如實重返伊甸園,只有透過豐富的想像與投射,讓它成為生活美學或商品的一環。

對自然生態態度的轉變,普遍影響了我們的創意與想像,在許多媒體與藝術創作中,更把它美化甚至擬人化了!(例如電影中植物的動物化,動物的人性化,星球的有機化,生態的意識化)萬物有靈,且能有效溝通,無論是透過接觸、冥想甚至髮鬚的連結,都可以了解彼此心意,這當中有令人嚮往的公冶長或杜立德醫生的異能,也符合遠古人類的世界觀,在數位特效生動的鋪陳下,成為當代科技創造的神話。

在影視作品中把整個星球或整個生態環境擬人化為有感知、可溝通的生命體,這個概念在我們用「蓋婭」來稱呼地球時就開始了!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喜歡這樣的情感投射,拿生態的「生」與靈性的「靈」相連結,讓我們與周圍的「生靈」共鳴、共感,我想這是深化生態美學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