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濟劇變 要大破大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135/web/

◆  聯合報社論/磐石艦若普篩,何致有今天的災情
◆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的「國防布」
◆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濟劇變 要大破大立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濟劇變 要大破大立


2020-04-22 00:2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不過三個月,但從數據上來看,不僅衝擊遠超過SARS金融海嘯,更已對全球經濟造成全面結構性的衝擊。12年前的金融海嘯雖影響巨大,但並未改變全球生產分工深化的趨勢,甚至帶動中國大陸進一步崛起,更深化全球生產分工長鏈化。此次疫情,除了經濟影響規模更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正在深遠地改變全球經濟結構

這對過去依賴全球產業分工模式甚深的台灣而言,實在不得不謹慎面對,必須檢討過去慣性的思考與政策是否還能作為經濟長治久安的基礎。

疫情造成的停工斷鏈狀況嚴重,導致全球化腳步可能退縮的疑慮;如今這個趨勢已然明確,各國囤糧搶資源的狀況愈演愈烈,貿易保護隱然重生,美、日政府積極協助企業自中國大陸撤資,解構中國供應鏈的態勢益趨明顯,德、英、澳、印度各國努力防止中國藉疫情併購企業、取得技術。更精確地說,這種國際貿易、投資與技術流動的減緩或許不是全球化的退縮,而是新的全球經濟秩序正形成。

在這趨勢中,目前台灣所能想像的情境還算樂觀,正如台灣可從美中貿易戰受惠一般,無論未來全球供應鏈如何斷裂重組,我們的製造業優勢總會有一席之地。也正因為這樣的設想,政府宣示了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中心的目標。高階、先進製造對長期依賴製造、出口的台灣而言,也許是現階段的好解方,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有限資源就應該有縝密計畫地聚焦挹注於這個目標,即便是面對嚴峻疫情也該如此。然而,觀諸政府現今的紓困與振興政策,幾乎與上述目標全然無關,甚至有礙目標的達成。在行政院蘇院長雨露均霑原則的指示下救急、救窮一概成為政府責任,無論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或符合未來布局需求,一律都先救起來。某個程度來說,就是先不管未來,先復舊成原來樣貌再說。這樣的作法實在容易導致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景氣不佳常是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的良機優勝劣敗可使產業發展資源運用更為妥切。但不僅目前的振興政策看不到未來產業布局或符合高階製造目標的影子,全面復舊式的紓困政策還放棄了原本能促進產業轉型、資源運用效率的市場功能。

高階製造其實還只是因應未來全球經濟的最粗淺、想當然耳的順勢作法,但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情勢,過去依賴製造、出口,總認為有供應鏈可以參與的模式也必須檢討。所謂「料敵從寬、禦敵從嚴」,我們必須設想最糟的情況,也就是如何維持台灣經濟獨立自主性,亦即就算少了活絡的國際貿易,我們還能有足以維持生活品質、平安健康的內需。因此,建構包含良好公衛醫療產業在內的「五臟俱全」經濟,也該是重要的經濟目標。

疫情雖使得全球經貿投資停滯倒退,但科技進步卻從未停歇。未來廣泛運用5G的智慧製造智慧生活趨勢將快速到來,甚至還會因為疫情而加速。台灣過去製造雖然優秀,但重硬體輕軟體也是常被詬病。在未來建構五臟俱全的經濟目標中,如何激勵創新活動來創造新形態的產業與生活運用,應是不亞於強化製造業的重要目標。

整體而言,無論是強化製造發展創新運用目標,重點都在於更強韌的研發人才培育,然而傳統的諸多經濟政策,包含現今的紓困振興政策,其實都未能聚焦目標、慎投資源。事實上,台灣仍有太多看似仍有獲利卻占據許多資源不圖轉型升級缺乏未來性產業活動。疫情嚴峻、全球劇變的此時,正是政府政策與思維大破大立的最佳時刻,務實檢視現今產業活動於未來經濟適切性,進而棄舊揚新,放棄雨露均霑式的紓困與振興政策,是當前政府最該努力之事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的「國防布」


2020-04-22 00:4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磐石艦日前靠港時,蔡總統(中揮手者)、國防部長嚴德發(右)與官兵在岸邊歡迎。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磐石艦出訪驚傳最大宗群聚感染,國軍高層每日至少一騙,蔡總統震怒甩鍋,叫軍方坦誠面對。國軍打壞「一周三零」的紀錄,惹火網民討伐「國防布」,保家衛國的軍人頓成全民公敵。但軍方為誰隱匿,更是疑雲重重

將官們寧被抓包也堅不吐實,對於為何非要在疫情大流行之際出訪,始終顧左右而言他。海軍僅憑外交部轉手帛琉官方「零確診」的訊息,便揚帆而去,根本未曾提報疫情指揮中心。出訪決策與規畫極其荒誕,真是海軍可以隻手遮天嗎?下指導棋國安團隊不應躲在國防布後面,逼迫軍人為他們說謊,替政客扛責

除了軍方說詞多變,陳時中先說境外感染,隔天便改稱疫調進行中,暫不分境外本土,背後影武者昭然若揭。蔡政府拚外交,不惜暗槓人民口罩援外,軍人十天給一片的刻薄事都做得出來。試想,連判定感染源都得考量邦誼,被政治感染的疫調還剩多少真實性?

更離奇的是,綠委爆料稱敦睦艦隊另有「額外航程」,進行機密任務。這是暗示另有感染源嗎?指揮中心被蒙在鼓裡,又能說什麼?

若綠委所言屬實,敦睦艦隊執行祕密任務,已是重大國安危機,三軍統帥命令海軍冒著疫情風險出任務,豈可卸責?艦上無一防疫專家,怎能讓數百名官兵涉險?

三零OK滿朝吹牛官,磐石艦淪陷卻無吹哨人歷經改朝換代,國防部依然是國防布」,小英也一五一十繼承下來了










聯合報社論/磐石艦若普篩,何致有今天的災情


2020-04-22 00: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海軍磐石艦陸續傳出官兵確診,高市環保局日前對營區門口及會客室大消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軍敦睦艦隊爆發官兵感染新冠肺炎原本是拚外交有功,頓時變成過街老鼠。當初蔡英文總統親到碼頭歡迎艦隊返港,肯定他們遠航的辛勞;如今卻連續兩天臉書發文,要軍方「誠實以對,不要隱匿」,顯然已將「國防布」視為事件的因素。

但輿論的另一焦點,卻是疫情擴散期間艦隊為何仍依計畫出訪?軍方對外一肩扛下責任,宣稱權責在海軍司令部」,國防部核備。這次敦睦遠航是否已到應取消的地步,其實不必以成敗論英雄;但三艘主力戰艦出國一個多月,若說海軍即可逕自拍板決定,根本不會有人相信。國防部「體貼領袖苦心」,卻徒幫倒忙。

人們更好奇的是:新冠病毒在何時、何地侵入磐石艦?是三月五日啟航前,或十二日至十五日在帛琉期間,甚或四月九日至十五日停靠左營港時,都有其可能。而真正讓外界不滿的,並非艦上感染,而是疫情居然在官兵下船後數日方才發現,造成全台防疫破口。歸根究柢,問題的源頭,出在政府始終堅持不改的低篩檢」,才是造成染疫官兵足跡遍及全台、社會惶惶不安的主因

根據調查,磐石艦三三七名官兵,目前已有廿七人陸續確診。其中返國後曾就醫者僅六人,七人毫無症狀,其餘曾有不適但未就醫。敦睦艦隊組成近兩個月期間,磐石艦醫官共看診一四八人,其中五人曾發燒,但登岸前皆已退燒。值得注意的是,這五人不在首波確診名單中,而其中三人體內驗出新冠病毒「抗體」。這表示,三人曾經感染,如今已痊癒,他們極可能才是這次艦上群聚感染的傳播源。

從上述數據看,疫情已在磐石艦上流傳若干時日;如果指揮中心對所有官兵採檢,極可能發現更多帶抗體者。比起鑽石公主號郵輪、美軍航艦羅斯福號等案例,磐石艦上的感染幅度與發病強度相對較低。軍艦在熱帶海上長期航行,艙間與甲板溫差極大,官兵及首次遠航的軍校生本來就易身體不適。尤其,如果艦上未攜帶任何病毒檢測裝備,醫官把病情誤判為感冒或水土不服,其實難以苛責。換個角度看,若艦隊出發前就進行全員篩檢,即可提前發現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若官兵下船前進行普篩,也可及時隔離感染者,不致讓他們下船全台趴趴走造成社會緊張。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在配發口罩及邊境管制上相當嚴格,但在防疫上卻採取非常「佛系」的低篩政策不願積極找出潛藏輕症感染者,一味仰賴量體溫當事人主動報告又因為不願向外國或對岸採購篩檢試劑,政府一直以「可能出現假陰性」與「可能拖垮全台醫護」為由,拒絕採取類似南韓等國的大規模普篩。因此,除了湖北返台民眾被超嚴格對待,歐美入境者只要體溫未超標、自訴沒症狀,即不必進一步篩檢。敦睦艦隊官兵登岸檢疫,採取的正是這種標準,與指揮中心的作法並無二致

蔡政府這次的防疫戰果,主要應在第一時間發布對中港澳入境限制,有效防堵感染源入境;因此,即使隨後採取「佛系」篩檢政策,仍可創造低確診的佳績。問題是,低確診的漂亮數字,是建構在分母不明的基礎上,過低的樣本數創造了疫情的黑數,亦導致疫情病理研究的困難。萬一出現了未知的「超級傳播者」,社會將如何因應?

正當全台沉醉在三次「零確診」大內宣氛圍,這次海軍官兵染疫的消息如同一記警鐘,戳破了政府防疫有成的假象對抗狡猾的病毒,最怕的是決策者的自得自滿,乃至陷於處理慣性而變得知覺遲鈍。疫情已在全球歷經幾次翻轉擴散,政府不能一直停留在發口罩及口罩外交的思維,請積極研發藥劑、疫苗並擴大篩檢能量,別再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