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1:你知道他們要什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5:常替別人著想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4:體諒的心讓人喜樂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3:能陪伴就是愛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2:找四個歐巴桑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1:你知道他們要什麼?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1:你知道他們要什麼?


2022-06-30 12:47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人生在世,雖然無法關懷所有的人,但是我們至少要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獻上關懷,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盡力來滿足他們,這就是愛。示意圖/ingimage



朋友來家裡作客,突然頭暈,想要靜一下,根據她的經驗,只要靜個半小時,深呼吸,就會慢慢好轉。可是大家不知道,都有些緊張,問她:「要不要叫車送醫院?」她搖搖手。又有人問她:「要不要吃暈車藥?」她搖搖手。

愛,知道他的需要
過了一會兒,大家又摸摸她的頭,問她:「好些了嗎 ? 要不要喝水或果汁?」也有人說:「吃點東西或許會好一點喔,聽說空腹容易頭暈。」大家的關心弄得她不得安寧,其實她要的只是安靜的休息一下,可是大家不知道。所以我們如果愛一個人,一定要設法知道別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幫他滿足了需要,就是對他的愛。

有個同學是所謂的流亡學生,年紀很輕,才讀高中就隻身隨政府撤退來台,歷經千辛萬苦,靠著救總的一點微薄獎學金把大學念完。他說那時一起來台的流亡學生,生活極苦,營養太差,很多人患夜盲症,看東西模模糊糊的。

他需要的不是藥
有人說要點眼藥水,多做眼球運動,或吃什麼藥的,他說其實都不用,只要給他們東西吃就行了。因為三餐不濟,加上營養不良,年紀輕輕的,卻許多病都跑出來了。世界上許多窮困的地方,常有此現象發生,他們需要的不是藥,是食物。

有家台商企業在大陸經營事業,待遇福利都不錯,但接連有員工跳樓自殺,成為大新聞,其中有位年輕的女孩子跳樓未死,但腿跌斷了,別人訪問她: 「為何要自殺?」她說:「太寂寞,很想家。」她說工廠裡整天都是機械式的工作,沒有朋友,同寝室的室友,因為日班或夜班的不同,也常看不到人。

知人所欲
就算見到面,大家也都是趕緊睡覺,因為加班太累。加班是她們自願的,因為加班愈多,薪水愈多。沒有朋友,孤寂感無法排遣,愈來愈消沉,最後乾脆跳樓,一了百了。這家公司後來大幅提高工資來安定人心。但是她們需要的可能是友誼、親情、人性的溫暖。

加薪真能解決問題嗎?有錢真的萬事通嗎 ? 知人所欲,並予滿足,我們讓別人得到需要的東西,這是愛,有愛才能解決問題,公司裡有愛,員工才能在愛的喜樂中完成任務。

一對年過七十的老夫妻,住在台北,兒子在新竹科學園區一家外商公司擔任工程師,待遇優厚,但工作忙碌,全家住在新竹。孩子很孝順,幫父母在台北買的房屋有六十幾坪,裡頭有大電視、大冰箱、大廚房,其他裝潢都堪稱豪華。

但是二老生活得並不愉快,因為健康日差,病痛日多,感覺來日無多,兒孫平均一個月才來台北蜻蜓點水式的探視一下,兩人十分寂寞。

父母要的是什麼?
另外一對老夫妻,住房只有二十多坪,電視小、冰箱小,但因與兒孫住樓上、樓下,早、中餐自理,晚餐則到兒子家共聚,邊吃飯邊聊天,回到樓下自己家準備就寢。含飴弄孫,精神愉快。

年邁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 孩子知道嗎 ? 他們需要的是噓寒問暖,以及親情的關心,他們吃的不多,也沒精力做個九碗八碟,大冰箱、大廚房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有觀賞價值。

人生在世,雖然無法關懷所有的人,但是我們至少要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獻上關懷,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盡力來滿足他們,這就是愛。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2:找四個歐巴桑


2022-07-01 15:46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創辦人必須有願景,並且有實現願景的熱情與毅力,有無私的大愛,任勞任怨,品德高尚。董事會甚至工作人員,都要是有能力及愛心的歐巴桑。示意圖/ingimage



美國有個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透過建立一個穩固的家庭,使整個國家社會更健全,和樂融融。我十幾年前去美國訪問時,他們全職支薪的員工就超過二千多人,志工也超過一千人,已是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可是他們在草創時期,據說只是二對在大學教書的夫妻有感家庭的重要而發起成立的而已。

集眾人的力量
許多慈善基金會都是由微不足道的人,在微不足道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一個巨大的愛心發光體。但是有的慈善團體,開始時雖有大財團支持,風光成立,卻無所事事,每年搞點樣版慈善充充面子。有些雖曾令人刮目相看,但創辦人辭世後,就起內鬨,意見不合,終至做不了事。

推動愛心工作,讓更多人受益,必須集眾人的力量,容易成就大事。香港有位電影明星叫李連杰,很有愛心,在中國大陸創辦一個公益慈善基金會,名稱為「壹基金會」。意思是希望大家每天捐壹塊錢來行善。

壹塊錢能行什麼善 ? 但只要人人捐,天天捐,就是龐大的善款,可以做很多事。中國大陸有14億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捐人民幣一元,就有14億元,一年365天則有5,110億元,換算成新台幣則有2兆3千億元。這告訴我們聚沙成塔,不是嘴上說說而己,是真的可以辦到的。

找四個歐巴桑
因此如果想讓大家的愛心效果,擴大再擴大,一個健全有效率、有愛心的慈善組織是極其重要的。成立一個這樣的公益慈善機構,究竟要注意些甚麼? 這或有助於大家透過成立慈善團體來達成有效率奉獻愛心的願望。

慈濟功德會的靈魂人物證嚴法師,雖然沒有明星般的臉孔與身材,也沒有令人羨慕的學位,更沒有財團的支持,瘦小的身材站在那哩,讓人擔心她會被風吹倒。她卻如此成功的成就了愛心大事業。成功的原因在哪裡?

在一次慈濟紀念大會上,證嚴法師說,慈濟發展這麼快,出乎她的預期,成功之道是她當初找了四個歐巴桑,而沒有去找四個博士。這句話發人深省,四個歐巴桑是形容她們理念相同,價值觀及想法一致,所以能做出志同道合的事。否則找四個博士,個個頭抬得高高的,可能對創辦人的理念不以為然,博士之間也會高來高去,大家無法穿一條褲子,大事未成,就已奄奄一息。

從前有個政黨,由國民黨分出來的,形象好,甚獲人民信賴。黨內擔任立委等公職的人,多數具有博士學位,有人戲稱該黨為「博士黨」,是一個為各方看好的政黨。但最後卻成為無足輕重小黨,十分可惜,失敗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博士太多。每個都了不起,各吹各的號,其不能成大業,自是預料中的事。

慈善基金會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創辦人,這個人具備的優秀特質愈多,愈容易成功。創辦人必須有願景,並且有實現願景的熱情與毅力,有無私的大愛,任勞任怨,品德高尚。董事會甚至工作人員,都要是有能力及愛心的歐巴桑。

但創辦人不能幹一輩子,所以要注意培養有能力、有愛心的接班人,早早樹立其接班的形象,並提早讓其掌權,創辦人在旁充分支持。接班人當然可以透過民主選舉方式產生,但只要有計畫的培養,水到渠成,接班自然順利。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3:能陪伴就是愛


2022-07-05 14:3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陪伴是一種愛,人人都渴望親人或朋友的陪伴,尤其在有困難的時候。示意圖/ingimage



有天傍晚在林口一個社區的街道上,碰到一對夫妻,兩人分別推著輪椅,載著父母、帶著小孩逛街。他們見到我立刻熱情的打招呼,還說:「我們全家都是你的粉絲耶!」他們告訴我,平日在台北上班,週末带孩子回林口陪父母。

周末盼子女
台北房價太高,他們在林口買了坪數大一點的房子,讓父母住起來舒適一點。老人家還能行動,但不能久行。所以他們每次來,都會推輪椅陪父母散步。我對兩位老人家說:「你們好福氣呀! 有這麼孝順的兒孫。」老人家笑得好開心,說:「兒孫相伴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每個星期都在盼望週末的到來。」

家母已96歲,以她的年齡來說,身體算是健康的,尚能自己行走,認得兒女,但情況已經一年不如一年了。去年她還會問我:「星期天去哪間教堂作禮拜?」雖然一小時裡,她可能會問同樣的問題好幾次,但還能交談和發問。

可是今年見面時,多數時間是沒有什麼言語的,坐了不久,就一副想睡的樣子。我跟弟弟妹妹說,要多陪陪老人家,多跟她講話,不然到明年她可能就不認識我們了。

陪父母的時日不多
多陪陪媽媽是我們的心願,但是媽媽似乎並沒有什快樂感,吃東西時,要勉強餵她,否則好像不會感到饑餓的樣子。人老了,就是這樣慢慢退化,直到入土安息為止。看到母親前幾年的相片,雖已年過九十,但仍看得出喜怒哀樂,現在則不行了,真是讓做子女的感慨萬千。孝順父母,真是要趁早,否則徒留後悔。

父母年紀大時,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陪伴,只要常跟他們在一起,老人家就心滿意足。所以陪伴就是一種愛,是對老人家最重要的愛。可惜很多做子女的都因工作忙碌而忽視了這一點。

我常有機會與一些愛心人士去拜訪老人院,我們會帶些禮物去,和老人家一起唱歌、聊天。但是老人院的同工一再告誡我們,跟老人家聊天時,千萬不要問他有幾個子女等家務事。

放在老人院不聞不問
因為許多兒女將父母放在老人院,就再也不管了,甚至過年也不接父母回家團圓。所以談到子女,,老人們就會流下辛酸的淚,想到自己一生養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心中是痛上加痛。住老人院,我不僅贊成而且鼓勵,但不宜勉強行之,尤其不可對住在老人院的父母不聞不問,應經常找時間去陪陪他們,陪伴父母就是最佳的孝順之道。

對父母如此,對朋友而言,陪伴也是最溫暖的友情,最可貴的愛。有時對於朋友的困難,我們無能為力,例如颱風急雨,發生土石流,朋友的家都毀了,這時沒有任何物質或言語能夠幫得上忙,唯一的方法就是待在他身邊陪伴他。即使無言以對,但只要握著他的手,摟著他,就是安慰朋友最好的方法,所以大家不要忽視陪伴的莫大作用。

陪伴之愛
有位教授從學校開車回家,途經一處高地,看不清楚對向來車,與一位無照駕駛的年輕人相撞,教授嚴重骨折,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室。他的妻子接到通知時驚惶失措,到了醫院,先生已在加護病房。後來教授終於度過危險期,保住性命。

事後這位教授太太在教會作見證時說,當時對她最大的幫助,就是教會的牧師及師母,輪流陪著她,讓她好像在湍急的河流裡抓到一根浮木一樣。我想可能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陪伴是一種愛,人人都渴望親人或朋友的陪伴,尤其在有困難的時候。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4:體諒的心讓人喜樂


2022-07-05 14:4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人際關係常是相對的,你體諒別人,別人也會體諒你,這樣大家都會活在愛的喜樂中。示意圖/ingimage



我擔任經濟部次長時,有一位將於次日退休的科長,說他對經濟部有許多建言,想來見我。可是在近一小時的談話中,真正的建言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抱怨他一直未能升組長的不公,以及現任組長的差勁。

懷才不遇的人多
他說,現任組長是他大學學弟,他們在部裡的「武術社」習武時,他還是組長的老師,可是組長卻像使喚小弟一樣的對待他。他笑著說,這也怪他自己不好,只教了組長「武術」,卻沒教他「武德」。他還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意思是,他退休前的臨別贈言,句句都是實在的。

世上有一種人十分可憐,就是他對自己的評價,遠遠高過別人對他的評價,因此經常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這種例子我看過很多,當時我很想阻止他繼續講下去。但我突然改變想法,因為我想,他心中一定是忿忿不平,這是他的痛,忍到最後一天,才來發洩一下,如果我再阻止,他的苦就無處訴說。

站在對方立場想
因此我順著他的話說,升遷難免會有不公,將來部裡一定會特別注意,不要埋沒人才。接著我便轉移話題,問問他退休後的打算,建議他如果沒有經濟上的壓力,可以到慈善機構當志工,會常有喜樂的。他於是大談退休計畫,最後笑容滿面的離開我的辦公室。

那天我覺得做對了一件事,就是盡量體諒別人,體諒也是一種愛。那天我做了一件替人著想的事,我感到愉快,我想那位退休科長的心情也是愉快的,我們兩人都享受了在愛中的喜樂。只要我們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體諒的行為就會自然產生。

別人的苦衷
我很討厭別人從一樓上二樓也要搭電梯,尤其是年輕人,,爬樓梯運動一下,不是很好嗎 ? 有次看到一位年輕女同事,從二樓搭電梯上三樓,我想問她為什麼不走上去,但忍住沒問。後來無意中從秘書口中得知,那位女同事懷孕了,因為之前曾經流產過兩次,醫生叮囑她行動一定要格外小心,所以她連爬樓梯都盡量避免。我很慶幸當時沒有質疑她。後來我見到一個樓層也搭電梯的人,我總會想他們可能有其需要。

有位同事跟我聊天,提到某位我們都認識的人,最近脾氣很不好,跟她打招呼都愛理不理的,好像有什麼事得罪了她一樣。我告訴同事: 「這位小姐的丈夫有外遇,且在外面有了孩子。她是位基督徒,苦惱的不得了,不知如何是好,她把我當作教會裡的長者,常來跟我訴苦,我們一起禱告,求神賜下智慧解決這件事。」聽我這樣一說,這位同事恍然大悟,不但不再怪對方失禮,反而責怪自己沒有以體諒的心,去想別人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有家公司生意好,十分忙碌,人人都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有個員工是單親媽媽,家有一輕度智障孩子,母親又臥病,大家體諒她,讓她不加班,工作由大家分擔。同事們的體諒,讓這位單親媽媽在艱苦的日子裡,終能嘗到一些愛的溫暖。

體諒別人並不難,可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忽略了這點,在家庭、職場,凡有人際關係的地方,我們都應睜大眼睛,放開胸懷,看到別人艱難的處境,付出體諒的關懷。

人際關係常是相對的,你體諒別人,別人也會體諒你,這樣大家都會活在愛的喜樂中。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5:常替別人著想


2022-07-07 15:25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人世間許多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為沒有替別人想。示意圖/ingimage



從前我的辦公室好幾位同仁,但只訂了一份《聯合晚報》,晚報來了,大家總是先拿給我看,每次我都是很快的掃描一遍,就送出去給其他同仁看。如果有事來不及看,就將晚報拿出去讓同仁們先看,因為晚報來了,大家都想知道有什麼重要的消息,趕快給別人看,不也是一種愛嗎?這種小小的愛心算不了什麼,但做多了就成為大愛。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如果能在小事上常常替別人想,久之,就有可能行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愛。

配合院長的時間
我常常接到演講的邀約,邀請單位禮貌上都請我們決定時間,我有時會隨口告訴祕書:「星期三下午吧」。結果當天下午邀請單位已有安排別的會議或活動了,但是為了配合院長時間,常需要費事的去重新調整他們的行程,累得滿頭大汗。

其實除了星期三,我還有其他幾個時間,也是有空的,但是院長訂了時間,別人怎麼好意思要院長改呢?

有次我去某個地方演講,發現他們為了配合我訂的時間,大費周章的調整別的節目,我覺得很難過,其實那個時間只是我隨口讓秘書訂的,並非不能變動。所以後來我學到了,答應邀約時,時間由對方訂,請他們提出兩、三個時間,並按優先次序排,我們盡量配合對方最適當的時間來安排演講日程。

這樣,前面那些會帶給邀請單位諸多不便的事,幾乎就不再發生了。這只是小事一樁,但多替別人想,感覺就不同了。

便民措施出於愛心
台灣健保實在是我們人民的一大福祉,走到世界各地,就算富裕進步如美國者,也很嚮往我們的健保。健保雖然也有諸多問題,但也是天天在改進的。例如慢性病患,醫生一次開三個月的藥,但要分三次拿,每次只能領一個月的藥,到第二個月時,又要再跑醫院,很不便。新的規定是第二、三次的藥,可在住家附近一般藥房領取,十分方便。健保局這項便民措施,嘉惠許多慢性病人。

在台北地區的人,很多人身上都有「悠遊卡」,悠遊卡英文名字叫easy card,確實很方便,像停車場等許多場合,亮一下悠遊卡,諸事搞定,大家稱便。訂出這個便民措施的人,是有愛心的人。因為有愛心的人,會常常替別人想。政府裡有愛心的公務員愈多,不合理的規定就愈少。

雙贏互利
1989年提出軟實力觀念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2010年12月8日在總統府月會以「國家未來的實力」演講時,提到大陸人民幣升值問題,他說人民幣升值,大陸沿海省分出口會受到影響,大陸有所顧忌。但人民幣升值可以紓解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要怎麼做才能雙贏呢?這要有智慧。

人民幣升值的事,大陸與美國各有其不同的需要與壓力,究竟怎麼辦?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談判。有談判經驗的人都知道,談判成功的祕訣是「給與拿」(give and take),你想拿到某些東西,一定也要給別人一些東西,雙方都覺得雖有失,亦有得,雙方都可以自認是赢家。尤其是國際性談判,讓雙方代表都有面子,回國時都能向人民交待,否則就會帶來喪權辱國之類的批評。

這種「給與拿」的談判原則,其實就是要替別人想。人世間許多問題的發生,都是因為沒有替別人想。如果大家都能處處替別人想,人與人之間哪會發生那麼多問題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