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台商回流 政策準備好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限縮公民權? 只會掄棒恐嚇人民的政府
◆  聯合報黑白集/老牌東廠復活?
◆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台商回流 政策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台商回流 政策準備好了嗎?


2018-09-23 00: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除了對全球貿易產生衝擊外;目前也催化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帶動投資區位移轉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的外商,不但對美國出口受到影響;而且由於中國大陸對美課徵報復關稅,也增加了由美國進口產品的成本,可說是受到雙重損害最近美僑中國商會以及美僑上海商會,針對在中國大陸的美國企業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中貿易戰下,已經對大陸美商產生顯著影響,企業普遍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與利潤下滑,所以不少企業必須調整供應鏈,增加在中美兩地區以外的採購或將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大陸有些企業也延緩或取消在大陸的投資計畫,甚至準備結束在大陸營運而另覓投資據點,而鄰近的東南亞及東亞,自然成為考量的重點地區
中國大陸美商的情境,也大致反應出在大陸台商及其他外商所遭遇的困境由於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高;面對在中國大陸台商及外商可能轉單、調整供應鏈,甚至移轉生產據點,政府一再宣示希望引導這些企業回台生產,以強化與台灣的連結。政府必須有通盤的策略,才有可能使台灣成為企業首選。
目前有企業考慮將原先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部分製程移轉至台灣,並改由台灣出口。轉移製程到台灣,固然可以降低在中國大陸加工層次,提高在台灣附加價值,而以台灣製造產品出口至美國,以避開懲罰性關稅;但是這並不是台灣一廂情願說了算,必須符合美國原產地認定原則。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後,美國海關為了防堵中國大陸產品為規避關稅,而由第三國迂迴輸入,查核非常嚴格。所以為了避免台美貿易紛爭,政府首先必須遏止在中國大陸生產,而僅由台灣過水轉運,而以台灣製造申請進口美國,違反國際經貿規範的案例。
其次,由於美國原產地規定不但複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個案認定色彩;所以在政府輔導廠商回台生產的同時,特別是對於「兩岸分工生產,最終台灣出口」的產品,必須符合美國原產地規定。所以當產品部分製程由大陸移往台灣,如何在美國規定下被認定為台灣製造,而非大陸製造被課關稅,是政府輔導工作的另一項重點。
對於評估將整個生產線由中國大陸移出的企業,政府目前積極促成這些企業回台投資;除了宣示優先解決來台投資所面臨的困難外,甚至可能推出特殊的優惠措施。但需注意這些原先在中國大陸生產及出口的企業,若得到政府優惠來台投資,而改由台灣出口到美國,有可能擴大美台貿易逆差,可能使台灣成為美國縮減貿易赤字的目標。另外這些優惠措施,也有可能構成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的出口補貼,而引起各國實行貿易制裁措施反制。
相對於過去在其他地區經營成功的台商被稱為「台灣之光」;但在大陸台商卻時常遭受掏空台灣經濟,錢進大陸,向中國屈膝等責難;甚至是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及低薪主要因素等莫名指責。國內對於是否要挹助資源協助海外台商,特別是中國大陸台商,更是爭論不休;而近年來由於兩岸關係緊張,也多少影響到大陸台商的營運。
在貿易戰中,在大陸的台商成為政府照顧重點及拉攏對象;對於大陸台商,可說是百味雜陳。不可諱言的是,過去在偏狹意識型態及反中情結下,對於大陸台商有不少偏頗看法。我們希望藉由此次貿易戰,可用更持平的態度,看待這些台商在大陸的營運,並以更客觀的角度,評析其對台灣經濟的效果,是政府應該學到的另一課吧。









聯合報黑白集/老牌東廠復活?


2018-09-23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任調查局長呂文忠(右)日前上任,他表示,加強賄選情資蒐證、清查爭議訊息,防止境外勢力滲透選舉,是上任後三大首要工作。 記者許正宏/攝影



新任調查局長呂文忠上任,一席將全力調查危害國家安全假新聞的談話,讓人民感到一陣寒風。將國安如此無限上綱,怎不令人憂心調查局走向效忠政黨,而非效忠國家的回頭路?
調查局源於國民政府時期的「軍統」與國民黨「中統」,政府遷台後負責保防偵查,在戒嚴時期成為政治打手而惡名昭彰。姑不論其時代背景,這一頁「東廠」局史絕不光彩,也逼使調查局展開漫長的「國家化」歷程,致力肅貪、掃毒、查賄等,才重拾人民信賴。
如今調查局官網明白揭示兩個維護國安工作重點:對受中共派遣或運用,在台灣從事涉密情蒐、發展組織或進行破壞的個人或組織,以及境內外籍人士或團體蒐集政經、國防、高科技機密資料等行為,進行監控與偵處。
規範如此詳細,實著眼於公權力何其強大,自須有具體違法事證作為調查前提,不容單憑「國家安全」的不確定法律概念入人於罪;並且,所謂危害國安假新聞一旦成為執政者遮掩失政的卸責話術,對國家危害實遠甚假新聞。
民國101年(二○一二)總統大選前,不過是一則國安會疑透過調查局對蔡英文陣營監控的傳聞報導,即引發其強烈批判;如今掌權後竟想假調查局之手、藉國安之名開啟更廣更深的干預言論自由之門,蔡政府心態確實可議。
「我們是國家的調查員…」,展抱山莊激昂的「調查員進行曲」依舊繞梁,但展抱人可真甘心淪為政治打手,讓「老牌東廠復活」的烏雲罩頂?







聯合報社論/限縮公民權? 只會掄棒恐嚇人民的政府


2018-09-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國大陸從九月一日開放申領居住證,但陸委會研擬修法從嚴管理。圖為台灣民眾在廣州市公安局申領居住證。 (新華社)



對待人民,拿不出蘿蔔來,只好拎出棍棒來恐嚇人民,甚至因此把人心趕向敵對陣營,這恐怕是個愚蠢的政府;而現在的蔡政府,卻正在思考如何為淵驅魚、仿桀紂驅民!
對岸九月起正式發行居住證給港澳及台灣在大陸工作求學營商的民眾,讓其享有與大陸民眾相類的生活待遇;台灣人在大陸時有爭取「等同待遇」的呼聲,如今卻陡然聽聞,自己的政府竟板起臉孔要「限縮其公民權」,豈不令人錯愕!
行政院定調,將針對領取中國居住證的國人進行管制,包括限縮其公民權等,但限縮的範圍、強度與深度,都仍待研議
公民權範圍廣泛,主要包括擔任公務員、為公職候選人、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以及因公民身分而享有的各項權利,皆受憲法保障。行政院想限縮的公民權範圍雖仍在思考,但恐脫不了就是不能擔任公務員、不能投票或不能參選等項目中的某些權利。但領取居住證難道等於犯罪,必須被褫奪公民這一類最重要的政治權利?
公民權還包括一些自由權利,如居住、遷徙或言論自由,以及著述出版、宗教信仰、集會結社等權利。其實對申領大陸居住證的國人施以懲罰,已等同間接限制人民的居住、遷徙權利。而如果真到了得剝奪這一部分自由權利的地步,或如有人所揣測的,將剝奪其使用健保就醫的權利,恐怕已涉及剝奪人民的經濟與社會權利,甚至可以說,將形同創設出新的政治賤民階級
最可能領取居住證的族群即大陸台商,而他們實即為台灣創造每年數百億美金的貿易順差的重要群體。如今若只是領了一張居住證,竟就以限縮公民權的鞭子招呼,豈非等於在驅逐資本,將經濟大軍奉送對岸?
不可否認,以居住證的十八位數證號來看,對岸確有將居住證當成準大陸身分證的思考,但民國80年(一九九一年)中共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就已將所有台灣民眾視為「中國公民」,居住證只是此一定位的具體實踐,而不是法律地位的更新與改變。
但居住證提供的功能與台灣人在大陸生活與發展的需求吻合,有其不容忽略的人性與生活的脈絡,只圖以政治反制,不只難以奏效,更徒然自曝其短!蔡政府面對北京這項新措施,陷入了政治單線思維,迫不及待地揮著皮鞭進行政治反制時,卻忘了受懲的並不是北京,而是離鄉背井的台灣人!
這裡頭出現了好幾個乖違的思考,首先,它似認定申領居住證的台灣人,即是對國家不忠誠,必須予以懲戒;然而,學者研究指出,台生赴大陸學習並不會改變其政治信仰與認同,同樣,申領居住證的台灣人絕大多數只是為了生活便利,與忠誠無涉。
其次,它以為限縮公民權可嚇阻台灣人申領居住證,事實可能相反,當台商已扎根於彼岸,或台生準備在對岸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限縮公民權可能直接將他們推向對岸,卻不可能讓其因此放棄在彼岸的舞台。
其三,就算申領了大陸居住證,與擁有美國綠卡的中華民國公民無異,蔡政府竟可以薄此而厚彼,持綠卡者奉若上賓,領居住證者淪為次等公民?
回到政治最素樸的目的,政府乃是為造福人民而存在,當人民並未背叛國家,政府為其謀取福祉猶恐不足,竟反而施以懲戒?若果真如此,豈不是民主憲政的最大嘲諷與反面教材?
一張居住證,既是兩岸制度的競爭,也是兩岸政府爭取民心的競賽,卻絕對不是兩岸零和的博弈。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民福祉與生存發展機會,反而動輒降罰於百姓,只會造成人民離心離德。對付對岸吹拂的春風,台灣的對策應是溫煦的太陽,絕不是冷洌的嚴霜。
台灣人民最引以為傲的民主生活,若竟被一張居住證一夕顛覆,恐怕是磨刀霍霍的蔡政府慮所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