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全球變局 台廠必備三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220/web/

◆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全球變局 台廠必備三策略
◆  聯合報社論/安倍的外交曲線,蔡政府的僵硬直線
◆  聯合報黑白集/吃銅吃鐵吃公視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全球變局 台廠必備三策略


2020-07-23 01:35  經濟日報 /   社經濟日報社論


趕在中國即將表決港區國安法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於6月底宣布,撤銷香港特殊地位,暫停對港執行優惠待遇,包括提供出口許可證豁免。羅斯透過新聞稿指出,隨著中共對香港實施新安全措施,美國敏感技術被轉移到中共人民解放軍或國家安全部的風險增加,同時破壞香港自治,美國拒絕承擔有關風險,因此決定撤銷香港特殊地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針對美國此一動作表示,美國通過所謂制裁,阻撓中方推動香港國家安全立法的圖謀,不會得逞,他又說中國不是被嚇大的,將採取必要反制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國家利益

一般認為,美國撤銷香港的特殊地位,對香港勢將產生重大衝擊。香港與美國之間不僅貿易量巨大,每年高達5,200億港元。而且之後美國將比照對待中國的方式,嚴查流入香港的資金以及管制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這將高度不利於香港高科技產業與國際貿易的發展,香港做為半導體貿易的集散地,今後恐怕也會受到影響,而1,300多家在香港營運的美商也需要採取相對應的舉措。

另一方面,根據統計,在民國108年(2019年)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更是兩岸間接貿易的重要轉口港,轉口貿易在民國108年(2019年)總值達4,115億港元,占兩岸貿易總值約22%,一旦香港失去特殊關稅地位,以香港做為轉口港的角色恐將弱化,台灣廠商也得重新調整採購及物流布局,成本預期將進一步增加。

從更宏觀的格局觀察,香港問題只是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延伸的一部分,兩國之間的角力短期看來應不會停歇,而且可能進一步擴大,這對於居於中間的台灣產業來說,的確是重大的挑戰。中國大陸是台灣許多高科技廠商的重要生產基地及巨大潛力市場而美國不僅是重要市場,更是高科技關鍵技術的主要來源及國防安全的倚靠,如何自處及因應,需要提前規劃

事實上,不僅美中兩個大國角力產生的衝擊,台灣產業需要面對,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更是深遠。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9日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400萬,將近60萬人死亡。全球各國政府正在疫情控制與經濟復甦之間擺盪,以現今的情勢看來,今年全球 GDP 成長將慘不忍睹,如何妥善因應以迎接嚴酷的挑戰,在在考驗產業的智慧。

在此變局下,廠商應有以下幾個策略思維。首先是備好糧。衡酌下半年及明年的情勢,若疫苗無法順利推出,各國經濟復甦恐不樂觀。在市場無法成長的情況下,現金流將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議題。企業一定要做最壞的準備,以因應寒冬的到來。如何做到全員營銷,並徹底的進行成本削減,應該動員全體員工一起來思索。

其次,對於美中的角力,應思考如何能夠站兩旁。以全球市場為腹地的台灣產業,若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一定要做好分流的安全措施,並持續進行全球布局。

例如應思考在後進國家與當地夥伴建立品牌與虛實整合之通路,在先進國家,從過去的單純代工,轉型加入在地的價值鏈體系,增加台灣與這些先進技術的創新連結,並從中獲取創新的能量;甚至與當地廠商合作發展次世代創新技術以促進台灣產業升級。

最後是組織的韌性一定要強。變動的環境勢將持續,各國的產經政策在疫情的蔓延與美中兩個大國博弈之下,隨時都可能改變,而全球跨國生產體制,也將會有所變化。如何維持企業彈性的組織,並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能夠隨環境的變化迅速做出相對應的策略調整,有賴廠商做好生態體系的有機建構及速度的調校。政府在以上的幾個方面,也應該協助產業提前做好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吃銅吃鐵吃公視


2020-07-22 23:38  聯合報 /   黑白集
公視日前召開董事會,董事發現將執行文化部委辦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質疑公視的獨立性,恐變成「大外宣」。 記者黃義書/攝影


最近綠營人士吃銅吃鐵的酬庸貪腐案件不斷,最新的一起,竟然轉到公視頭上。相關新聞有二:一是文化部下令要公視成立「國際頻道」,公視董事質疑這形同「沒收公視」;二是據傳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將接任公視董事長文化部長李永得聲稱江春男只是提供此國際影音平台之諮詢

先看第一個事件。公視的定位是獨立經營的「公共媒體」,屬於全民共有;文化部沒有資格「下令」要求它為政府扮演「大外宣」角色。李永得將「公視」當成「官視」,指派任務,不僅侵害公視的獨立性,也是擅權何況,文化部從來不是公視的上級指導機關;如果文化部可以撈過界,那麼內閣其他部會也都來指指點點,公視將變成什麼模樣?

再看第二個事件。江春男是否將接公視董事長,未必屬實,因他迄未當選公視董事。但半個多月前即傳出,層峰屬意江春男接任公廣集團董事長,這可能更接近事實

問題是,文化總會近來頻出狀況,和正副秘書長林錦昌、李厚慶關係密切的「幫推」、「投石」兩公司頻頻吃下政府標案,正備受爭議。而今,如果蔡英文把江春男派去管公廣集團,相關的人事風評,豈不又添一樁?

李永得撈過界向公視下令,顯然不當江春男若出任公廣集團,公視將可能成為大外宣工具更奇怪的是,公視總經理據說內定由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之妻謝翠玉擔任;「近親繁殖」真的沒極限。














聯合報社論/安倍的外交曲線,蔡政府的僵硬直線


2020-07-22 23:4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去年在北京會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路透


就在自民黨通過決議要求取消習近平訪日之際,日本政府決定提供七百億日圓補助八十七家日本企業撤離中國大陸,將生產線轉移到日本國內或東南亞國家。在石垣市議會通過釣魚台更名案之後,中日釣魚台主權爭議也開始升溫:中國大陸公務船連續多日進入釣島領海,日本政府則要求中國停止騷擾日本漁船的舉動。今年原是中日關係和解的關鍵年,從最近種種發展看,似乎已逐漸變調走味

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安倍首相二度上台以來,由於中國軍事崛起的極度恐懼,加上日本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存,以及美中貿易大戰的陰影作祟,日中關係並非一條單調的直線,而是一條擺盪在美中之間的曲線這條曲線,隨著美中對抗和日本國家利益的拉扯,不時上下左右擺動日本的經濟利益是它的上限,捍衛日本領土及主權是其下限,日本國內民意走向則是驅動曲線搖擺的動力。不斷的搖擺調整,讓日本遊走在美中兩大國之間,避免站在抗衡中國的最前線,也讓安倍的對中政策富有彈性。

就經濟面觀察,這次日本政府以資金補貼的方式,鼓勵日本企業大舉撤離中國大陸,表面看來,這是日本配合川普政府所推動的可信賴供應鏈國家政策但檢視這八十七家日本企業的結構和性質,多半集中於生化、醫藥及醫療等產業上,也包括電子廠商夏普,卻不包括豐田汽車等大廠。可見,此舉是日本自身的經濟考量大於對美國政策的配合,主要是基於日本分散市場風險的需要。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國大陸成為重災區,日本也受波及,出現醫療器材短缺及產業供應鏈中斷現象。日本政府因而開始啟動重構產業供應鏈計畫,補助日本企業撤離大陸轉往東南亞國家,以避免廠商過度集中中國的風險衝擊日本產業鏈的完整性,同時避免對中國市場過度依賴。由此可見,安倍對日本自身的經濟利益盤算,高於美國戰略利益的迎合

就政治面觀察,北京通過港版國安法之後,美國政府迅即取消香港特殊的貿易地位,美國國會也通過《香港自治法》以進一步制裁中國大陸,英國及澳洲也相繼終止對香港的引渡條約。然而日本並未隨西方國家起舞,除拒絕參與美加澳英等國的共同聲明,並在顧及中日關係的氛圍下,僅以遺憾、憂慮等政治語言作出表達,與美國的強硬制裁保持相當距離。

相對的,在釣魚台主權的爭議上,日本政府則表現得寸步不讓。中國政府要求日本漁船不得進入釣島海域,日本政府斷然拒絕;但對於中國公務船連續八十天進入釣島海域,及中國軍機多次進入釣魚台領空,日本政府則表達強烈抗議。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將北緯廿七度設為警戒防衛線」,更修改空中自衛隊的緊急升空標準,規定必要時可派戰機升空攔截進入釣島海域的中國軍機日本政府捍衛主權的態度,可謂相當強硬

再把視角轉回到台灣。蔡政府上台後,在「聯美抗中」的戰略思維下,亦步亦趨地追隨並配合美國的反中政策。去年以來,蔡政府把香港議題當成選票提款機,更不顧國內民意,將疫情當成隔斷兩岸的阻絕器,讓在對岸的台胞及小明們遲遲無法返台。這些作為,讓兩岸關係猶如一條僵硬的下墜直線,變得毫無彈性,甚至不預留自己的迂迴空間。在南海問題上,美國政府宣布不承認九段線主權,並將太平島矮化為」;外交部非但沒抗議,竟然還表示歡迎。為了迎合美國,竟連主權都可拋棄,這種心態令人匪夷所思。

為了在南海議題上聯美抗中,不惜失去太平島主權,蔡政府真的具有國家主權意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