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適度調整房屋稅 一舉三得

.聯合報社論..台灣首見「極端高溫」警報
.聯合報黑白集.小學生和莊國榮誰荒謬
.經濟日報社論.適度調整房屋稅 一舉三得




經濟/適度調整房屋稅 一舉三得


2016-07-24 04: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日以來,前行政院長陳冲針對民進黨地方政府大幅提高住宅的評定現值,指出課徵財產稅是違憲,因此認為房屋稅應該「不升而要廢,不廢也要降」。由於目前每年政府的財產稅收入約600億元左右,是一個很重要的稅種,尤其對地方政府而言當然不能輕易言廢。另外,近年來國內所得分配惡化,而財產稅(尤其是房屋稅)稅率太低,是造成財富分配不公的最重要原因,因此財產稅不能廢。
首先,針對財產稅是否違反憲法第15條的說法,應該由大法官來解釋。事實上,大法官會議早在民國81年的369號解釋文中說明,房屋稅條例並沒有違憲。其實就直覺上來說,憲法第15條是說,「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如果因此可以引伸為財產不得課稅的話,那麼工作所得是否也不得課稅?
事實上,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課徵財產稅,其中又以房屋稅為大宗,而且大都是由地方政府徵收。主要理由是因為房屋的價值是來自於區位的好壞,比方說,是否鄰近捷運、公園、市場與學校,當地的治安及醫療服務好不好等,而這些屬於地方性公共財,大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所以,當住宅因為這些地方性公共財而增加價值時,就必須支付較高的房屋稅。
以美國為例,各地方政府的房屋稅稅率高低不同,由地方政府自行決定,徵收較高稅率的地方政府就提供較好的地方性公共財;反之,徵收較低房屋稅的地方,政府只能提供較差的公共財。所以,美國各地方有所謂的好區與壞區,讓人民自由去選擇想要居住的地區,想要住在好區的民眾,就必須支付較高的房屋稅;反之,就選擇住在較差的地區。這就是「用腳投票」的由來。
再說,我們目前的房屋稅是否很高呢?先舉一個例子來比較,在台灣擁有一台市價百萬左右的車子,每年大約要繳2萬元的牌照稅;然而在台北擁有一棟2,000萬元的房子,每年繳交的土地稅與房屋稅加起來大約5萬元。車子與房子都是財產,為什麼稅負會差這麼多?或許有人會說,房子是人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應該少課一點稅,那麼請問,衣食住行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請問那一樣不重要呢?
從上述的例子來看,其實不是車子的牌照稅稅率太高,而是房屋稅的稅率太低。再以全世界先進國家大都市房屋稅稅率來看,大約是市值的1%,如果以此一稅率計算,台北市一棟2,000萬的房子,一年的房屋稅應該要繳20萬。當然,以目前台灣房屋稅的實質稅率水準,政府不可能把房屋稅稅負一下子拉到這麼高,但是顯然我們的房屋稅是偏低了。
接著,我們再要提一下房屋稅與所得分配惡化之間的關係。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 Piketty)在其名著《新資本論》的主要結論是,造成全球所得分配惡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資本的報酬率一直高於勞動的報酬率,因此,要減緩所得分配惡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對於資本的課稅。財產稅(房屋稅)就是高財富擁有者最重要的資本之一,因此對於房屋課徵較高的稅負,當然可以達到長期減少所得與財富差距的目標。
最後,要強調的是,雖然我們認為財產稅不能廢除,但是畢竟國內只擁有一棟自用住宅的國人占有七成以上的大多數,由於居住是其主要目的,如果把稅率提高太多,會對大多數國人產生立即影響。因此,地方政府在調高住宅評定現值時,應該同時調低自用住宅的稅率,以減輕其稅務負擔;然而,對於擁有多棟房屋者,應該適用較高的稅率。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稅收,另方面可以減緩所得與財富分配惡化,同時又可以達到維持房價穩定的目的,一舉三得,這才是最佳的政策。

聯合/小學生和莊國榮誰荒謬


2016-07-24 04: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召開「課程審議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學生質疑程序有瑕疵,太過草率,議程被完全擱置。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喻文玟/攝影


有小學生報名要審課綱,李家同教授痛批「教育部瘋了」。他說,如果真的選出小學生當課審委員,台灣將變成國際大笑話。
第一,李家同罵錯了,讓學生來審課綱,是民進黨主導的立法院通過的決議,要罵得先罵立法院和民進黨。第二,李家同可能過慮了,小學生如果真的要來課審課綱,看起來雖很荒謬;但因為預先知其荒謬,也許反而沒那麼危險。比起小學生審課綱更荒謬的,是指派一個充滿政治偏見的人來主持課綱研修大計,其結果必然更危險。
教育部日前召開學生代表遴選會,台上的主持人和台下的學生吵得一塌糊塗,那位主持人,正是扁朝時滿口荒唐言的教育部前主秘莊國榮。當年莊國榮以其粗話為武器,掃射藍營政治人物,那些言論無一能反映其法學背景,僅說明一個人為了政治立場能粗鄙到什麼程度。
在扁政府時代,莊國榮之「敢言敢演」,就被喻為技冠民進黨「國會三寶」,和杜正勝、謝志偉合稱「新三寶」。誰料,事隔八年,教育部長潘文忠竟忙不迭地將這塊寶物重新出土,讓他主持課綱研修大計。這樣的「慧眼」,到底背後藏著什麼心思,恐怕才是人們更該擔心的事。
從這個角度看,李家同罵「教育部瘋了」,其實也罵得沒錯。小學生報名參加遴選,至少有膽識,但立刻被莊國榮排除。而莊國榮不僅不必參加遴選,他還佩著寶劍來主持遴選;如此,課綱還會有活路嗎?

聯合/台灣首見「極端高溫」警報


2016-07-24 04: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受太平洋高壓增強及吹西南風影響,大台北地區高溫炎熱,一群來台觀光的陸客,不耐「寶島」炙熱的陽光照射,紛紛撐起陽傘及披著防曬花薄紗穿越台北信義區的馬路。 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北最近連續飆出卅七、卅八度的高溫,台灣島則被曬得像紅通通的烤番薯,民眾苦不堪言,氣象局也終於發出首次「極端高溫」警報。不僅台灣飆高溫,北半球中低緯城市齊步進火爐,近四十攝氏度毫不稀奇,且至今並無趨緩跡象。無論如何,防暑災已是城市必備認知。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名呼籲各國建立因應熱浪系統,並貼心提供「熱浪預警系統」建置指南。同一時間,我國衛福部開始宣導「熱傷害」,雖只是政令宣導,但顯見暑災的危害成形;台北市環保局也宣布建立「熱浪預警SOP」,結合各局處在熱浪發生時交換資訊,展開及時救援。
一年多來,地球暖化增溫現象明顯,至六月底止,已連續十五個月氣溫高於當月的歷史均溫。今年是聖嬰年結束之次年,太平洋低緯地區海溫偏高;我國海洋研究船置放在西太平洋低緯的浮標,測到海溫竟高達三十一度,高出常溫五度之多。另外,今夏太平洋高壓強盛,日照熾烈,溫度不斷攀升。
進入本世紀以來,歐洲連番酷暑造成數萬獨居老人遭熱死,因而使得熱浪的因應對策廣受各國重視。台灣在這方面的警覺極差,問題在觀念不到位:一、熱浪來襲是災害等級,必須因應、調適、減緩;二、熱浪應被監控,可預警,且有足夠時間採取防範措施;三、因應熱浪措施必須做好前期的科學準備,要有足夠的大數據分析與科學根據來支撐應對措施。
城市興起前,夏季只是四時之一,算不上災害。近年來,因暖化加上城市熱島效應,酷暑逐步嚴峻地往災害挪移。然而,台灣在氣象預報、公共衛生、防救災應對上,從未將酷暑認為是「災」,主政者也不曾想過因應酷暑已到了需避災層次,應該布建防災網,並補強科學研究,且反覆演練。
熱浪來襲,一般而言均有預警空間,少則三天、多則一周,即能根據大氣環境、高壓槽線、海面溫度的變化發出預警。只要掌握預警空間,做好應對,即能避免生命財產損失。遺憾的是,台灣通常是在高溫發生後,氣象局才告知偵測溫度,毫無預警效果。
所謂暑災的科學準備,例如酷暑來臨將使冷氣耗電激增,能源當局必須計算民眾升降一度冷氣溫度的電力支出,電力系統如何因應?會否超負載而斷電?以台灣的情況,若民眾每調低一度冷氣溫度,全台大約每小時要多支出二百四十萬度電力,約是核一兩部機加上核二的一個機組的發電量。這些,都需要精算,並預為綢繆。
高溫對健康危害的研究也需補強。台灣醫療領域對低溫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不少,卻甚少關注高溫環境對銀髮族的傷害;有了足夠數據,一遇高溫情境,才能妥慎執行獨居老弱緊急送往照護中心的計畫。
交通設施的監測,也是暑災防禦網的一環。六月初的熱浪,東線鐵路連續發生莒光號、自強號出軌翻覆事件,原因是鐵軌不耐高溫而「挫曲」變形,連帶扯斷供電的高壓電桿傷及乘客。事實上,軌溫監測在防災計畫中已是必要動作,鐵路局也只能趕緊亡羊補牢。
因為觀念不到位,連帶酷暑防災至今沒有中央主管單位,地方僅台北市環保局成立「熱浪預警SOP」平台,但也僅限於道路灑水、提醒戶外工作者補充水分、國中小暫停體育課等措施。這些,都必須積極設計,若等三十八度熱浪臨頭才啟動防災,勢必來不及。
由於暑災直接侵害民眾健康,不少國家由衛生部主導防災,但這顯然不足。迄今為止,衛福部國健署除了宣導「熱傷害」,即再無其他防災措施,這是受限於該部職掌之故。防暑布建應由氣象、環保、衛生、國土安全共同參與,只有由中央進行跨部會整合,才能建構有效率的防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