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恭/退休=退+休?
◆ 盛治仁/危機時的決定 定義了我們是誰
◆ 蘇蘅/新冠挑戰 媒體展現了什麼?
◆ 朱宗慶/表演藝術「現場」與「線上」的撞擊
◆ 楊渡/發一點良心,發現金吧!
◆ 王健壯/亂噴口水的人應該保持政治距離
◆ 方祖涵/灌籃,抖音,與會議軟體
◆ 王正方/新型冠狀病毒與種族歧視
◆ 黃介正/「將道」亦為「人道」
◆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 趙春山/冷眼看一場無謂的政治口水戰
◆ 葉銀華/繼續觀察文曄被收購案
◆ 洪蘭/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 盛治仁/不讓疫情改變善良的心
◆ 林中斌/疫災煞全球 人類共戚休
◆ 馬凱/對抗新疫應如世界大戰!
◆ 陳立恆/求真者生.魔幻者亡
◆ 朱宗慶/紓困藝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王健壯/這個獨立機關忘了我是誰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陳亮恭/退休=退+休?
2020-04-23 23:28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將在5月施行,鼓勵企業繼續雇用已達退休條件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44年(一九五五年)成立的經濟事務研究院是英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智庫,於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發表「工作愈久,健康愈好」的報告,內容指出,無論退休年齡為何,英國人平均退休兩年後,生病、憂鬱、失能等風險明顯上升。隔年法國的大規模退休研究也發現,與同齡人相較,每晚一年退休的失智風險下降百分之三,退休與健康間具有令人擔憂的關聯。
現代退休制度,是十九世紀末俾斯麥所提,當年的背景在於建立勞工保險年金制度,當時所用德文為rente,與法文相同,概念上比較像是養老金,係指一定年紀以上勞工由政府以養老制度照顧.當年德國平均餘命不到五十歲,接受養老制度照顧的門檻為六十五歲,制度設計目的,在照顧真正老邁且多病的勞工。
英文退休為retire,字根的意義比較像是withdraw,也就是自工作退下,類似狀況在日文則以「引退」稱之,也是自某個工作退下,都只有「退」而無「休」的意義。退休制度發源的時候,人民的平均餘命短,依照年齡自工作崗位退下時,多已是老邁多病狀態,自然以休養與休息為人生的階段目標,現在德文退休為 ruhestand,意思是平靜的休息,已非rente所指養老金。
中國歷史上只有士大夫官員有退休制度,自西周起稱為「致仕」,是指將官位返還給主上,僅有「退」而沒有「休」的意義。《禮記》提及七十而致仕,告老還鄉也已是養老概念。「退休」兩字首見於唐代韓愈《復志賦序》,旨在抒發他因病辭退官位的心情,感嘆仕途不順,才華未有發揮卻已轉眼老病而退休。自韓愈之後,「退休」一詞便常見於文獻,除闡述因老邁疾病而辭去官職之外,也逐漸多了縱遊山林的逍遙寫意,逐漸構成今日對於退休的想像。
退休制度源自德國,但歐美卻逐漸修正退休內涵,已開發國家平均餘命超過八十,六十五歲退休除增加年金負擔,更因社會勞動力老化與缺乏,造成社會經濟發展困境。部分國家更廢止以年齡作為退休依據,以免失之對年齡的歧視,僅規範年金請領年齡,不以年齡定義社會角色。歐盟對國家「活躍老化」評比,直接納入五十五歲以上勞動參與率作指標,也是強調過早離開職場,對國家活躍老化的影響。
台灣平均退休年齡約六十二歲,而六十五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約百分之八,平均享有廿年退休時光。現代的退休與俾斯麥思考的處境已然不同。現今政府與民間不斷推動各種退休後活動及志願工作,倡議「退而不休」理念,以維持年長者的健康與社會價值。但,趕著退休再拚退而不休,是個有點怪的邏輯,「退休」兩字的意涵應該重新檢視,甚至應以更積極詞彙取代。
瑞典與德國,在高齡人口百分之十五時推「漸進式退休」,若干年前開始調整工時、工資,搭配職務再設計,改變退休內容。一方面減少國家因高齡化導致勞動力缺乏影響經濟,二方面促進年長者活躍老化,再者也可促進職場世代共融,自高齡者調整出的薪資與工作轉為聘任新員工,避免影響年輕世代就業,台灣今年高齡人口達百分之十五,退休不應是單純「退」與「休」,應賦予嶄新的正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