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重磅快評】地震的危害 不能簡化為有沒發警報

◆  【重磅快評】地震的危害 不能簡化為有沒發警報








【重磅快評】地震的危害 不能簡化為有沒發警報


2021-02-17 09:54  聯合報 /   主筆室
2月7日凌晨1時36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國家級警報半夜連發。圖/讀者提供


一元復始,金牛來開工,可惜的是牠帶來的不是發財牛,而是翻身躁動的地牛。這十來天,台灣地區每天平均有兩起地震,幸而都是震度低、震源深的輕微地震,大多數人無感;較大的一起是2月7日凌晨1時許,規模6.1,最大震度4級,震源在宜蘭東方外海,深度超過100公里;地震搖的印象很淡,讓人記得的是氣象局連發14次國家級警報。

隔天,關於地震的話題集中在為什麼連發14次警報,「吵死人了」;氣象局長鄭明典解釋了一天為什麼連14發警報,對中型、外海地震的本身反而沒有太多著墨。

有趣的是隔兩天東部外海再一起規模5.7,震度4級,震源深度23.9公里的中型地震,照說這次地震與7日凌晨規模6.1地震威力差不多,奇怪的是氣象局竟然沒發警報,於是地震在台灣的討論,有趣的約化為有沒有地震警報。

國人大概忘了台灣位在太平洋火環帶上,是地震最好發的老巢;6天前,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島近海發生規模7.9,震源深度僅10公里的大地震,引發周邊島國小型海嘯;這起地震離台灣遠,雖然威力不小,但台灣似乎沒在意,甚至不知道。

隔兩天、13日日本福島外海發生規模7.3的強震,是10年前311強震的餘震,國人終於注意到同在太平洋火環帶的地震熱區;日本這一地震迄今還在調查破壞有多大,初步估計 3,000 棟房屋受損,開了200處臨時避難所,福島一號、二號核電站,女川、東海核電站都有冷卻水外洩情形,善後當然是大工程。

強震之後,日本氣象廳發佈這是311的餘震,讓日人驚覺10年前的311的能量只是部分釋放,幾個板塊的碰撞沒有停過;之後日本發現地震科研單位早就預測到可能發生日本本州南海槽大地震,因為已觀察到該處的板塊移動,萬一地震發生,強度將在芮氏規模9以上,所以13日的地震可能只是新一波地震的前震。

台灣當然該提高地震警覺,我們也在太平洋火環上,地震發生的機率不會比日本低;如果地震發生關心的只是有沒有發布警報,那可是太輕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