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兩岸民間交流 降低台海危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898/web/  

◆  聯合報社論/衰退來襲,浮誇的政府能閃躲還稅於民?
◆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屈辱與戰爭間選擇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兩岸民間交流 降低台海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兩岸民間交流 降低台海危機


2022-12-29 03:45  經濟日報/ 社論
過去幾年來,兩岸情勢逐漸緊張。路透



過去幾年來,兩岸情勢逐漸緊張,無論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共二十大舉辦前後、美國國會通過拜登總統簽署對台軍售,對岸軍機繞台頻率均明顯增加。台灣民眾當然不希望兩岸發生戰爭,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重大損失。我們不畏戰不懼戰,但若能夠避免台海軍事衝突發生,則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最優先的期待。

以現在兩岸情勢而言,官方直接接觸非一蹴可幾,現階段最佳的方式,是由增加民間交流開始鋪陳,降低兩岸衝突的可能性。

許多台灣民間團體,包括六大工商公協會均曾表示願意率先擴大兩岸民間交流包括互訪及舉辦研討會。恰值中國疫情爆發,預料數月後大陸地區將可與世界各國一樣漸趨穩定。中國政府已確定將開放邊境管制,元月初起改為0+3。我們認為:明年3月之後,中國疫情趨於安全穩定,當春暖花開時,正是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最佳時機。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們呼籲政府默許並開放工商團體,於兩岸四地多多舉辦交流活動,並開放財團法人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等政府支持的研究法人參與協助,俾能重新了解對岸經濟實況,有助台灣對於大陸實際狀況的掌握,有利於國安及經濟政策擬訂。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在兩岸議題上美國一直扮演主動介入角色,我政府相關部門應向美國政府與國會充分說明:兩岸增加民間交流,將可降低台海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符合美、日、英、法、澳等諸國的期待。

或許有國人會擔心重啟民間交流,將擴大台灣技術與人才流失,但事實證明:中、日、韓、台在許多重要產業供應鏈上具有不可切割互利關係彼榮我榮分則兩害只能勇往向前無法回頭

已故李國鼎資政名言沒有西進南進只有上進

除了工商團體的交流,協助在陸台商發展,也是重要的議題。在 ECFA 的框架下,透過兩岸具代表性的民間團體協商談判,將具有「類政府」磋商的功能,過去兩岸在觀光旅遊合作,便是一個成功案例。

維繫兩岸產業共同技術標準協商管道,如第六代行動通訊標準,更將有助於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上的占有率與台灣整體經濟利益;順利增加兩岸民間交流,降低軍事衝突之危險性,則所謂去中化與去台化危機將可顯著緩解。

美中台三角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建議政府應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分別採取對台灣最有利的不同政策。在經濟上,中國是台灣第一大貿易與投資夥伴,這是不爭的事實。合則兩利,不合則兩害。

中國大陸近十年來在高等教育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無論是何項評比,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早已位居世界百大,超越台灣大學。試想:如果台灣學生可以在這些學校就讀,是不是比遠渡重洋,到語言文字不相同的歐美國家容易許多?

開放陸生來台,不但可以緩解台灣私校招生不足的窘境,更可以增加中國年輕一輩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增加親切感,對於未來兩岸互知互信、和平相處,絕對具有正面的作用,值得從政策面鼓勵擴大辦理。

開放陸客來台觀光,當然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但基於過去的慘痛經驗,有關單位應做好妥適規劃,務求來台觀光族群以中國菁英及年輕白領自助旅行或小團體精緻旅行為主減少團進團出大拜拜式劣質觀光,在經濟發展目標之外,尚可具備相互尊重相互珍惜功能

馬政府時代曾推動兩岸產業搭橋計畫,經過十餘年,人事時地物、國際地緣政治,早已大不相同。期待現任的蔡政府及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5月就職的新政府團隊,可以秉持台灣優先的原則,為兩岸再搭起一座新的交流橋梁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屈辱與戰爭間選擇


2022-12-29 05:21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表示,未來會視情況考慮安排媒體提問。記者杜建重/攝影



暌違七四五天,蔡總統再度接受媒體訪問,她有點招架不住,認為問題太多。她叫記者不用急,又不是今天問了就沒機會再問。網民看到這段,直接代答:再不問「就沒下次了」!

的確,要問到總統本尊真的很難,期待她不「實問虛答」更難。就像這天好不容易開金口,卻多半嗯嗯啊啊應付過去,再不然就引用別人的話搪塞。以延長兵役為例,她說「備戰才能避戰」,根本是此話不通。原因是,人們看到政府「備戰」,卻無意「避戰」,更多時候是「求戰」,因而不斷挑釁。這樣的話,只延一年兵役,夠用嗎?

蔡英文自知說服力不足特別引邱吉爾名言助陣:「在戰爭與屈辱面前,若選擇屈辱,屈辱過後還是得面對戰爭」。問題是,邱吉爾說話的情境已經過去八十年了,誰想要在屈辱與戰爭之間作選擇?台灣在更艱辛的年代,都挺過了八二三砲戰;現在好不容易兩岸和平,蔡總統卻要人民在屈辱和戰爭中作選擇,這什麼神邏輯?

蔡英文引的這段話,蘇貞昌三月也說過;當時是在立法院談俄烏戰爭,希望國人為守護自己的土地而努力。這是廢話,生在自由的土地上,台灣民眾哪有不愛自己國家的?年輕世代可以當兵上戰場,但領導人也得有正確的方向感才行,哪有元首叫百姓在屈辱和戰爭之間作選擇的?












聯合報社論/衰退來襲,浮誇的政府能閃躲還稅於民?


2022-12-29 05:23  聯合報/ 社論
今年稅收超徵創新高,出現疾呼「還稅於民」主張,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日前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已指示各部會研擬疫後振興及弱勢照顧的方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宣布兵役延長前,先邀民進黨立委便當會說明;但不少綠委未等餐會結束即先退席,要趕赴記者會呼籲政府「還稅於民」。原因很簡單:延役是不討好的政策,綠委避之唯恐不及;而呼籲撒幣發錢則是爽政」,大家當然搶著做。「報喜不報憂」是民進黨所擅長,誇稱今年稅收超徵四千五百億元正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卻不顧景氣正迅速滑向衰退的藍燈。如今,「還稅於民」的聲浪四起,蔡政府已騎虎難下。

蔡英文上台後,除了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外,年年宣告稅收大幅「超徵」,並自誇是「嚴守財政紀律」的政府。事實上,稅收雖難免隨景氣波動而升降,但如果年年超徵,便顯得不可思議。其中蹊蹺,若非稅收預測機制失靈,便是刻意壓低目標值,以便實際稅收更易於達標,數字更顯亮麗。另一種可能,則是稅制結構老舊傾斜未隨社會變遷調整導致稅負過度集中使租稅正義變形

以今年的稅收為例,至十一月底已突破三兆元,創歷年最高。其中,僅「營所稅即高達一.一三兆年增四十七%,超徵三千兩百多億元。然而,營所稅的超徵,雖與去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增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是政府為疫情考慮企業營收而連三年實施營所稅免暫繳」。因此,去年企業未暫繳的營所稅,集中到今年繳交,才造成鉅額超徵。這種情形,去年已發生過一回,出現兩千多億超徵;但財政部繼續實施「免暫繳」,又不務實調整營所稅預估值,導致今年出現更高額超徵。

問題是,稅收是一個落後指標,要檢視經濟景氣的榮枯,從外銷訂單、海關進出口、乃至工業生產指數的變化,可以看得更清楚。而根據相關單位公布的上述數字,這些指標均指向墜崖式下降的趨勢。十一月出口是「連三黑」,年減幅高達十三%,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更衰退超過兩成,歐美市場也是雙位數衰退外銷接單更慘,除了「連三黑」,年減廿三.四%。這些,對高度倚賴外貿的台灣,猶如颶風來襲的警報。工業生產指數同樣「連三黑」,年減四.九%,嗅不出一絲樂觀氣息

就在立委競相要求「還稅於民」之際,國發會發布了十一月景氣出現「藍燈」的訊息,景氣對策信號判斷分數更驟降六分,來到了十三年半新低。這顆幽幽而來的藍燈,比起蔡政府先前高調宣示稅收超徵四千五百億元,恰好形成一個諷刺的對比。一個專門「報喜不報憂」的政府,再怎麼自誇善於經營、超前部署、財政紀律良好,也不能不面對迎頭而來衰退巨浪,這還是個躲不掉的全球性風暴

如果是一個理性的政府,我們會建議它將超徵的稅款先拿來還債,包括填補勞保基金虧損,並解決因政策性凍漲造成的油電公司鉅額虧損。畢竟,蔡政府任內為了前瞻建設計畫及新冠疫情,各編列了八千多億特別預算,加上不斷追加的軍購特別預算法外支出已達兩兆,這些都需要解決。然而,對於一個追求近利政治掛帥、不顧長期經營的執政黨,再怎麼理性的建言也是枉然。尤其,民進黨剛剛遭逢慘敗,此際「發錢贖罪」的氛圍正在形成;既然連在野黨都喊出還稅於民,蔡政府怎可能放過這個大撒幣的機會?

因此,我們只能建議:蔡政府若要還稅於民,請採取正直而便民方式,不要再去印製幾倍券,不要再讓人民去排隊領取,閣揆不要再拿球桿指東畫西說是政府的「功德」。把錢還給百姓,人民可能比政府更懂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