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健全不動產稅制 穩定房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9582/web/

◆  聯合報黑白集/故宮的一魚三吃法
◆  聯合報社論/挺美豬而貶 RCEP,蔡政府倒錯的世界觀
◆  經濟日報社論/健全不動產稅制 穩定房市






經濟日報社論/健全不動產稅制 穩定房市


2020-11-30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從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對房地市場熱度提出警訊開始,近來台灣社會再度掀起了居住正義議題的討論;日前推出的某個房屋預售案,引發民眾漏夜排隊搶購,亦讓人勾起多年前房價飆漲的不安回憶。由於房地產泡沫化的發展,將對經濟成長、社會穩定與財富分配等造成重大傷害,財政部長蘇建榮隨後表明立場,將會研擬必要的租稅措施,以預防或抑制這種情勢的發生或惡化。

蘇部長的態度是正確的。房地市場的健全維護涉及許多政府部門,但一個合理、有效且能打擊不當投機行為的不動產稅制,才是防治房市過度炒作的最佳藥方與必要條件。政府分工,內政部負責的是房市的管理與資訊,央行控制房貸的資金與利率,經濟部關切營建業的景氣與成長,財政部的職掌則是不動產持有與交易成本及利潤高低的決定,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最為重要。

根據研究,房地價格的變動取決於經濟成長與資金供給二大因素,但背後皆須有預期利潤的支撐,才得以產生效果。

一般而言,經濟成長所帶動的房地價格上升,反映的是資產的基本價值,屬於正常市場現象。但因資金寬鬆所刺激的房地價格上漲,卻常誘發投機操作歪風,造成市場失序,終至引發泡沫危機風險。財政部若於平時即能利用課稅,有效消除房地交易不當的預期利潤,必能對穩健不動產市場起到很大的作用。

目前房市似乎有熱潮再起的跡象,銀行購屋與營建貸款金額逐漸攀升,預售屋推案與銷售數量持續擴增,土增稅收也穩定成長。這波隱然成形的房市榮景,應與市場資金充沛與流動有密切相關。台灣一直處於資金過剩狀況,近年更因美中貿易衝突導致台商資金大量回流,財政部雖設法以減稅優惠誘導回流資金注入實質投資,但顯然並未能確實掌控所有資金流向,仍有為數可觀的熱錢竄進股市與房市。

2010年的房價飆漲,央行祭出了一連串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財政部也快速推出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俗稱奢侈稅),直到2015年情勢才得以控制住。此後,不但央行管制措施逐漸鬆綁,財政部也把奢侈稅廢掉,代之實施房地合一稅制。這個改變對我國不動產稅制的健全性固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只是一個好的開端,財政部萬不能就此滿足。

不動產相關稅制主要包括取得(契稅)、持有(房屋稅與地價稅)及利得(所得稅、土地增值稅與房地合一稅制)等三部分。其中契稅、房屋稅、地價稅與土增稅係地方稅,所得稅與房地合一稅制係國稅,所以為抑制房價不當飆漲的稅制改革,一定要中央與地方政府步調一致、同心協力,才能畢盡其功。

近幾年,財政部把超過三戶以上住家用房屋稅率調高為1.5%-3.6%,且可按戶數訂定差別稅率(俗稱囤房稅),但實施以來,大多數地方政府都未配合,導致阻嚇囤房的成效極為有限,即是一例。

針對這一波房市蠢動,財政部釋出的因應對策,包括加強查緝紅單交易課稅、督促地方政府適度調高房屋評定現值,以及規劃提高囤房稅率等。這些措施過於被動與消極,財政部應展現更大的魄力與作為,至少做到以下幾點:一、將土地納入課徵契稅,並將買賣契稅之契價改依實際交易價格;二、將囤房稅認定標準自住房屋戶數降為二戶,並修法規定地方政府「應」依持有房屋戶數訂定差別稅率;三、調整房地合一稅制稅率結構,改為依個人持有房地期間二年內、二至十年及十年以上者之稅率為45%、30%與20%;四、延續規劃與推動房屋稅與地價稅的「房地合一」,逐步建立單一不動產稅。

根據最新民調,有近六成受訪民眾預估未來半年房價將持續上漲,這種價格預期心理對房市必會造成非理性的壓力。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央行之外,財政部可謂任重道遠。









聯合報社論/挺美豬而貶RCEP,蔡政府倒錯的世界觀


2020-11-30 04: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王美花更說加入RCEP「已非政府努力的目標」。記者葉信菉/攝影


閣揆蘇貞昌終於在豬內臟亂飛之中草草完成施政報告,他仍未道歉,卻夸稱台灣必須藉開放市場「走向世界」。如果開放美豬是通往世界之路,蔡政府對待亞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卻是「背向世界」的態度。貿易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RCEP成立,台灣被拒於門外;蔡總統稱「影響有限」,經濟部長王美花更說加入RCEP「已非政府努力的目標」。一味力挺美豬、卻貶抑RCEP,如此倒錯的價值觀,蔡政府如何走向世界?

開放美豬是迫於外交壓力,蔡政府有其苦衷,這可以理解。但萊豬--尤其容易殘留的豬內臟有害國民健康,並打擊國內養豬產業,政府當然必須設法負起把關責任,降低食安和產業的疑慮。然而,蔡政府一味屈從美國的要求,把所有壓力都倒給國內消費者及豬農去承受,不僅自失執政立場,也不符國際貿易的對等、公平與透明原則。可議的是,蘇揆卻把這種決策,誇大成「走向世界」之鑰;另一方面,蔡總統及王美花又把占了全球三分之一貿易量的RCEP說成無足輕量,不參加也罷。這樣的愚民之詞,豈能成理?再說,政府過去四年多力推的「新南向」,難道都是搞假的?

蔡總統在二○一六年就職演說中曾高調宣稱,要「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更將參與TPP和RCEP列為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的首要目標。如今,當這些多邊協議陸續成立,蔡政府卻反說RCEP無關輕重,不自覺矛盾嗎?蔡英文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目標不就是為打進RCEP市場嗎?為何現在又自我否定?

RCEP對台灣的外貿衝擊,可從兩點評估,一是東協本身的出口市場,二是中國大陸與日本以及日本與南韓的新自貿關係。目前我國對東協出口的市占率為六・六%,蔡政府推動新南向四年後,市占率僅微升一個百分點;RCEP上路後,我出口東協將面臨更大壓力。日本與中國大陸與日韓的新自貿關係,更令我出口廠商緊張。過去我產品跟日、韓、陸競爭,毛利都只有一、兩趴之差;如今RCEP形成,中日韓的關稅優勢,將使台灣出口的產品面臨更大競爭。

面對這外貿新形勢,蔡政府卻用似是而非的說法來淡化RCEP的衝擊。經濟部指我對東協出口已有逾七成零關稅,以電子產品為主,RCEP的關稅影響不大。事實上,剩下的三成出口產品,是以傳統產業為主,衝擊才更可觀。經濟部說,可以協助這些產業赴東協設廠,繞過RCEP的關稅障礙。但這些傳統產業在台灣聘僱了大量員工,若果真要出走設廠,現有勞工勢必失去工作機會,蔡政府能負責嗎?

王美花說,若覺得RCEP這條路不好走,可以爭取其他的路。她口中的「其他的路」是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這條路一樣不好走。在美國退出CPTPP的前身TPP後,我國在CPTPP已無有力的盟友,而中國大陸已表態有意加入CPTPP,若它果真搶先一步加入CPTPP,我國加入的阻力勢必高升。若這兩條路都走不通,蔡總統要讓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政見就跳票了,台灣恐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國際政治氛圍已然改變,美國可能從川普的單邊主義回到多邊主義。但蔡政府仍緊抱川普僅剩的餘暉,以台美MOU自我安慰,並誇大美豬開放的重要性,完全是自欺欺人。一味貶抑RCEP,無法掩蓋我國在經貿整合之路失利的現實,蔡政府若不改弦易轍,台灣外貿之路只會越走越窄。











聯合報黑白集/故宮的一魚三吃法


2020-11-30 04: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要求故宮更名為「華夏博物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長期視故宮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但有時卻也覺得它是個好用的「寶物」。最近故宮傳出要被行政院「降級」,表面上是打「反中」牌,轉移民眾反美豬的焦點但民進黨隨即加碼,要求故宮更名為華夏博物館」。說穿了,蔡政府其實是要騰出一個二級單位,方便自己部署新機構和新人馬

這就是民進黨的一魚三吃:一是聲東擊西,先誘使民眾轉移視線;二是障眼法,利用故宮「降級」,順便改名去中國化;三是偷天換日,當全民看著故宮以「正名」為由被「矮化」,蔡政府則在行政院擴充地盤,把自己想要的機構和人馬長期地安插進來。

政府組織改造的目的,原在強化效能和服務,並減少人員及疊床架屋但到了蔡政府手裡,改造卻變得荒腔走板,成為國家服務民進黨的工具。例如,蔡政府處心積慮強奪了民間水利會,納入「農田水利署」;但台灣發生嚴重水荒卻沒人顧,從北到南都在強迫農民停灌休耕。

再如,科技部成立才六年,現在卻要被迫改回「國科會」。原因是,民進黨要另成立「數位發展部」,囿於《行政院組織法》的部會數量限制,科技部只好降級讓位。

輿論一直呼籲政府要「做實事」,但民進黨更耽溺於正名改造遊戲,把正事放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