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254/web/
◆ 聯合報社論/提名之爭,聽見蔡英文權力裂帛的聲音
◆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作為一種「產業」
◆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振興措施不應扭曲市場機能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振興措施不應扭曲市場機能
2020-06-23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半年來,全球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今猶難恢復。為了避免經濟嚴重衰退,各國早早就採取了極度貨幣寬鬆政策,未料疫情持續不止,這些政策看起來並未發揮實際成效,第2季經濟仍然衰退,失業情形也持續惡化。由於政策空間有限,各國只能等待疫情趨緩、經濟解封。
儘管如此,類似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時寬鬆貨幣政策的惡果卻已慢慢浮現。當時美國的救市措施被批評為只便宜了肇禍的金融界肥貓,甚至引發民國100年(2011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如今,美國聯準會(Fed)為持續維持金融體系穩定,已宣示將擴大購債範圍,但許多專家已憂心地提出警告:若 Fed 繼續支撐資產,恐會破壞市場有效配置資本的能力,進而扭曲市場,導致定價完全錯誤的「殭屍市場」出現,使得殭屍企業得以苟延殘喘,也讓市場有過熱危機。
所謂「殭屍企業」,係指企業在無法償還債務的狀況下,仍靠借貸維持經營。事實上,過去十年的低利率,已促使殭屍企業數量增加。殭屍企業消耗掉經濟動能、浪費資源,也浪費生產力。讓殭屍企業繼續存活,經濟就得付出對應的代價。金融市場受到的扭曲也不容小覷;近期熱門的話題之一,是為何美國的實體經濟與股市表現有這麼大的落差?其實,由於市場預期 Fed 將繼續購買包括股票在內的資產,以防止金融危機,股市就會維持一定榮景。Fed 甚至也願意購買俗稱垃圾債的高收益債券,這當然會讓市場以金融危機來要脅 Fed,嚴重影響市場的正常機能。
在台灣,很少用「殭屍企業」一詞來指稱那些其實已經沒有競爭力、必須靠借貸來維持營運的企業,但並不代表這類企業為數不多。如果單純因為疫情影響,一時難以周轉因應,政府給予紓困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是結構性因素導致企業在承平時期就已難以為繼,這類殭屍企業有可能藉由政府的紓困措施苟延殘喘,長期來看,反而扭曲了市場機能,對經濟將造成實質傷害。
以製造業來看,我國的製造業向以出口為主,但近年來貿易條件持續惡化,其中出口價格指數由民國100年(2011)的超過110降至民國108年(2019年)的97.94,不到十年間,我國出口平均價格降了約11%。在成本降低不易的情況下,這顯示製造業出口的平均獲利實逐年下降,其中當然有不少實質上已難以為繼的企業。
如果以商品特性來區分,出口結構中,以中間財 B 類(不須進一步加工即可直接使用)占約六成比重最高,中間財 A 類其次,再者為機械設備,這三者即占了我國出口比重近九成。簡單來說,我國現在幾乎沒有最終消費財的出口,而中間財幾乎皆為標準化商品,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價格破壞明顯,受到中國大陸採取進口替代政策、發展自主供應鏈的影響尤深。大陸替代我國出口產品的情形不僅在大陸本身,也擴及世界各主要市場。近年來我國出口主要產品仍以半導體、面板、鋼鐵與石化相關產品為主,而這些產品也正受到大陸相關產業發展的實質衝擊。
由於舊有產業的發展受限,蔡政府日前提出六大策略性產業的發展策略,這應該是正確的思考。然而,發展新產業需要舊產業釋出資源來配合,如何讓具有殭屍企業特質的廠商順利退場就變得格外重要,最怕的是在民粹思維下,無論紓困或振興對所有企業「雨露均霑」,但這卻是目前面對活生生的狀況。
服務業也不例外。全球在數位科技發展的推波助瀾下,傳統零售商家受到嚴重衝擊、倒閉數量日益擴大已是常態,振興三倍券固然可能有利於傳統零售業的經營,但面對不可逆的趨勢,政府可能更應思考協助這些業者轉型或轉業經營。
美國是沒有具體產業政策的國家,市場機能就特別重要。寬鬆的貨幣政策剝奪了市場擇優汰劣的機能,這是美國的隱憂。台灣政府對產業的主導力強,有提供各種誘因機制的產業政策,這是台灣的優勢,但能不能善用此一優勢,端視政府的智慧與決心。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作為一種「產業」
2020-06-23 01:0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擬提名黃健庭(右)出任監察院副院長,綠營反彈,黃選擇主動退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百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寫下《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經典文章,將政治家熱情、責任感和判斷力列為三大要素。一百年後,人們看到民進黨更把政治「志業」升級為「產業」,其三大要素則是「包裝與行銷重於品質」、「對競爭對手毫不留情」,以及「水平垂直的利益均霑」,堪稱大躍進。
「包裝與行銷」向為民進黨強項。完全執政後,更將此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出口轉內銷」的大內宣、結合網軍帶風向,無往不利。任何政策,不論品質如何,皆包裝得無懈可擊;任何違失,都能自圓其說;政治造神,如家常便飯。其邏輯,只有支持民進黨才是政治正確,任何批評都是親中賣台、扯後腿。
對於政治對手,民進黨不講究公平競爭,而是要求無情地殲滅,可吞併則吞併,無法吞併則極盡摧毀打壓。社民黨主席范雲被納為不分區立委,提名黃健庭當監院副院長,屬於前者;修訂國安五法、成立黨產會、促轉會,則屬後者。運用公權力威脅媒體或異議者,已成日常。
主政者利用職位酬庸自己人,已不足奇。進而有之,則是讓綠營關係密切人士成立民間公司,就便取得政府標案,國庫通私庫。民進黨政治產業的分工,從垂直到水平一氣呵成,絲毫不落外人田。扁朝貪腐讓人咋舌,而今猶有過之。
政治工作原是一種「志業」,民進黨將之發揚改良成「產業」,讓人讚嘆。說這是與時俱進,你苟同嗎?
聯合報社論/提名之爭,聽見蔡英文權力裂帛的聲音
2020-06-23 01: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左)提名監委引爆藍綠怒火,更讓民進黨各派系嫌隙浮上檯面;右為監察院長提名人陳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的監委提名案,讓藍綠兩黨同時炸鍋。藍營的怒火比較不重要,黃健庭憤而退出副院長提名,凸顯蔡總統的「政黨合作」誠意是假,裂解藍營的計謀是真。相形之下,綠營的反彈更值得注意: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和立院黨團多人猛烈砲轟,直指總統府幕僚政治操作讓總統背鍋,甚至表態不會投下贊成票。如此強烈的反應,不僅重挫蔡總統的提名威信,也讓她的黨內領導權威大受挑戰。
持平而論,相較於其他的監委提名人選,黃健庭形象和條件都不差。綠營對他最大的不滿,並非黃健庭身上仍有未了官司,而是他「永遠國民黨員」的立場,與民進黨「基本價值」相離甚遠;新北市前副市長陳伸賢最後知難而退,癥結如出一轍。黃健庭質疑說,「當初力主提名我的人,沒人維護我清白,反而放任他們的同志來羞辱我」;一則反映他的輕信,二則顯示總統府的輕諾。
黃健庭最後也意識到,他不過是民進黨的「擋箭牌」。這面「擋箭牌」,本來是用來為院長提名人陳菊「護航」,以降低外界和在野黨的質疑;但引發反彈後,擋箭牌吸收了所有飛來之箭,最後黃健庭「李代桃僵」陣亡,陳菊依然完好。綠營維護陳菊的說法是:陳菊在最後一刻才知黃健庭被提名為副手,也有人點名攻擊總統府身旁的「小圈圈」。無論綠營如何自圓其說,所有流言與不滿都指向總統決策團隊思慮欠周及政治操作格局失當,以致蔡英文惹火上身。
與其說民進黨內這次是反黃健庭,不如說是對蔡英文大權在握的積累性反彈,這和當年藍委杯葛馬英九的監委提名如出一轍。民進黨完全執政後,立法院變成了橡皮圖章,民進黨團唯蔡蘇當局之命是從,不敢稍有異議。行政部門權力不分享,總統決策不溝通,黨內敢怒不敢言的怨氣積久了,必然要找個出口發洩。這些情緒不能直接衝著蔡英文來,這回找到這種「違反民進黨進步價值」大義的題目,各方勢力當然要發作一下,給蔡總統與其策士們一些顏色瞧瞧,為立委爭點尊嚴。
蔡英文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她第二任挾著八一七萬選票的民氣上路,首次遇上政治危機,竟是自己親手製造的。蔡英文黨政大權一把抓,打著一手順風牌,連蘇揆都言必稱總統英明。新內閣的人事布局,蔡、蘇毫不遮掩地表現出「近臣為重」的家天下表現,顧立雄出任國安會秘書長,顧妻王美花出掌經濟部,台灣的國安和經濟大政真可以在「顧家廚房」裡決定。蘇院長也公然讓幕僚黃致達、丁怡銘從幕後走向台前,全然不畏人言。
對黨內自家人都無法展現「大公」,對在野黨又豈能豁然「無私」?近臣當道的結果,當然就是各派系伺機反撲,勒索爭權。近月來,府內先有密會文件外洩,繼有文化總會秘書長林錦昌等文宣大將攬包政府限制性標案的疑雲,都有內部人士「揭醜反擊」的意味,甚至有民進黨人以「上下交相賊」為文痛斥黨高層施政的離譜。這一連串的放話與抨擊,直指總統府「失去基本價值與高度」,讓人嗅到綠營權鬥反撲的氣味。
蔡英文目前聲望正高,權力正盛,但從過去經驗看,第二任總統在沒有連任顧慮時想要放手大幹一場,卻常是災難的開始。陳水扁第二任內的一邊一國與紅衫軍之亂,至今國務機要費案還在開庭,更差點讓民進黨一蹶不振。而國民黨如今潰不成軍,也源自於馬英九對馬王政爭、太陽花等情勢的誤判,種下敗因,即使有「馬習會」的突破都無法補救。蔡英文當然也想在第二任留下令名,但恃權而驕是主政者之大忌,若過度自信而亂用奇招,劍使不好,未能制敵反而自傷。黃健庭是血淋淋的一課,讓人聽到了蔡英文大權第一次裂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