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圖書免徵營業稅應回饋消費者(十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十四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231/web/ 

◆  聯合報社論/誰怕藍白合:國民黨有合作恐懼症嗎?
◆  聯合報黑白集/江湖話術大全
◆  經濟日報社論/圖書免徵營業稅應回饋消費者







經濟日報社論/圖書免徵營業稅應回饋消費者


2021-02-25 00:4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圖書出版產業,經營情勢面臨嚴重挑戰。文化部為緩解出版產業衰退,決定修改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稅辦法,增訂營業人銷售經文化部認可出版品之收入免徵營業稅,從今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出版業對此措施固然給予高度肯定,但免稅尚未正式上路,這幾天上中下游業者已在為省下的5%免稅利益到底該歸誰而爭吵不休

據報導,日前有書店老闆於臉書貼文,春節前收到經銷商通知,表明免稅實施後,進書價折數將不會改變,亦即不會因此而扣掉稅額。書店業者認為這是中上游廠商欲瓜分5%的免稅利益,甚不合理。惟經銷商則反駁說,進書價不因圖書免稅而扣除原本由中下游所負擔的稅額,讓經銷商與出版社都能從免稅中獲利,乃係「雨露均霑」最公平的方法。雙方各執說詞,莫衷一是。

營業稅為一般消費稅,屬於間接稅性質,透過價格變化,廠商通常可將此稅負轉嫁給消費者我國營業稅主要採用加值型課稅,每個生產階段按其加值金額多寡計徵稅額。在實務課徵上,係以稅額相抵方式運作,亦即每一階段的營業人皆按其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的差額,繳納其加值部分的稅負。惟由於價格與進銷稅額分別羅列,故每個階段加值所負擔的租稅近似「代墊款」,透過銷項稅額逐階累積後,最終全數轉嫁給消費者。換言之,廠商只是營業稅課徵中的過程角色,並非實際負擔對象

這些特色致使營業稅的免稅是否會達到降低消費者最終稅負的效果,變得複雜而不確定。一般而言,如果免稅發生在上游廠商,該免稅在以後階段會被完全「追補」回來,無免稅實益;如果免稅發生在中游批發,該免稅不但會被追回且過程中還會產生「稅上加稅」現象,實際稅負反而更重;如果免稅發生在下游零售,則消費者只須負擔上中游所轉嫁的稅額而實際享受到零售免稅的好處。所幸,這次圖書免稅係上中下游皆得免,故除上游出版社進項稅額,因無法抵扣,可能灌入價格轉嫁消費者外,圖書銷售階段的免稅實益應該還是存在。

問題是,這項免稅利益應該歸屬於誰?下游書店認為上中游營業稅皆外加轉嫁給書店,故免稅利益上中游業者不應來瓜分;上中游出版與經銷商則認為「原本誰負責繳稅,就是誰省下這筆錢」。其實,上中下游業者全都錯了,免稅利益的歸屬應以原本誰是最終租稅的負擔者為判斷。既然營業稅最終的負擔者為消費者,原先課稅之責由其承受,如今免稅之利自亦應由其獲得。上中游在徵稅過程中雖有納稅之舉,但卻未有負擔之實,免稅利益自不應歸於它;下游書商雖承受上中游轉嫁稅負,但其亦會將稅負轉嫁於消費者(雖然發票上只記載價格未明列稅額),自也無由參與免稅利益之分配。

圖書市場上中下游間流行以定價折數做為進價,在加值稅體系下,價格與稅額係分開計算,折數高低針對的應是價格(不含稅)而非稅額,雖然含稅價格才是真正的交易金額。若上中下游全都享受免稅,每一階段皆無稅額發生,業者自不可再將原本稅額灌入交易金額內,進而剝奪了原承擔稅負的消費者應得的利益。在此情況下,下游書店自亦無必要與理由,對上中游業者提出因免稅而增加其進價折數之訴求。

反之,當上中下游圖書業者因免稅而為進價折數爭吵不休時,表示這些業者已違背政府政策美意,不但不調降書價把免稅利益還給消費者,竟還試圖協商「坐地分贓」。圖書業者搶奪消費者利益,猶如取代政府私自課稅,文化部豈能視若無睹













聯合報黑白集/江湖話術大全


2021-02-25 03:3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針對目前一劑疫苗都還沒進到台灣,蘇貞昌表示,「台灣目前沒有施打疫苗的迫切性」。本報資料照片


號稱「會做事」的政府,碰到疫苗採購問題,卻是一次次的撞牆,尷尬至極。但解套之計還是有的,那就是靠「話術」消災。最近,連民進黨立委都在追問疫苗下落如何,只見閣揆蘇貞昌好整以暇地說,「台灣目前沒有施打的迫切性」,我們有餘裕慢慢觀察。

蘇貞昌的話術,應屬於江湖郎中等級;但陳時中一點也不輸他,叫賣起來,同樣臉不紅氣不喘。目前一劑疫苗都還沒進到台灣,陳時中卻宣稱,我們國內外加總最多可達四千五百萬劑。把不存在的東西說得活靈活現,這正是「望梅止渴術」;尤其,連國內二期實驗還沒做完的兩千萬劑國產疫苗都算進去,老百姓只要聽到數量這麼大,應該都樂昏頭了吧!

不僅如此,陳時中還說,未來疫苗施打,政府將開放民眾「自選廠牌」。把還沒出現的疫苗,說得好像人人可以隨心所欲自由選擇廠牌,生為台灣人的幸福感能不油然而生嗎?更厲害的是,指揮中心專家幫口碑受到國際質疑的 AZ 疫苗洗白,甚至把它說成是第一可靠品牌。屆時,我們就要看陳時中願不願意第一個捲袖子施打,作為示範。

全球有一百多國開始打疫苗,台灣已被拋在百名之外,民眾還在痴等。但沒關係,有個江湖話術一流的政府團隊,大家仍可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聯合報社論/誰怕藍白合:國民黨有合作恐懼症嗎?


2021-02-25 03: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左)一同出席國民黨智庫主辦的「願景台灣2030」論壇。記者林俊良/攝影


國民黨舉辦「願景台灣二○三○」論壇,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與黨主席江啟臣同台,探討居住正義與分配正義等議題。未料,這次跨黨邀約被形容為「藍白合」,因而在黨內掀起波瀾;令人意外的是,率先表達反對意見的,以中青世代居多。藍營內部對「藍白合」如此戒懼,難道是得了「合作恐懼症」?

正本清源,這不過是一場論壇活動邀約,只因為柯文哲具有民眾黨主席身分,就被渲染成「藍白合」,未免言過其實。再說,就算這次邀約是國民黨跨出在野合作的試探性前奏,但實際上什麼事都還沒發生,值得黨內如此大驚小怪嗎?何況,政治結盟本來就是政黨攻略的一環,民進黨一向有眾多「小綠」相挺,國民黨若不跨出同溫層對外結交盟友,難道光憑單打獨鬥就能扳倒綠巨人?

從正面看,若非這次柯文哲引發「藍白合」爭議,許多民眾根本不會注意到國民黨舉辦了「願景台灣二○三○」論壇。就這點而言,邀柯顯然是明智之舉,就議題塑造、宣傳效果及網路聲量而言,已物超所值。事實上,這已是「願景台灣二○三○」的第二場論壇;前一場論壇是在去年十二月舉辧,當時曾邀新住民、移工、LGBT 領域代表參與,展現了國民黨與外界對話的企圖。這次,國民黨進一步將對話對象擴及其他政黨,本來也邀請民進黨與會,但綠營拒絕參與;民眾黨願意共襄盛舉,這難道不是好事一件?

國民黨內反對邀約柯文哲與會的聲音,主要來自台北市議員和智庫。他們根據與柯文哲交手的經驗出發,認為柯文哲工於心計且善於作秀,和他合作根本是「請鬼拿藥單」,是在幫柯市府的軟肋宣傳,也易於造成政黨認同的混淆。至於智庫副董事長連勝文的不滿,則可能與若干政治心結有關,未必不能化解。

相對而言,在立委層級或有過立委資歷的國民黨人士,則對此事持更正面的態度,認為國民黨與民眾黨未來保持「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將成為新常態。這樣的見解,恐怕是更務實而宏觀的視野。柯文哲雖自稱是深綠,但他以獨特的政治風格這幾年也吸收了不少年輕族群認同;民眾黨成立後,若干淺藍民眾也有向該黨移動的趨勢。但無論如何,在立法院碰到重大民生或政治法案時,民眾黨恐怕還是藍營基於理念最容易結盟的夥伴。這種時候,藍白攜手就能創造更大聲勢,就算扳不倒民進黨,至少能向社會大眾凸顯綠營的鴨霸。

所謂「藍白合」,其實可分成幾個層次來看:一是社會形象營造的合作,二是議題或法案推動的合作,三是選舉戰略的合作。三者各有不同考量,不必混為一談。以昨天江啟臣與柯文哲同台的戲碼看,屬於兩黨的社會形象營造;在民眾日漸厭倦政黨惡鬥下,藍白兩黨主席攜手共論公義,不僅可吸引外界注目,也有一新形象的效果。從民眾的觀感而言,雙方都能加分。有了這一起步,兩黨將可選擇議題或法案進行更多元的合作,共同撼動或破解民眾對綠營的信任。如果能逐步建立互信基礎,雙方要再就未來選戰的合作思考更大可能性,便有機會。

「合作」不是一個髒字,政治人物若聽到跨黨合作就退避三舍或戒懼如驚弓之鳥,那是不懂得政治的藝術,或許也太缺乏自信。對國民黨而言,這次在「邀柯」這一局至少是得分的,內部雖有隆隆砲聲,外界的觀感卻不差。只要能創造更大效益,何必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