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薛承泰/從都更看政府與百姓間的距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從都更看政府與百姓間的距離
◆  蘇益仁/強化疾管署科學防疫的角色
◆  楊志良/「毒」你千遍不厭倦
◆  王正方/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






薛承泰/從都更看政府與百姓間的距離


2022-07-21 01:14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危老示意圖。記者游智文/攝影



全台屋齡在四十年以上者有一九二點五萬戶占廿一點四%),在大台北多為四或五樓公寓,當年的屋主如果還在已是老態龍鍾,因為沒有電梯,上下樓是每天最大的負擔,萬一生病了,就只能坐困愁屋,甚至還須面對漏水、跳電、牆裂、壁癌的情境!誰都知道,除了有錢可以搬新家,否則只能尋求都更重建了。

然而,除了少數基地大而且地點好的公寓,可進行公辦都更,建商也會搶著來服務;多數老舊公寓,因條件較差只能自辦、合辦或委辦,不僅建商不感興趣,經費難籌,住戶也很難達成共識。君不見,在這些社區中,處處可見人們的巧思,有人學樣,更有人創新,目的不外乎為了自家的方便;於是,各種見怪不怪的違章形塑出居民間的緊張關係,談都更時就爆了!

巷道奇觀乃因政府公權力不彰所促成,經年累月地把政府與民眾距離拉遠了!對居民來說,如果連社區巷道的友善與安全性都不能維護,又如何相信政府能做好都更?從每年申請都更與危老重建不過數百件,一○九年最多時不過一千二百件,即可說明百萬老舊住戶的無奈!遑論從申請到完工,不知要耗多久?若碰到不景氣或物價飆升,搬出老家在外飄泊數年後卻等到了爛尾樓,怎麼辦?況且屋主年紀大了,能等幾年呢?

如果四十年以上屋子都認定為「危老」並作為都更的標的,以每年五%的進度與平均五年完成的神蹟來進行,那麼政府需準備五十萬宅作為都更安置或中繼之用;而且五年後當前屋齡卅五年屋子也會成為「危老」,危老總數會更多,這是第一個挑戰!

根據二○二○年住宅與人口普查,全國有八○一萬普通住戶中,八十八萬戶為租用(占十一%)。實際租用戶數應更高,因為違建出租應未被計入。若換算為人數,全國租屋人口應有兩百萬以上。政府目前發放租金補貼鼓勵公益房東,能發揮多大功能?對頂加烤箱租客有幫助嗎?這是第二個挑戰!

去年買賣屋齡為四十年以上者占了五分之一,說明「危老」仍被市場所接受;換言之,是因為許多人買不起「普通」房子才退而選擇危老。政府要落實居住正義,強調「住者適其屋」,除了前面兩項還有一批新危老住戶,如何保障其「居住權」,這是第三個挑戰!

由於公有地越來越少,興建社宅又須以經濟弱勢為先,加上少子化下全台已達十八點五%空屋率,政府實不必急著衝社宅數字。因為都更才能釋放更多的空間改善居住環境,其具體作法:以需求調查為依據,按人口趨勢來規畫。特別是,未來十年將出現至少一百萬宅遺產,大部分會落在年輕一代的手中,這不僅是都更的絕佳機會,也會衝擊社宅需求。十年前筆者推動「以房養老」並與都更結合,即看到此趨勢。

樂見政府獎勵容積率減稅措施,作為申請都更的誘因;但筆者認為,先恢復社區安全與友善性,取得居民的信任,才是釜底抽薪。

此外,在近兩百萬戶「危老」中,最需要重建者並非「老」而是「危」,可按重建後的市場價格來進行換屋,才具有較強的誘因;一旦完成一區的重建,即可繼續推動換屋滾雪球式的發展下去!至於「老而不危」者,補助興建電梯建物改善,讓新舊居民都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