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政治領導人只要守法 內閣制或總統制皆可

◆  【專家之眼】政治領導人只要守法 內閣制或總統制皆可
◆  【專家之眼】氣候協議與跨境碳稅 救得了英國脫歐?

◆  【專家之眼】意在言外的兩岸政治圈歷史熱
◆  【專家之眼】台灣水荒缺電危機 恐成台積電發展未爆彈







【專家之眼】政治領導人只要守法 內閣制或總統制皆可


2021-02-25 10:39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趙少康日前舉行記者會向蔡政府提施政建議,趙少康接受媒體提問外,也呼籲蔡英文應著手推行內閣制。記者曾原信/攝影


趙少康日前表示,總統權力太大,任何人當上總統都不會想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建議蔡英文總統推動內閣制修憲,留個好名聲,並說自己如選總統一定會將一起選舉的立委候選人定位為「內閣修憲立委候選人並在上任第一年推動邁向內閣制的修憲

的確,總統制的國家比較容易冒出「政治強人」或「民選獨裁」,像是俄羅斯總統普亭、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與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等。

然而,內閣制國家也一樣可能出現「政治強人」或「民選獨裁」。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希特勒,他所屬的政黨在大選獲得勝利而使他出任民選總理,最後成為第三帝國極權政府的獨裁者。

趙少康勸說蔡英文推動內閣制,也許是擔心她不斷擴權變成超級總統,認為內閣制可能會對她的權力有節制與制衡的作用。

連總統制表現最佳的美國都會出現像川普這種違法亂紀、鼓動支持者衝進國會山莊的總統,自然讓很多國人覺得總統制的美式民主並不可取,而思考取而代之的內閣制。

我國的五權憲法制最早曾帶有內閣制的精神,因此閣魁擁有副署權,作為牽制總統的一項機制。惟由於總統權力過大,此一牽制總統權力的設計很難在實際上發揮作用,而在修憲過程中遭到廢止。在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曾考慮朝總統制方向修憲,但因工程浩大,決定先朝法國雙首長制方向進行修憲,結果卻修出一個四不像的雙首長制,讓總統權力更形擴大

更重要的是,我國自民國 85 年(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以來,人民已習慣自己當家做主選出領導人,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早已積重難返,要說服人民放棄自己投票選出總統的習慣,改由投票選出國會議員,再由最大黨黨魁出任內閣總理,可能也是另一個浩大工程,恐怕不是組成一支「內閣修憲立委候選人」團隊就能奏功。若未能對人民進行宣導,就貿貿然組成這樣一支團隊配合總統候選人參選,可能出現雙輸後果,也不能不未雨綢繆。

還有就是內閣制的多樣化與不同內閣制形成的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也應審慎考量,不能率爾決定

內閣制國家有較為純粹的君主立憲內閣制,如英國與日本。也有像德國、斐濟的虛位總統內閣制。更有像法國總統與總理權力隨選舉結果而變動的雙首長制與芬蘭內政、外交分權的總統內閣制。

至於總統內閣制的變種更不知凡幾,最常見的就是總理常成為替罪羔羊的南韓總統內閣制。如果不從前述各項因素審慎選擇最合乎我國國情的制度,結果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或是選出一種更適合孕育出「政治強人」或「民選獨裁」的制度。

趙少康擔心現行向總統制傾斜的雙首長制的顧慮,也正是許多國人共同的憂慮。然而,在現行政治體制下,蔡英文可以不顧程序正義強推國安三法、連自己政黨都蒙在鼓裡就逕自宣布開放進口萊豬,要求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委員會」關閉中天第52台,以及強迫本該維持行政中立的政府機構淪為東廠、西廠供她驅使。

更糟的是,整個民進黨竟然沒有諤諤之士敢於提出諍言,好像患了集體失憶症,完全忘了該黨當年為人民爭取民主言論自由的進步思想

以蔡英文「民選獨裁」與民進黨的集體政治性格,實不得不讓人擔心,即使我國政治體制由向總統制傾斜的雙首長制,轉換為內閣制,他們仍然可能做出類似的事。

由此觀之,川普亂美,民主不亂,拜登入主白宮後正一步一步撥亂反正,正因為後者守憲守法,前者心中卻無視憲法與法律存在。同樣地,由於在蔡英文與民進黨心目中的憲法與法律都只是供他們驅使的政治工具;因此,無論是在什麼政治體制之下,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專家之眼】氣候協議與跨境碳稅 救得了英國脫歐?


2021-02-25 09:05  聯合報 /   盧信昌/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英國首相強生過去一個星期以來,不斷藉著G7峰會地主國身分,不斷拋出全球關注的共通議題。路透


過去一個星期以來,英國首相強生藉著民國 110 年(2021年) G7 峰會地主國身分,不斷拋出全球關注的共通議題。其中,主動聲援歐盟早年所做主張、進一步要求對尚未進行碳排放交易的地區,其貿易商品甚至是服務,由 G7 國家聯手課取跨境碳稅(carbon border taxes),值得我方密切關注

拜登總統就任後正式兌現競選承諾,宣布要重回巴黎氣候協議;於英國召開 G7 峰會的同時,聯合國發布消息確認美國已恢復巴黎氣候條約的簽署國。緊接著,本周二(23日)強生更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擔任主席時做發言,提醒安理會成員國家,維護全球環境避免溫室效加速惡化,於此刻全球安全議題,已成為主要事項且是無從逃避。

這樣的立場轉折與主動挑大梁,再次顯示強生的靈活,與力求在國際舞台的積極表現。慶幸的是,英國過去執行碳交易與減碳努力,英國發電廠集體繳出漂亮的成績單;受到大西洋環流和濃霧影響,英國灰暗的天候,更讓民眾長期支持減碳換天藍的政策目標。

包括歐盟、紐西蘭、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皆宣布在民國 139 年(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碳排放大國之一的中國,則宣布要在民國 149 年(2060年)以前達到零排放目標。然則台灣目前仍未把零碳排作為終極目標,《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為溫管法》明定要在民國 139 年(2050年)減一半的排碳量。

相對於西班牙,其人口比台灣多一倍,但兩國的碳排放量都約略在2億七千萬公噸。台灣政策目標明顯得保守,然則在廢核的浪潮之下,火力發電廠的擴建卻又是不得不的選擇。幸好,台灣比下有餘,因為人口跟台灣約相當的澳洲,其碳排放量更高達四億一千萬公噸

畢竟,連年落後於先進國家,就連執政黨中生代立委和副總統賴清德都直言看不下去,紛紛跳出來串連發言,要求盡快提出修法與減碳路徑設計,以免讓台灣出口為先進國家所阻擋在外。

由強生於 G7 會議所帶起的共同政策,台商企業跟台灣政府都要關注。預定今年年底於英國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UNFCCC COP 26),其決議方向是要對氣候法規較弱的國家製品課徵懲罰性進口稅,更勢必影響到台灣日後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