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應對大陸反傾銷措施升溫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457/web/ 

◆  聯合報社論/「非核家園」如何從趕時髦變成逆潮流
◆  聯合報黑白集/竊鉤者誅,竊國者呢?
◆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應對大陸反傾銷措施升溫






經濟日報社論/妥善應對大陸反傾銷措施升溫


2023-08-16 03:24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商務部14日公布,即日起對台灣生產的聚碳酸酯進口中國大陸,課徵16%到22%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圖為中國大陸商務部。(新華社)


中國商務部14日公布,即日起對台灣生產的聚碳酸酯進口中國大陸,課徵16%到22%的臨時性反傾銷稅,台化(1326)、奇美等指標廠商出貨直接受影響,也衝擊台灣石化產業的競爭力。大陸此時做出這項決定,警示意味濃,政府要有應變措施。

反傾銷稅主要是制裁外國廠商低價銷售行為,雖然只是針對個別企業,但稅率偏高,有時甚至高達三位數。所以產品一旦被課徵反傾銷稅,即使屬於臨時性質,廠商也會立即面臨成本驟升及風險增加;通常在進口巿場占有率驟然下滑,甚至歸零的情況。

2022年台灣聚碳酸脂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約8.8億美元,占總出口約83% ;同時也是大陸最主要進口來源國,占有率將近四分之一。中國大陸目前對聚碳酸酯的最惠國關稅為6.5%,聚碳酸酯也屬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早期收穫項目,早已享受零關稅,被課徵反傾銷稅的影響程度會更加嚴重。

世界貿易組織(WTO)明確規範反傾銷制度,目前各國反傾銷規定也大致符合WTO原則,中國大陸也不例外。但由於反傾銷制度易於使用,一直被詬病具有高度貿易保護色彩。反傾銷制度之所以爭議大,不在於規定本身,而在於調查程序的失真,以及計算價格的偏頗。

以往反傾銷措施主要是由歐美先進國家引用,但許多開發中國家也群起效尤,反傾銷已成為各國主要貿易保護工具。WTO迄今共有617件爭端解決案件,其中就有約四分之一的143件涉及反傾銷措施,高於WTO其他特定性議題。

台灣過去也不乏被中國大陸課徵反傾銷稅的案例。但是由於此次中國大陸公布時機,正好是賴副總統出訪巴拉圭過境美國,陸方強烈抗議,形容賴副總統是「麻煩製造者」,台灣也不甘示弱強力駁斥,雙方隔空交火。再次驗證近年來大陸對台灣的經貿制裁,都是在政治齟齬之後,又因觸及到ECFA早收產品,使問題更為複雜。

不過以陸方觀點而言,本案例早在2022年11月即已立案開始調查,期間中國大陸有正式通知台灣,也有依據反傾銷規定要求被調查的台灣企業填答問卷,並舉行公聽會,各方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一切調查程序合法,與其他兩岸政治衝突事件無關。

與其為此問題陷入爭議,不如認真看待並積極因應。以聚碳酸酯為例,大陸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出口市場。由於石化業高汙染屬性,在國內發展受限;再加上台灣內需市場有限,確保出口是維持石化業競爭力的關鍵,但是政府目前因應陸方反傾銷策略仍然是「協助企業分散市場,以降低依賴」這種千篇一律的說法,未來實應有更積極做法。

反傾銷調查好比一不定時炸彈,可以在任何時間,針對任何產品啟動;而且通常調查程序冗長,課徵稅率偏高且時程久。預估未來仍會是各國主要貿易保護措施;特別是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情勢低迷,在國內消費意願低落,產業普遍產能過剩,而出現通貨緊縮。為維持國內企業生存,中國大陸未來引用包括反傾銷措施頻率,預估也會大增。

雖然目前政府及產業公會均有協助企業因應傾銷調查,但未來應多方面強化。尤其在事先出口預警、回應問卷調查,以及價格計算認定上,應提供業者更多的協助。

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中國大陸持續擴大對台灣的貿易限制。雖然每次大陸宣稱手段名正言順,但台灣大多認為對岸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雙方各說各話,毫無交集的結果。

在大陸每增加對台灣一項經貿限制措施,雙方不信任感就增加一分,經貿對抗程度也上升一分。聚碳酸酯的傾銷,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兩岸關係不佳,欠缺溝通管道下,未來兩岸經貿紛爭,也會有增無減。












聯合報黑白集/竊鉤者誅,竊國者呢?


2023-08-16 02:04  聯合報/ 黑白集
新竹市長高虹安涉嫌詐領國會辦公室助理薪資及加班費,遭台北地檢署起訴。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郭政芬攝影


新竹市長高虹安被控將「公費助理經費」挪作私用,遭北檢以貪汙罪起訴。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批不符比例原則,「幾千億的案子裝沒看到,去查四十六萬的?」此言不足證高虹安清白,卻說出民眾心中之惑:影響去年桃竹選情的三大案,唯高案重辦,新竹棒球場弊案、八德羽球館天花板崩塌案為何不見影蹤?

北檢只花八個月便起訴高虹安,而桃竹檢方費時一年仍理不清涉官商勾結的數十億公共工程弊案,遑論南檢為學甲八十八槍海捕「綠蟑螂」,卻避開爭奪千億暴利的「養蟑人」。難怪人民譏檢調看顏色辦案。貪汙不容姑息,但捉小放大莫非聲東擊西掩護竊國大盜?

高虹安勝選也難逃官司,像是面哈哈鏡,反射林智堅全身而退的乖謬,更映照鄭文燦步步高陞的荒誕。燦哥在桃園留下諸多億級問題工程,如此政績卻能蒙司法關愛刑不上身,穩當「地下閣揆」。

說來也巧,高案起訴前,與燦哥有關的詐團八德農地炒作案又被盯上。他聲稱去年已提告,「司法會查明」;但案如泥牛入海,不曾開庭。不知怎的,鄭文燦和詐團頗有緣,除八德炒地的郭哲敏集團,imB案主嫌也曾託他提拔好友。

高官、檢警包庇奸商又交好詐團,要說比高虹安清白,其誰能信?民主時代猶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足證司法黑暗。












聯合報社論/「非核家園」如何從趕時髦變成逆潮流


2023-08-16 02:13  聯合報/ 社論
蔡政府在2016年訂出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近期經濟部卻做出修正,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調降至15.1%。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高舉「反核」大旗,曾顯得意氣風發。但推動七年下來,因頻頻跳電、斷電而引發缺電疑慮,又因搶建各種能源設施引發地方人士抗爭;「非核家園」的目標和手段是否合理,不斷受到質疑。更準確地說,非核家園目前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國內的核能立場之爭,而在違反了國際社會的「減碳」潮流,若不及時修正,台灣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蔡總統能源政策錯誤的第一步,是把「反核四」無限上綱為「反核能」,從而勾勒出「非核家園」的美麗新世界。為了達成「非核」,政府憑藉著有限的知識和頑強的意志,開始胡亂拼湊達成路徑,包括原本運作無虞的核電廠也要限期關掉。為了填補龐大的基載核電所留下的空缺,蔡政府天馬行空地決定將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到五十%;表面上看似合理,宣稱天然氣比燃煤「乾淨」,它卻忘了燃氣和燃煤同屬「化石燃料」,都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元兇。

最近獲得我國「唐獎」永續獎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即批評,台灣設定燃氣五十%、燃煤卅%的目標,是「即興演出」。他更直言,「燃氣並非減碳選項」,台灣決定廢核卻沒有減碳計畫,相當不智,會讓永續蒙羞。這些建議,一語道破蔡總統能源政策的核心錯誤:為了地球及環境的永續,目前全球努力的目標是放在「減碳」,而不是「反核」。燃氣電廠的碳排量雖只有燃煤電廠的一半,但核能電廠則是「零碳排」:蔡政府選擇用燃氣來替代核能,絕對是開倒車的行為。

一項合理的決策,須取決於各種選項的相對利弊,作出綜合判斷。舉例而言,就經濟面看,台電的核能發電成本每度為一・五七元,燃氣則是三・七元,燃煤三・八元;亦即,燃氣和燃煤比核能貴了兩倍多。就環保面看,核能是零碳排,燃氣電廠是每瓩小時排放四百公克二氧化碳,燃煤是每瓩小時八百公克。因此,不論就成本面或環保面看,核能都是優於燃氣或燃煤的更佳選項。但蔡政府為了反核,本末不分把更乾淨、更便宜的核能妖魔化,不惜冒缺電風險淘汰核電,卻指不出合理可行的替代道路。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不要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意思是,你幫嬰兒洗澡,最後該倒掉的是洗澡水,而不是嬰兒。蔡總統的能源政策,則犯了「倒掉嬰兒」的錯誤:因為太想拋棄嫌惡的核能,卻連同自己應提供人民充足電力及乾淨環境的責任都丟掉了。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概念,起於四十年前「反核四」種下的政治情結,以為反核標誌著非凡的偉大理想。殊不知,在對抗極端氣候及淨零救地球的思潮下,核電已被許多國家視為「綠能」,減碳則成全球努力的新趨勢;但民進黨還沈溺在四十年前的老套,如何把台灣帶向未來?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近日警告,以台灣碳足跡的成長速度,我們在二○三○年被課徵的碳稅,將高達五千億到八千億元。原因無他,當全球致力於減碳之際,台灣卻不斷關掉安全、乾淨的核電廠,改用增加碳排的天然氣替代。我們的能源政策正在逆反世界潮流,蔡政府仍絲毫沒有自覺嗎?或者,為了執政者的「面子」,就算錯誤的政策也要堅持到底?

在反核議題上,民進黨曾經引領潮流,曾經暢談時髦。但如今,當全球潮流轉向,新思維來到了「減碳」,蔡政府才發現自己掛在「非核家園」的高調上,下不來了。蔡總統明年就要卸任,但她的能源政策將把全民晾在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