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參選市長可能引發的道德爭議
◆ 聯合報黑白集/高雄防疫 一市兩制
◆ 經濟日報社論/趁疫情加速政府數位轉型
經濟日報社論/趁疫情加速政府數位轉型
2022-02-08 00:2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北市府斥資上千萬添購272部平板電腦,協助里長將民政作業數位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疫情逐漸升溫,各行各業又開始繃緊神經。不僅開始分流辦公,有些公司更再度實施在家上班。雖然大家都已經有與病毒共處的心理準備,但還是希望透過零接觸或低接觸的方式與環境,盡量減少病毒所帶來的危害。而經過將兩年來的衝擊與適應,許多產業都已逐漸透過數位轉型來強化組織韌性,但還是有許多中小微企業需要政府協助推一把。
政府也的確觀察到這樣的狀況,因此正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產業數位轉型工程,我們樂見政府著力於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但也想提醒政府,在提升產業實力之餘,也應該趁疫情的契機,加速推進政府組織及服務的數位轉型。
為了提升施政及服務效率、與民間產業共同進步,數位轉型也是政府自身責無旁貸的工作。根據世界銀行的主張,政府數位化進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最早為類比式政府(Analog Government),所有行政工作均採紙本與實體方式進行;第二階段為 e化政府(e-Government),大部分的資訊開始在網路上協作、並提供民眾查詢,但原則上資訊流仍然是單向地由政府對民眾溝通。
到了第三階段的數位政府(Digital Government),政府除了透過網路、App等數位科技將服務推送給民眾外,亦從民眾身上蒐集服務的體驗數據,做為改善服務效率的參考,例如:運用上下車熱點數據決定計程車招呼站的設置點,或是分析刷卡時間與人數來優化市區公車路線安排。
事實上,先進國家多已進入數位政府階段,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民國 110 年(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於評估國家數位化轉型程度的「未來整備度」指標排名第七,可見我國政府對大多數國民的數位服務提供上已見完備。
然而,數位政府在某些「特例」下仍有服務失靈的可能,因此第四階段的「GovTech」,可視為數位政府的進階,除了更強調跨部門之間資訊的通透與共融,並以公民為中心,大體上可理解為兩個重點:服務對象的無差別、以及服務空間的無縫隙。
所謂「對象無差別」是指如何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政府的服務,而無性別、年齡或族群之差異。舉例來說,一般人上網預約施打疫苗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不諳手機或電腦的長輩,若系統不夠便利且無人指導,他們接受政府服務的權利就可能被剝奪。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9.3%的人口為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15%的人口身有殘疾、以及9.2%的人口居於貧窮線(每日生活費1.9美元)以下,這些人均為所謂的數位弱勢。若說過去的數位政府已讓85~90%的國民順利以數位的方式接受政府服務,未來趨勢將更聚焦如何以更平價、直覺的科技,把餘下10~15%族群的也包容進來。
至於在服務空間上,也必須不因地域的改變而讓原本習以為常的事變得窒礙難行。今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凸顯許多待解決的課題,例如一般小吃店原本僅做內用生意,轉為外送/外帶面臨餐點上架宣傳與妥適運送等問題,以及醫院原本採實體看診及開立處方箋,轉為線上問診後,民眾卻仍得實體取藥等。
真正的「空間無縫隙」,唯有所有生活大小事做到真正的虛實融合且能迅速切換,能線上處理的就完全線上處理(如:工作會議),非得實體處理的、也能隨時在最短實體通勤距離內完成(如:網購到超商取貨)。近年如 C40 Cities 等國際聯盟或大型城市,均訴求打造「15分鐘」生活圈,意指市民所有生活所需,應該能以在15分鐘內以步行、單車或其他輕型交通工具等方式就能到達或滿足。如此種種將促使各項數位與實體基礎設施的改造,並牽涉相關產業發展與監管議題,值得提前關注與部署。
聯合報黑白集/高雄防疫 一市兩制
2022-02-08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燈會在高雄,高市推出衛武營、愛河雙主場,圖為衛武營展區作品。記者林巧璉/攝影
這波疫情,高雄本土確診數超過百人,成為僅次於桃園的重災區,至今無法清零。在嚴峻情勢下,高雄市的防疫政策卻南轅北轍,一方面鐵腕匡列,一方面燈會照辦。防疫的「一市兩制」,讓人困惑,不知市府的葫蘆裡賣什麼膏藥。
高雄市府的「鐵腕」,包括:下令公私立幼兒園延後開學,規定旗津「十四天內停辦所有大型活動」;另高雄港區、旗津造船廠及修船廠和旗津全島,都需在開工前全數普篩。這樣的防疫強度,已直追去年的疫情高峰。
但今年在高雄舉辦的「台灣燈會」,市府卻決定照常舉行,僅取消「主燈開幕點燈」。市府稱,會以實名制「燈會碼」控制人流,且規劃時已採「分散燈區」設計,將燈區設在空曠場地。這種做法,和防疫的鐵腕完全背道而馳。
陳其邁要求旗津居民「忍耐」,所有婚喪喜慶都得取消;但燈會卻如期照辦,政策自互矛盾,更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試問,民眾活動聚集的人數,難道會比燈會多?何況,迄今參觀燈會人數已超過十萬人,「燈會碼」能有多少用處?
去年台灣燈會在新竹,即因疫情取消。而高雄燈會照辦,其有恃無恐並不在於對疫情控制有把握,而是要享「煙火之都」盛名,視燈會的小確幸高於防疫。反正選票是鐵板一塊,何須在乎?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參選市長可能引發的道德爭議
2022-02-08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年底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擬推派多名政務官參選,正在進行沙盤推演。目前被提出的人選包括:經濟部長王美花角逐彰化縣長、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參選雲林縣長、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另外,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則將參選台中市長。政務官下鄉參選有例可循,不足為奇;但比較特殊的是陳時中,他身兼防疫指揮官,「國家隊隊長」半途跑去參選,將引發「黨國不分」的道德爭議。
陳時中是衛福部長,兼中央指揮防疫中心指揮官;但他目前之所以享有高知名度及莫大權威,都是因其防疫指揮官的角色而來,與衛福部長的表現關係不大。進一步說,陳時中的指揮官角色是奠立在台灣對抗疫情的緊急防衛基礎上,是國家為了抵抗疫情蔓延,必須採取各種超乎常情的緊急動員與管制以保衛人民安全。陳時中可以決定台灣的防疫警戒是否升級,哪些縣市的特定行業能否經營,哪些學校或餐廳該開該關;在某種程度上,他的權力有時比行政院長還大。
簡單地說,防疫指揮官領導的是一個「國家隊」,各縣市民眾必須不分黨派齊心作戰,抗疫才能成功。而如果陳時中要投入選戰,他的心中就會充滿敵我意識,不斷想方設法要讓對手出醜難堪,從而使自己藉此得分。如此一來,台灣的防疫作戰勢必變形走調,不再有一致的標準和步調。嚴重的話,人們可能離心離德,不再聽從指揮中心的指令。
民進黨看好陳時中參選,在一年多前即已傳出風聲;當時疫情剛起,他的民意支持度衝天,被視為可望為民進黨奪回首都市長的最大黑馬。誰料,疫情未如預期在前年結束,去年一年,陳時中處理高端疫苗偏私又放水、對外採購疫苗不力、面對民間捐贈疫苗又官僚嘴臉以對,在在重挫他的聲望及專業信譽。更嚴重的是,他自己在疫情禁令期間無罩飲酒歌唱,處理入境人員的管制雙重標準,衛福部重臣王必勝和李伯璋相繼發生不堪醜聞,暴露了陳時中「嚴以律百姓、寬以待親信」的雙標性格。光憑這點,他想要成為首都市長,還未必通得過台北市民挑剔的眼光。
就疫情發展看,除非全球疫情在七月前大致平息,指揮中心屆時依法宣告解散,陳時中才有可能從容部署參選。但目前還有不明疫情在本土流竄,陳時中就算不等到全部「清零」,指揮中心就要結束作業並宣布全台解封,只怕難獲民眾苟同。原因是,過去兩年陳時中把所有掌控權握在手上,對各地的防疫管制和疫苗分配無一不管,連確診訊息的發布都要干預;這種模式,已養成下級單位或地方機關凡事瞻望上意的習慣,陳時中自己其實也相當享受這種威權感。他若不一步步鬆手,屆時卻為了自己要參選市長撒手不管、揚長而去,這將留給民眾什麼觀感?
另一個問題是,陳時中的高知名度和高權威感,是靠著每天在指揮中心發布訊息和指令所建立的;亦即,他的角色權威和指揮中心必須綁在一起。若指揮中心未待疫情舒緩即倉促解散,或陳時中個人棄指揮官之職投入選戰改由他人接任,可能會留下「為德不卒」或「貪功躁進」的譏評,從而成為其選舉的負面拖累。這點,就和蔡其昌乃至其他政務官參選一樣,一旦「帶職參選」,勢必引發「黨政不分」、「選戰不公」的批評。
最好的情況,是陳時中在四五月間就把全台疫情收拾乾淨,並像丹麥那樣宣布台灣將與疫情共存,然後從容投入選戰。可惜,眼前還看不到這個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