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變局 重塑產業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226/web/

◆  聯合報社論/陳道輝的哽咽,和他無法說出的真相
◆  聯合報黑白集/真的很荒謬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變局 重塑產業鏈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經貿變局 重塑產業鏈


2020-04-24 02:4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各國都祭出超級紓困振興方案,雖然或可應急避免經濟崩盤,但有些傷痕造成的長期性影響已開始浮現,使得「後新冠」時代全球經貿變局山雨欲來,必須掌握動向謹慎因應。

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都出現醫療公衛甚至一般物資短缺問題,小則排隊搶購,大則對醫護人員生命造成威脅。各國政府都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動員改善,但困擾卻持續存在。這種情況引發對經濟全球化的質疑,認為過去30年來的全球化不斷深化,卻導致先進國家高度仰賴外包off-shore),喪失了工作機會及對基本物資的生產能力,也使各國暴露在供應鏈斷鏈的風險中。尤有甚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正是「疫情全球化」的主因。這樣的反思引發的後果,就是開始出現生產回流Re-shoring)、經濟「自給自足」,等去全球化的主張,更聳動的喊出「全球化已死」。

首當其衝的無疑是中國大陸。近期最常被舉出的例子,就是民國92年(2003年)SARS疫情時中國僅占全球商品產出的4%,而伴隨全球化進展,17年後的今天竟已提高到16%,因此中國任何風吹草動,世界都跟著遭殃。本次重災區湖北是全球汽車零組件重鎮,於是湖北封城後,從日、韓到德國義大利的車廠也都跟著停產或減產。而過去中國供應了全球口罩及個人護具需求的一半,這次全球短缺,更讓中國背上了全球化罪人的原罪。歐盟是另一個受重傷者;新冠疫情深刻的烙下歐盟政府的遲鈍及無力,各國只能自求多福的傷痕,未來對歐盟整合應該只有不利影響。

台灣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若非全球化,台商不會包辦了全世界多數的筆電、主機板、半導體、機能性布料、運動鞋以及其他我們引以為傲的成就,因此若「後新冠」時代「去全球化」思潮蔓延,台灣絕對也是受害者。

全球化在新冠疫情前就已經傷痕累累。各國或因內部的貧富差距、治理失靈,或有感於南海、朝鮮及美中等大國及地緣衝突風險,乃至於看到新科技帶來的機會,都出現某種程度的去全球化作為。川普民國105年(2016年)當選的論述,就是「去全球化」思維的代表作。然而,因新冠肺炎引發的去全球化主張,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論點。例如全球外包生產架構下,不但物美價廉,而且多數利潤最終還是被先進國家企業拿走。同樣拜全球化所賜,才讓先進國家壟斷全球智財權、金融、數位經濟到高等教育市場。

更重要的是,去全球化或自給自足根本無解於「後新冠」時期的挑戰。以口罩為例,台灣在疫情前每日產能近200萬片,現在力拚日產2,000萬片。中國更是大賺全球口罩經濟,日產能已經超過2億片,單月產能已接近民國108年(2019年)整年產能(50億片),再加上各國投產數量,後新冠時代全球口罩產能過剩的問題,只是各國追求自給自足不可行的一個實例。

簡言之,全球化有成本代價,但完全拋棄也不是解法。不過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可能就難以避免。後新冠時代各國的自給自足率,可能會反應在供應鏈布局的調整上,例如企業分散供應來源、縮小外包程度及深耕在地市場,政府提高關鍵物資戰備存量,誘使少數重要能量回流等作法,才是相對合理的對策。

因此後新冠時代台灣一方面有沉重的義務,要跟志同道合的國家一起努力,避免經濟全球化繼續受到打擊,他方面政府及產業都要因應供應鏈的變遷有所準備。

要小心的是,因為去全球化常常跟去中國化有所連結,而因供應鏈變遷很容易被理解為離開中國」,這種狹隘的解讀會使產業及政府無法精準的提出有效回應之道,不可不慎










聯合報黑白集/真的很荒謬


2020-04-24 00:2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香港前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日前在台遭潑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港人林榮基銅鑼灣書店周末要在台北開張,開張前夕,他好端端在巷子裡吃早餐,卻突然遭人潑了紅漆。林榮基懷疑背後是中共搞鬼,還說開個書店就要恐嚇,「真的很荒謬」。

林榮基只是一個賣政治禁書小書商,誰讓他聲名大噪不就是五年前辦出一齣人間蒸發懸疑驚魂記那群辦案人員那起所謂書店員工集體失蹤案,大陸執法者越界到香港抓人,香港警署卻被蒙在鼓裡,若非林榮基趁奉命回港取證之隙開記者會揭露黑幕,真相恐怕永遠石沉大海。

「荒謬」兩字說得一語中的,據說弄得如此喧騰沸揚,不過是為了一本情史,這是一層荒謬。泱泱大國對付一間其貌不揚的小書店,宛若洲際飛彈打蒼蠅,這是另一層荒謬。最荒謬的是,把升斗小民辦成民主英雄,有如北京的馳名商標!
北京心裡應明白,此案可能讓港人對「一國兩制」僅存的一點信心徹底崩毀,惶惶不可終日。此舉,也等於為反送中運動預鑿一座油井,輸送源源不絕的動力去年萬頭攢動的抗議黑潮,不就是被這個送中的魅影嚇出來的

畢竟也被嚇著了,林榮基不得不跑來台北開店。但荒謬依舊如影隨形,阻止不了他繼續開書店,乾脆潑他紅漆洩憤。如果真是北京隱身幕後,使出這等低下尋釁小技,豈不讓人哭笑不得?這事或可倒過來看,嚇壞了的卻是北京。若非如此,怎會跟一個開書店的老先生過不去,一直鬧到如今。











聯合報社論/陳道輝的哽咽,和他無法說出的真相


2020-04-24 00:2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海軍敦睦支隊長陳道輝被拔官調職,引發許多官兵悲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軍敦睦艦隊發生嚴重群聚感染,國防部迅即將艦指部指揮官高嘉濱敦睦支隊長陳道輝兩將官拔官調職。未料,此舉卻引發許多官兵悲憤,批評國防部為了切割止血作出不公平的懲處。陳道輝後來接受立院委員會電話詢訪,詳述自己處理經過但問到誰下令全艦無需隔離就地解散,他哽咽稱自己只是奉命行事」。

陳道輝少將無法說出的真相,其實正是解開軍艦官兵防疫破口之謎的鑰匙,但這把鑰匙卻被沒收了。沒收這把鑰匙的人,除了迅速揮刀懲處的國防部長嚴德發還有在立院委員會當眾切斷陳道輝電話訪問海軍參謀長敖以智當然還有更多躲在幕後操弄政客。陳道輝顯深受軍中同袍愛戴,因此許多人為他不平;比起美國「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克羅齊爾為官兵健康請命而遭拔官,兩人境遇卻有幾分相似。

追溯源頭,敦睦艦隊三月五日出訪時,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各洲,「鑽石公主」號郵輪已有數百人染疫,我國各項大型活動均已取消,海軍艦隊為何仍執意依原計畫出訪?國防部說,此次出訪事前經過疫情指揮中心同意;那麼,指揮中心的「同意」會不會顯得輕率,低估了可能的風險?尤其,艦隊此次本來預計訪問多國,但有些國家因防疫鎖國無法入境,最後僅剩帛琉一地可以造訪。在這種情況下,艦隊仍要在大疫中強行出訪,豈是理智的選擇?

這次海軍艦隊出航,兼具外交敦睦官兵演訓的目的;唯因為兩項目的夾雜,孰輕孰重已難分解。國軍而言,海上操練軍校生實習也許更重要但對蔡總統外交部而言,或許敦睦才是重點。然而,一旦事態演變成艦上官兵染疫,這些順序及指令系統極可能被攪成一團,變成軍方難以說清楚的真相。也因此,國防部一日三改口」的事情才會不斷發生,因為背後有太多政治指導員指揮與避險

也正因為如此,當陳道輝被問到是誰下令全員無需隔離就地解散,他的電話詢訪就被海軍參謀長急忙打斷。也正因為如此,染疫的事實和責任還未確實查明,嚴德發就急忙發布懲處名單。也因此,綠委王定宇公開放送艦隊機密任務的消息企圖模糊焦點。也因如此,陳道輝說他曾通報一名官兵發燒,海軍司令部立刻否認收到報告。也因如此,這波染疫最多的高雄市要進行疫調,卻有九十多官兵以「未獲上級指示」為由拒絕受訪。陳時中的回應同樣令人不解,他說高雄「不應該用電話做疫調」;但對於被集中隔離的接觸者,公務員難道還能和他們「面談」嗎?

由此可見,海軍艦隊出訪「零確診」的帛琉,為何帶回廿多例群聚感染,不可能只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上述的種種疑點,每一項都是我們的防疫「破口」;每一處疑點,都有人企圖阻止公眾追查真相每一個轉折,都有人想把責任推給別人。美國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克羅齊爾因請命停靠而丟官,卻贏得官兵和民眾的掌聲;陳道輝則更慘,他被拔官後,卻仍無法說出關鍵真相。相形之下,本來在野黨立委要與艦上醫官進行視訊,卻遭執政黨立委以「獵巫」和「公審」為由阻攔;這也顯示,用堂皇的藉口遮掩真相,已成為我們政治生活日常

艦隊官兵染疫事件能不能有最後的真相,人們所能寄望於醫療科學專業的機會,恐怕要大於國防部的行政調查。在一個政治掛帥社會,往往是目的決定手段與過程當事人除了說謊掩飾極力扭曲,沒有其他選擇這點,從上次總統出訪專機夾帶大量私菸的事件已充分顯示,最後都由國安特勤人員擔責,府方人員安然無事在當前政府大外宣的氛圍下,陳道輝的哽咽和他無法說出的真相,會有透氣的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