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反傾銷 我應建構務實對陸戰略
◆ 賴不改國名 未來改也行?
◆ 規則清楚 大學登記分發變多
◆ 一試兩用 社會組考生吃悶虧
◆ 我們要核能,不能不理核廢
◆ 高虹安案凸顯諸多司法問題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外星科技墜毀於赤道西太平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外星科技墜毀於赤道西太平洋?
2023-08-16 05:10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
美國一位「吹哨者」前情報官員聲稱政府擁有「完整或局部完整」的外星載具,資訊正遭人非法向國會隱瞞,並聲稱自己把相關機密資訊移交給國會時遭到報復。資料照片。法新社
近來歐美各大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與宇宙學教授勒布(Loeb)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發現外星科技的殘留,引起廣泛好奇與爭論。恰巧我與許多同仁二十年來也深入研究這附近海域的深海岩芯,也許台灣學者也能來「Me Too」一下。
勒布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著作豐富,既有學院派的論著,也有科普暢銷書。在他二○二一年《ET:地球之外智慧生物的首次跡證》書中,他概述了外星科技已經在二○一七年來到地球的理論。近年,他的一位學生進一步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布的隕石目錄發現,二○一四年有一個怪異的「火球」以異常的速度墜落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他的驚世理論得不到國家科技部門的經費支持,卻引來「隱密貨幣」大亨的青睞,捐贈一百五十萬美元,並與科學家同行,租用了一艘名為「銀星號」的船隻到案發地點附近,尋找「二○一四ET空難」可能遺留的碎片或殘餘。
七月初,勒布教授在麻州劍橋向媒體發布探查結果,強調他們可能找到外星遺留的科技碎片,主要證據來自他們從海底沉積物發現許多金屬圓球,照片顯示這些圓球呈現藍紫、金黃、銅紅金屬色澤,顆粒大小在○點五到一毫米之間,他認為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星際物質,因當時運行速度極快(根據美國國防系統的「火球」檔案的數據推算),不是隕石自然墜落,而是飛行物失事,因此相關物質是外星智慧生物的科技產品爆炸熔融後的殘渣。他表示,將利用哈佛大學的高科技實驗室進行各種分析,例如,利用物質中的鈾鉛放射性進行定年,看其年代是否老於太陽系;也將做成分分析,檢查其鎳、鐵、氧等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測定,將可釐清物質的初始來源。
我的實驗室對這類型的顆粒小球並不陌生。兩千年我的學生李孟陽博士曾在台灣東南方海域鑽獲的一根深海岩芯樣本中發現一百九十二顆,除了圓球之外,還有淚滴型、長橢圓形、啞鈴型、流紋型,是飛濺的岩石物質在空中飛行並快速冷卻的產物。
這類物質在我國的《本草綱目》被稱為「雷公墨」,因為我們發現的屬於微粒型,稱之為「微雷公墨」,並認為是七十九萬三千年前撞擊在中南半島的隕石所造成的飛濺物質,歸屬於地球上最年輕的大型隕石撞擊飛濺群—「澳洲雷公墨層」。
我們不排除勒布教授所發現的小金屬圓球也來自同一起源,因為地理距離並不遠,顆粒類型也相似,係因地層侵蝕的原因,出露於海床。
陸反傾銷 我應建構務實對陸戰略
2023-08-16 05:11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大陸商務部日前公告,自八月中旬對來自台灣的聚碳酸酯課徵反傾銷稅。大陸學者表示,大陸商務部去年十一月就公告調查,此舉是僅為兩岸政府無法協商下大陸進行的單邊管理;但我學者認為,石化、工具機恐列下波陸官方反制名單。
由於正值賴副總統過境美國之際,因此很難不引發政治聯想。我學者認為,此舉是大陸在不更動ECFA前提下,收回早收清單中特定政策優惠的舉措;同時是對大陸本土產業的保護。無獨有偶,大陸學者也表示,此舉是為了減少傾銷程度,保護大陸企業的合理商業利益和經營環境。
然而,無論是從政治或經濟層面的解讀,不可諱言,近年來大陸祭出對台一連串的經貿舉措,包括農漁產品禁運、貿易壁壘調查,以至如今的課徵反傾銷稅,在兩岸關係低盪、且停止協商的情況下,我方都只能被動因應。因此,從戰略高度重新審視我對大陸的政策,是此時台灣的當務之急。
我政府自一九九三年開始,推動數波南向政策;二○一六年以來再推動所謂的新南向,再加上二○一八年美國啟動對大陸貿易戰,及其後續聯合西方盟國的對陸「去風險化」,即便如此,眾所周知也是老生常談,迄今大陸仍是台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地,與最主要投資地區。兩岸經貿結構或許會因為國際情勢、大陸投資環境及產業政策等因素逐漸改變。但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必須認識到以下三大不變:
首先,美國對大陸的遏止不變。基於「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將會透過各種方式,或加強與他國建立聯盟,或在科技領域提出更多禁令,遏止大陸發展。但由於大陸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高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體系;因此美國等西方國家務實地不再強調與陸脫鉤,而是在防止大陸趕超前提下,與大陸進行有限度的合作。
其次,大陸治理重點不變。無論是受制於國際因素,或內部發展制約,大陸未來將推動以高質量發展為戰略的產業經濟轉變。由於大陸體量太大,稍有不慎,都將衝擊其治理穩定;因此,在維穩前提下追求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是大陸治理不變的重點。
最後,大陸對台策略不變。中共二十大後,內部政治情勢相對穩定;因此,中共對台策略主軸是兩手並進的融合發展。也就是在恢復兩岸正常交流的前提下,擴大對台的磁吸力道,以期促成兩岸心靈契合。但同時隨著大陸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大陸勢必持續提出透過符合國際規範的經貿手段,逐步回收過去的對台讓利,以回應內部民族主義的反彈,同時壓縮台灣談判空間。
上述三大不變,基本上並不會因台灣任何政黨或個人的主觀意志改變。因此,此刻任何政治領袖表示要與大陸領導人吃飯或交朋友,都是不切實際的務虛空談。政府應基於這三大不變,務實盤點並預測大陸對台可能的政策作為,超前部署提出回應策略,並進一步建構對大陸整體戰略;此舉,才是台灣的正辦與當務之急。
賴不改國名 未來改也行?
2023-08-16 05:11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副總統賴清德接受美國彭博電視訪問,強調沒有所謂的獨立路徑;他會延續蔡總統「中華民國(台灣)」的用法,不打算更改國名。記者鄭超文/攝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過境美國後,緊接著放出接受外媒專訪內容,維持媒體熱度,可以看出賴陣營有好的公關團隊;但細讀訪談內容,卻讓人知道他沒有好的國安幕僚,整體評估恐怕是失分了。
專訪是以「他盼領導台灣。但他能否維護和平?」為題進行報導。兩岸關係一向是賴的罩門,最近卻連串面對問題,應是想遏止「疑賴論」,然而訪談卻充斥著他個人的主觀願望與矛盾邏輯。
首先要知道目前國際緊張的背景。美國與中共的競爭,正逐漸上綱到具有本質差異的意識形態,那是美與前蘇聯對抗的定位。而現在兩邊隨時有擦槍走火可能,所以美軍一直希望與共軍建立溝通管道。最新表態是上周美國印太副司令說,美軍的優先要務是防止與中國爆發戰爭,但中美軍方指揮官間的對話不存在,令推動這項目標的努力受阻。
而民進黨政府外交最令人詬病之處,就是單壓美國一邊,毫不在乎避險之道。於此背景下,賴的訪談沒有提到他與過去有何不同,僅對中共喊話「我們可以做朋友,而且我們樂見中國和我們一樣享有民主和自由」。這還是在講意識形態,加深台灣正選邊站、介入兩強競爭立場。
要選邊站,就該知道冷戰時期常打代理人戰爭。賴如何可讓台灣避免兵災?除備戰外,訪談問賴對台海情勢危急時美國挺台有多大信心,賴只說他相信美國,知道一旦發生要如何反應;至於再問緊張情勢已使「股神」巴菲特等外國投資者離開台灣,要如何說服企業在台灣投資是安全的?賴回答:台灣目前社會穩定,股市也不斷再創新高。他都沒正面回答問題。
雖然他特別提到,未來不會更改國名,但此說可疑。因為當初蔡是以配合新民意找共識為由,改稱中華民國台灣,即便民意要的是維持現狀。賴的前提是要團結台灣,這還是在講民意,未來只要有機會再改也行。此也配合訪問另一題:會希望改變世界對台灣的哪項認知?他說希望國際社會了解,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獨派一向主張西方只「認知」到一中原則,賴的重點在台灣是國家。這是獨派心聲,也是賴與蔡最大不同,恐是他當選後的工作重點。
如此訪談,還有人說賴的兩岸立場穩健,讓人想到蔡主席在二○一六年選前兩岸會維持現狀的保證。現在台年輕男性要準備上戰場,貿易要擔心被制裁。賴的立場是如何穩健法,人民可以再想想。
此次訪問的斧鑿痕跡明顯,仍有些「小」公關缺點。專訪公開後綠媒同時緊跟,節奏感強;但外媒連問兩次:哪道台灣料理能帶來和平?似乎暗示記者專業程度。而賴帶訪團回故鄉,引起個人背景話題,提及瞭解一般家庭生活困難,反倒讓人聯想起「賴功德」名言,看到他距離一般家庭有多遠。而且奇怪的是,賴的主要對手背景都差不多,卻提這個,是想酸誰呢?
規則清楚 大學登記分發變多
2023-08-16 05:10 聯合報/ 劉松柏/教(南投市)
一一二學年度大學入學分發已放榜,共有三萬七千多人登記志願,錄取率為九十六點一四%。但值得注意的是,登記分發人數比去年增加一萬兩千五百人。
多元入學方案主要分為繁星推薦與特殊選才,但此兩類入學方式占整體的少數。另外就是申請入學與分發入學。申請入學除學科成績外,也包括了資料審查以及自辦甄試,其立意雖良好,但實施以來也遭受各界相當的詬病,如期程衝突、重複繳納報名費、需準備大量資料等問題,長期以來均持續存在。且由於我國高等教育分為一般大學及技職院校兩大類,因此學生在選擇上更需特別慎重。
但此次登記分發人數比去年大幅增加,其主要反映的現象正如教育社會學所提到的人具有能動性。個人申請雖然可以優先考量興趣與專長,但也有大量證據顯示,現在社會階級的再製已經由家庭模式轉為學校中介模式。採用愈明確客觀的方法,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有限的學生愈能夠按照清楚的遊戲規則集中全力準備,對弱勢的孩子愈有利。因此基於去年學長姊的落點狀況,出現低分高就的現象,今年增加超過一萬名考生選擇分發入學並不意外,學校端也就此現象做出及時反應及修正,以求減少此情況。
但可預期的是,未來採取分發入學的人數可能還會增加,因為評分標準愈客觀,菁英的掌權者愈難左右選拔的結果,也愈不容易阻擋其他階層的下一代進入上層階級。而弱勢團體的子女可能也已經發現此現象,因此有愈來愈多學生寧願採取登記分發而非申請入學。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學校的功能,尤其是高等教育,是讓學生具有專長,還是讓他們具備改變自身階級的工具?學校教育可以是改變既有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更可以是改變學生一輩子的事情。
一試兩用 社會組考生吃悶虧
2023-08-16 05:10 聯合報/ 林澤/教育工作者(台南市)
大學分發入學放榜,媒體聚焦在去年「低分高就」的現象是否再次上演,卻不知這些參與分科測驗考試的學生有多辛酸,心裡有多苦。
社會組學生在分發入學時採用學測時國、英、數B三科的成績,高三下學期能拚的分科測驗,只剩下歷史、地理與公民三科。國、英、數B這三科「一試兩用」,學測申請時輸了一次,分發入學時再輸一次。
這樣不合理的考試制度早在制度推出時就引起質疑,招聯會竟以大考變革必須在學生入學前三年說明,延至一一四學年分科測驗加考數乙。至於國文、英文,因為高三範圍是加深加廣的「選修」課程,無法統一命題。
高三社會組學生冀望用來「扭轉」國、英、數B三科劣勢的歷史、地理與公民三科,大多數大學科系僅採計一至兩科。也就是學測考糟了,只能用一至兩科社會科的成績「扭轉」,合理嗎?自然組學生稍感安慰,分科測驗「只」採計了學測的國、英成績,還有數甲、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可以「扭轉」劣勢。
「一試兩用」合理嗎?考試最公平的價值就在於這次考差了,下次用心準備考好。考差的成績伴隨你到下一次考試,許多學生高三下學期的努力換來一場空,教育主事者懂那種辛酸無奈嗎?
我們要核能,不能不理核廢
2023-08-16 05:10 聯合報/ 李敏/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新竹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天公布能源政策,上任後將推動核四安全重啟。記者邱瑞杰/攝影
二○二四總統大選,能源政策會是核心議題,迄今為止,檯面上三位參選人都或多或少表態支持核能的使用。侯友宜已提出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廠確認安全無虞後商轉;柯文哲政見與侯類似,只是少了核一;賴清德拋出維持核電廠備為緊急之用的風向球後,即沒有新的評論,合理推測是黨內不支持。
但三位參選人都沒對核廢料處置議題,有任何著墨。核廢料處置是政治議題,需要執政者做出承諾,以最高領導人之姿協助政府各單位與地方政府,找出一個大部分民眾均可接受的解方。
核能電廠產生的廢料分為低階核廢料與高階核廢料。低階核廢料是核電廠營運時產生之受放射性核種汙染的廢棄物,例如用於水處理的樹脂、汙染衣物清洗後的殘餘物、可燃性汙染物燃燒後的殘渣等。低階核廢料的處置方法是在地質較穩定的地方,營建一個淺層地窖,或挖個山洞,做好排水設施,將低階核廢料桶置入,於桶與桶之間加入不透水的充填物後覆土;其輻射量低,且核種的半衰期短,故需與生物圈隔離的時間也短。低階核廢料的照管完全沒有技術上的問題,全世界已有超過百座的低階核廢料處置場運作。
台灣目前低階核廢料小部分暫置蘭嶼,其他都存在電廠內溫度、濕度控制的低階核廢料倉庫。低階核廢料處置場場址的尋找進行了多年,但沒有具體進展,主要因為負責單位層級過低,無法協調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沒有核能發電,工業、醫療與學術研究都會產生低階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是指用過核燃料經處理後,將有用的鈾與鈽回收後剩下的廢棄物;其放射性強度高,且半衰期很長,需要長時間與人類生活圈隔離。目前用過核燃料再處理技術,會分離出高純度的鈽,是製造原子彈的材料,技術的推廣不利核武擴散的管制,牽涉複雜而敏感,所以部分核能國家持保留態度。有些國家(瑞典、芬蘭、美國、台灣等)將用過的核燃料視為高階核廢料,直接進行深層地質處置;找一個地質結構合適的地方,在地表下約五百公尺建地窖,將使用過的核燃料置入銅製容器,外包覆不銹鋼與混凝土製造的結構體後置入地窖,結構體加入不透水的充填物,再將地窖封頂。
高階核廢料(用過的核燃料)處置的迷思在於,理論上,前述各種防止放射性物質回到生物圈的屏蔽,要能維持功能達萬年以上;以現在的工程技術,能夠保證設計達標嗎?萬年之後,埋藏高階核廢料的地方是否有可能因地貌改變傷害後代?但如真擔心這個,不如想想化石燃料發電排放二氧化碳對氣候的衝擊,想想光電板製造過程中的化學廢料物,與光電板對環境的影響。
台灣使用核能已超過四十年,低階核廢料與用過核燃料的中期處置是已經存在的問題,二○二五年以後,要不要使用核能都要解決。過去的政府都有具體的策略,也有路徑圖解決核廢料的問題。民進黨推動「非核家園」,解決核廢料的議題,等同於搬走了發展核電的絆腳石,所以政府的政策就是置之不理,然後告訴民眾「無法解決」。
參選人應具體承諾,就任後會在任期內以行政院的高度,推動低階核廢料終期處置設施的選址,以及高階核廢料終期處置設施的場址探勘。
高虹安案凸顯諸多司法問題
2023-08-16 05:10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
新竹市長高虹安14日親上火線反擊,檢察官以「先射箭後畫靶」方式強行起訴,令人質疑這又是樁政治介入司法的惡性案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市長高虹安擔任立委期間涉及詐領助理薪資,遭北檢以公務員利用職務詐取財物罪及使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起訴。而所涉詐取財物部分若屬實,除為法定刑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貪瀆重罪外,依地方制度法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只要第一審判有罪,就應解除市長職務,若有罪確定,依公職人員選罷法第廿六條第一項第二款,也終身失去參選公職之資格,凡此結果,實屬嚴重。惟此案發展至今,卻凸顯諸多現行的司法問題。
在選舉前,爆發政治人物涉貪,總帶有高度的敏感性,檢察官的任何偵查作為,就必引發大眾關注。而為避免輿論的未審先判,檢警機關就更應恪遵偵查不公開。惜於此類案件,常會有媒體取得偵查資訊,並大肆報導,無論此等資訊是否為偵查機關所流出,為解各界之疑,也為保障相關人等的隱私與安全,檢察官都應主動查清及究責。但現實總是不了了之,刑事訴訟法第二四五條第一項所揭示的偵查不公開原則,就難走出大學法律系之講堂。
而依刑事訴訟法第二二八條第三項,非有偵查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但到底要傳幾次,卻是由檢察官來決定,如此的不確定性,必會對被告產生突襲。又依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項,在訊問被告前,除應告知緘默權及辯護權保障外,亦得告知罪名,以能使被告理解與防禦。惟在法無具體規範該至何等程度下,若告知罪名過於空泛,就必使被告難以答辯及提出有利證據,致影響其訴訟權。
至於偵查期間,被告若遭羈押,期間為兩個月,並得延長一次,總和為四個月,無形中就成為偵查期間的限制。但若被告未遭羈押,在刑事訴訟法並無偵結的期限規定下,就完全委之於檢方的裁量。這雖能給予其極大的辦案彈性,但於政治人物,如高虹安案,總會讓人有所聯想。假如檢方於去年選前偵結起訴,必會被指為是政治打手,而於現今起訴,亦可能會被認是秋後算帳或轉移焦點等,檢方勢必得藉由法庭的全力舉證與論告,才足以擺脫質疑。
而此案於將來審判的關鍵爭點,即在助理薪資及加班費之請領,是否為人頭、是否為浮報,這就有賴事實認定。其次,對於所謂公積金,到底是基於助理的自由意志而捐,抑或是不樂之捐,亦會是爭執的焦點。而就算是自由之捐,但若立委以此款項先為私人用途之墊款,再於事後返還,即所謂大水庫理論,能否合致於詐欺取財罪的意圖為私人不法所有之主觀要件,實也有模糊地帶,勢必成為攻防重點。
更值注意的是,此案雖亦同時起訴四名助理,檢察官卻以坦承犯行及配合檢方辦案,請求法院減刑或緩刑。這雖有保護勞工免受雇主欺凌及能儘速訴追貪瀆之目的,但檢方具有強制處分權,如此自白到底是還原真實,還是為及早脫離訴訟及免牢獄之災之考量下所為,更待審理中的詰問與辯論來判分明,也是司法者所該扮演的角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