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遵慈/印度與「世界工廠」的距離
◆ 陳國樑/不公不義的稅收──機車篇
◆ 詹文男/比人智慧的人工智慧
徐遵慈/印度與「世界工廠」的距離
2023-02-25 01:19 聯合報/ 徐遵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印度名目 GDP「超法趕英」,躍升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再加上人口紅利大幅超越中國,及受惠全球供應鏈分散至中國以外等影響,近來媒體與研究機構大力吹捧印度,盛讚將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雖然經濟數據亮麗,然從工業生產、貿易、供應鏈布局等統計觀之,印度與「世界工廠」距離仍然遙遠而漫長,各界期待恐不易實現。
印度經濟在兩千年後開始快速成長,被列名「金磚四國」(BRIC),前景備受關注。當時暢銷書《世界是平的》曾描繪,印度以商業外包等服務業崛起的經濟發展模式,但也點出印度製造業長久不振弱點。
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宣布推動「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以追趕中國大陸為目標,試圖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民國一○八年(一九年)執政進入第二任期後,更進一步加碼各項投資獎勵措施,尤其鎖定消費性電子、資通訊、半導體、電動車等遠落後於中國的重點製造業,希望拉近與中國「世界工廠」距離。美中衝突升高後,印度拜龐大人口紅利與積極外資政策之賜,成為這波供應鏈自中國大陸移轉潮流的熱門地點之一。
根據印度工商部統計,莫迪執政至今逾九年,「在印度製造」確實引導跨國企業投資印度趨勢,進入製造業,尤其高度集中至電子與資通訊領域。其中,蘋果供應鏈一部分轉進印度,可謂莫迪政府最亮眼成績。
蘋果公司自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起,即在印度生產較舊款智慧型手機,近來更將新款 iPhone 移至當地生產,另如韓國三星、中國小米、OPPO、VIVO 等手機品牌亦建立生產基地。繼智慧型手機後,印度政府頻頻向台積電、特斯拉等半導體、電動車大廠招手。
然而,如比較印度與中國製造業產能與工業產品出口金額,印度與中國的距離依然巨大。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中國出口金額約二.六兆美元,是印度近十倍;中國主要出口產品均為工業製品,印度則以汽油、礦產及農漁產品為主。
即使印度宣稱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製造重鎮,民國一一○年(二一年)中國出口手機與零附件約二,七五○億美元,是印度四十二倍;出口筆電與零附件約二,四二○億美元,是印度五一○倍。除生產與出口規模外,如從生產環節比較,印度侷限後段組裝,中國仍掌控完整供應鏈,亦即雖蘋果供應鏈部分後端組裝漸移至印度,但中上游及主要零附件仍在中國,未來數年仍難撼動。
印度挾「在印度製造」優渥政策支持,享有地緣政治優勢乘勢崛起,當前更是美國推動「友岸外包」的優先對象,然其基礎設施與產業聚落不足,生產與勞動法規僵固,再加上經商環境不佳、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甚多,例如印度加權平均關稅近七%,為中國三倍,更不願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致 FTA 涵蓋率落後中國,不利進出口貿易,凡此均有礙製造業發展,是印度邁向「世界工廠」之路的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