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住宅政策 政府該加油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187/web/ 

◆  聯合報社論/撒糖式交通月票補貼,中央地方一起擺爛
◆  聯合報黑白集/不可能vs.不動搖
◆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住宅政策 政府該加油了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住宅政策 政府該加油了


2023-02-24 01: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房市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會最近通過內政部「減輕民眾負擔,多元支持方案」的住宅政策報告要積極推動新版租金補貼、建置青年購屋積金以及一次性補貼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等三項措施內政部大張旗鼓的住屋「三支箭」瞬間挑起台灣社會的敏感神經,成為焦點話題。

台灣都會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早已是年輕人的夢魘。內政部房價負擔能力統計顯示,去年第3季全國房價與家庭所得比為9.8倍,雙北及台中地區更超過11倍。今天年輕人想在都會地區購屋居住,若沒有父母支持幾乎不可能;即便退而求其次想租個套房,根據民間業者統計,台北市租金竟高達月薪三成五,新北市房租也將近所得的三成

內政部為舒緩年輕人居住負擔推出的政策理當獲得肯定,但社會仍有諸多疑慮。社運團體擔心房貸補貼是為選舉考量,而房東的避稅行為易導致房租補貼不能落實。至於學者更認為房貸補貼不符都會房價與消費現狀,特別是二段式補貼門檻實有失公平,一次性房貸支持則僅是錦上添花,無助於化解高房價所伴隨的高房貸負擔。

都會區房價過高是許多先進國家共同面對的棘手問題,台灣也不例外。台灣在民國一○四-一九年年(2015至2020年)的都市化年成長率為0.8%,已顯著推高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至78.9%。人們往都市集中必然產生住房需求,但都會區土地供給有限,使得政府想壓低房價變得困難。更何況台灣不動產相關產業占 GDP 比重高達10%以上政府縱使成功壓抑房價,卻很可能造成房地產市場蕭條,這也非社會所樂見。

政府管理都會區房地產市場處於「過硬不得,太軟也不行」的困局。以央行信用管制遏阻房地產的投機為例,過去豪宅「限貸令」對都會房地產炒作效果十分有限,這就是手段太軟。最近央行提高利率、大幅限縮房貸成數、要求建商貸款後18個月內要動工,並嚴格執行金檢。結果銀行雖調降不動產放款占比,卻也造成貸款集中六都及中小型建商周轉困難等問題,這就是手段過硬

政府合理的房地產政策需要「允執厥中」,以創造供需的友善空間。今年初修正的《平均地權條例》,限制預售屋換約、轉售,杜絕房地產投機炒作,就是改善市場交易秩序的可行手段。未來若能鼓勵新成屋銷售,降低預售屋比例則更可減少爭議,進一步保障購屋者權益。建立透明有序的房地市場交易制度,雖無法抑制房價,但可降低投機客炒作房價的機會。

政府化解青年與弱勢族群住屋需求最有效的措施,還是增加能與都會生活連結的社會住宅。可惜蔡總統過去「八年20萬戶」的競選承諾跳票而讓人失望。今年1月底,全台可居住的社宅僅約2.4萬戶;即便加上興建中的社宅也不過7.1萬戶。都會房價高不可攀,社宅數量嚴重不足,政府社宅出租又有「3+3」年限制,結果是年輕人無法累積購屋頭期款,只能望屋興嘆。

內政部提出住屋政策中比較有亮點的是「青年購屋積金支持機制」,不過力道與方向仍有調整必要。青年累積購屋金尤其需要跨部會合作,故應由國發會協調。譬如,財政部可考慮青年定期提存的積金納入所得扣除額。勞動部可設計一定年限的勞保與勞退金得提前使用購屋。至於中央及地方政府社宅租金則可考慮部分撥入購屋積金,且社宅居住年限亦有必要延長。

在薪資與儲蓄追不上房價上漲的年代,政府要實現年輕人「住者有其屋」目標,需發揮創造力、統合力與執行力。年輕人買不起住房是台灣社會系統性問題,若僅靠內政部撒錢的片面作為,不易見效。建議行政院應責成國發會全盤規劃青年住宅政策,各部會積極協同推動,這樣或許才能提升年輕人未來能買得起房子的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不可能vs.不動搖


2023-02-24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俄烏戰爭一周年前夕,拜登總統21日發表演說,矢言美國和盟國支持烏克蘭人,無論如何「都不會動搖」。(路透)


俄烏戰爭今天屆滿一周年。它沒有結束跡象,反而山雨欲來,一場血腥的決戰即將爆發。普亭向議會發表了國情咨文演講,聲言「在戰場上打敗俄羅斯,是不可能的」;拜登也在華沙演說,高喊:「我們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動搖,我們不會厭倦」。

這場戰爭進入了「不可能」與「不動搖」的對抗。在兩人拉高的絕對調門下,戰爭籠罩著核戰爭的陰影,普亭指控美國正在研製新型核武器,俄國也必須準備核試驗。核戰的潘朵拉盒子,恐怕已被打開。

作為第三方,習近平今天將就俄烏戰爭發表「政治解決方案」,希望和平解決衝突,並表達反對核戰。他或許已嗅到不祥的氣息,但他勸不了普亭,更說不動拜登!前者說真理就在他們身後,後者說自由是千古真理。

不可能」與「不動搖其實是同義詞,都不願認輸。兩個不認輸的超強,走入對撞的死胡同,烏克蘭正是最悲慘的對撞點。台灣沒有高興的理由,因風暴正向台灣掩來。

華府知名廣播主持人嘉蘭.尼克森爆料,拜登被問到是否有比烏克蘭更大的災難時竟回說:「等到你看到我們毀滅台灣計畫就知道」。這話,就算是玩笑都教人不寒而慄,萬一是真的呢?秦剛說別再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至少語重心長;我外交部卻替白宮駁斥傳聞,典型執迷不悔!










聯合報社論/撒糖式交通月票補貼,中央地方一起擺爛


2023-02-24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會拍板「中央促進公共運輸使用方案」,針對北北基桃、中彰投、南高屏三個生活圈推出通勤通學月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內閣上任後,目不暇給地推出多項補貼政策,以大撒幣打造「溫暖」形象。最新拍板的「中央促進公共運輸使用方案」,預計花三年兩百億的預算,針對北北基桃、中彰投苗、南高屏三個生活圈推出優惠通勤月票。然而,除雙北外,各縣市普遍存在公共運輸「斷鏈」的問題,光降低搭乘成本,卻不增加公共運輸的便利性與可靠性,要藉此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這帖處方根本毫無藥效可言,充其量不過是只溶你口的糖衣。

根據政院規畫,交通部將以直轄市補助一半、非直轄市補助七成五的方式,推出北北基桃一千二百元交通月票,可無限次搭乘捷運、公車、台鐵及公共自行車。針對中南部,則擬採「城際通勤」、「都市內通勤」兩種月票,提供三年補助。

攤開各縣市公共運輸使用率,台北市以四十.四%居冠,基隆市次之,新北市第三;至於台中市跟高雄市,都不到十%。台中市與高雄市都已有捷運,台中市更推動「雙十公車優惠」多年,市民持卡搭車十公里以內免費,超過十公里者票價最多十元。然而,公共運輸使用率何以如此之低?問題顯然不在票價。

先不談公共運輸沙漠的中南部,即在北台灣,除了雙北,就連桃園與基隆市,民眾光從住家到火車站或捷運站就要輾轉奔波。若以人體為比喻,台鐵、捷運等軌道運輸相當於軀幹,仍須靠交織的大小血管串連輸送血液,人體方能健康運作。及門性高且成本較低的公車,即扮演打通公共運輸任督二脈的關鍵角色。公車的便利性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民眾才願意放下手裡的車鑰匙,轉向公共運輸。

更何況,即使是台北市,過去十多年間,雖然政府投入巨資開通一條條捷運路線,公車路網密度也居全台之冠,但公共運輸使用率卻始終未跨過五成的門檻。就以上路五年的雙北捷運公車「搭到飽」的一,二八○月票為例,雙北市府每年投入近十億元補貼,卻僅增加十五萬人搭乘,使用人口呈現停滯狀態。亦即,月票只是嘉惠原來的使用族群,並未促使私人運具使用者轉移。

若連資源豐沛的「天龍國」都如此,即可知,要讓民眾從私人運具移轉到公共運輸,是多麼困難的事,遑論根本沒有開車或搭車選擇權的縣市。何況,台灣的交通票價成本並不高,要用低價格吸引民眾搭乘,根本無濟於事。

當中央拋出補助方案的「糖果」,各縣市爭相提案,想分一杯羹。然而,公車路網的規畫與建置,權責在地方政府,但地方一方面坐等中央給錢補助,更把公共運輸窄化成軌道建設,競相開出捷運支票,對於自身該負起責任的公車路網規畫卻兩手一攤。

基隆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前市長林右昌任內八年,交通政策彷彿只剩下「基隆捷運」。馬政府任內推動的「公共運輸發展計畫」,補助基隆市政府於北基沿線火車站開闢深入各社區的接駁公車,搭乘率並不差。然而,近幾年不是脫班、減班就是裁撤,林右昌卻無心面對。

中央要補助地方推出優惠交通月票並非不可,但關鍵在須有配套,包括要訂下KPI(關鍵績效指標)且定期檢核。例如,規定各縣市每年公共運輸使用率成長須達一定標準,方能爭取下一期預算,或依績效給予補助比率。無論如何,不該用齊頭式的補助,只有胡蘿蔔卻沒有棍子;否則三年補助期一過,又打回原形。

依這種「中央給錢、地方擺爛」的模式,不難想見,三年後全台公共運輸使用率仍在原地踏步,比放煙火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