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671/web/
◆ 聯合報社論/如今已無十一寇,民進黨只剩統一口徑
◆ 聯合報黑白集/「綠白合」只為權力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稅改 應設扣除總額設限機制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稅改 應設扣除總額設限機制
2018-12-11 00: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九合一地方選舉剛結束,民眾很清楚地表達出對政黨惡鬥的厭煩,不再受藍綠操控。這個教訓讓藍綠政黨都驚覺到必須徹底檢討與改變,否則下次選舉,選民的唾棄仍將毫不留情。其實,民眾不是不要政治,而是討厭不能為經濟服務的政治;聰明的政黨就應該儘早丟棄意識形態,努力提出既無藍綠之分又可造福社會的政策,以爭取民心的支持。
近二年多來,由於蔡政府堅持主張以稅收制取代保險制做為長照財源,進而倉促提高菸稅稅率,以至於引發基層民眾高度反彈。尤有甚者,財政部又因為蔡總統稱內外資稅負不同係其「心中的最痛」,而推出獨厚高股利所得者的減稅優惠,更讓民眾對綜所稅公平性產生強烈質疑。這幾天,民進黨政府正在檢討敗選原因,但似乎獨缺對這二項租稅「戰犯」政策的反省。
對於這二項政策錯誤,財政部或許可說「是者已矣」,但對於未來有關綜所稅扣除額的調整,財政部則應改以更積極興利的態度,重思「來者可追」。財政部要用智慧來「糾正」大法官745號釋憲,將薪資特別扣除視為必要成本的錯誤,而另外給予薪資所得者核實或定率二擇一的必要成本扣除。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氣突破既有框架,新創一個擴大稅基、提升公平的扣除總額設限機制。
所得稅扣除額的設計大概有二種,一為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一為特殊政策目的考量;我國綜所稅的一般扣除額(標準或列舉)與特別扣除額亦即為此二目的而設。因此,扣除額的項目與範圍,自應隨著時代環境與民眾需求而不斷調整與修正。這也導致每次碰到有關扣除額的所得稅法第17條之修正時,總會有許多立委提出各式各樣修法版本。近幾年,因為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嚴重,社會普遍期望財政部能夠增設或提高某些扣除項目與金額,例如長照費用、長照保險、學貸、進修訓練等。惟由於躺在立法院的訴求琳琅滿目,財政部在評估無法抵擋來自各方的壓力後,索性採取了逃避或拖延的戰術,想盡一切辦法不讓修法成案。然而,這種不接「地氣」的鄉愿做法,終非正途。
財政部擔心的是,扣除額的增加會造成稅基侵蝕,進而導致稅收損失,影響國家財政。然而,因噎廢食並無法反映社會環境變化下的民眾需求,不但妨礙政策推行,更引發民眾抱怨。一個兼顧稅基健全與民眾期待的最佳做法,就是針對所得超過某一水準納稅戶之扣除總額訂定上限,且其享受的扣除額隨所得遞減之,亦即遞減扣除機制,財稅學者、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曾巨威在101年就曾提案倡立此制,可惜未被朝野重視。曾教授的建議條文內容是「計算稅額時,合併計算稅額者之所得總額超過250萬元,分開計算稅額者之所得總額超過150萬元,其計算之扣除額,應各按其所得總額超過部分之20%減除之」。
依據估算,這個機制可以增加近200億稅收,改善稅負公平性,並有效杜絕類似106年所得超過200萬元竟然有188人完全免繳稅的荒唐現象。尤有甚者,有了扣除總額上限後,財政部就可打開閉鎖已久的思維,以無差異的眼光對待立委們所提林林總總的扣除額項目,毋須擔心開放扣除項目後可能造成太大稅損。讓民眾擁有更多扣除項目的組合與權利,才能真正滿足社會多樣化下的各種需求。
其實,在累進稅率結構下,同樣100元的扣除,最高所得級距者(40%)較最低所得級距者(5%)所獲得的租稅利益,高出八倍之多。如今,我們對有錢人的扣除總額予以適度設限,不啻合理的矯正了這種「倒轉式補貼」的租稅不公。希望蔡政府記取這次選舉慘敗的教訓,真正超越藍綠藩籬,創新建立扣除總額設限機制,重建社會對公平正義的信心。千萬不要因為那是國民黨立委的建議就避而不用,若能如此,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聯合報黑白集/「綠白合」只為權力
2018-12-10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十月開幕時,蔡英文總統(左)、台北市長柯文哲(中)曾同台出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前蔡英文曾開出「台灣價值」的大哉問,要強逼柯文哲收回「兩岸一家親」之說,作為合作條件。而今看來,柯文哲並未向民進黨的「台灣價值說」靠攏;因此,兩邊談合作自然不是基於理念。很顯然,所謂的「綠白合」,就是為了權力罷了。
經過此役,柯文哲證明自己不需要民進黨支持,也能勝選。若放大到總統、立委選戰,柯文哲代表的「白色力量」,對民進黨的殺傷力當然不言可喻。柯文哲出馬角逐民國109年(二○二○)總統大選,或派人參選立委,即成了民進黨心中最大的恐懼。
蔡總統聲望大跌,民進黨上下堪稱「有兵無將」。而柯文哲在無政黨奧援下勝選連任,可謂「有將無兵」。於是,「綠白合作」看來有互補性。問題在,只著眼於權力分配、卻不問理念的結合,民進黨難道不怕「白色力量」稀釋綠色血統?柯文哲難道不怕號稱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因為綠白合而現出原形?
這場「綠白合」大戲,柯文哲擺出了高姿態,民進黨則欲迎還拒,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雙方都把表演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但說穿了,就是想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極大化。選民不是笨蛋,會看不清楚嗎?白綠想分就分,要合便合,別再浪費大家時間了。
聯合報社論/如今已無十一寇,民進黨只剩統一口徑
2018-12-10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挫敗,蔡英文總統(右)在台中市長林佳龍(左)陪同舉行「傾聽之旅」座談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慘敗後,民進黨內一度譁然,要求世代交替之聲四起。但僅僅兩週,一切似已回歸沉寂,大家默默接受派系私下喬好的主席和閣揆人選,黨內心照不宣的老調是「繼續鞏固領導中心」。選舉崩盤而拒絕反省,民心悖離而無意修正,這真是令人失望的一幕。回想當年陳水扁貪腐失政時,民進黨內尚有「十一寇」提出批判;而今蔡英文路線大敗,全黨卻僅剩統一口徑,這就是「最有反省能力的政黨」嗎?
「十一寇」的由來是:民國94年(二○○五年)的地方選舉,因陳水扁綠色執政的偏執無能而大敗;次年扁家爆發貪瀆事件更引發紅衫軍圍城,包括李文忠、林濁水、沈富雄等十一位黨內改革派對陳水扁操守和黨的路線陸續提出批判,呼籲黨中央改革。孰料,這些人隨即遭深綠獨派圍剿,貼上「十一寇」的標籤,並要求民進黨勿再提名這些人參加立委選舉。其後,李文忠和林濁水被迫辭去立委職務,沈富雄則於民國96年(二○○七年)退黨。
「十一寇事件」的操作,是綠營把黨內「改革者」抹黑成「造反派」,內部的良性批評被標籤為對黨「不忠」的惡行,從此扼殺了內部不同聲音。從政治影響面看,這是深綠獨派對民進黨的一次攻擊與勒索,利用陳水扁貪腐亟需深綠支持的情境迅即得逞,同時助長了當時民進黨主席游錫堃領軍之「游系」對「新潮流」的鬥爭氣焰。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內的民主批評風氣自此遭到壓抑,為了爭權而不顧道德是非的「一言堂」於焉成形,民進黨的清純年代宣告結束。
民進黨早年曾不斷強調「民主制衡」的重要,那是它正處於在野;一旦取得政權,它便開始一意蠻幹,拒絕聽取黨內外的不同聲音。陳水扁時代已然如此,蔡英文執政的兩年多更不遑多讓,總統的權限撈過立法、行政、監察的界線,有時甚至直接干預司法與釋憲。主要癥結,就在民進黨已忘記權力需要制衡、施政必須兼顧弱勢的民主精神了。民進黨在得意時趾高氣昂不聽異議,在挫敗時又畏懼喪權而怯於檢討,這和當年它鄙視的國民黨有何兩樣?
民進黨目前之所以鴉雀無聲,原因無他,就是在放眼看不到其他替代人選的情況下,全黨要團結起來幫蔡英文「拚連任」。這種心態,反映了民進黨三個致命的盲點:第一,權力重於一切:只想抓住政權,掌控國家資源,卻不再問自己執政提供了人民什麼服務,或帶給人民什麼樣的生活。第二,苟且因循加投機:一個喪失信心的政黨,才會放任自己的病情惡化,而不設法積極治療。支持蔡英文拚連任而不調整其路線,根本是賭徒心態,把國家拿來押注。第三,舉黨自甘墮落:蔡英文的決策與領導已經由選舉和公投確認不適格,民進黨卻仍要繼續追隨,這只會使路線愈走愈偏,讓整個黨為她陪葬。
可以預料,蔡總統未來一年多的領導模式,將和陳水扁後期一樣更向深綠靠攏,以鞏固其執政基礎。如此一來,不僅將更置多數選民的期待於不顧,兩岸之間原本嚴峻的形勢也將無舒緩的機會。期中選舉剛剛大敗,執政者毫不反省,卻愈發強硬行事,這如何挽回民心?民進黨一心只顧幫蔡英文拚連任,卻不思如何修正路線挽回民心,也難怪輿論近日惡評連連,甚至有媒體譏稱民進黨「重新啟動敗選模式」。
民國95年(二○○六年)在陳水扁貪腐敗相已露之際,民進黨內尚有「十一寇」,敢於放膽評論是非。而今黨內已無十一寇,舉目只見囁嚅眾生和全黨一致的發言口徑,剩下的只是模糊的是非功過,以及被黨意塗銷的民意。十一寇的消失,不僅是民進黨內部反省精神的消失,也是一個政黨自我腐蝕的開始。當年最敢言的新潮流系,如今成為蔡政府失政的主要幫兇,已證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