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治仁/危機時的決定 定義了我們是誰
◆ 蘇蘅/新冠挑戰 媒體展現了什麼?
◆ 朱宗慶/表演藝術「現場」與「線上」的撞擊
◆ 楊渡/發一點良心,發現金吧!
◆ 王健壯/亂噴口水的人應該保持政治距離
◆ 方祖涵/灌籃,抖音,與會議軟體
◆ 王正方/新型冠狀病毒與種族歧視
◆ 黃介正/「將道」亦為「人道」
◆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 趙春山/冷眼看一場無謂的政治口水戰
◆ 葉銀華/繼續觀察文曄被收購案
◆ 洪蘭/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 盛治仁/不讓疫情改變善良的心
◆ 林中斌/疫災煞全球 人類共戚休
◆ 馬凱/對抗新疫應如世界大戰!
◆ 陳立恆/求真者生.魔幻者亡
◆ 朱宗慶/紓困藝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王健壯/這個獨立機關忘了我是誰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盛治仁/危機時的決定 定義了我們是誰
2020-04-23 00:00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華航主動邀集三大工會進行「減薪協商」,期許能在不裁員前提下自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
雙城記開頭的這段經典文字,說明了現實的兩難。貴族的敗壞,相對換來的是革命的殘暴。我們在面對疫情危機時,也面對了許多的兩難,端看我們如何抉擇。危機時的決定,將會定義我們是誰,並決定我們的未來。
持平而論,台灣整體的防疫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官方沉著應戰,指揮若定。民間配合度高,再加上憂患意識強烈,早早就把戴口罩當作全民運動。但政府決策絕對不會只有單一面向。防疫和維持經濟活動之間,如何滾動式地尋求平衡點,是每一個國家都面臨的考驗。例如多國政治領導者皆選擇防疫優先,而美國總統川普則是希望盡早解封恢復經濟活動;另瑞典則以最小規模管制,希望不影響經濟和日常生活。公共政策的抉擇反映不同的價值觀,不一定是絕對的對錯。危機時刻,考驗的是決策者的領導力。
領導者既要面對疫情帶來的生命損失,又要考慮人民的生計和國家經濟實力的保存,有些還需要面對即將到來的選戰考驗。在危難的時候,更能夠看清楚領導人的能力及人格特質。有人臨危不亂,沉著應變;也有領導人輕忽在先,卸責在後。沒有人在決策上可以不犯錯誤,但是有沒有從錯誤中學習,以及決策時的動機,都將會是疫情過後各方檢驗的重點。
不只政治領導者如此,企業領袖也同樣面臨困難的決定。面對疫情來襲影響公司營運,企業家必須在股東和員工之間、高層和基層之間的權益做取捨,先犧牲誰,先照顧誰?就可以看出企業的價值觀。另外更必須做出短中長期因應各種狀況的準備布局。
再者,有些企業願意在艱困時期共體時艱,主動紓解長期合作夥伴的壓力,例如許多願意降租的房東或降低收費的廠商。有這種雪中送炭、量力助人的公司;當然也有獨善其身,一寸不讓的企業。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說過,「千萬不要浪費一個好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危機怎麼會是好事?當然不是。但是當大家都面臨同一個危機時,能夠做出正面反應的個人、企業或是國家,將有機會在危機中浴火重生。危機時刻,正是能夠建立堅強凝聚力團隊的最佳時機。
台灣因為疫情防範得宜成為學習典範,又有餘力捐口罩給許多國家,已經為我們增加了許多的國際好感與能見度。但是不斷地用廣告強調台灣在幫忙,還要去抨擊沒有具名表達感謝的國家,則是自己又抵消了原來善行的效果,值得國人深思。
這到底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答案就在我們每一天所做的選擇裡。如前所述,危機時的決定,將會定義我們是誰,並決定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