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經濟/新南向政策 繞不開大陸因素

.聯合報社論..太魯閣族不想背獵殺穿山甲的黑鍋
.聯合報黑白集.周美青下,吳淑珍上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 繞不開大陸因素





經濟/新南向政策 繞不開大陸因素


2016-10-08 04:3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宣布將投入42億元,致力於整合民間企業和團體的資源力量,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和區域聯結著手,深化與目標國家的雙邊合作,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這是蔡總統提出「新南向政策」以來較具體的行動方案,顯示該政策已從坐而談轉向起而行,未來能否順利實行並達成預期目標,值得觀察。
新南向政策之提出,具備了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近年來東協與南亞諸國致力發展經濟,積極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改革開放,試圖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爭占一席之地,因此亟需引進資金、人才、技術。其次,台灣與東南亞諸國的經貿關係向來非常密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協創始國,以及後來加入的越南,長期以來都是台商在海外投資的重要據點。目前東協是台灣對外投資第二大聚集地,也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透過投資與貿易相互驅動,已為台灣與東協兩地的產業鏈整合奠定堅實基礎。
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能否落實,關鍵在人和,也就是執行面「人」的因素。南向沿線國家政經環境彼此差異懸殊,在執行各項政策之前,有必要對各國實況先做深入研究,並採取差異化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對方實際需求,納入考量且以同理心推動合作,一廂情願的作為是行不通的。
另外,大陸與東協諸國已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雙方政經關係非常密切;三年前,大陸在這個自貿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倡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由於其涵蓋的地域範圍與「新南向政策」重疊,各界關切對我新南向政策會不會造成競爭或排擠作用。一般認為,在地緣政治壓力下,我新南向政策極有可能受到東協各國抵制,除非兩岸關係可以保持正常發展,因此,鞏固兩岸和平發展關係應優先處理。
事實上,「新南向政策」與大陸的「一路」戰略並不衝突,政策提出的初衷也不是為了和大陸的「一路」爭長短,在市場商業機制下,甚至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創造更大機會。政府在「新南向政策綱領」中指出,將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與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與兩岸關係相輔相成。這項政策宣示值得肯定,問題是以目前兩岸的政治氛圍,恐難以落實。
「新南向政策」沒有辦法繞過大陸因素,也不能不考慮大陸市場。大陸正在推動的「一路」,事實上是一項更大規模更有深度的南向計畫,定位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未來五年還有可能提升至「和平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大陸對南向國家的影響力只會增加。
面對這嚴肅的國際政治現實,我推動「新南向政策」除了沒有必要與大陸的「一路」競爭,更應思考如何推展合作關係,在兩岸關係僵局尚未解開的情況下,或可考慮運用民間企業和團體的力量,針對大陸倡議的「一路」推動方案,就兩岸合作共同開發南方新興市場展開協商、對話,以此作為突破口,進一步累積兩岸互信,建立新共識。
大陸市場一直是台商全球布局的一環,儘管目前大陸經濟發展遭遇瓶頸,台商在大陸的發展或已到了極限,但新南向不可能取代大陸市場,甚至應將大陸市場納入整體對外經貿戰略的一環。長期以來,台商在大陸投資布局有成,不只對兩岸經貿發展有重大貢獻,更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南向行動計畫強調區域聯結,兩岸產業整合的優勢與既有的合作基礎,沒有理由不加以運用;新南向政策標榜拓展多元市場,但不應該為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忽視大陸市場在區域聯結上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

聯合/周美青下,吳淑珍上


2016-10-08 04:3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陳水扁與吳淑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兆豐案捲起的鬥爭波瀾中,前第一夫人周美青雖只是擔任兆豐慈善基金會無給職務,也遭波及被迫辭職。與此同時,另位前第一夫人吳淑珍,則在綠營力挺下計畫陪同涉貪總統陳水扁出席國慶大典;唯在最後一刻因身體不適宣布取消。
周美青下,吳淑珍上,這一上一下的錯身演出,除反映政治赤裸裸的冷酷與現實,也暴露民進黨缺乏信念的厚顏。試想,如果黑衣素顏的周美青低調地從公益場邊淡出,而珠光寶氣的吳淑珍則在國慶大典中華麗現身,人們重溫歷史,將如何反思三次政黨輪替為台灣帶來了什麼進步?
陳水扁夫婦獲邀參加國慶大典,可從幾方面解讀:第一,這是蘇嘉全在炫耀權力,向綠營釋放「現在咱們當家」的煙火。第二,陳水扁仍是民進黨念念難捨的權力春藥,時不時要拿出來一服。第三,這也是蘇嘉全對蔡英文的探底,要她證明自己沒有背叛陳水扁路線。
問題是,陳水扁畢竟是保外就醫中的「受刑人」,一個判決定讞的貪腐總統;他被迎上國慶舞台,到底榮耀了誰?是蔡英文、民進黨,還是台灣人民?再說,民進黨這種「先邀請、後申請」的操作,說穿了就是「以政逼官」,法務部和中監除了唯唯諾諾附和,還能作何主張?
台灣政治如果一直停留在「有仇報仇,有恩報恩」的思維,基本價值、法治精神、道德榮耀都可拋諸腦後;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社會要如何進步?

延伸閱讀

◆ 扁出席國慶? 中監「機動待命」處理
◆ 兆豐基金會改選 周美青:原本520後就要辭





聯合/太魯閣族不想背獵殺穿山甲的黑鍋


2016-10-08 04:3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花蓮秀林鄉開放大魯閣族合法狩獵被CITES列入禁止販運的瀕危物種穿山甲,引起國人譁然。 圖/取自臺北市立動物園 臉書

原訂三日開第一槍的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族狩獵祭,臨時喊卡;原因是縣府依農委會規定公告准許他們獵殺穿山甲,讓該族背了大黑鍋。穿山甲名列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最高級,縣府竟核准原住民獵殺,惹來外界指責「野蠻」的罵名,從不獵殺穿山甲的太魯閣族消受不起,乾脆連狩獵祭都忍痛割捨。
狩獵祭喊卡,充分反映政府以「正面表列」訂定原住民各族可獵捕野生動物的作法,完全與現實脫節。農委會林務局不明就裡,即草率訂出准許狩獵的動物名錄;原民會則坦承,委託學術界執行的原民傳統文化調查尚未完成;核發狩獵許可的花蓮農業處則對職掌一無所知,只能核章發文。於是,莊嚴的狩獵祭以荒謬劇收場。
追溯這場荒謬劇的源頭,出在政府慣於以政治指揮專業的粗魯作風。蔡總統八月發表向原住民族道歉文,農委會隨即預告將開放原民在傳統領地取得森林產品,然後便迅即推進到准許太魯閣族得「限時、限量、限地」獵殺野生動物。政府發出的狩獵許可,不僅缺乏保育知識,更讓原住民平白背上野蠻的黑鍋。
狩獵祭緊急喊卡,不但讓太魯閣族感恩日失掉傳統祭典的歡樂,也連帶讓其他十幾個餘原住民族即將登場的傳統祭典背負社會壓力。政府的凸槌演出,主要是既不了解原民文化,又不了解國際保育趨勢。數日前,華盛頓公約組織第七次締約國會議才決議升高穿山甲瀕危至「最高級」,政府對此會議可能只注意到大貓熊從「瀕危」降等為「易危」,卻不知穿山甲在台灣處境多麼危急,才會鬧出這個大笑話。
原住民的狩獵習俗,在民國七十八年《野生動物保護法》三讀頒行後即受到限制;由於保育意識升高,社會日益趨向全面禁獵。相關的《森林法》、《國家公園法》也有禁獵規定,《槍砲彈藥管理條例》更讓原民徹底「繳械」,達成禁絕山林狩獵的可能。
近年,原住民「還我狩獵權」的呼聲日漸回溫,認為山林狩獵意義不僅限於肉蛋白之獲取,而具有耆老將如何與自然共生、祖靈相依相惜等傳統智慧傳授給年輕族人的意義,禁獵形同剝奪了原民的文化傳承教育。「還我狩獵權」的長期抗爭引起社會關切,終於在九十三年修正《野保法》時增列二十一條之一,准許原住民在傳統祭儀間可申請狩獵。問題在,這個條文將保育類動物也列入狩獵對象,引發更多爭議。
原民狩獵權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爭論,今年三月因台東布農族原住民王光祿盜獵案將入獄服刑而升至最高點。王光祿因九十多歲的老母無法吃市場「打針的肉」,入山獵殺山羌、長鬃山羊;因孝親惹來牢獄之災,讓原民狩獵權爭議獲各界空前重視。
正反兩造二十餘年來雖各陳己見,其實不無交集。原民強調狩獵文化存有「與自然共生」的永續內涵,絕不致趕盡殺絕;野保界則表示了解原民山林文化其實具有保育精神,例如,布農族視獵殺黑熊如同犯罪,鄒族守護達娜伊溪谷澤及高身鯝魚,蘭嶼達悟族「終食祭」守護飛魚族群永續。在這樣交集上,原民狩獵權應獲得尊重,但前提是政府必須做好相關前置作業。
科學的前置作業包括:以監測、調查取得每一動物族群變化、遷徙、繁殖期等資料,據此訂出可以開放狩獵的數量;再輔以原民的山林智慧,才能守護這艘「諾亞方舟」。行政前置作業則包括:徹底了解各原住民族的祭典、禁忌,改以「負面表列」重訂准許狩獵項目、時間、保護幼雛等禁制項目。尤其,要對非原住民介入途徑有效掌握,防止漢人以高價利誘原住民盜獵,使獵物淪為商業市場的交易物。
山林保育與原民文化傳承可以雙贏,前提是政府尊重專業,完備前置作業,不可再以政治粗暴凌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