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朗/正視投資不振的非經濟因素
.黃介正/軍無遠見,則有近憂
.洪蘭/還給警察應有的尊嚴
.方祖涵/拒絕活在二流電影
.王健壯/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
方祖涵/認識世界,是奧運的真諦
2016-08-05 06:09 聯合報 方祖涵
非洲東北部藍尼羅河與白尼羅河間的三角地帶,曾經是卡倫津族居住的地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主要的經濟活動是畜牧業,以養牛為主,這樣的生活型態,可能從公元前兩三千年就開始。
在卡倫津族的文化裡,偷牛是種偉大的行徑,只要是從跟他們無關的部落偷來就好。偷牛勇士在晚上潛進遙遠的牛棚,連夜把贓物趕回家,有時甚至需要跑一百多公里。偷來的牛隻可以用來換好幾個老婆,能夠嫁給這些勇士,也是部落女性的榮譽。
幾千年下來,卡倫津族目前有將近五百萬的人口,也從原本的蘇丹南部,逐漸變成肯亞中北部的主要族裔。因為他們特殊的文化,勇敢的偷牛勇士在族群裡三妻四妾,生的孩子比別人多,到現在卡倫津族裡的一大部分,都是過去偷牛勇士的後裔。
偷牛後戴月披星的長跑,經過物競天擇,在卡倫津族身上留下深刻的基因印記。從人體物理學上來看,小腿是距離軀幹最遠的肢體,如果太重的話,奔跑起來會花比較多的能量。卡倫津族演化的結果,讓他們有細窄的四肢,長時間奔跑的時候,能夠在最省力的情況下保持高速。
肯亞在長跑運動的競爭力非常驚人,他們同時保有馬拉松賽的世界紀錄與奧運紀錄,而且來自不同兩位選手。二○一二年倫敦奧運,肯亞沒有拿到馬拉松金牌,不過銀牌與銅牌都是他們的。如此神奇成績,都是來自卡倫津族,其實就連敦奧金牌的烏干達選手,也是來自肯亞與烏干達的邊境,屬於同樣的區域。
「美國馬拉松史上,只有十七名選手能在兩小時十分鐘內跑完全程,光是二○一一年十月,就有卅二名卡倫津族人達到相同的標準。」「運動基因」一書作者大衛.愛普斯坦說。不僅是馬拉松,男子三千公尺跨欄、一萬公尺、五千公尺,甚至是一千五百公尺,都有肯亞卡倫津好手的蹤跡。
在各式的比賽裡,奧運不僅被當成國力的表徵,其實也是基因的戰場。卡倫津族細窄四肢適合長跑,游泳卻一定不行,因為在水裡,最有利的是長身短腿。當偷牛戰士在夜晚奔跑時,一定不能想像後代子孫的命運,竟然因此而改變吧。
除了基因,政治現實也主宰比賽的結果。蘇丹是卡倫津族原居地,卻沒有相同的成績。原因是南蘇丹在國內頗受歧視,長期內戰更讓生靈塗炭,儘管他們五年前終於獨立建國,今年也首度正式派遣選手參加奧運,不用再披著奧運會旗出賽,可是組隊訓練仍受到戰火影響。同樣是尼羅南端河谷的後裔,距離金牌卻非常遙遠。
不管怎樣,我想,今天說的故事,正是奧運的真諦。奧運憲章告訴我們,四年一度的運動會,要讓大家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不管是首度參賽的南蘇丹,或是今年第一次出現的難民隊,都是值得認識的新隊伍。看奧運的比賽,在欣賞五光十色的商業包裝之餘,不妨也藉此認識這個隨時在改變的世界,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