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蘇蘅/媒體如何拆解隱形的歧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媒體如何拆解隱形的歧視
◆  趙春山/中國國民黨的理想那裡去了?

◆  方祖涵/防疫天堂與地獄
◆  孫維新/百年一遇的耀眼金環
◆  王文華/墳墓裡的自由
◆  葉銀華/機器人會進入公司董事會?
◆  王正方/「白人至上」主義備受挑戰
◆  黃介正/瀰漫「反中」氣氛的美國大選
◆  劉憶如/解封後的全球經濟

◆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  洪蘭/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
◆  楊志良/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  林中斌/兩岸僵局將開解
◆  陳亮恭/常照你的長照
◆  薛承泰/勞保的續命仙丹
◆  薛琦/振興三倍券真有三倍的效果?

◆  周行一/你不會比父母差
◆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楊渡/別說《教父》沒教過你
◆  方祖涵/職棒熱潮退卻後的省思
◆  黃介正/孤鷹.戰狼.香港
◆  劉維公/閱讀提案力中心:敦南誠品書店
◆  葉銀華/股市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蘇蘅/媒體如何拆解隱形的歧視


2020-06-23 00:14  聯合報 /   蘇蘅(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由陸配子女「小明」家長組成的「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赴疫情指揮中心與行政院陳情,聲淚俱下,跪求政府讓孩子們回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黑人佛洛伊德被白人員警壓脖窒息而死,在美國甚至全球掀起連鎖示威風暴,連媒體也揚起新一波的新聞室革命」,部分記者用社群媒體串連,表達對現有「種族報導」的不滿,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喻為拆解種族主義的新里程碑」。
紐約時報最近刊登一篇共和黨參議員柯頓的投書,主張川普政府應該「派遣部隊」在美國城市「恢復秩序」,引起軒然大波。儘管輿論版主編班奈特認為編輯室應該全面討論不同觀點和「意見」的範圍,但紐時八百多名記者認為這種「言論」傷害了非裔員工的處境。班奈特只好黯然下台。
同樣的風暴,也在費城詢問報匹茲堡郵報點燃。
費城詢問報刊出一篇標題為「建築也很重要」的專欄,引發四十多名記者連署抗議。專欄提到費城很多歷史建築不應該因這次示威遭到毀壞,但記者認為這種論調等於把財產損失和人命看成一樣重要,非常沒有同理心,逼得總編登報道歉,說他們很後悔把建築物和非裔人命視為等值,極為不妥。
曾獲普立茲獎的匹茲堡郵報,因為不准兩名記者再度採訪自己故鄉的抗議活動,引起一百多名員工抗議。受懲罰的記者艾莉賽絲因在個人推特上,比較示威運動和當地音樂會的損失,被主管認為有偏見,下架她的新聞,引起專業倫理之爭。她自覺委屈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家人、朋友和鄰居在抗議,我覺得不關心這座城市才是自私自利」。
種族偏見是一種隱形烙印,帶著刻板印象看事情隨處可見,人們很難擺脫這種執意的價值觀。就媒體來說,也有人批評,帶有偏見的記者,極可能用自己的價值特別關心某些社會問題,很難用客觀理性的澄清心思,追求事實真相。
美國社會學者格拉瑟過去三年多,川普一直鼓勵警察變得好鬥,加上他將媒體稱為人民公敵」,不時在視頻和推特推文中攻擊媒體,也由於很多警察是保守主義,看的福斯新聞可能比普通觀眾多,多少造成影響
川普的執政,造成歧視偏見,激化社會對立,也造成人權的傷害美國媒體這次挺身而出,與川普對抗,其實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權是普世的價值,不論在美國或在台灣皆如此。近日隨著疫情趨緩,「小明事件」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陸委會二月原宣布,領有長期居留證、長期探親證之國人與陸配子女,可准予入境返台,卻遭衛福部陳時中用力打臉。最近陳佩琪在臉書上再度發文提及「『小明』回來了嗎?是因為防疫容量不足嗎?」認為小明這件事上,政府應保護兒童受教權益。雖然陸委會曾希望為小明們開個「人道小門」,但在高築的「政治正確」防禦工事下,「小門」何時開啟?連門縫的光都照不進來。
反觀美國,川普廢除DACA》(又叫夢想者法案的舉動,最近被最高法院裁定無效這個行政命令保障七十多萬未成年時期被帶到美國的無證移民不被遣送出境,未來可在美國就學就業哈佛大學法學教授Sabrineh Ardalan稱讚,司法在此案伸張了法律和正義,制衡行政,更避免違憲的歧視
面對小明被剝奪的人權,政府一直無視小明父母的跪求。而在順時中的政治空氣中,許多媒體選擇了沉默,這是可悲的地方。
媒體應該是人道價值的捍衛者,應該具有道德的敏感性ethical sensitivity),致力扭轉政府和社會的歧視和不公平,不應該因為政治正確,而產生雙重標準這不就是媒體基本的自我期許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