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經濟/中美大博弈 台灣如何趨吉避凶

.聯合報社論..綠委敢否決陳師孟的提名嗎?
.聯合報黑白集.「有禮貌」之載舟覆舟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大博弈 台灣如何趨吉避凶









經濟/中美大博弈 台灣如何趨吉避凶


2017-03-08 03: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未滿百日,但執政、目標與策略似已輪廓初現。歸納言之,方向是六反三要,六反指的是反穆斯林、反移民、反歐版醫保、反環保、反援外、反全球化,三要是要產業、要基建、要軍備;目標,總的就一個:讓美國再度強大然而三要的前提,首先是要錢,國防預算年增10%,約540億美元,全面搞基建總金額1兆美元,錢從哪裡來?主要策略不外三途,一是刪各部門支出(醫保、環保、外交等),二是削盟國、削北約,要它們增加分擔安全支出三還是老辦法,發債
川普這一套行不行得通,做了之後對美國有何影響?暫不置評,我們關心的是,只要朝這些方向去做,對全球、亞太、中國及兩岸會有什麼影響。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說,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他說現在新加坡與這兩個大國關係都很好,但不是說未來就不存在問題。李顯龍的憂慮,的確是許多國家,特別是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地區共同關注。
不妨從川普念茲在茲的「讓美國再度強大」談起。川普這句話的潛台詞有二,一是美國不再強大;二是我要永遠強大,不能被人取而代之讓美國及川普產生這樣的憂慮,問題不在於絕對概念,因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都還是天下第一而是在一個相對的概念,美國正在被作為老二的中國緊緊追趕
就現實看,中國在GDP上超越美國已是必然趨勢,或遲或早,川普也擋不住。中美博弈,美國還能居於優勢的就是軍事,雖然中美在這方面的差距也在縮小。所以川普的戰略思路就是大幅增加對軍事的投入,讓這個差距再度拉大,並且還要在這個過程,通過軍事施壓,干擾並打擊中國經濟崛起的勢頭,為了避免引發核子大戰,此等干擾與打擊必須控制在常規與局部戰爭範圍之內。如果此一邏輯推論成立,那麼中美新世紀全球大博弈的初始,衝突點就不排除發生在西太平洋,尤其是第一島鏈的黃、東、台、南四海。這個地區不免就會面臨李顯龍最擔心的選擇,台灣自不例外。
北京當然也不願見到形勢朝這樣的方面發展,面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從歐巴馬的1.0到川普的2.0,北京的因應就是「中國版的全球化」。就在美國棄全球化不顧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初瑞士達沃斯論壇上卻高舉「新全球化」大旗,並以「一帶一路」作為此一號召最堅實的後盾。一帶一路絕非一個抽象概念,其部署配套正逐年完善中,從亞投行、高鐵、人民幣國際化、RCEP到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南海造島從麻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珍珠鏈補給基地到2020年全球覆蓋的北斗導航系統,可說是一個全方位、全立體的龐大系統工程,它要打通的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人為障礙,也要打通國與國之間的山川河海自然障礙,它的終極戰略目標是將亞、歐、非整合成全球最大的一塊無障礙自貿區
川普無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也是一個堅定的美國國族主義者一切以美國利益為優先,也因此中美之間的博弈,既有可能是對抗,甚至是軍事鬥爭,但也有可能是交換或合作。對抗或鬥爭,會引發危機;交換或合作,則會產生契機,契機的獲利者,不僅是中與美,也當然包括台灣等所有參與者,惟台灣處境比較特殊。
以言合作,美國與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美國高達1兆美元的基建及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上進行,商機無限,但台灣則視兩岸關係走向而定。以言交換,中美兩強在全球議題上的空間很大,川普時代除了不再重視歐巴馬時代的氣候問題外,諸如反恐、朝鮮、伊朗等仍將是中美共同關注討論及交換範疇,甚至不排除西太平洋的議題。
中美全球大博弈,從歐巴馬到川普,在本質上明顯地存在同與不同,必須明察,才能趨吉避禍。

聯合/「有禮貌」之載舟覆舟


2017-03-08 0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富比士》雜誌近期介紹陸客遊台最感驚訝的三件事。 聯合報資料照片


《富比士》雜誌最近介紹陸客遊台最感驚訝的三件事:一是台灣人客氣有禮,二是都市景觀不太現代化,三是物價低廉。同胞們可能因此自我感覺良好,但這三項指標其實另有深層含義,褒貶兼具,有得有失。
最美的風景是人」,已成行銷台灣的標籤,但也可引伸出並非正面的解讀。一是凸顯其他層面沒有太壯觀的風景可賞;二是對「人」的素質之高期待下,不時驚爆出「果真最美的風景是人嗎」的反問。
姑不論歧視外勞、霸凌弱小、漠視人權等極端事例,在社會新聞中,常見病患家屬追打醫護人員,民代耍特權輕賤基層警察,超商店員遭奧客刁難,乃至惡客動輒霸機、丟臉到國外等行徑,皆是日日可聞之事,絕非罕見個案。
孰令致之?這是因民粹風氣驅使,催生出某些人「老子我最大」的心態,迫使服務業和專業人員屈從於顧客至上」,發展出看似有禮貌、實則折損專業尊嚴的風氣台灣服務業以細膩、貼心著稱,唯其如此,護理人員被家屬吐口水,店員若不接受客人無理要求即可能挨耳光,健保體貼病患的程度令醫生忙到常要憋尿就連機捷也在民意催逼下被迫降價虧本營運……。
台灣某些層面的過度體貼、物價低廉、民意為上,看似適宜居住的條件,卻是其他產業和族群的委屈犧牲,用不合理的社會代價所換來水能載舟覆舟,表象往往惑人耳目,台灣應想想如何才對社會長期發展有利。

聯合/綠委敢否決陳師孟的提名嗎?


2017-03-08 03: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委被提名人、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 聯合報系記者陳易辰/攝影


儘管精心運用了副總統陳建仁的笑臉攻勢,蔡英文總統提名的監委名單推出,仍無法激起社會太多認同或振奮。其中原因,除了民進黨口口聲聲「廢監院」、卻又「棄之可惜地提名卡位之言行矛盾更大的反感,則來自陳師孟「廢物利用」及「掃除司法黨國餘毒」的發言言下充滿仇恨與偏激,更將監察權當成政治報復的工具
事實上,蔡英文若認為監察院已是「廢物」,就算暫難修憲廢除,至少可以仿效陳水扁當年的作法,不再提名監委,讓監院實質停止運作達三年多。而如今,蔡英文既要補提監委人選,卻又重申廢監院之主張,且其提名人選幾乎未見社會眾議僉同的「公正人士」,而以酬庸親綠友綠人士為要。如此「邊吃邊嫌」的兩面手法,是當初領十八趴罵十八趴的翻版,只反映蔡政府占盡便宜又賣乖的心態,讓人難以苟同。
比「一邊喊廢、一邊卡位」更可議的,則是提名陳師孟這類滿腔仇恨及歪理的人出任監委,實是對監察院乃至整個政府威信的蹂躪。根據陳師孟的說法,他之所以接受提名,就是要掃除司法敗類,要利用「除垢法」,把「迫害陳水扁、郭瑤琪及其他大家敬重的政務官的法官和檢察官統統除掉,否則他死不瞑目。請問蔡總統:提名這種偏激之輩出任監委,是覺得社會的對立氣氛還不夠強烈?或者覺得這樣的人正適合擔任打擊異己的先鋒?
陳師孟曾擔任過民進黨秘書長,和陳水扁時代的總統府秘書長,但兩者時間都不長,僅半年多即去職,這顯示其角色認知一直與現實政治存在落差二○一一年底,陳師孟更因蔡英文主席未提名其好友王定宇參選台南立委,一怒之下宣布退黨這次的監委提名,則是王定宇大力推薦,回報其當年人情;至於蔡英文是出於什麼考量,則仍待解。令人好奇的是,陳師孟此次大肆張揚法官民選、陪審制、平反陳水扁、消滅「惡質」法官等論調,其中某些主張似乎呼應了蔡英文的司法改革政見。那麼,蔡總統安排陳師孟出任監委,難免讓外界懷疑不是無心而是伏筆
撇開蔡英文的政治動機不談,我們要問的是:民進黨對於這次的監委提名,要不要照單全收?以民進黨目前在立法院的席次優勢,要以全票通過的方式表達對蔡總統的「擁戴」,當然是易如反掌的事,也是最可能的結果。然而,作為首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立院黨團要不要表現得像個橡皮圖章,把自己的獨立意志、政治判斷、選民託付等全都拋在腦後?
我們不是對國會缺乏尊重,但近一年來立法院的表現,確實逐步走向總統府的「立法局」之路,甚至比起馬政府時代的國會,自主性還要低得多,這是民主的倒退蔡總統在決策協調會議下達的命令,民進黨團忙不迭地附和,照單全收;林全內閣要推動的工作,綠委也全力配合,渾然忘記「立法權」應該有自己的腦袋。一例一休之所以鬧到今天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正是民進黨立委過度配合、不斷加碼的結果?
立法院的自我矮化,對照監察院及考試院發言權受到的壓抑及貶損,乃至司法權正遭到司改會議及政治勢力的圍剿,加總起來,呈現的正是一個威權總統的治理景觀蔡政府日前在二二八紀念日嚴厲聲討兩蔣的獨裁治理,然而,民進黨難道竟沒有意識到,台灣目前的政治景象和威權年代已差可比擬?台灣已歷經兩度政黨輪替,陳師孟還在數落法官「辦綠不辦藍」,以其邏輯,難道要翻轉成辦藍不辦綠才是轉型正義
人們正等著看,民進黨立院黨團還有沒有理想性,來否決陳師孟的監委提名。如果口口聲聲數落前朝政府的威權,卻又無法克制自己對這種威權專擅的滋味上癮,這正是在糟蹋民進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