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178/web/
◆ 聯合報社論/不普篩真相:被僵化官僚耽誤的試劑
◆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高興的酷碰券
◆ 經濟日報社論/財金總動員 化危機為轉機
經濟日報社論/財金總動員 化危機為轉機
2020-04-23 01:4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蔡政府的防疫工作第一波算是成功,值得肯定。但第二波因歐美境外移入案例暴增,第三波又爆出軍艦集體感染事件,讓疫情急轉直下,擴大衝擊經濟,實在可惜。同時,在紓困、振興的經濟政策方面也犯了幾個錯誤:慢半拍,沒高度,欠大器。以為紓困了,經濟自然就會振興,以致未能一鼓作氣,錯失復甦的良機。
慢半拍非常明顯。1月20日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政府把重點全放在防疫,尚未把產業經濟的衝擊放在心上。在野黨早在2月1日提出500億元的防疫紓困條例草案,但行政院遲至10日才召開紓困會議,20日通過紓困條例;立法院遲至15日開議,25日通過紓困條例;行政院27日通過特別預算,立院於3月13日通過。後來補提的紓困修正案和追加特別預算則要遲至4月底才完成,可謂一再貽誤先機。
欠大器,是指紓困特別預算太少。首提600億元,只想壓過國民黨的提案,看不出救急的態度,更和去年選前猛開支票的數千億元不成比例;修正紓困條例,把規模誇稱為1.05兆元,扣除並非政府支出的紓困貸款7,000億元,實則政府紓困振興全部只多花了2,100億元,相較歐美日紓困經費幾十兆台幣,實在微不足道。
沒高度,也就是缺乏宏觀視野,從紓困條例兼有振興之名,卻不願超前部署振興方案;偏金融工具,輕財政手段,以及各紓困方案「條件限制」多而流於短暫、繁瑣、零碎,即可見一斑。紓困措施除了央行降息2碼外,多由部會各提湊數,針對觀光關聯產業及農產、餐飲、文藝等事業,給予營運、員工薪資補貼、紓困貸款等,勞動部則對減班勞工,推出充電、安心就業、即時上工等計畫,對失業勞工提供失業給付、職訓津貼及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等。
但紓困對象的條件限制,例如紓困貸款限營收年減20%者、旅館業補貼限客房住用率或營收年減五成者等,必有遺珠之憾;紓困貸款短期降息,可能誤導業者或個人錯誤投資,進而引發銀行壞帳風險;企業營運或員工薪資補貼,可能引發企業選擇放無薪假,擴大失業潮。綜合而言,逆選擇現象可能讓需要幫助的沒有獲得幫助,獲得紓困的也可能引發道德危機。央行降息也減損了退休族、債權人的收入,並讓貨幣政策幾無運用空間。
其次,財政政策大都為稅費緩繳或降低費租等,雖然讓受衝擊的企業、個人喘一口氣,但助益有限。如從更高廣的角度來看總體經濟,疫情衝擊的是「全民」的總體消費、投資和出口,值此非常時期,政府應有針對全民實施擴張性財政的思維,也就是積極、大器地提供全民稅費捐的減免,例如一年內營業稅稅率調降1個百分點,提供綜所稅每戶的稅額扣抵1萬至2萬元,企業虧損可向以前年度扣除等,都可顯著提高國人的可支配所得,有助於促進消費、投資、出口,進而回饋幫助直接受衝擊的企業和個人,具有超前部署振興方案的積極意義。
以此觀察110億元的酷碰券政策,提供民眾最高25%的折扣,聲稱可四倍效果,直覺上就是毫無效果。因為受困的已無收入,哪來掏錢享受折扣?限行動支付,豈不是變相排貧、排老?限制用途並排除超商超市、量販、電商等,不就是讓它無法產生效果?相對於更具刺激消費效果的消費券,或是國民黨所提的排富現金補貼1,000億元,乃至於各國直接對全民的現金補貼,蔡政府實在應提出更宏觀、高度的紓困或振興措施。
最後,為因應後疫情時代反全球化、保護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台灣,受到的衝擊必然超過很多國家,現在更該未雨綢繆,凝聚具高度的、宏觀的、由上而下的整體思維,動員有效的財金政策,將疫情困境轉化為振興經濟的契機。
聯合報黑白集/沒人高興的酷碰券
2020-04-22 23:5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經濟部長沈榮津認為,若發放現金,民眾可能存著不用,透過酷碰券可誘發民眾消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一再呼籲政府將「酷碰券」改發現金,扯破喉嚨,還是遭綠營封殺。滑稽的是,民進黨剛強勢表決通過增編一百多億元發酷碰券,但不到廿四小時,即因外界一片罵聲,經濟部只好說會持續檢討。簡直是鬧劇一場。
蔡政府正在「防疫有成」的興頭上,一片自我感覺良好,對外界所提不同意見完全聽不進去。酷碰券最糟糕的地方,就是必須使用特定商家發行的行動支付,沒有手機或沒有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全被排除在外。同樣糟糕的是,你得先拿出更多錢來消費,酷碰券才會回饋四分之一到你身上。請問,窮人在疫中玩得起這種高貴遊戲嗎?
這些問題,輿論都討論過。本專欄即曾寫過《酷碰券一點都不酷》一文,認為這不僅無法振興消費,且對社會弱勢極不公平。然而,蔡政府一意孤行,堅決不採藍軍所提的發現金,更別提馬政府用過的「消費券」。但酷碰券又高興了誰?
大疫當前,執政者還在爭這種意氣,顯得器度很小。事實上,叫什麼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簡單公平,以產生最大擴散效果為原則。美國、香港、新加坡紓困,都是現金直接入戶。蔡政府卻在精挑細選誰准許領、誰不能領,彷彿自己真的是「給錢的大爺」,只打賞他看得順眼的人。
請看看德國政府的作法,光是對藝文界的紓困就端出台幣一.六兆,要讓藝術家、創作者、表演者和媒體免於困頓。我們的政府卻只想到要排除誰。
聯合報社論/不普篩真相:被僵化官僚耽誤的試劑
2020-04-22 23: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海軍敦睦艦隊爆發群聚感染,感染源仍然成謎,但其中數人已驗出抗體,推測可能早已感染並痊癒。此事再度暴露台灣防疫漏洞百出,專家和地方首長曾多次建議中央進行全面普篩,卻被視為「逆時中」,還被網民出征。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坦言,本土快篩試劑都還在「驗證階段」;外界才恍然大悟,陳時中先前為何拒絕全面普篩,難言之隱就是檢驗能量不足。台灣快篩試劑進展如此緩慢,其實不是技術追趕不上,而是被官僚的僵化保守絆住了腳步。
就在本月十九日台灣疫情達到高峰這天,南韓正準備逐步恢復日常生活。南韓宣布放寬社交距離管制,允許教堂等設施重新開放,確診數也降到個位數;對比台灣,上演了大逆轉。兩個月前南韓一度是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但當歐美疫情相繼失控,南韓疫情卻能獲得控制,即使最嚴重的大邱也始終沒有封城、停工。其關鍵,就是南韓透過大規模普篩揪出可能的感染者,目前至少已採檢近六十萬人,為台灣的十倍以上。
南韓能在短短時間內收斂疫情,靠的就是擴大檢驗能量,並研發快篩試劑,除布建上百處實驗室,也普設「得來速」快篩場所,每天檢驗量可達一萬人。反觀台灣,合約檢測實驗室雖擴至卅四家,但日檢驗量直到近日才增為三千多件。防疫專家一再疾呼政府應對歐美回台人士全面篩檢,指揮中心卻始終迴避,關鍵原因就是能量不足。
由醫護人員採樣,再送回實驗室化驗,這是耗時費日的「慢篩」法。南韓則除了送回實驗室外,更在第一時間即研發出快篩試劑,縮短流程。南韓一家生技公司在該國出現首例確診前四天,即決定暫停其他五十多種產品生產,全力投入防疫研究,二月初便推出第一版的檢驗試劑組。
業者嗅到商機應變快速,但政府態度更是關鍵。南韓政府採取快速審批,一周內即完成原本要一年半才能走完的許可程序,一個月內就批准四種篩檢試劑上市。如今,南韓每天可以生產十萬個篩檢試劑,可賣給其他國家使用。南韓以國家力量迅速打開試劑產業的綠色通道,讓該國生技業在防疫戰扮演關鍵角色。南韓對國民進行大規模普篩,也對歐美入境旅客全面篩檢,靠著國家試劑隊的「科技力」讓疫情降溫。
反觀台灣,在疫情爆發以來,除了用入境圍堵與隔離的傳統方式擋疫,靠的完全是口罩。蔡政府對內以「口罩國家隊」沾沾自喜,最近更以撒罩外交進行「大外宣」。事實上,就防疫技術等級看,口罩是最低階的,要真正「超前部署」抑制疫情,仍須厚植檢測及醫療能力。
台灣生技能量充沛,國發基金也曾投入大筆資金扶持生技業,為何到了關鍵時刻,我們卻只有技術含量低的「口罩國家隊」,「試劑國家隊」則始終只聞樓梯響,迄今連一支本土試劑都未問世?事實上,我國研究機構及生技業者投入研發快篩及藥物的團隊不少,也紛紛秀出成績,卻礙於須具備長期臨床效果驗證的法令限制,遲遲無法走完應用或上市的最後一哩路。
五年前,《藥事法》中即已增列「緊急授權」條款,讓原本七個半月的流程可縮短到一個月。未料,衛福部食藥署竟直到上月廿六日,才在生技業者不斷催促下,打開這個綠色通道,包括放寬可以使用模擬檢體。然而,這距離出現首例確診,已過了兩個月。
政府徒有這支「尚方寶劍」,卻因食藥署的僵化、保守心態,白白浪費兩個多月。台灣不僅因此無法擴大篩檢能量,只能放任無症狀者趴趴走,也讓敦睦艦隊群聚感染成為破口。政府一味管制口罩,不問防疫及生技上的躍進,這算哪門子「超前部署」?
蘇貞昌不是最愛以「有政府會做事」自我標榜?看看這被僵化官僚耽誤的國家試劑隊,魄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