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經濟/長照財源不能以短支長

.聯合報社論..狼煙蔽天,政治崩壞的三個徵兆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小心唇亡齒寒
.經濟日報社論.長照財源不能以短支長








經濟/長照財源不能以短支長


2016-10-07 00:2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會昨天拍板《長期照顧服務法》修正案,以調增遺贈稅及菸稅二項稅收做為財源,初步預估遺贈稅可挹注約60億元,菸稅可挹注158億元,從此長照2.0啟動,財源確立稅收制。
回顧新政府推動長照2.0,自從確定推翻規劃超過十年的保險制以來,即為加什麼稅而煩惱不已。新政府一度動過房地合一稅、營業稅的念頭,最後因為營業稅對物價衝擊太大,且有累退性增加中低所得大眾的負擔;房地合一稅在房價下修的趨勢下也屬杯水車薪,事實證明今年實徵稅收尚不及預期金額的一半,因而放棄這些稅目。經過幾次試探風向和民意後,最後選擇遺贈稅的調升,進而冒出調漲菸稅和菸捐的主張;到了行政院院會時,又放棄了菸捐。從這段舉棋不定的歷程,在在說明長照財源採稅收制的最大罩門就是「得過且過」,正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眾所周知,長照制度的建立是因應人口急遽老化所衍生益趨嚴重的失能失智問題,政府不得不為的未雨綢繆措施。因此,如果要採取稅收制,必須要以具成長性的長期、穩定稅目支應,在當前財政困窘以及反加稅費的民粹生態下,大概只能限縮在稅基狹窄、少數人負擔的稅目,因此新政府最後選擇富人的遺產和贈與稅,及少數吸煙人口的菸稅,也就不足為奇。
問題是,稅基既然狹窄,或是繳稅的人口屬於少數,就注定沒有成長性,如何支應急遽成長的長照需求?更何況,遺贈稅是機會稅,不確定性高,鄰近的星、港又無遺贈稅,此次我國稅率提高一倍,容易導致稅基外移,能否實現60億元的增加目標,其實大有疑問。而且遺贈稅屬於「共分稅」,財政也正面臨窘境的地方政府,將來是否會在立法院覬覦這部分的新增稅收,仍是未定之天。
至於菸稅(或菸捐)的目的本來就是希望「以價制量」,以提高菸品價格的方式來抑制消費量或減少吸菸人口,因此稅制的設計本身就是希望稅基縮小,也就不會寄望稅收不斷增加。換言之,真正發揮效果的菸稅,可從菸稅的負成長看出來。財政部的統計即顯示,菸稅自民國94年達245億元之高峰後,多呈逐年下降趨勢,103年已降至194億元,平均年減2.3%。再就吸菸人口來看,91年我國18歲以上吸菸率27%(約480萬人),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98年每包菸捐由10元調漲為20元後,成人吸菸率由97年22%降至103年之16.2%,降幅達四分之一。
因此,新政府粗估菸稅提高20元,期望第一年能增加158億元,實屬過於樂觀,長期的未來,收入只有更少的可能。而且,菸稅提高後,即使抽菸人口不減少消費量,也可能被相對便宜的私劣菸替代,對合法納稅的進口或國產菸品並不公平,因為透過走私或以白牌方式規避、逃漏菸稅者誘因更強,也會造成稅收的漏損。
在上述偏於樂觀估計下的稅收,第一年只能用於支應第一階段的基礎建設,還需以公務預算支應不足部分,但仍遠低於目前近80萬失能人口的實際迫切需求與服務模式。難怪衛福部對於第二年之後「其他支應體系建構、服務量增加後的長期財源更不足」的質疑,也只能說「可再討論」,含糊應付。審計長則表示財源的籌措應更多元,不敢苟同新政府「走一步算一步」的作法。
總之,長照就是需要長期穩定成長的財源才能可長可久,新政府對「稅收制」如此死心塌地,卻以遺贈稅和菸稅勉強拼湊出第一年的長照財源,根本就是「以短支長」,如何能讓民眾對於新政府的長照規劃有信心?難道以後每年都還要再玩「猜猜看加哪個稅」的遊戲嗎?

聯合/民進黨小心唇亡齒寒


2016-10-07 00:22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可能發不出薪水,蔡政府正以抄家滅族的手法處置國民黨。
民進黨要小心,唇亡齒寒。
兩岸的大局,一直存有藍綠紅的「三角制衡」。綠主台獨,使兩岸的交流與整合受到節制;藍在「一中各表」下主張交流,使兩岸關係不致決裂;紅雖對綠頭痛,但覺得在藍仍有和平發展的可能性。這個三角制衡,維繫了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情勢。
一旦國民黨在三角制衡中失去角色,兩岸即成紅綠「二極對決」。對藍營而言,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民意失去可以依靠的政黨;對綠營而言,與對岸折衝,就失去了緩衝的減壓屏障;對北京而言,可能解讀為已經面臨與台獨針鋒相對的局面。
回顧二○○五至二○○八的歷史過程,當時陳水扁政府操作正名制憲如火如荼,兩岸情勢可謂一觸即發;但由於連戰的破冰之旅,兩岸皆有信心認為二○○八年是僵局的出口。這固然使民進黨失去政權,但不啻也為兩岸的決裂解了圍,這就是三角制衡對台灣大局的緩衝作用。
如今,若國民黨在三角制衡中出局,紅綠的二極對決,就會變成統獨對決,失去「不統/不獨/不武」的緩衝地帶。例如,國民黨正在醞釀「不談一中各表」,這也可解讀為國民黨想要解構「三角制衡」的兩岸論述;而一旦「一中各表」退出三角制衡,民進黨在「一個中國」下豈不成了首當其衝?
三角制衡變成兩極對決,民進黨豈無唇亡齒寒之虞?

聯合/狼煙蔽天,政治崩壞的三個徵兆


2016-10-07 00:22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親上火線處理各項棘手議題。 報系資料照

最近天氣轉涼,國內政治氣氛卻突然轉熱。蔡總統決定親上火線處理各項棘手議題,於是,隨即有六財金首長因兆豐案被移送及鑒機案迅速押人的發展;立法院方面,則演出朝野激烈推擠卻無法討論議事的「一分瑩」事件,而各類社運團體上街抗爭的情況也明顯加劇。與此同時,兩岸的冷戰硝煙,則有轉向國際戰場延燒的趨勢。
這種狼煙蔽天的現象,來自三方面的壓力推擠。其一,是綠營內部對林全內閣表現的不滿,迫使蔡英文必須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以不惜矮化閣揆職權的方式,來解決執政不順的問題。其二,是來自社運團體的壓力,不斷要求蔡英文兌現選前的種種承諾,但行政部門顯然力有未逮,遂使得蔡總統在「治國」和「食言」之間進退失據。其三,是兩岸對九二共識的歧見,導致來台陸客團驟減,影響觀光業生計,進而使得我無法出席ICAO大會。如今,宋楚瑜代表出席APEC,兩岸歧見將趨近或趨遠,仍是一場神經戰。
從上述分析可知,蔡政府的執政壓力,其實主要是來自民進黨內部、民間社運團體、和其自身決策的搖擺;相形之下,與國內其他反對黨的杯葛,反而關係不大。就民主政治的運作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弔詭的現象。簡言之,蔡政府今天的困境,一則是因為自己的競選承諾與執政現實無法接軌;二則是執政的利益無法滿足黨內的需索;三是執政的手段無法實現自己渴望的目標。這三大關鍵,都需要靠她自己突破,無法假手別人。
然而,或許是由於焦慮之故,蔡政府最近連續採取升高緊張的手段來因應情勢,連帶使得社會氣氛丕變。短期而言,這或許有若干轉移焦點和紓解壓力的作用;但長期來看,卻可能破壞民主體制的正常運作,更可能傷害行政部門的士氣和專業,甚至危及蔡政府日後要進行的司法、年金、國會等各項改革,並不明智。更進一步說,今天的台灣隱隱然已可預見三個政治崩壞的徵兆,令人憂心。
第一,政治完全凌駕行政,導致專業遭到架空。表面上看,總統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是出於好意,希望拉顛躓的林全內閣一把,加速整合黨內異議。實質上,這種政治掛帥的干預手法,卻反而削弱了行政部門的專業意見及客觀原則,使事務官變得更隱形,政務官變得卑微。近年台灣內閣閣員的身價一路看貶,專業不再受到重視;而從協調會議中林全的意見被稀釋,更是一次重貶。
第二,蔡英文不斷插手大小事務,除有擴權之虞,更對政府體制造成不當的暗示和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蔡總統最近指示要對兆豐案嚴加究責,行政院「督導小組」立刻將前後任六名財金首長移送監院,檢調也隨即將箭頭轉向鑒機而收押蔡友才;這種操作,難免讓外界有「迎合上意」之揣測?此外,蔡英文為郭瑤琪案表示「不捨」與「不平」,就一個早已定讞的案件而言,當然是不尊重司法的表現,更為她即將推動的司法改革增添障礙,但蔡英文似毫無所覺。
第三,台灣的天空每天都是戰鬥狼煙遮天蔽日,民眾卻看不到政府拚經濟的努力。人民選擇政黨輪替,是希望新的主政者能為大家帶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喜歡膜拜政治人物,更不是因為憧憬新國家。而如今,政府不斷高喊改革口號,卻無法善用決策做出振興經濟、造福民眾的事;林全內閣標榜的是財經專業,卻日復一日陷在政治泥淖之中難以動彈。八月台灣失業率已經升破四趴,陸客團人數則驟減三成,政治操作上卻仍以務虛為樂。
嚴格說來,台灣的政治不是今天才開始崩壞,政治凌駕專業的亂象也為時已久。遺憾的是,原被人民寄予厚望的蔡政府,上任才四個月即已走到要靠揮舞政治大鞭的地步,這絕非好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