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整合 兩大主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綠能確定無法達標,台灣躲不掉缺電噩夢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閉門羹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整合 兩大主軸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拚經濟整合 兩大主軸


2022-01-03 02:22  經濟日報 /   社論
RCEP順利生效,是2022年第一個由衰轉興的發展。RCEP是由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組成的大型整合協定,性質上主要在消除自然經貿夥伴間的障礙。路透


如同疫情後的經濟,對於區域整合供應鏈重組而言,民國 111 年(2022年)也將會是一個由衰轉興、開創新局的轉捩點。相較於五年前,世界局勢對台灣越發有利,但不等於必能收割落袋,還需台灣以成熟的心態積極爭取。

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脈絡,通常是從傳統自然夥伴之間消除障礙、深化互動開始,走向非傳統貿易夥伴的連結創造,以及建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民國 111 年(2022年)的亞太地區,這三個性質的整合發展都有重要的新局出現。

RCEP 順利生效,是民國 111 年(2022年)第一個由衰轉興的發展。RCEP 是由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組成的大型整合協定,性質上主要在消除自然經貿夥伴間的障礙。前年簽署後遭逢疫情,加上日韓及中國大陸與澳洲之間陸續爆發貿易衝突,外界原本認為要跨越生效門檻(東協六國、其他三國完成批准),按計劃於民國 111 年(2022年)生效多所存疑。然而這個門檻不但於去年11月就達標,而且日韓中澳都陸續完成批准,使得 RCEP 能夠在民國 111 年(2022年)第一天就生效。

第二個由衰轉興發展,是 CPTPP 擴張已經出現引力效應,除英國及兩岸外,南韓與拉丁美洲的厄瓜多也陸續宣布將申請加入,而泰國及哥倫比亞也傳出認真考慮中。CPTPP 在美國退出後曾一度前途茫茫,如今不但生效將邁入第五年,民國 111 年(2022年)亦將進入新成員大爆發時期。從現有及新成員的多元性可以發現,CPTPP 除深化現有夥伴整合外,將出現更多連結非傳統夥伴的功能。

第三個動態,則是美國宣布將於新年後啟動名為「印太經濟架構」的新經濟協定。川普於民國 106 年(2017年)退出 TPP 後,美國的印太區域政策就一直存在缺乏主軸、焦點模糊的問題。反觀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RCEP 到申請加入 CPTPP,路徑及角色反而清晰許多。民國 110 年(2021)拜登上任後第一年,印太結盟仍是以政治、外交及軍事為主,又因中國大陸申請 CPTPP 的驚人之舉而更顯躊躇不決,催生了「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美國已經透露「印太經濟架構」是一種非傳統區域經貿協定,涵蓋議題促進恢復貿易供應鏈韌性基礎建設,展現出連結非傳統夥伴建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為主的定位。

第四個重點,是歐盟也將於民國 111 年(2022年)啟動二個重要計畫,一是「歐盟印太合作戰略」(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一是「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 。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將包括永續發展綠色轉型海洋治理數位治理夥伴相互連結及安全與國防等重點,而「全球門戶計畫」則將以 3,000 億歐元預算協助各國發展基建治理架構,作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替代選項,二者也都明顯以連結非傳統夥伴建構區域性政策協調機制為主的取向。

這四個由衰轉興的發展,對台灣都有直接的利害關係。首先,中國大陸、東協、歐、美、日、韓占我國出口超過九成,是不折不扣的傳統自然夥伴。若能消除彼此障礙,效益無庸置疑;反之若其彼此持續享有優惠,台灣卻只能繼續以第三者身分互動,衝擊也極為明顯。第二,在全球供應鏈巨變之際,美、日除了追求局部尖端製程「回岸」(Re-shoring)外,也在同步透過近岸(Near-shoring)、導向盟友(Friend-shoring)等方式改造供應鏈結構。以美歐的推動定位可知,民國 111 年(2022年)尋找、創造非傳統夥伴與新興問題的溝通協調,將成為區域整合推動重點

台灣要維繫傳統供應鏈,更要確保新夥伴關係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參與各國協調過程中維護權益。由於 RCEP 參與無望,因而民國 111 年(2022年)的主軸有二個:全力爭取 CPTPP 申請案能進入下一階段,以及全力爭取納入美國及歐盟的新印太計畫與協定成員。

台灣的製造能量供應鏈經驗,無疑在新興領域能為其他國家加分,但千萬不要誤會傳統貿易障礙就不用處理,才是台灣爭取過程需要的成熟態度。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閉門羹


2022-01-03 02:39  聯合報 /   黑白集
元旦升旗昨天在總統府前舉行,台北市長柯文哲到場後,未隨觀禮嘉賓一同進入總統府,而是在總統府外吹冷風,獨自看三軍樂儀隊操演。記者潘俊宏/攝影


元旦升旗,柯文哲清晨準點抵達總統府,卻沒被邀入內,直接請他在廣場吹北風四十分鐘。總統府說,當時府內人數已達八十人的上限,所以沒請他進去,「請見諒」。

總統府的理由,未免掰得太瞎。第一,總統府若要管制人數,何不提前通知?第二,說醫事團體主辦,因此沒經驗;但首都是協辦單位,主辦者會不知道?第三,陳時中已取消集會活動人數限制,為何總統府卻設定八十人上限,又偏偏不放柯P 進去?

柯文哲五點多就出門,準時抵達現場,卻吃了一頓閉門羹,也引起一堆猜測。有人認為是民進黨小心眼,故意給他穿小鞋,擋他的「總統之路」。也有人認為,是醫事團體耍詐,回敬他防疫期間對指揮中心的批評和指教。說來說去,反正沒人相信「防疫需要」的鬼話;否則,為何只有他一人站在那裡吹冷風。

柯文哲今年底就要卸任,這是他最後一次以首都市長身分參加元旦升旗,卻吃了總統府一個閉門羹。不僅如此,綠營網軍還酸他「一人閱兵」的場面,說「剛好柯P 提前預習閱兵」。如此澆薄不敦厚作風,也難怪民進黨在台北市不得民心

當初柯綠交好,到後來綠白分手,一場政治大夢消散在風中。這次,柯文哲在冷風中獨自領略冷落滋味;剛剛退黨挺綠的于北辰,不知作何感想












聯合報社論/綠能確定無法達標,台灣躲不掉缺電噩夢


2022-01-03 03:02  聯合報 /   社論
波波漫畫


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是台灣能源發展關鍵轉折的一年。其一,蔡總統宣示的「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期程正好過半;其二,今年起核能發電比重將降至十%以下;其三,經濟部正式承認,民國 14 年(二○二五)綠電確定達不到蔡總統要求的廿%目標。簡言之,台灣的「缺電噩夢」確定是躲不掉了;郭台銘先前所說「一定缺電,不要抱怨」的預言,並非恫嚇。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報告經濟部能源局評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綠能占發電比為十五・二七%,距離蔡總統承諾的廿%,仍有五趴的短差。這是官方機構首度承認綠電無法達標,先前經濟部長王美花稱「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只不過是虛應故事。事實上,不必等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揭曉,經濟部原本宣示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綠能要達到十二%,結果只達到五・八%,人們已可預知跳票的結局。

簡單地說綠能發電年年落後,再怎麼努力追趕也達不到目標。然而,今年起,核電占比即將降至十%以下,而核二廠二號機及核三廠兩機組也將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前陸續除役,核電即歸零。屆時,「非核」留下的電力空缺要由誰來填補,是一個活生生的問題,但蔡政府至今仍不肯務實面對。如果核電退場,而綠能補不上來,天然氣發電也未必能達到預期的五成目標;那麼,大家就只能剉著等缺電了。

蔡政府上任以來,電力供應即一直是個軟肋。過去幾年,全台不斷發生供電吃緊、跳電、大規模停電事件。去年十二月的變電站爆炸,也與電力吃緊台電被迫降載導致系統損壞難脫干係。儘管經濟部一再聲稱,未來幾年的電力備轉容量率都在八%以上,但近年台商返鄉設廠者眾,用電大增,更加深電力短缺的緊迫。專家已預估,台灣電力到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會呈現「雪崩式走跌」,到民國 14 年(二○二五年)備轉容量率更將降到二%以下。屆時,不僅缺電成為常態,民眾將面臨無盡的「電力噩夢」。

這個問題,其實早已有跡可循。除了綠電進度嚴重遠落後外,在國際社會對企業「碳中和」的要求下,高耗能產業必須進行「減碳」。且看「護國神山」台積電購買的綠電憑證,已超過台電售出總量的九成九,綠電供不應求已是現在進行式。未來,一旦「碳中和」成為企業貿易障礙,受影響的就不僅是國內供電短缺,而是整體經濟及外貿了。

蔡政府把綠電供應不如預期的問題推給疫情,及國內經濟成長率太高;說穿了,其實是政府「計畫趕不上變化」。追根究柢,台灣的主觀條件無法與其他國家形成電網,須靠自己調度;而政府決策又無法順應情勢及時調整一味硬拗造成惡性循環。台灣地狹人稠,風場和光電場域有限,電力開發常遭質疑;在這種情況下,綠能要占廿%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跳票早可預期。

目標設定不合理的不止綠能,還包括天然氣發電。「非核家園」設定天然氣發電占比達五十%,但天然氣不僅價格高昂且運儲不易,安全存量很低;最近又被國際社會認為是造成甲烷逸散、氣候暖化的禍首,要加以節制。如此一來,台灣將面對電費上漲、無法減碳、安全儲備更短及供電不足的「四輸」結果。

蔡總統的任期只到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民國 114 年(二○二五)供電跳票責任,她將無從承擔。這點,也許是「非核家園」的期限設計最大詭異,一開始便為她預留逃脫的巧門。但對人民而言,大家已預知未來幾年的缺電記事,連政府部門都已坦承,我們還要一直朝缺電的噩夢走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