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從荷蘭病看新台幣匯率保衛戰(初九 補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初九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068/web/ 

◆  經濟日報社論/從荷蘭病看新台幣匯率保衛戰
◆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有「萬惡共匪」
◆  聯合報社論/解決疫苗之亂,何不回歸商業模式






經濟日報社論/從荷蘭病看新台幣匯率保衛戰


2021-02-20 01:5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中央銀行針對多家外商銀行炒匯行為,祭出不同程度的處罰,最嚴重的包括停止辦理新台幣遠期外匯交易(DF)和無本金交割新台幣遠期外匯交易(NDF),以及一些涉及匯率有關的外匯衍生性商品交易,這可以說是央行近年來很少見且非常嚴厲的處罰。過去央行多採取邀請銀行高階主管喝咖啡方式,以道德勸說來管理或約束炒匯行為,這一次卻使出重手,顯然承受了多方壓力。

去年以來,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與貿易,全球主要國家的經濟與貿易都大幅萎縮,台灣則是少數例外。主要原因是我國受惠於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大幅成長,根據財政部統計,去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 587.9 億美元。但在同時,我國對美國出口也大幅成長,去年對美順差達到 179 億美元,已經很接近美國財政部判定匯率操縱國項目中對美順差逾 200 億美元的這項標準。

另一方面,最近一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升值的壓力很大,央行調節匯市,被迫持續買進美元,這也導致今年1月底外匯存底達到 5,415 億美元,一年間暴增 623 億美元事實上,去年底我國已經被美國財政部重新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現在看起來更不容易擺脫這項指控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從去年1月初的30.1,逐漸升值到今年2月的28.4左右,升幅僅約 5.3%,顯然美國財政部認為這樣的升值幅度不夠。但是,央行認為新台幣升值固然是大量出超所致,但也與部分外商銀行炒作新台幣匯率有關。這些外商銀行認為新台幣應會持續升值,所以藉由操作賺取匯差;關鍵在於這些外商銀行的操作是否存在實際商品交易的避險需求,如果沒有實際避險需求的話,就是明顯的炒作行為

其實,去年我國電子資通訊產業出口大幅成長17.9%,傳統產業出口卻下跌8.4%,合計後的總出口成長4.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很大。但若在美國的壓力下放手讓新台幣快速且大幅升值的話,對台灣經濟與產業的長期發展是否真的有利,非常值得深思。

最近有許多學者都在談論荷蘭病的問題。民國 49 年(1960年)代,荷蘭發現北海天然氣之後,創造了經濟榮景,但也造成荷蘭幣大幅升值,連帶使得許多產業的生產與出口大幅萎縮;民國 59 年(70年)代,荷蘭經濟開始出現後遺症,尤其是很多產業都已經喪失國際競爭力。現在就有人擔心,台灣只有電子業很強,傳統產業很弱,如果新台幣大幅升值,進一步削弱其他產業的競爭力,未來萬一電子業也出問題,我國的整體產業及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嚴重困境。

最近一年我國的經濟表現不錯,新台幣升值或許有理,但是合理的升值幅度還是值得多方考量,因為我們不能只考慮電子產業一枝獨秀所帶來的順差結果,還必須同時想到如何維繫其他產業的競爭力。我們認為,美國一直拿匯率報告去指責及施壓其他國家並不適當,因為美元弱勢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聯準會(Fed)實施無上限量化寬鬆(QE)政策、拚命印鈔的結果,如今卻要求其他國家的貨幣配合升值,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央行不能全盤照收

去年我國總體經濟表現比很多國家都來得好,特別是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但即使新台幣升值合理,我們希望新台幣的升值是源自於正常的市場供需,而非銀行的刻意炒作。另一方面,顯然新台幣仍持續承受升值壓力,未來央行除了應該注意新台幣升值幅度的合理性,以及避免匯率波動幅度過大,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更要防範對產業及經濟發展得不償失的荷蘭病在台灣重演。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有「萬惡共匪」


2021-02-20 03: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面臨疫苗採購困境,衛福部長陳時中稱「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國購買德國 BNT 疫苗生變,陳時中暗指,「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綠委王定宇立刻加碼,稱有藍營人士居間政治操作。事實上,上海復星醫藥去年三月即入股當時相對冷門的 BNT,談定由它負責大中華區疫苗經銷。台灣東洋製藥向復星洽商進口,卻被同業夥同綠營立委擠出局外。如今在商言商,原廠怎願意賣「水貨」?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中國大陸難辭其咎。但大陸當局除了極力亡羊補牢阻擋疫情,也預見疫苗將成戰略物資,立即在全球投資蒐購。台灣卻沉湎於邊境管制有成,對提高篩檢效率、確保疫苗如期施打卻止步不前,「超前部署淪為口號我國不積極參與國際大廠疫苗產製計畫,高層夸夸吹噓自製,替業者拉抬股價。如今各國疫苗問世,台灣卻買不到足夠用量,國產疫苗則根本無法進入第三期實驗

這時候,政府就非常感謝有「萬惡共匪」的存在。凡是自身的失政與誤判,全都可歸咎對岸,稱他們為通往幸福之路的攔路賊。不論遇到什麼不如意,只要喊出「中國打壓」,並將國內異議者打成同路人,問題即迎刃而解。事情簡單到不需大腦,膝反射就夠了

今年中共就要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全世界最該送上大花圈,希望他們統治千秋萬載的人,難道不是民進黨?









聯合報社論/解決疫苗之亂,何不回歸商業模式


2021-02-20 03:4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苗之亂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錢、權一把抓,輕忽了多路並進的分散原則。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被稱為「守住疫情下半場」關鍵的疫苗問題,台灣迄今無解。儘管政府宣稱手握二千萬劑疫苗,但多半最快要下半年才到貨,其中還包括二期臨床都沒做完的本土疫苗。近日,更爆出衛福部跳過大陸代理商,向德國 BioNTech(BNT)藥廠購買疫苗不成的紛爭,讓這場「疫苗之亂」亂上加亂。我國「下半場」能否守住,讓人存疑。

據台大公衛所公布的資料,目前已有六十多個國家開始施打新冠疫苗,另有多國將在二月下旬開打,其中包括不少與台灣密切經貿往來國家。目前,國際間已開始討論「邊境何時開放」及國際「疫苗護照」議題;公衛專家預估,最快今年十月多數地區疫情即可解封。相形之下,台灣施打疫苗速度顯然落後甚多。

台灣的疫苗政策走到今天地步,陳時中雖一手推給「外力打壓」,事實上,並無直接證據證明中共有打壓台灣取得疫苗的情況。倒是蔡政府的疫苗政策一開始就走錯路,去年上半年一味押注本土疫苗研發,直到下半年才想到尋求外購。但即便外購,也因決策上一片混亂,因而發生 BNT 疫苗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得而再失的鬧劇。

疫苗之亂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錢、權一把抓,輕忽了多路並進的分散原則。簡言之,蘇內閣想要用口罩的「中央集權」模式處理疫苗,把疫苗的選擇、談判、核准、數量、交貨期程全部一手抓,連授權生產、國內代理也要插手指定廠商。接下來,疫苗的分配、施打排序、是否開放自費施打等,也都由政府牢牢掌控,就像管過頭的口罩政策一樣

表面上看,由政府出面似更有利取得疫苗,而疫苗集中管控也可做最有效運用,並可對疫苗品質做好把關。然而,上述的有利情況全未浮現,反而是政府對購買疫苗存有成見,且充滿政治考量,導致外購過程綁手綁腳。以新加坡為例早早即指派十八人的專家小組展開作業,不待各國疫苗的實驗有效率揭曉即下單搶進,以確保搶先到手疫苗。反觀我國,因政治因素夾纏,遲遲無法決定,等到大國早一步搶光疫苗,我們只落得兩手空空。

如果政府外購容易引發政治杯葛,那麼何不開放民間企業從商業管道取得?現行法規並未禁止民間企業外購疫苗。但在疫情管制下,所有防疫物資進口都須經過特許,新冠疫苗的進口也須經衛福部緊急許可;種種限制,當然讓民間業者望風止步。事實上,以國內各大藥廠過去與國外藥廠往來的經驗,他們也許有更佳機會從商業管道取得疫苗,而不會硬碰外交打壓。衛福部只要做好品質把關,不妨放手讓民間業者在國際市場展開採購,以減少政府頻頻碰壁的窘境。民間業者取得疫苗後,可以交由政府統一安排施打,也可以開放部份讓民眾自費施打。如此,比起政府隻手管控,是更為多元有效的作法。

目前,衛福部對於是否開放自費施打」,態度曖昧。在疫苗數量不足時,若開放自費施打,極可能衍生公平性的爭議。但如果開放商業採購,在疫苗質量和數量無虞的情況下,開放民眾自費施打就有更大空間;有需求的民眾,屆時還能選擇自己要打哪支疫苗。

對政府而言,一旦開放疫苗商業採購,可能會失去它資源分配一把抓的大權,甚至發生「民間買得到疫苗,政府卻拿不到」的尷尬局面。然而,疫苗取得是與時間賽跑的迫切挑戰,一直推給政治打壓或外力介入終究於事無補,政府應該讓出一些空間請民間幫忙出力,才是全民共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