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解決投資低迷 須有積極作為

.聯合報社論..崩壞的五權分立,倒退的民主政治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畫錯重點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投資低迷 須有積極作為









經濟/解決投資低迷 須有積極作為


2017-05-20 04: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日前進白宮會見川普,表示鴻海將擴大、加速在美國的投資計畫。路透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成為中美兩國炙手可熱的「國家級」貴賓,前不久他二進白宮,隨後即傳出美國六州競相爭取他投資面板廠,在商言商的川普也毫無違和感地說,他是夏普的粉絲。不到半月,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登門拜訪富士康鄭州廠,李克強當著郭台銘的面說,希望他把高端研發、全產業鏈都放在大陸。
美、中不約而同打出「高層牌」搶人、留人,盤算的,自然是希望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的今天,能夠爭取到一張可創造就業的製造業王牌;反觀台灣政府的反應,則顯得「低調」許多。針對郭台銘拉長戰線到美國投資,執掌協助產業與前端科技發展的經濟部、科技部都說,正面看待鴻海布局全球。
最懂鴻海的分析師楊應超形容,川普(Trump)與英文名字叫做Terry的郭台銘會面,正如一枚深具爆炸威力的TNT。他分析,郭台銘基於服務終端客戶,一定會到美國投資,而他投資美國新增的地、稅、水電、人工等成本,也自然會由打著「製造業回流」旗號的川普買單。
對台灣來,這枚TNT的威力有多大,還需觀察鴻海與夏普帝國接下來的布局才能知曉。但是,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包括,鴻海及更早表態投資美國意願的台塑集團、義聯集團等指標企業一同赴美所帶出的企業新風向,將根深柢固影響台灣。這些企業出走對我產業會造成哪些衝擊,後續掀起的「企業赴美潮」會有多大,都值得政府好好琢磨,及早因應。
分析這一波台灣指標企業赴美投資,所執理由各異。有的公司是出於因應川普的「棒子」與「胡蘿蔔」策略,前者包括川普曾揚言要開徵進口稅,後者如川普推動稅改有意調降企業所得稅等;有些企業則著眼於原料、高端技術接軌,或是在比較台美投資環境後,對於此時此刻更為「親商」的美國,更易拓展事業版圖,索性決定離鄉背井,在美國開啟大投資。
企業出走,最怕的就是排擠本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這是鴻海赴美投資計畫漸漸明朗後,大陸最為擔心之處。同理,台灣政府也不宜鄉愿地認為,企業前往台灣「盟邦」投資,就沒有產業刨根的「遠慮」,或是讓本地競才、爭取企業投資更形困難的「近憂」。反而,台灣在面對美中兩強大舉爭奪指標企業下,更應審時度勢,提出好的策略,降低企業出走衝擊。
首先,政府需理順,企業選擇東進(美國)、西進(中國大陸)、南進(東南亞)或在台灣本土投資,彼此相映的政策關係。以目前的政策風向來看,政府十分鼓勵企業南進與開啟本土投資;東進與西進,則多是企業自發選擇的結果。針對前者,政府自當要有各種鼓勵作為,增強企業投資誘因;針對後者,政府則要想辦法布建一條與台灣相連的「路」,避免企業自此「根」離台灣。
這條連接企業之根的「路」,可以透過雙方政府啟動官方或半官方的下世代科研計畫、人才交流或產業合作來建立。特別是在美國高喊「製造業回流」下,台灣深具企圖心地與美國供應鏈共舞,一方面深化共同利益,二方面也可藉助美國的創新先驅,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與人才進化。
其次,在世界各國皆戮力招商的殘酷舞台上,政府仍要想辦法優化投資環境,包括解決企業最在意的水電、土地與環評困境等。例如,最近政府打算推動變革,讓環評推動工作改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承擔,廢除外界詬病多時的環評大會獨掌環評否決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企業面對的投資不確定性愈少,企業愈容易展現「人親土親」的一面。
另外,政府推動中的公司法大修正,與「亞洲.矽谷」計畫,也應及早展現階段性成果,讓外界眼中的台灣,一如往常能與創新、變革劃上等號。
(蔡政府執政周年總體檢系列五之四)

聯合/總統畫錯重點


2017-05-20 04: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出席歐洲在台商會晚宴,聆聽歐洲在台商會的意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蔡英文出席歐洲商會晚宴,談到自己的民調下滑,她解釋說:是因為民眾期盼政府動作更快。蔡英文的解釋,畫錯了重點;她對於比民調還低迷的外交,也畫錯重點。
最近連串的失望性民調出爐,顯示民眾對施政高度不滿。主要原因,並不是嫌政府不夠快,而是認為政策手段不合理,或過程太草率,傷及人民的權益。對於民怨四起,蔡英文卻顧左右而言他,似不願正視現實。
蔡英文在歐商晚宴上文青式地引述「羅馬宣言」的開頭語「一個和平、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共同體」說,從價值的角度,台灣和歐洲是一體的。她去年五二○也說過類似的話,稱要以「價值同盟」為外交原則,與美、日、歐盟合作。這次,她則感謝歐盟會員國將價值化為行動,支持台灣參與WHA。
但是,歐盟的態度和價值和蔡英文想的不一樣。歐盟說,只要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希各方務實解決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陳時中最後沒等到WHA的邀請函,是誰沒分享誰的價值?在國際現實中,「價值」的塑造,需要透過長期而務實的溝通來建立,而非文青的一句浮詞所能召喚。
去年蔡英文矢言在外交與全球性議題上做出貢獻,讓台灣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進台灣。如今,眼看「一帶一路」讓中國走向世界,也把世界帶進中國;而台灣卻走不出去,世界也不走進來。
蔡英文畫錯重點,文青腔難救民調,更救不了外交。

聯合/崩壞的五權分立,倒退的民主政治


2017-05-20 04: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有一段結語令人印象深刻:「民主會倒退,民主也會前進。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大家,倒退不是我們的選項。」圖為去年5月20日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交接儀式時,民眾紛紛拿手機錄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楊萬雲/攝影


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有一段結語令人印象深刻:「民主會倒退,民主也會前進。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告訴大家,倒退不是我們的選項。」證諸她執政一年的作為:總統不斷擴權,體制外機關增生,五權界線紛亂,民主程序遭到漠視,回看這段話,顯得何其諷刺!
民主國家無論採取總統制或內閣制,其基本的精神就是分權和制衡。蔡英文執政後,仗恃著「新民意」擴張權力作為,彷彿國家盡在她手中,導致五權分立精神的蕩然無存。整個政壇因懾於她的高人氣和高姿態,對此竟怯懦無聲,只能聽任擺布。
一年來,國家體制的混亂及民主的倒退,可從幾方面觀察。第一,總統變相指揮行政和立法且藉機無限擴張「黨意」。有別於馬英九執政時因「馬王心結」而叫不動立法院,蔡英文透過定位不明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把閣揆林全矮化為執行長,更將立法院變成總統的橡皮圖章。掌握多數席次的民進黨立院黨團,自甘扮演總統的馬前卒,渾然忘卻自己的民意代表角色;無論法案爭議多大,只要上面一聲令下,立院黨團使命必達,使立法權橫遭閹割。
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奇特組成,不僅混淆了權力分立的界限,更把「黨的利益」公然混進了「國家的利益」之中。而且,由於會議從未作成正式紀錄,誰該為決策負責則無從追究正由於黨、政意見混為一談,行政、立法成為「一貫作業」,諸如《不當黨產條例》之類罔顧法理的法案,屢屢輕率過關。《轉型正義條例》草案也如出一轍,完全從黨的利益觀點出發,而缺乏國家格局的著眼
第二,執政黨為了擴張權力,不惜在體制上四處鑿洞,破壞政府體制及文官專業。以《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修法為例,將原本限定由文官擔任的三級機關首長改為政務、常務並行,只是為了方便主政者染指這些機關,不惜破壞文官的中立和專業。以《保防法》和《資通安全法》的制訂為例,更是大開時代倒車,竟規定政府可以調查、偵防民間團體或企業。其作法,一味模仿威權時代的統治手法,毫無民主理念可言。
第三,執政者一再增設體制外機構,排擠及干擾既有政府機構之職權,並破壞權責相符的政治倫理。例如,總統府成立了「年金改革委員會」和「司法改革委員會」,前者直接襲奪了考試院對國家文官政策的決定權,後者則肆意侵犯了司法獨立,並間接羞辱了司法人員的尊嚴。
由於其「體制外」的設計,主政者很容易賦與高度政治性的任務,便於通過由總統意志引導的政策;然而,俟政策付諸實施時,其後果卻要原本體制內的機構來承擔。如此一來,決策者不需負責,非決策者反而要負起責任,這豈符合民主政治的責任倫理
第四,決策過程獨斷獨行,對於不同意見視若無睹。以一例一休修法及年金改革為例,不僅事關廣大人民的權益,也牽動生產、消費、工作倫理的不同面向,對台灣經濟具有長期的影響。然而在決策過程中,主事者幾乎全無傾聽外界意見的意願,只求強行過關。即使勉強舉辦幾場公聽會,也都敷衍了事,無意打開耳朵和心胸。同樣的情況,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大餅分配中,更只見黨派私心,傲慢心態暴露無遺。
蔡政府之所以視五權分立如無物,或許是基於求功心切,想要盡快拿出政績;然更讓人擔心的,也許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遂行自己的功業。但無論如何,從人民和體制的角度觀察,就只見「權力的傲慢」和「民主的倒退」。只要看看最近美國司法如何檢驗川普,民眾就知道台灣哪些體制已遭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