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轉化為美積電?應有所防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179/web/ 


◆  聯合報社論/操弄藍綠又扭曲概念,國土計畫將成災難
◆  聯合報黑白集/賈永婕與沈伯洋
◆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轉化為美積電?應有所防備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轉化為美積電?應有所防備


2024-12-03 02:25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積電。 (路透)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人事布局告一段落後,隨即祭出關稅武器;墨西哥、加拿大首當其衝,被要求出口美國商品課徵25%關稅,而眾所矚目的「抗中」則僅提出10%的額外稅率。這次川普藉著打擊毒品理由,規避《美墨加協定》,逼迫墨西哥與加拿大就範。未來四年川普必然會用各種手段,要求他國順從其推動「美國優先」的意志。

川普自稱「關稅人」,為落實「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口號,世界各國恐將無一倖免其關稅大刀。不過,根據商務部長被提名人盧特尼克說法,美方對他國課徵關稅目的是要取得關稅對等待遇,但對大陸的關稅則是涉及大國戰略競爭。因此,除非大陸能重大讓步,未來恐怕不易再見到川普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初與中方簽定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美中地緣政治衝突已經讓「台灣製造」亮起紅燈,台灣對美出口紅利的效應越益不樂觀。過去國際企業為了規避政治風險所採取的「China+1」供應鏈分散策略,如今加速質變,導致「Taiwan+1」竟成為選項。據聞不少傳統產業被客戶提醒要分散投資海外,而川普競選功臣馬斯克更直接要求供應 SpaceX 零件工廠將生產移出台灣

社會最關注「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發展前景。台積電(2330)在川普第一任期時「受邀」赴美設廠,如今大家擔心當初讓台灣安心的承諾並非牢不可破。媒體不時報導台積電增設在美包括先進封裝技術的高階製程晶圓廠;最近更證實董事會明年2月將移地美國開會。無論台積電官方如何解釋,社會憂慮「台積電」轉化為「美積電」的陰影日益沉重。

國內「就商論商」的說法無法讓高階晶圓代工根留台灣。最近經濟部前部長認為川普主張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是「不了解半導體業」;「美國占全球半導體產值43%,若沒台灣幫忙製造無法賺大錢」。這樣的說法無法阻止美國從國安角度,持續要求台積電擴大在美投資。川普民粹化的重商主義或許就認為晶片產業應該是美國的「本土產業」

白宮前國安顧問波頓宣稱,在美中對抗前提下,川普常以「桌上的筆尖」比喻台灣。如果這真是川普眼中的台灣,而白宮若決定台積電最先進製程應赴美設廠,那麼經濟部投資審議流程將難以阻擋。更何況外資持股台積電73.4%股權,變更董事會決策並非難事,因此台積電若被美方要求遷出台灣,證交所與金管會亦將束手無策。畢竟,台積電的歸屬本質是政治而非商業問題;地緣政治張力下,台積電「護國神山」角色反而成為國家的重大風險。

美中貿易戰愈演愈激烈幾已是定論,台灣產業發展將受到衝擊;可是政府迄未與社會溝通,建立共識面對挑戰。行政院還在談前途未卜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經濟部「境外關內」政策試圖舒緩高科技業赴海外設廠壓力。但這種「送作堆」作法只會加速美國收歸台灣企業「做伙」的方便性。我方憂心台積電赴美獲利受損,則根本無法阻卻美國掌控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的意圖。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美中對抗愈演愈烈,預判川普再次執政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並不是杞人憂天,更不是「反美」或「疑美」。這是提醒政府面對各種可能情況及早要有備案。

政府過去八年的兩岸關係僵硬,台灣早已無折衝與轉圜的國際空間。然而檢視政府經濟發展策略,讓人擔心台灣能否面對川普2.0的挑戰。舉例來說,國發會推動「五大信賴產業」與川普的 MAGA 衝突性大於互補性,未來落實的機率就不甚樂觀。

未來四年,政府除持續支持國內高科技產業,更該從氣候變遷趨勢、平衡產業必要,以及刺激國內需求等三大面向回歸經濟發展的全面性。易言之,運用「分散、分散、再分散」的投資訣竅或許才是化解川普再次執政對台灣經濟衝擊的錦囊妙計。













聯合報黑白集/賈永婕與沈伯洋


2024-12-03 01:07  聯合報/ 黑白集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參訪團來台,上周五前往台北一○一參觀。馬龍(右)離開時,微笑的向守候的粉絲揮手致意。 記者黃義書/攝影


大陸奧運桌球六金得主馬龍,隨前總統馬英九邀訪的陸生團來台。有人歡迎,有人唱衰,綠委沈伯洋警告說,「所有交流都是統戰一部分」,還說「如果覺得馬龍可愛,中共就成功了」。反中反到走火入魔。

此一說法,大有問題。剛頒完的金馬獎,有二百多部大陸影片參加,並橫掃最佳導演等三大獎,難道也是統戰?我國桌球好手林昀儒、莊智淵等人,和馬龍等大陸名將都是好友,難道他們都被統戰?如真是統戰,陸委會還放他們入境,才是失職

近日,賴政府新聘的一○一董事長賈永婕,在馬龍一行人參觀時不但全程陪同,還稱許馬龍是「可愛的大男孩」、「說統戰太嚴肅」。賈永婕認為,交流應該是「他們來我們這邊玩,我們去他們那邊玩,大家都很開心」。此語,直接打臉沈伯洋。

近年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有大陸因素,但諸多綠營黨公職都扮演了推手。「沈伯洋們」對馬龍和陸生如臨大敵,不知是把自己看得太聰明,還是把民眾看得太笨。難道一個桌球好手,就能瓦解台灣心防?

馬龍和陸生訪台同時,沈伯洋的「黑熊學院」也正在舉辦「台灣主站派,接力護台灣」活動。這項活動高度政治性,用的卻是「公益勸募平台」的募款,很快就募到上千萬元看來,「認知作戰」生意和一○一差不多,都是金雞母













聯合報社論/操弄藍綠又扭曲概念,國土計畫將成災難


2024-12-03 01:45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內政部長劉世芳(右)9月時在立法院備詢,針對國土法強調會如期上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國土計畫法》上路期限逼近,究竟是要如期實施、展延上路,或分批實施,各方角力拉扯,各地農民皆感焦慮。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日前審議國土法修正草案,各方對上路時間無法達成共識,只能保留送黨團協商。但「農業權」應否納入國土法,卻引發內政部長劉世芳和雲林縣長張麗善互槓、互批災難

劉世芳強調,國土法最大問題是,八個未繳分區圖的縣市都是國民黨主政。此話相當偏頗,事實上綠營立委也在告御狀,要求展延。亦即,縣市長看到了農民的焦慮,劉世芳卻只看到藍綠對立。包括雲林等六縣市預計本月送出計畫,桃園也打算明年二月交出,只剩南投還在等待中央修訂相關子法。然而,雲林建議「農業權入法」,仍未獲中央正面回應。

劉世芳拒絕農業權入法,稱此概念不合時宜,恐造成農地水泥化,造成國土災難。張麗善則反駁,農業權入法讓農民有穩定收入,增加農地面積及生產效率,何來農地水泥化?張麗善說,農業權的核心概念是:糧食安全是全國的責任,不應只由農業縣市承擔;農地限制形成的特別犧牲,國家應予特別補償,沒有農業權的國土計畫才是災難。

劉世芳不僅扭曲概念,理由和說詞都自我矛盾。其「農地水泥化」之說,除了誤導,也簡化了該制度的理念。如果她擔憂的是「農業發展地區」的農地,但該農地既已無法變更,只能永久作為農業生產之用,怎麼會水泥化?如果她指的是劃為「城鄉發展地區」的農地,則未來允許變更開發,難道她還期望這些農地免於水泥化?

劉世芳還說,農業發展權的概念將導致掮客炒作土地;公共設施容積移轉是「發展權移轉」的典型案例,有不少案例顯示地主權益受到影響,因此土地發展權不宜直接入法。事實上,發展權移轉制度源自美國,目的即在保育農地,以合理補償限制土地移轉,讓農民有足夠誘因與保障維持農業發展發展權移轉概念廣泛應用在公共建設與環境、農地、古蹟的保護上,各有因地制宜之調整,其本意顯重在公平,而非鼓勵開發,劉世芳根本搞錯概念

以雲林為例,也不主張以容積移轉方式讓農地永久不能更動,而是主張參考碳權交易制度,讓農民每年額外承擔的糧食安全總量義務,透過交易、移轉等方式轉由非農業縣市共同分擔。發展權移轉制度並非全無缺點,雲林建議參考碳權交易制度也待討論,但劉世芳用容積移轉概念否決農業權入法,就是誤導。

農業部也跟進內政部說法,稱農業部門無法處理農業權問題,並主張以生態給付鼓勵生態保護,而非補償;這種態度,也錯失了農業部自身的角色。而它提出的堆疊式給付,仍只是空中畫餅,迄無任何動靜

值得注意的是,綠營主政的屏東只把台糖土地劃為「農一」,其他數萬公頃優良農地一夕消失;對此,農業部反對,內政部卻縱容。雲林現在有樣學樣,大減農一面積,增加農二面積,其他縣市也躍躍欲試。內政部若不准,要如何解釋「綠能你不能」?但如果各縣市競相效法屏東,優良農地將所剩無幾,台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堪憂

國土計畫法通過近九年,蔡政府曾展延過一次,雲林四年前即建議農業權入法,但內政部不溝通、農業部不作為、行政院不協調,現在卻怪藍營阻撓。好笑的是,綠委反對如期上路,竟然也找「馬維拉」救援,指國土計畫法是馬政府的立法。推動國土法也要操弄藍綠對立,國土將成災難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179/web/ 

◆  軍校廢國史兵法 武德照妖鏡
◆  棒球、AI登頂世界 政壇日趨下流
◆  為何博幼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  無限包容? 犧牲教師人權
◆  嚇嚇學童? 法治教育薄弱
◆  學生輔導法修正 滿足誰的需求
◆  台灣高教國際化 需要重塑形象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文/ 黃思維(野火法律事務所 律師) 提供


近期,Uber 併購 foodpanda成為台灣外送平台經濟監管的焦點,外送員勞動條件的保障議題與市場壟斷風險引發廣泛討論。立法院及外送員聯盟紛紛對此案提出批評,認為相關主管機關應介入處理。勞動部於10月中旬向公平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公平會」)遞函,表達對該併購案的反對意見,理由是外送平台尚未就提升外送員權益與工會達成共識。然而,勞動部的立場揭示了兩個本質上截然不同的議題混淆:(1)競爭法框架下的併購審查,與(2)新興經濟領域中勞動政策的發展與落實。

要實現市場競爭與勞動權益的雙重保障,公平會與勞動部必須各司其職,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推動協作。以下從兩機構的分工出發,探討分工清晰的必要性及可能的政策落實方向。

競爭法與勞動政策:兩個領域的核心區別
公平會與勞動部分別承擔市場競爭與勞動權益保障的職責,各自運作於不同的法律框架之下。這種分工設計是基於政策目標的差異,若未明確區分,可能導致政策目標的偏離甚至執行效率的降低。

公平會的核心任務在於依據《公平交易法》,確保市場競爭秩序的公平性。併購案的審查目標包括市場集中度的影響,合併是否會導致市場壟斷或競爭壓力減弱,進而造成消費者選擇減少或價格上升;對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影響,中小型競爭者是否會因競爭環境惡化而被排擠出市場;市場創新與效率,併購是否會限制市場創新,或帶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公平會的審查範圍以市場競爭為核心,並不直接處理個別勞工的工作條件或保障問題

勞動部的核心責任是專注於勞動權益保障,針對勞工的權益制定政策並監督執行。對於外送員這類新興型態的勞工,勞動部應負責推動包括以下內容的政策,報酬與工作條件的保障,設立最低接單費標準,規範工作時間與休假條件;職業安全與社會保障,推動外送員參加職業災害保險及其他社會保險;平台停權與解約的規範,限制平台業者隨意解約或單方面停權,保障外送員的經濟穩定性,這些議題屬於勞動政策的範疇,應由勞動部主導制定,而非納入公平會的競爭審查範圍

勞動部介入併購案的問題:混淆與延宕
勞動部在 Uber 併購案中遞函表達反對,將外送員的報酬、停權機制等勞動議題納入公平會考量,實際上突顯了分工界限的模糊化,進而帶來兩個問題:第一,政策目標的混淆,公平會的審查以市場競爭為基礎,而勞動部的反對理由基於勞工保障問題,兩者政策目標不同。勞動部的介入不僅干擾公平會的專業判斷,也可能削弱公平會依法獨立審查的公信力。第二,忽視修法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外送員的勞動保障問題並非始於 Uber foodpanda 的併購案,而是平台經濟多年來的結構性挑戰。試圖通過阻止併購案來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延宕了勞動政策的進展。勞動部應集中精力推動政策與修法,從根本上改善外送員的權益保障。

呼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推進
要有效處理併購案中的市場與勞工問題,公平會與勞動部應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加強協作。公平會應依據競爭法框架,對 Uber 併購案進行審查,重點關注市場集中度、消費者選擇權與其他競爭者的生存空間。若併購可能導致壟斷,公平會可設置附加條件,例如要求業者保持價格透明度或限制服務費用的上漲幅度。公平會應避免捲入勞工議題,以保持審查標準的專業性與一致性。

勞動部的角色:主導政策修訂與落實勞動部應專注於制定和推動專門針對平台經濟的勞動政策,通過立法與行政措施保障外送員的權益。例如推進《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的立法進程,為外送員提供結構性保障制定行政命令,規範平台與外送員的契約內容、報酬標準及社會保障責任; 加強對平台業者的監督與執法,確保其依法經營。

分工框架下的經濟監管平衡
分工清晰並不意味著各自為政,而是應在分工基礎上加強協作,實現政策目標的最大化。台灣致力於在促進市場競爭與保障勞工權益之間尋求平衡,而這需要公平會與勞動部各自專注於自身職責,同時在政策執行層面保持溝通與合作。

雙軌並進,共促經濟與權益發展
Uber 併購 foodpanda是一次檢視台灣經濟監管體系的重要契機。公平會與勞動部的分工協作,不僅能提升監管效率,也能為平台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長久支持。唯有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各司其職、雙軌並進,才能同時實現市場競爭與勞工權益的雙重保障,為台灣的經濟韌性注入更多活力。

本言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軍校廢國史兵法 武德照妖鏡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丘智賢/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台北市)


賴清德訪問夏威夷,到美國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獻花鞠躬,正是理所當然。若沒有抗戰與二戰的浴血犧牲,賴清德哪有可能登上今日之位,大放厥詞?在鄉碰到日本警察,都只有哈腰作揖的份。

但當賴清德向美軍陣亡將士九十度行禮時,卻傳出民進黨由國安會下令國防部,刪除軍校現行通識教育中的中國現代史與孫子兵法課程,理由竟是這些課程過時且不符實際效益,實在諷刺至極!賴清德在珍珠港的花圈上大書紀念陣亡美軍英雄,國軍的新生代卻無緣認識張自忠、鄭作民、高志航、薩師俊等先烈楷模,沒有在戰場上開過一槍的現役將領們,有何資格批評前人?實是武德蕩然無存

其實,升官發財遠比槍林彈雨更考驗良心,過往已有陸軍官校高層起心動念修改校歌,最後經過全校校務會議一致反對,堪稱保留了黃埔校史與精神,這也是多年以來,官校校方聘任校史顧問群,加強黃埔校史館陳展的努力結果。大概正因有逆上意,今年七月間,官校突然用一封電子郵件,宣布解聘所有的校史顧問,跟過往重道尊師的風格大相逕庭。試問,一個沒有軍事倫理的校園,能夠鍛鍊出國軍幹部嗎?

以美國馬首是瞻的賴清德當然不知道,美軍強大的因素之一,就是重視歷史。翻開美軍聯合作戰季刊,討論軍事事務革新的專業論述,幾乎都要檢視美軍過往歷史,才能瞻望未來成敗;談中國現代史,就是瞭解國軍自己的歷史,沒有東征、北伐、抗戰,就沒有今日的國軍,也無光復的台灣。而早就被舉世認定為研究戰爭藝術必讀經典著作的《孫子兵法》,竟也成了賴政府必欲去之後快的內容,其原因還是擔心中華文化對下一代軍官的潛移默化;美軍讀孫子兵法也是過時之舉嗎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國防部廢除國史與兵法教育,正與孫子兵法所述背道而馳。考試琅琅上口,治軍棄如敝屣,這樣的高階將領,歷史自會有最嚴厲的公斷。













棒球、AI 登頂世界 政壇日趨下流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葉明德/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市)


今年五月,賴清德上任之後,台灣政壇紛紛擾擾,依舊在低階政治打混戰。六月,黃仁勳來訪宣示, 未來 AI台灣不可。十一月,中華隊贏得十二強棒球賽冠軍。政壇這一邊是官場,是「公領域」;AI 產業及棒球則是在民間,是「公民社會」。台灣政壇公領域打群架、貪瀆、霸凌層出不窮,AI 產業及棒球則登頂世界,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牽動著台灣的日常

賴清德領導執政的民進黨,面對立法院多數反對勢力,不思妥協談判,反而採取杯葛議事。在院外,民進黨發動所謂的「青鳥」群眾活動,院內則是吵架無厘頭、追趕跑碰跳,不論政策法案的內容。賴清德的組閣是「分贓制」(spoil system)的台灣版,拿政府的官位獎賞競選有功的人,以忠誠為準,不考慮才能專業,完全談不上開放舉才與公平競爭。而地方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台南,則爆發一連串的光電弊案及台鹽綠能的掏空案,令人匪夷所思。中央的勞動部、衛福部等,則出現公務員遭霸凌,甚至導致輕生的案件民進黨主導的政壇呈現出非理性、分裂、不團結的特色相反的,AI 產業及棒球展現了理性、科學、自由競爭、團結的典範

龍年六月,黃仁勳訪台宣講帶動起 AI 的熱潮,有理想、有願景、有內容,讓人感覺到台灣乃至於人類社會又將要掀天巨變。黃仁勳和台灣半導體科技大老餐敘,隱約出現的是,美國的輝達正與台積電、矽品、廣達、鴻海、英業達、緯創等科技公司努力製造 AI 產品。今日台灣半導體製造已經站上世界頂端,未來台灣 AI 產業也勢必會是世界級。台灣科技界的成就隱含的是理性、科學、公平競爭及精益求精的團結合作。

十一月,中華隊勇奪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不僅是棒球史新紀錄,也是台灣棒球界數十年來上下持續一致努力的總結果!

中華隊的成功絕非偶然,首要原因是,每一位選手都是從小到大長期學習努力,在公開競爭的比賽當中砥礪技能,沒有投機取巧的空間。國手們在各級教練指導之下,從四面八方的球團聚集在一起,這是團結的典範。賽事的「情蒐」數據分析,球員比賽紀錄的評估、改進及體育科技的應用,代表的是科學與理性

非理性、貪汙、搞分裂的政壇令人厭惡,導致人民的政治冷感人民的政治冷漠易使得政治人物持續作惡多端,造成台灣民主的惡性循環。可預見的將來,台灣的自由民主素質暨政策品質,仍將在世界民主標準值之下;相反的,理性、科學與團結精神支撐的棒球及 AI 產業,已經造就了台灣公民社會的典範,攻頂世界。

在棒球及 AI 產業,台灣民間人士團結一致,跨越綠藍白惡鬥,占世界一席。對外,不僅在中共的外交軍事強壓之下一吐悶氣,成就台灣奇蹟2.0;對內,棒球及 AI 產業的發光發熱,則也對比出台灣「公領域」爛泥仗的低階與不可取!














為何博幼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因材施教是沒有人會反對的,但是我國的小學很少能夠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首先,我們已經廢棄了留級制度。在同一個班上,有些學生跟不上,應該至少實施能力分班的,可是能力分班往往受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因為過去一直有所謂「放牛班」這個名詞。學習能力比較遲緩的孩子會被分到放牛班,當然家長會反對,因為這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之所以會有放牛班,乃是因為學校根本就放棄了那些比較不聰明的孩子。我們的社會對一個學校的評論,永遠在於這個學校能不能教出非常優秀的孩子,而不會要求學校幫助所有的孩子,尤其不會注意到不夠聰明的孩子這種情形使得我國有很多孩子早就被放棄了

我們沒有留級,又沒有能力分班的制度,也就等於我們沒有因材施教的機制。可是博幼基金會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們是完全因材施教的。我們做到因材施教,乃是因為我們反而更看重不夠聰明的孩子,要設法幫助他們,給他們更好的資源。博幼的一個中心裡面有一兩位課輔老師是來自頂尖大學的,他們往往都被抓去教那些非常落後的孩子。從這一個措施就可以看出,博幼絕對不會放棄任何孩子。

一個孩子進入博幼,我們會給他英文和數學的測驗,立刻就會知道他的程度在哪裡。有的孩子雖然是小六的學生,可是數學只有小四的程度,我們也將他從小四數學教起。不過我們沒有告訴他留級,而是告訴他到哪一間教室上課。這種做法使得孩子在自尊心上沒有受到打擊,他並不清楚和他一起上課的同學是幾年級的可是他會學得比較愉快,因為他可以跟得上

學生即使是在同一個教室上課,老師仍然會細分地因材施教。有一次,我在博幼一個英文班上,看到一位老師和七、八個學生,這位老師可以告訴我,每一位同學現在的程度到了第幾課,比方說,某一位是第八課,另外一位是第九課。那個老師負責這個中心的所有英文教學,他告訴我,他知道所有學生目前的程度。我當時深受感動

還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師在發數學練習卷,大概七位同學中,仍然有三種不同的練習卷。這也使我非常高興,因為博幼真的是在施行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先要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那就是校方不但不能漠視程度不好的學生,反而要使他們有更好的老師來教他們教育部評鑑一所學校,也應該看這個學校有沒有很多學生在學業程度上是非常落後的除此以外,教育部要知道,如果老師不夠多,因材施教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可是,如果沒有因材施教的制度,我們的學生之中,有很多人是在浪費時間的













無限包容? 犧牲教師人權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趙埜均/研究人員(台北市)


在台中小學生被警方帶走的事件中,警察未持傳票就進入校園,且全程無師長陪同,這些程序上的瑕疵確實需要檢討。本文不討論現場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師生衝突的孰是孰非,要討論的是市長盧秀燕對教師的指控-「最壞的教育示範」、「不適任」—展現了一種危險的社會心態。

法律和社會固然應該對未成年人採取更寬容的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錯誤行為可以完全免除後果當教師感受到威脅時,訴諸法律程序是理所當然的權利,是憲法保障的人權。我們可以討論警方的執法過程是否妥當,但不應剝奪教師尋求法律途徑的權利。有人可能會批評教師的做法是「拿大砲打小鳥」,但判斷救濟手段是否符合比例原則的,應該是權責部門,事件當事人並不承擔此種義務

傳統觀念將「師」與「親」相提並論,期望教師能像父母一樣無條件地愛護學生然而,教師並非家長,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教師的職責是教育和引導,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必須犧牲自身的權益來滿足對學生的無限包容要求教師將學生的利益置於自身權益之上,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現今的教育體制一方面要求學校大量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卻縮減教師人力,導致第一線教師疲於奔命,難以深入關懷每個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教師扮演完美的典範,展現無限的包容,無疑是苛求。這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現象,凸顯了制度對教師的過度期待及對其獨立人格的抹殺

遍覽《教師法》,它對教師的保障主要在於其工作權及工作上的自主性,唯一一處提到「人格」一詞時的對象是學生這反映出制度對教師人格權的忽視,或是對教育現場權力動態的無知在這種背景下,市長對教師的公開指責,更是對教師人格的不尊重

真正應受指責的,是社會領導人在處理教育議題時所主張的情緒化道德批判。教育問題需要理性討論,情緒化的指責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可能進一步惡化師生關係,損害教育專業的尊嚴。如果教師的人格權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怎能期待他們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嚇嚇學童? 法治教育薄弱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游龍吟/教師(新北市)


台中市有國小教師在三月間遭學童以軟式樂樂球棒攻擊腿部,對學童提告傷害。轄區派出所兩名警員入校將教師與學童帶回偵訊,引起議員與市長的動怒,有人甚至要求要依照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筆者提出幾點看法:

首先,少年事件處理法所稱「少年」,是指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國小學童多半未滿十二歲,適用少年事件處理法似有爭議。

國小學生情緒失控打老師,這也不是第一次。如果下次再發生,相關人員該如何處理?類似案件處理的 SOP,教育部訂立了嗎?警察這次很熱心,協助校方處理師生衝突,反倒是越俎代庖,惹上麻煩。

其次,教師遭學生毆打,該如何處理?教育部必須說清楚,大家才可依循。這次老師撥打 110 進線後,如果警察不處理,會被罵「吃案」;但兩名警員前往處理,將教師與學童帶回派出所詢問,又不符合「比例原則」,也會嚇壞家長與學生。當然,如果這是學校與警方「特意」只是嚇嚇學生,只能說手法不夠細膩,一旦上新聞,學校與警方都鐵定完蛋。

其三,警員進入校園辦案,警政署有相關規定,例如需經校方同意、需有校方學務主任以上人員陪同、低調原則(如著便服、使用偵防車),當然不能「穿警察制服入校辦案」,以免嚇壞學生。

最後,刑法規定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小學生未滿十四歲,不能以刑事責任論處,老師只能以民事責任向家長求償。

教育人員與警方的法治教育都須強化。大家管教學生的立意或許良善,但事件一旦鬧上媒體,兩者鐵定挨罰,得不償失。














學生輔導法修正 滿足誰的需求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董馨梅/高中教師(新北市)


去年十二月發生震驚社會的國中校園案件後,教育部火速提出學生輔導法修正案以回應輿情,第廿二條定明人員配置自一○六年起每五年進行檢討,此修正案已延遲兩年。此次修正案將國中小的專輔教師師生比提高,國中提升至十二班一名,國小提高至廿班一名,但是高中仍維持十二班一名。教育部提出的修正案,滿足了誰的需求?達到了什麼目的?

首先便宜行事疊床架屋。去年發生割喉案之後,主管機關要求學校必須針對十二歲以上觸法學生,在接獲公文通知七日內召開「個案聯繫會議」,必須邀請少年調查保護官與會,擬定輔導策略;若學生已被收容,必須研擬「中介教育過渡方案」。依據學生輔導法針對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學生,學校進行處遇性輔導,教育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編印各級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明訂,評估學生需求後召開個案會議,此階段個案會議的功能就在於跨專業的合作,本已包括司法警政系統,何須再增加個案聯繫會議呢?近年來少年犯案人數增加,少保官因案量大增,根本無暇與會,難道主管機關以此方式回應輿情,企圖蒙混社會大眾

再者各種措施相互矛盾。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各級學校學生自殺與自傷通報數急遽增加,高中自一○六學年度至一一一學年度案量從六二六件增加為二,九九六件;但根據自殺防治通報標準,僅有「自殺企圖」與「自殺身亡」才能通報,有「自殺意念」與「自傷行為」均不符合自殺防治通報指標根據筆者通報經驗,衛生局自殺關懷員私下透露案量多到無法負荷,但經費有限人力未增加,只能緊縮通報類別標準。然而,衛福部去年八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十五至卅歲族群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今年八月加碼提供十五至四十五歲族群,總經費近五億,政府砸下大筆稅金企圖以心理諮商規格進行全國自殺風險的「普篩」,卻將各級學校輔導室已評估具「自殺意念」的高風險個案,排除於可通報對象,本末倒置,資源錯置,極其荒謬!

第三人力不足問題根源。以高中專任輔導教師人力而論,十二個班級、逾四百名學生配置一名輔導教師,要包辦特選繁星申請分科各項升學輔導、一○八課綱的微課程、生涯規畫必修課等等眾多發展性輔導工作,以及介入性與處遇性輔導,還有上級機關為隨時回應輿情增加各式各樣的方案與措施。即便增設專業輔導人員,但一位心理師與社工師負責七至八個學校甚至更多,無法提供三級個案每周一次諮商。對於需要處遇性輔導的個案而言,校園中的專任輔導教師才是隨時隨地穩定個案的主要人力。

執政者不願意積極增加校園內的專任輔導教師人力,做好第一級的發展性輔導工作,卻讓全體專任輔導教師時時修補人力不足的破網。十年後才修訂的學生輔導法,未能回應學生輔導需求,且繼續讓第一線專任輔導教師疲於奔命,修法目的何在?













台灣高教國際化 需要重塑形象


2024-12-03 03:37  聯合報/ 陳憶寧/政大國合長、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台北市)


台灣作為科技經貿島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必然,加上少子化趨勢,對高等教育的生存更是無法迴避的挑戰。教育部曾經以各種政策引導各大學積極推行國際化,近年最重要的政策手段是大學雙語計畫,目標在與藉由大量以英語為媒介的教學,來提升本地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並藉由英語課程的質量提升以吸引國際學生來台。

台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筆者服務的政治大學即在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積極籌備設置國際學程,並在近年成立全英語的學院,而短期國際交換生(不含陸生),也於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之後蓬勃發展,每年可高達千人,占本校學生數百分之十以上。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尤其近年國際交換生人數似乎已達到飽和狀態,要再突破,需要各種條件配合。不容否認,雙語計畫所添加的柴火有相當的幫助。

然而國際生數量絕對不能單靠雙語計畫,政策推動者必須理解國際生的養成成本極高,不僅僅是英語授課,另外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提升校園生活條件、提供國際生需要的心理輔導以及安排未來本地就業。另外一項最嚴峻的挑戰是如何找到台灣想要的國際學生,這項挑戰迎來我們必須有的最痛的反思,也就是當台灣高等學府中的教師多具有歐美博士學位所隱含足夠的英語教學能量時,仍具有系統性難以突破的局限,也就是台灣在國際呈現的風險形象,對於吸引全球人才的負面影響。

筆者在各種國際場合,包括於國際招生展與各國大學國際事務人員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台灣在國際上的風險形象對於國際學生招攬的影響。許多國際事務人員坦言,儘管他們深知台灣文化的豐富性與教育質量的高度,但因為地震、颱風及可能的兩岸衝突等安全問題,他們在推薦學生前往台灣留學時感到踟躕。安全問題無疑是影響學生選擇留學地點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試想二十歲的外國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通常只有一次國際交換機會,如何能讓台灣而非日韓,成為他們的最佳選項?

國外大學生多靠國際宣傳與媒體認識台灣,在國際形象的建立上,台灣以珍珠奶茶、熱鬧的夜市及台積電為代表。然而,這些符號雖然富有特色,卻不足以全面代表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在全球教育舞台上持續吸引國際學生,我們需要更全面地展現台灣的學術研究、文化深度與生活品質等更有吸引力的長項。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應當積極對外傳遞正確並平衡的訊息,以消除或減少國際社會對於台灣存在風險的過度擔憂;強調優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自然美景及其先進的防災技術,包括台灣的建築法規嚴格要求地震防護設計,學校和公共建築都裝備最先進的安全設施,確保在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員的安全。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兩岸關係的風險,台灣應持續向國際社會展示台灣在政治穩定和地區和平方面的努力和成就。這些交流不僅有助於增進國際理解,也有助於建立國際間對台灣長期政治環境的信任。

透過上述的策略,台灣能夠重新定位國際形象,將自身塑造為一個學術優秀、文化豐富、高度包容與安全的國際教育目的地。這將是一項長期且挑戰性的工作,透過持續的努力與創新,台灣將在國際教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吸引更多全球青年才俊來台學習與交流。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2024-12-03 06:20  聯合報/ 李清志(作者為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最近台鐵推出了「海風號」觀光列車,顧名思義,這是一台可以看海吹海風的列車,而且整台列車經過特別的設計,呈現馬卡龍的藍色,非常夢幻浪漫,其內裝更是用心良苦,每個乘客都有景觀座椅以及可以喝咖啡、吃甜點的桌子,除了可以欣賞西海岸之美外,還可以品嚐甜點下午茶,可說是非常有觀光特色的景觀列車。

火車旅行是復古懷舊的,雖然航空交通取代了大部分的旅行方式,但是火車旅行還是歷久不衰。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曾說:「旅行的意義,不是你去了哪裡?而是你去了那裡,對你有什麼意義。」旅行並不是一定要很快地到達目的地,有時候搭火車的過程本身就是旅行的一部分。因為不同速度的旅行,可以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太快的交通工具,讓我們錯失了許多美好的旅行經驗。

我很喜歡鐵道旅行,因為鐵道旅行的速度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讓我在旅行的過程中,有許多安靜沉思的機會。坐在列車座位上,望著窗外飛逝的景色,有如在觀賞電影一般,旅行中所見所聞,豐富又多元,搭火車的時間正好讓我可以沉澱思緒,整理出屬於自己的旅行意義。

美國畫家愛德華.哈潑有一幅畫作稱為客艙,二九三車次」(Compartment C, Car 293),畫中一位貴婦坐在火車車廂中,悠閒地閱讀,讓人感受到旅行的悠閒氛圍。雖然貴婦身處在火車車廂裡,卻好像是在家裡客廳一樣安穩舒適。火車相對於飛機或是巴士,空間是寬敞的、旅程移動中也顯得平穩舒適,因此火車可以打造成「豪華行宮」,就像是「東方快車」一般,裡面不僅有豪華餐廳客廳,還有自己的臥室,基本是就是一座長條狀的建築。

日本鐵道公司很早就推出許多富特色觀光列車,包括貓咪列車、ASO BOY 親子列車、雪月花觀光列車、暖爐列車、富士山甜點列車、五十二席的至福料理列車,以及最近最新的「關八.一六」觀光列車等等。這些設計讓火車不再只是運送你到目的地的交通工具,火車本身就是目的地,在火車上就可以享受旅行的樂趣

日本幸福列車設計師水戶岡鋭治,設計過許多令人驚豔的觀光列車,他的設計不只是著重列車本身,也非常強調藉由特殊的觀光列車,吸引觀光客前來,達到地方創生的目的

日本的觀光列車除了強調設計與舒適性之外,也會結合日本文學做宣傳,增加鐵道旅行的內涵。我特別對於昔日日本文豪們的鐵道經驗感到興趣,因此會去搭乘鐵道列車,體會作家文豪們的心情,例如川端康成「雪國」裡的鐵道經驗,太宰治家鄉的暖爐列車、西村京太郎推理小說裡的東京車站飯店等等,這些鐵道旅行經驗讓原本的文學閱讀,產生了立體化的想像空間,讓文學作品真正有了生命

日本 JR 鐵道公司有販賣一種「青春18」的車票,可以在期限內搭乘全國的 JR 鐵道列車(新幹線及特急列車除外),鼓勵年輕人在青春年華多走出戶外,探索世界。大人的鐵道旅行與年輕人的「青春18」,雖然年齡不同、經濟情況不同,但是卻依然可以擁有青春的熱情,只要搭上火車,就會重新充滿探索世界的想望。

身為中年業餘的鐵道迷,我搭乘過日本許多浪漫的觀光列車,(雖然還未搭過台鐵的海風號),搭乘火車讓我充滿青春的熱情!期待台灣也能開發更多觀光列車,搭配地方文化特色,達到觀光與地方創生的雙重效果。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CPTPP叩關再度失利 台灣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151/web/ 

◆  聯合報社論/想起賴總統用政治生命擔保的台糖鬼故事
◆  聯合報黑白集/國家就是你家?
◆  經濟日報社論/CPTPP叩關再度失利 台灣何去何從?







經濟日報社論/CPTPP 叩關再度失利 台灣何去何從?


2024-12-02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遭到挫折。 聯合報系資料照


剛剛在加拿大結束的 CPTPP 執委會會議,未能針對台灣入會案成立工作小組,我國入會案再度被擱置,政府表示遺憾。本來政府宣稱加拿大與台灣關係良好,這一次由加拿大擔任 CPTPP 執委會主席,台灣很有機會。但是依 CPTPP 入會的奧克蘭原則,新會員入會要符合三個標準,即符合高開放標準、過去有遵守貿易規範與承諾的紀錄、及獲得全體會員的共識。這次執委會主席明白表示,台灣符合前兩項規定,但是無法得到全體會員支持的共識

其實這個結果是早就可以預料到的,因為過去幾年日本和新加坡都曾經擔任過執委會主席,跟台灣的關係更好,但是也都沒有成立台灣入會工作小組,而且理由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大陸的因素還是最為關鍵。因為 CPTPP 的每一個成員國都是執委會的成員,而執委會的決議必須經過所有成員國的同意,只要有一個會員國家表示異議,執委會就無法做成決議。所以,只要有一個國家擔心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可能就會反對台灣加入,台灣的入會就會變得困難重重。也就是說,如果政府不去好好處理兩岸關係,台灣想要加入 CPTPP 可能就是長路漫漫。

更令人擔心的是,川普再度選上美國總統,他選前多次點名台灣與日本等多個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未來要提高關稅。就在前幾天,川普已公開宣稱,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會簽署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課徵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10%關稅。大家應該都還記得,民國一O六年(2017年)1月川普第一次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一天,就簽署美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議(TPP)」,所以這一次又宣稱他上任就要簽署對上述三國增稅的命令,應該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川普宣示之後,墨西哥總統立即表示,墨西哥一定會採取某種形式的報復措施;而加拿大總理則立即與川普通話,同時在國內召開緊急會議;據說中國大陸準備用人民幣貶值的方式來因應。如果川普未來真的單方面對其他國家都課徵10%的關稅,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其他國家一定會採取相對應的報復措施。民國一O八年(2019年)的美中貿易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也就是說,未來不但 WTO 名存實亡,而且各國之間的貿易戰爭很可能會全面爆發,到時候全球的貿易必然會大量萎縮,全球的經濟也將遭受到重大傷害。

一旦全球爆發貿易戰爭,各國之間彼此提高關稅,這時候區域性經貿組織的角色就會變得更為重要。比方說,歐盟成員國之間因為彼此仍然維持零關稅,他們之間的貿易關係就會變得更緊密;反之,因為其他國家出口到歐盟要被課關稅,他們的產品就會被排擠。同樣的,這時候在太平洋這邊的 CPTPP RCEP 也就變得更重要,因為這些成員國之間彼此仍然可以維持零關稅;反之,其他非成員國的商品就會因為課稅而不容易賣進來。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 CPTPP 和 RCEP 的各成員國中間,和這些國家有著大量的貿易往來。過去幾年, CPTPP 和 RCEP 成立之後,台灣因為無法加入,出口的商品因為要被課稅,使得競爭力不斷下降,尤其是石化、紡織、鋼鐵與機械等傳統產業受到的衝擊相當明顯。未來在國際間如果出現全面性的貿易戰,台灣的處境將更為艱難。過去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多來,台灣的國際參與可以說沒有任何進展,不但兩岸經貿關係在退步,申請 CPTPP 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中國是成員國之一的 RCEP 更是不必談了。現在眼看著國際經貿出現反全球化與碎片化的趨勢台灣的對外貿易面臨空前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國家就是你家?


2024-12-0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勞動部前部長許銘春被控違法動用就業安定基金辦演唱會。圖/取自勞動部YouTube


民進黨最近爆出不少大小弊案,惡形惡狀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彷彿國家一切名器、制度和經費,都是執政者可以無限享用的資源,愛怎麼分就怎麼分,愛怎麼花就怎麼花。

以勞動部「就業安定基金」為例,最近傳出被許銘春拿去辦演唱會,被謝宜容拿去裝修辦公室種盆栽,更大手筆補助高雄市辦理旗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春祭活動。就業安定基金來自聘雇移工之雇主所繳的「就業安定費」,目的在促進本國勞工的就業;每年兩百多億的收入,竟被勞動部官員拿去揮霍享樂,這不是監守自盜嗎?這些錢如何核准,管理委員是否瀆職,檢調務必查個清楚!

台鹽前董座陳啓昱掏空公司案,迄未辦出眉目,嫌犯潛逃又悄悄投案,讓人覺得司法體系任他穿梭。近日,賴政府又發布前綠委鄭運鵬出任中華顧問工程司董座,說是為了「派系平衡」。這就奇了!政府用人不問才德,卻是為了擺平「燦系」的不平;但賞位子給一名貪官的人馬,這到底在「平衡」什麼

再說,我們的國營事業,為何就這樣任民進黨享用和蹧蹋?潘孟安把台灣金聯賞給呂政璋,後者三天就閃辭;如此難看,而潘孟安的「喬之手」繼續在那裡擺布,都不必考慮一下觀瞻。

「全家就是你家」沒問題,消費者得自己付費。但「國家就是你家」,是根據什麼邏輯?

















聯合報社論/想起賴總統用政治生命擔保的台糖鬼故事


2024-12-0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當年曾以政治生命,為時任台糖董事長的吳乃仁的清白作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針對總預算進行朝野協商,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不滿台糖未積極追償前董事長吳乃仁賤賣土地損失,要凍結台糖預算。最後台糖承諾三個月內提出追償計畫,立院再研議是否解凍預算。總預算協商喚起塵封許久的「台糖售地弊案」事件;對照今日賴政府的用人爭議,更值得警惕。

扁政府時擔任台糖董事長的民進黨新潮流大老吳乃仁,因賤賣台糖土地,不但遭到判刑定讞,還必須共同賠償台糖一點一億元損失,但迄今只執行四千萬,還欠八千萬。不過,讓外界更記憶猶新的,是賴清德總統當年曾以政治生命,為吳乃仁的清白作保。但賴總統為人作保已經跳票。

台糖售地弊案發生於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吳乃仁在時任民進黨立委洪奇昌牽線下,核定以低於市價二億多元的價格賣給春龍公司。此案爆發後,吳乃仁、洪奇昌雙雙遭起訴,並於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依背信罪判決有罪定讞。但此一判決結果,卻受到民進黨新潮流系的高調質疑,其中就包括時任立委的賴清德。當時賴清德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願意以個人政治生命保證吳乃仁和洪奇昌的清白。而後此案因新事證核准再審,洪奇昌獲判無罪,吳乃仁仍遭判刑入獄。

早在台糖售地弊案前,就曾發生吳乃仁妻舅涉嫌掏空上市公司事件,當時吳乃仁擔任證交所董事長,妻子詹彩虹擔任證券投保中心總經理;而台糖售地案後不久,震驚各界的「鐽震案」也與吳乃仁有關。吳乃仁出獄後,仍以新潮流大老之姿,活躍於政商之間。台苯的「國民黨黨產變民進黨黨產」事件,吳乃仁便穿梭其中,台苯甚至曾經一度由吳乃仁的女兒擔任董事長,兒子掛名董事,妻子掛名顧問,吳乃仁家族二年內就從台苯領走三千五百萬元。其子女掛名多家與綠營關係密切的企業負責人,吳乃仁則被媒體發現幾乎「夜夜笙歌」,出入聲色場所,生活愜意至極。

然而,賴清德不但並未兌現「退出政壇」的承諾,還從台南市長、行政院長、副總統,一路到當選總統,他以政治生命作的保證,成了笑話。最重要的是,賴清德歷經從地方到中央的黨政要職,但民進黨逐步腐化,賴總統不但沒有整頓,反而還成推手。他所主政的台南市,暴力、貪瀆、賄選案頻傳。從蔡政府到賴政府,官商勾結、酬庸交換,甚至以黨謀私事件,也是一樁接一樁

就以今年以來民進黨的鄭文燦、陳宗彥和陳啓昱「三大案」來看,犯案者分屬「燦系」、「賴系」和「菊系」,都是「新潮流」;三案都非舊案,顯然就是盤根錯節的民進黨「利益共同體」作祟,並且都曾獲行政部門和監察院甚至司法包庇。政治權力讓民進黨的「實質影響力」可以為所欲為

此一模式亦延續到賴政府,從內閣到國營事業人事,處處可見新潮流或賴系身影。賴總統親信、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推薦呂政璋出任台灣金聯董事長三天倉促下台,就發布和潘孟安交情匪淺的賴友友學者吳明昌出任台糖董事長,近日又任命新系前立委鄭運鵬接任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可說將「用人唯親」、「用人唯黨」,發揮到極致

新任勞動部長洪申翰說他年初就聽過「勞動部霸凌的鬼故事」,但台糖弊案所凸顯的整個民進黨共犯結構,才是最聳人聽聞且是現在進行式的鬼故事。昔日賴清德用政治生命為吳乃仁清白掛保證,如今則用政治權力為「吳乃仁們」喬位子。一如吳乃仁到陳啓昱的一脈相承,陳水扁、蔡英文到賴清德三位總統,也是「一代傳一代」。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馬斯克沒提到的夏威夷歷史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151/web/ 

◆  賴兩岸論述 才是自傷箭
◆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下)這面國旗就是最大公約數
◆  致吳豊山先生的公開信/九二共識重求同 兩岸進展貴務實
◆  俄朝蜜月 陸恐養虎遺患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馬斯克沒提到的夏威夷歷史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馬斯克沒提到的夏威夷歷史


2024-12-02 00:0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卡優蘭妮(Victoria Kaʻiulani; 1875─1899)。林一平/繪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馬斯克(Elon Reeve Musk)針對兩岸及台灣現狀表示:「從他們(中國)的立場來看,或許可以類比為夏威夷之於美國的情況,像是中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卻因為某種程度上的隨機因素而不屬於中國。」中華民國外交部則予以駁斥,台灣為非賣品。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美國大選後,隨著馬斯克支持的候選人當選,他的政治影響力再度成為焦點,他的兩岸觀點又被提及。

然而,馬斯克的夏威夷比擬顯然缺乏對兩岸歷史的解,也忽略了當年夏威夷人民的歷史創傷。我曾在夏威夷畢夏普Bishop)博物館翻閱第一手歷史資料,感受到夏威夷被併入美國時,原住民的悲痛。夏威夷在成為美國一州之前是一個王國。一八九一年莉莉女王登基,指定公主卡優蘭妮(Victoria Kaʻiulani)為繼承人。

早在一八八七年,夏威夷王國的美裔內閣大臣瑟斯頓(Lorrin Thurston)便推行了《刺刀憲法》(Bayonet Constitution),提高選民的財產和收入資格,以擴大歐美居民的政經影響力,系統性削弱夏威夷原住民的政治權益。莉莉女王即位後,試圖推動降低選舉財產門檻的新憲法,賦予原住民更多政治參與權,並因此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

然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並免除美國對夏威夷蔗糖的高額關稅,杜爾(Sanford B. Dole)和瑟斯頓等美國商人策畫了推翻君主制的行動,企圖將夏威夷併入美國。

一八九三年一月十四日,莉莉女王頒布新憲法的努力失敗,美國海軍陸戰隊介入,推翻了女王並將她軟禁。叛亂者隨後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國,由杜爾擔任總統,並積極遊說華盛頓特區,希望將夏威夷併入美國。年輕的卡優蘭妮則在歐洲和美國之間奔走,試圖揭露美國干涉夏威夷王國的真相。她動情地說:「美國的基督徒遠道而來,帶來了宗教和文明,但傳教士的後代卻在國會中摧毀了先輩的成就。我,一個無依無靠的女孩,為了我的子民勇敢地對抗強權。他們給予我勇氣和力量,儘管我依然聽見他們的啜泣聲。」

卡優蘭妮在訪美期間竭力爭取國際支持,一度樂觀,然而避免被美國合併的希望最終落空。一八九八年的美國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 1843─1901)推行擴張政策,通過美西戰爭控制古巴,並占領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同時合併了夏威夷。

一八九九年,卡優蘭妮不幸去世,夏威夷人民深切哀悼。據說她逝世當晚,人們聽見她心愛的孔雀發出哀鳴聲。葬禮上,哀悼的隊伍綿延不絕,夏威夷原住民在火炬旁流淚悼念這位年輕的公主,她為自己的子民奮戰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場歷史變局中,夏威夷共和國的總統杜爾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您是否耳熟這個名字?他就是以夏威夷起家的杜爾食品公司(Dole Food Company)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商業利益在這場歷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改變了夏威夷的命運。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下)這面國旗就是最大公約數


2024-12-02 00:00  聯合報/黃年


中華棒球隊贏得世界冠軍凱旋,舉行「棒球英雄.台灣尚勇」大遊行,整個台灣浸沐在喜樂與光榮之中。

有人注意到,這是數十年來僅見的非政治場合中觸目皆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場景(不是國慶那類政治儀式場合),遊行車輛插國旗、護行摩托車隊插國旗、球員明星在禮車上揮舞國旗、街道兩旁及公司大樓裡的球迷群眾也揮舞著大大小小的國旗,觸目皆是青天白日滿地紅。

這個場景有兩個元素。一、由文化部主辦,國旗也是由文化部定點發送,可見這個旗海景觀出自文化部的規畫。二、現場的球迷群眾是自發的,但也十分自然地融入這個旗海場景,搖旗吶喊,熱情洋溢。

在此,政府主辦單位、球隊球員及球迷群眾的心情聯結及這場景的意義詮釋可謂全都投射並反映在這面國旗上。雖然,社會上對「台灣隊/中華隊」的稱謂仍有分歧,但在此際,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已是這個場景的最大公約數。

緣於奧會模式,在國際賽場頒獎台上不能展示國旗。但回到家,大家一起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這面國旗在外頭受到屈辱,但回到家裡大多數人皆願珍惜護持。外頭的歧視是外頭的事,自己的自尊與肯定則是自己的事。

回頭看巴黎奧運,麟洋配贏得金牌,典禮奏起中華台北會員歌,但場內台灣觀眾則合唱國旗歌,「山川壯麗…青天白日滿地紅」。此中的多少辛酸及多少補償,讓多少電視機前的台灣人熱淚盈眶。

數十年來的政治分裂,使得我們在國號、國旗、國歌上皆曾有嚴重的撕裂。早年,黨外或民進黨公職人員甚至拒絕在國旗及國父遺像前宣誓就職。後來此類衝突逐漸化解,至蔡英文在國慶日展示空前巨幅的國旗,到蔡英文及賴清德唱國歌已不避諱全詞唱完(唱了吾黨所宗),以至到今日出現「棒球英雄.台灣尚勇」的大遊行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海中進行…。

當國旗成了最大公約數、國歌成了最大公約數、國號成了最大公約數,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由形式到內涵,由名到實,中華民國也會成為最大公約數。這個遞嬗的過程似乎見證了賴清德所說的「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確實一直在持續體現之中(請參閱昨天本文)。

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有三句話:一、團結台灣,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二、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三、為了團結台灣,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

請注意,賴清德是說:「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更請注意,賴清德不是說:「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務實台獨,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

民進黨在國家認同上一直有「兩條路線的鬥爭」。一條路線是想方設法搞台獨,從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到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正名制憲、台灣地位未定論、務實台獨…在在皆在否定、汙辱、變造扭曲中華民國。但是,卻皆是作繭自縛,完全看不到出路。另一條路線則是前述賴清德所說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這條路線也明確平行存在,例如近幾年來在國號、國歌、國旗等國家符號的逐漸認同及確立,皆能看到在「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的持續推進,而此次大遊行的旗海規畫應可視為新的例證。

奇妙的是,在賴清德宣示「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後,《基督教今日報》在報導賴清德參加國家祈禱早餐會的新聞時,五次稱「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其中一次甚至稱「中華民國十六任總統賴清德」,這也許可視為「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的巧合呼應。畢竟,國家祈禱早餐會也是「國家最大公約數」的營造場合,且是總統在教派紛紜中尋求自我定位及被定位的場合。

其實,我從來不相信民進黨不想從台獨的作繭自縛中脫困,而認為如果內外條件具備則民進黨不會不知必須轉型。畢竟,陳水扁說「(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民進黨不能做台獨騙子;邱義仁更說「除非瘋子才搞台獨」,賴清德難道是台獨瘋子嗎?

大遊行中民眾護持中華民國國旗,巴黎奧運頒獎現場唱國旗歌,皆顯示支持中華民國這面國旗及中華民國這個國家仍有相當厚實的社會基礎,民進黨若不再以台獨來汙辱摧殘中華民國,則「中華民國」必然能夠成為「最大公約數」。

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中華民國是一個憲法載體,台灣則是一塊土地及一個社群。此即一般所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台灣是我們的家。這也是賴清德所說「團結台灣,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應有寓意。

然而,由於民進黨搞台獨已是冰凍三尺,賴清德要跨出「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這一大步,想必是進退兩難,而外界亦是將信將疑。但畢竟在他的思維中也曾出現過「親中愛台」的碎片,因此也不妨想像「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將是賴清德所要呈現的最後拼圖。

若要「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持續體現,賴清德團隊當下至少可作兩件十分容易的事:一、民間有人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台灣的國旗」,也有人稱「中華民國國旗」,無妨。但國家通訊社中央社應依憲法稱之為「中華民國國旗」。二、民進黨黨部應懸示中華民國國旗,民進黨集會也應展現中華民國國旗,以示民進黨真正支持這面國旗就是最大公約數。賴團隊問中共:「要把中華民國擺在哪裡?」民進黨即應先自問:「能不能把中華民國國旗擺在民進黨裡?」

再者,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倘要體現,中南海的回應亦是必要條件。習近平若想在兩岸建立功業有二途:A、統一,但和統不知何年何月,武統則必是國難也是國恥。B、因勢利導,協助民進黨轉型,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A不能強求,B的可能性遠大於A。你不武統,我不台獨,這是兩岸都做得到的

「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這是台灣想像中至高無上的政治願景,千萬不要再演成一場反反覆覆的鬧劇。讓我們在心靈上一同繼續這一場旗海大遊行,對賴清德寄以最高的期望與祝福。(全文完)


















賴兩岸論述 才是自傷箭


2024-12-02 00:07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賴清德總統出席青年論壇。記者曾吉松/攝影


近日賴清德總統與年輕學子演講,提出兩岸互不隸屬方是台灣自存及兩岸和平之路,並批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及認同九二共識,非自救之路。對照既有政治實踐顯示,前述兩岸互不隸屬是自傷箭,和平協議及九二共識方是自救神器。賴的論述易激起大陸對台政策從融合和統轉向打獨武統。

檢視賴總統倡議「兩岸互不隸屬論」及「祖國論」,主張中華民國在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建國後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且提出台灣主權獨立,不同於傳統追求中國國家主權及領土統一完整性;故論兩岸互不隸屬,不是單指各自擁有管轄權及治權而已,而是對主權採取分割論,倡議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兩岸主權及領土分離,沒有重疊之處;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不受其管轄。

賴總統也曾表述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後來更多表示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此無異承認中國代表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民進黨成立初期,自認為不介入中國代表權爭論,是協助解決國共內戰遺緒;然倡議住民自決權及台灣地位未定論,卻陷入主權未定淪為無主地之困境。

二戰後產生幾個分裂國家,分裂雙方皆以結束國家分裂為其目標,宣示其為該國之唯一合法政府,並於法理上涵蓋其實際上未能有效控制之領域,分裂雙方對其未行使有效管轄權之區域或領土仍堅稱擁有主權,有主權及領土重疊性。例如馬英九主政時,兩岸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對等政治實體,依憲法界定為一國兩區

分裂國家模式中,分裂雙方皆為主權獨立國家,暫時存在兩國卻不妨礙追求國家統一。南北越及葉門以武力統一,東西德和平統一。然中共並不接受從短暫兩國邁向未來一國的統一模式,排除任何國家統合論模式,堅持一國兩制。蔡英文及賴清德則標籤化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邊緣化國民黨兩岸論述,且拒絕九二共識形同拒絕一國兩制,成為政治正確,框住台灣戰略思維框架。

蔡賴指鹿為馬,混淆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後的制度安排,九二共識是兩岸當局重啟對話的政治基礎或前提,並無涉及統一後的制度安排。賴蔡形同妖魔化主張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為中共同路人

值得關注是,兩韓皆為聯合國會員國,均是國際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今年一月北韓公開放棄統一目標,將南北韓定為交戰國關係,金正恩更宣稱要刪除憲法中一切有關南北統一、民族團結等字眼,甚至將通往南韓部分鐵公路炸毀,宣稱依其憲法已把南韓列「敵對國家」。北韓此舉是否改變南北韓關係,勢必牽動區域乃至國際地緣政治風險。

此與民進黨獨派在全代會或立院修憲會議提出撤廢中華民國案、要求廢除憲法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敘述頗雷同。北韓國家統一願景消褪,是否將刺激台獨分離主義飆漲,使兩岸愈加敵對,頗值關注。
















致吳豊山先生的公開信/九二共識重求同 兩岸進展貴務實


2024-12-02 00:00  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金門協議簽署人、「良制一國」(九二共識2.0)倡議者(台北市)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日前與國台辦「隔空」對話,指出若國台辦認為九二共識存在,則應說明中華民國在其中的位置。國台辦回應時援引「國統會」見解,指出九二共識係兩岸均堅持一中原則、惟雙方所賦予含義有所不同。

對此,吳豊山言:「國台辦仍未說明中華民國的位置」、「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就政治議題未有具體結論」、「當今國際情勢與兩岸發展已經大大不同」。

身為海基會創會秘書長,筆者對於吳豊山接任海基會董事長感到慶幸。針對吳董事長之見解,筆者想以當年服務於海基會之體驗,略抒己見如下:

一、談歷史:釐清九二共識脈絡
按歷史脈絡,由於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就政治議題未有結論,雙方遂決定以「一中各表」之共識(後通稱為「九二共識」)暫時擱置爭議。

九二共識之突破,正在於其模糊性為兩岸創造了對話空間。筆者以為,馬英九前總統所提出「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即九二共識精神最佳憲法詮釋。而九二共識下中華民國在哪裡?請教國台辦不如反求諸己。

筆者以為,在九二共識「一中框架」下,中華民國存在於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存在於兩岸與海內外中國人心中,也存在於兩岸各自的憲法中。

卅三年前,筆者以海基會創會秘書長身分訪陸。國台辦主任王兆國及秘書長唐樹備先生開門見山提問:「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筆者即席回答「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問題,就像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樣,台灣加大陸才有一個中國。」可以說,兩岸關係的進展,向來始於尊憲與同理心。

二、談法治:回歸海基會創會宗旨及中華民國憲法
依海基會章程:「本會以協調處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為宗旨」。而大法官釋字六一八號解釋亦確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係依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制定,立法目的乃為「國家統一前」規範兩岸事務。

面對當前局勢,我們應回歸海基會設立初衷-「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海基會作為國家統一三階段(民間交流、政府接觸、國家統一)關鍵第一步之領航員,縱於兩岸關係低谷,仍能就事務性議題與海協會達致共識,才是「中國的、善意的、智慧的」展現。

三、談兩岸:各退一步、創兩岸春暖花開新局
三十多年過去,國際情勢與兩岸發展,正如吳董事長所言,「已經大大不同」。國際情勢因中國大陸崛起(或美國衰落),地緣政治動盪不安;兩岸關係由李登輝、陳水扁的混沌不明、馬英九的友善交流、蔡英文「只做不說」的兩國論下兩岸官方已讀不回、如今迎來「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的「互不隸屬」下兩岸兵凶戰危。惟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海基海協兩會來之不易的共識,此時反應堅守九二共識求同存異初衷、化危為機。

國台辦今提「回歸九二共識、恢復兩岸協商」。吳董事長或可提醒賴總統效法「尼克森去中國」Nixon travelled to China)的智慧,說服賴總統「與民主陣營站一起」和「認可九二共識(良制一國)」應可兼顧。

基上,相信吳董事長必能「秉持良知而奉行政治的藝術」,為兩岸關係開創新局。



















俄朝蜜月 陸恐養虎遺患


2024-12-02 00:08  聯合報/ 車斗鉉/峨山政策硏究院首席硏究委員(韓國首爾)


自從去年開始,俄羅斯與朝鮮(北韓)的戰略聯盟加強,甚至還簽署了包括軍事介入條款在內的《俄羅斯與朝鮮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條約》,俄朝進入蜜月期。今年十月北韓向俄烏前線派兵一萬二千人,據北約情報,目前北韓部隊已編入俄羅斯陸戰隊,即將展開奪回庫斯克的戰鬥。

中國與俄朝都有密切關係,卻一直對俄朝高調秀蜜月保持沉默。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被外國媒體問及時一直重複同樣答案:「朝俄是兩個主權獨立國家,如何發展雙邊關係是他們自己的事」。

中國一再強調要做有擔當負責任的大國,與俄羅斯保持經貿合作的同時,卻表示要發揮斡旋俄烏衝突調人作用,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習近平十月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金磚 +」領導人對話會上,針對俄烏衝突提出「戰場不外溢、戰事不升級、各方不拱火」三個原則,但朝俄似乎並不買帳,仍在擴大戰事。更大問題是,如果俄羅斯向北韓提供核武器相關技術,作為派兵報酬,勢將衝擊中國長期維護的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平壤和莫斯科抱圈取暖,在暗箱裡進行的交易,很有可能會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

首先,俄朝蜜月關係可能挑起中美極限博弈。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舊金山 APEC 會議期間,中美元首會晤,當時習近平強調「中美兩國要停止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但俄朝軍事合作可能進一步加劇韓半島乃至印太地區的軍事對抗,難免會將中國拖入渾水。

第二,北韓和俄羅斯的交易,可能會對中國造成無法控制的核威脅;金正恩將千方百計從俄羅斯獲取核技術,以威懾韓美兩國。金正恩在去年九月最高人民會議和今年九月北韓政權成立紀念日的演講中再次強調,將幾何級數般地增加核彈頭,這顯然超出了此前北韓主張的「自衛性核遏制力」水平。中國真相信北韓的核力量將來不會瞄向中國嗎?

第三,金正恩正沉浸在俄羅斯支持的喜悅之中,將進一步陷入只要掌握核武器,就能勝券在握、穩保政權的錯覺,這註定會加大北韓體制的不穩定性。與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發展的中國不同,北韓對待改革開放總是搖擺不定,最近更是勒緊了市場的褲帶,將所有的經費和心思都花在核開發之上。如果北韓體制突發危機,那麼必將波及韓半島周邊國家,與北韓接壤的中國東北三省恐遭受最直接的損失,社會與經濟將陷入混亂的泥淖之中。

俄朝蜜月的陰影也將籠罩中國。中國成語有「養虎遺患」一詞,目前中國可能認為與俄朝的蜜月關係是潛在的友好結盟,但最終還需反思,是否在豢養反噬自己的「虎子」?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2024-12-02 00:33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十一月的川普歸來震撼全球。

最近我聽到不少聲音說,川普贏了、美國贏了、全世界都輸了!也許如此論述稍嫌誇張,但至少選後幾天的國際股市表現,反映出全世界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落差與憂慮。再看美國大選之後緊接著 COP29 全球氣候峰會的冷清開幕,無一不昭示著,大家都在這波東山再起的「MAGA 勝利」之奔雷滾雪中,等待風雲巨變的明天之後。

誠然,每個人所期待或恐懼的明天之後不盡相同。在我看來,雖然此次川普得票是以鄉村包圍城市的姿態橫掃各州,而且少數族裔、年輕與女性選票都有顯著上升,然而,川普的歸來真正代表兩種層面的意涵:一是清教徒式保守主義捲土重來,二是美國的民主政治正在以一種弔詭的姿態轉向金主政治(Plutocracy)。

首先,在民主黨治下日漸走火入魔的零元購、毒品氾濫、一百多種性別、非法移民暴增等等爭議,造成了美國許多中間選民心理或生活上難以承受之重,於是一個強調規則、秩序與聖經精神的價值觀又回歸成為一個選項,無論整個美國社會能否真心擁抱川普的「GOD」,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以後的美國,勢必會回到四百年前遠離舊大陸的清教徒模式,放下全球化、築起高圍牆,主要聚焦在美國優先的內部發展之上。

美國的內縮封閉是令人感到不安的,尤其在巴菲特指數屢創新高的當下,加上川普的競選宣言,很難不讓我聯想到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的胡佛總統,希望胡佛任內增加進口關稅導致全球蕭條加劇的前車之鑑,不要在百年之後再度重演。然而,更令我感到不安的是,作為自由世界的民主燈塔,美國從「民主」走向「金主」的軌跡愈來愈清晰,在這場選戰中,無論是川普還是賀錦麗的背後,盡是一片腰纏萬貫的冠蓋雲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科技鉅子馬斯克,據悉他此次投入了至少兩億美元幫助川普登頂,同時他通過自有的社交媒體平台與海量的政治廣宣,對競選活動和中間選民開展了史無前例的資訊輸出與輿論操作

如此變本加厲的政治獻金,源於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一項最高法院裁決,美國企業、工會﹑富豪們可以無限制地投入資金到各種所謂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S),進而影響候選的人選與選舉結果,這種現象的實質,就是美國資本主義走上了過去威權時代的覆轍由於富豪寡頭們被憲法賦予權力與自由,可以利用自身的「鈔能力」與影響力,對公共政策的參與人員與制定過程進行引導與控制,長此以往,他們成為新一代的「統治階級」

例如,最近川普昭告天下,他將提名馬斯克與另一位億萬富翁拉馬斯瓦米,共同執掌新的政府效率部。雖然目前仍不清楚該部門的具體架構、資源和權限,但馬斯克已經確認會用 X 平台來輔助效率部的工作,不難想像此舉一出,將能夠為他的平台帶來多少流量與廣告,更不用說這些億萬富翁們未來又將如何在稅收、補貼、招標等各種政府決策中占得先機

簡言之,我們正在目睹美國的民主政治走向金主政治的時代轉捩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發現,幾乎所有公民運動與民粹主義的背後都站著某個資本的意志,而曾經令世人仰望的「民有、民治、民享」美好景象,都將不過是歷史中的一段浮光掠影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軍工產業崛起的意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美國力迎台積電,卻要賴清德「繞」境
◆  聯合報黑白集/長照司令部的深蹲霸凌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軍工產業崛起的意義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軍工產業崛起的意義


2024-12-01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本屆珠海航展簽訂了總值約2856億元人民幣合作協議,成交各種型號飛機1195架,吸引近59萬人參觀。(新華社)


兩年一度的中國珠海航展落幕了,今年第15屆的展出跟以往14屆比較有著根本性甚至是顛覆性的不同,可以分別從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四個角度觀察。

從軍事角度看,本屆珠海航展或將成為人類軍事及戰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拐點,也意味著是一個非傳統武器PK傳統武器的起點。人類戰爭史的顛覆性變化早在兩年多前的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就開始了,俄烏戰場上一幕幕一整列每輛數百萬美元的重甲坦克,被價格僅數千美元的民用無人機由上而下「槍決」式地摧毀,畫面之震撼難以言喻。生產這些民用無人機最多的中國,兩年後的今天終於把琳瑯滿目不同型號、更加先進無需人工遙控的 AI 無人機在世人面前亮相了。

中國何以一反常態高調亮劍,這就要從政治角度解讀了。首先,當然是掖不住了。俄烏戰爭,中東戰局,中國雖未參戰,但中國武器已開始亮相,除無人機外,中國的紅旗反導在敘利亞,激光反導在伊朗,表現均已震撼國際軍武界,既如此,可亮的也就不妨都亮些吧

不過,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對當前世局的示警。俄烏戰局並未因川普當選聲稱將終結戰火而告緩解,反而因美國兩黨惡鬥,及軍工複合體拱火,美國總統拜登允許烏克蘭用美製長程導彈攻擊俄羅斯本土,俄羅斯普亭總統則揚言擴大使用核武,導致三戰及核戰的風險大增。稍早中國曾對南太平洋試射東風 31AG 洲際核導彈,即有對各方震懾警告之用意,此番珠海航展高調亮劍,示警用意相同

珠海航展的展品精銳盡出,當然也有產業及經濟上的考量。雖名為航展,但展品卻海、陸、空、火箭軍無所不包,實質上已相當於是一個軍事武器出口博覽會了。

在美國,軍工產業一向是支撐經濟的主力產業美國之外,從歐洲的挪威、瑞典、德國、到亞洲的日、韓,甚至南美的巴西,都有龐大的軍工產業,也都對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相較之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卻相形見絀,然而隨著中國近年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軍工企業已有異軍突起之勢。

軍工產業的發展需要有科技、製造業及市場三大條件,小國國內市場不大,如果競爭力強,可靠國際市場支持,如以色列;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軍工國,因三條件同時具備,但隨著製造業空心化,軍備發展已亮起了紅燈。中國則因三條件俱佳,已有後來居上之勢。此次珠海航展,短短數日,各種型號飛機售出1,195架,交易簽約金額達人民幣2,856億元,相信這還只是開始值得注意的是,參展及出口廠商許多是民企甚至是中小企業,而且科技含量甚高,潛力不容小覷

珠海航展軍事科技的亮眼表現,反應的是中國當前科技發展的全面進步,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這應該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角度了。

二、三十年前,中國被視為山寨王國,十年前甚至現在,中國還被視為剽竊知識產權;但與此同時,中國科學論文與專利申請已成全球數一數二;從珠海航展到登陸月球背面,無不令人驚艷;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報告指出,其追蹤的44個關鍵技術領域中,中國已有37項占全球領先優勢。凡此,代表的均為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到「新質生產力」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從民國六十八至八十九年(1979至2000年),中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勞動生產力;進入新世紀的前20年,成長主力主要來自資本生產力;現在開始,成長主力明顯地愈來愈多的來自技術,也即是技術生產力或新質生產力,無疑這將是中國未來長期經濟成長最有潛力及最可依恃的可持續增長的保證。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代,鄧小平南巡時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現在終於得到印證也成為事實了。












聯合報黑白集/長照司令部深蹲霸凌


2024-12-01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霸凌事件連環爆,涉及的單位橫跨長照司、保護司、會計處、國會組及健保署台北業務組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政府連爆各部會「土皇帝」霸凌事件,除了人身攻擊、逼迫加班等常見態樣,衛福部長照司長涉及的「深蹲霸凌」,更令人大開眼界。

深蹲可以有效發展核心力量,台灣男團發行單曲的舞蹈動作,讓深蹲出現「十六蹲」強化版,更一時蔚為風潮。深蹲有益健康又風行,主管帶著大家做好像也不為過;許多日系企業,不也有做晨操再上工的企業文化?但如果強迫出操,恐遭檢討。

至於長照司版深蹲,除了動作是深蹲,骨子裡全然不是健身、醒腦、團結那回事,簡直就是「暗黑版」。例如強迫每人深蹲,每周還排「深蹲值星官」帶領並發表激勵演講,連年邁者也無法倖免。

更荒謬的是,爆料稱想離職者得邊深蹲邊述明理由;有人被要求邊深蹲邊講故事「練膽」,還有人被強迫伏地挺身。這那裡是長照司,而是訓練強度輾壓黑熊部隊的「長照司令部」

這次霸凌連環風暴,一舉掀開民進黨政府執政多年積累的官場陋習黑幕:德不配位、有靠山者,就只能拿著官威壓人因霸凌案上台的勞動部長洪申翰,起手式就要求下屬假日加班整理資料做報告,正是這齣暗黑荒謬劇極致秀

賴清德總統想用身心調適假來醫民進黨政府「官威癌」,是否對症下藥是一回事,只怕基層公務員收假時,長官又來個「收心操」!












聯合報社論/美國力迎台積電,卻要賴清德「繞」境


2024-12-01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出發前揮手向國人道別。記者黃仲明/攝影


賴清德總統出訪南太三邦交國。行前,共軍先發動聯合戰備警巡;我多位國安官員則頻密透過美英日等國際媒體釋放訊息,稱大陸將在總統出訪期間或之後於台海舉行軍演,並特別指出,大陸當局藉我元首出訪為由軍演,目的是向美國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畫線立威,展現「第一島鏈內是中國勢力範圍」。

雙十國慶前,國安人士也透過外媒放風中共即將軍演,手法幾近一致,連標題都雷同,這次還把川普候任政府拉上火線。賴清德雖然還無法走進美國本土,但國安官員藉大陸軍演議題將元首出訪崁入山雨欲來的美中關係,引人關注他會不會在出訪時發表有關兩岸的敏感言論。

此行是賴清德上任後首次出訪,相比前三任總統已延後數月,而且無法藉「過境外交」訪問美國本土他將過境夏威夷及關島,這是循前總統蔡英文訪問南太邦國之例然而,攤開地圖看便知,名為「過境」,實為「繞遠路過境」,這項慣例目的在於展示台美關係溫度。賴清德在馬紹爾、吐瓦魯和帛琉都各待一天,卻在夏威夷停留兩天,輕重之間,不言可喻。

雖然賴總統九月就稱「考量周邊情勢與地緣政治」,否認有過境美國的出訪計畫。但他的首次元首外交,顯然與民進黨執政自豪的「台美關係最佳時刻」,有很大差距。這像是「堅若磐石」、「和民主陣營站在一起」嗎?雖然正值美國政府交接敏感期,賴清德出訪必須低調過境美國本土以外地區,但外界仍認為多少顯示了美國對賴清德的疑慮未減。

半年來,美台關係與蔡英文任內相較,除軍援軍售外,相對「安靜」很多。牽涉台美高層互動的訊息,僅見於金融時報八月披露,國安會秘書長與外長前往大華府地區進行「特殊管道」會談。會後傳出美國官員憂心賴清德缺乏外交經驗,且比蔡英文更難預測。此後只要不利於賴政府的報導,國安局立即貼上「中共認知作戰」的標籤,連釋疑動作都省略

美國不分朝野挺台,但白宮對蔡賴有別。除了蔡英文不在中共點名批判的紅區,更重要在於她的可預測性,避免挑釁兩岸主權爭議,也不主動觸擾美中關係,一貫迎合美國利益賴清德選前用「走進白宮」突襲美國,上任用「新兩國論」突襲北京,賴政府又用紅漆屏蔽美中關係、台海情勢相關訊息;雖然賴清德逐漸向中華民國靠攏,但習近平當面向拜登、間接向川普指控賴清德的「台獨本性」,賴清德要取得美國信任,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揣摩華府對台灣問題的窗口,除了賴清德的繞道過境,明年二月台積電赴美開董事會,也是重要指標事件。台積電聲明:為讓董事會成員更解營運,董事會會在台灣及海外各營運據點舉行;但業界解讀,此舉係考量川普新政府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見,表達溝通誠意。各界都擔心川普要求台積電搬到美國,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卻迫不及待為台積電赴美訂下明年底期程,後改口說最快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赴美。經濟部和國科會都說最先進技術留在台灣,但賴政府擋得住川普,或有心擋嗎?

賴總統何時能走進美國本土尚未可知,但台積電將先一步赴美開董事會。賴清德可以把「疑賴論」說成是中共認知戰操作,但川普政府一旦形成「只要台積電,拒絕賴清德」的立場,台灣就從棋子變棄子。賴清德仍在努力建立白宮的信任,與其讓國安人士替繞路外交加戲,官宣中共軍演向川普立威,更要小心言行別踩紅線。

祝福賴總統出訪順利,南太邦誼永固。







名家縱論/築夢的人\星期透視/賴出訪陸必軍演?鬥而不破是關鍵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重訂家長管教分際 教師法殷鑑不遠
◆  刪父母懲戒權應有配套
◆  名家縱論/築夢的人
◆  星期透視/賴出訪陸必軍演?鬥而不破是關鍵
◆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上)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明日續)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築夢的人


2024-12-01 00:31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擔任伊利諾州州參議員時,曾於民國八十九年(二○○○年)該州第一選區的民主黨初選,挑戰現任眾議員受挫。當時他的感受有如一個自信滿滿的年輕人,在追尋他政治理想過程中、想要更上一層樓時,卻未獲得選民的認同。歐巴馬開始懷疑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他表示能夠想像演員或是運動員的類似感受,就是在經過多年對其夢想的執著、多年在試鏡與試鏡間忙著餐廳靠著端盤子等待角色的來臨、或是在小聯盟不斷有安打表現,卻未獲得來自大聯盟的一通電話,而終於認識到她/他靠著自己的天賦或運氣,已經走到努力所能夠達到的天花板,必須要認真面對是否該務實地找一份可以養家活口的固定工作。

畢竟千萬人中沒有幾個能夠獲得有份量的演出機會,在小聯盟打混多年也有極高比例的運動員無法上到大聯盟。如果你真的有演員夢,不可能滿足於沒有台詞的臨演。如果你真希望上大聯盟,在小聯盟的年資反而成為你天賦極限的印證。這一個在夢想與現實間的抉擇,是我經常問學生的問題。雖然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前夕都不見得知道未來的道路,但總有一部分是有夢想的。我問他們在夢想尚未實現時,到了什麼年紀就必須放棄。我獲得的答案有卅歲的,也有卅五歲的,很少有四十歲的。換句話說,這些年輕學子若是有夢想,至少願意在四十歲前大膽追求、嘗試付出努力。

導演李安在卅歲那年拿到紐約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學位,雖然已展現出他的編導才華,卻有整整六年時間,沒有獲得任何工作的機會,只能在家中照顧孩子,讓妻子專心完成博士學位。他曾想放棄拍電影,到社區大學選讀電腦課程,但因為太太的理解與鼓勵,才讓他持續尋求夢想,終於在卅五歲時靠著《推手》及《囍宴》兩個劇本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導演與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及台灣之光、華人的驕傲。

這次中華隊獲得世界棒球十二強賽的冠軍,舉國歡騰,國人對球員精彩的表現及教練們適當的調度,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人指出英雄不單是螢光幕前帥氣的球員與教練們,還包括默默負責情蒐的團隊。粉專「扛布者-為紡織而活的男子」也分享情資團隊中徐樂追逐棒球夢的故事。

畢業於美國大學、專攻建築,也曾在專業上有所表現,徐樂卻無法忘情於棒球。他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棒球選手,儘管起步很晚,但憑著對棒球的熱愛,靠著一些天賦及努力地自主訓練,也像演員般的希望被選上職棒。雖然最終事與願違,卻仍然能夠在棒球界找到自己的利基,父母親的開明及對孩子的信心,值得肯定。

徐樂對美國棒球科技相當熟悉,認為現代棒球比賽中情資蒐集已成訓練外,贏球的重要配套措施,其鷹眼(Trackman)體系對球速、球的旋轉、及進壘角度等好球帶與擊球仰角初速的資訊的採集及分析,讓美國棒球比賽與高科技密不可分。徐樂創立了台灣Trackman -灼見運動數據公司,將這些攝影與分析的技術引進,對這次中華隊奪冠做出不可抹滅的貢獻

歐巴馬並沒有停在政治的小聯盟,後續他從伊利諾州州參議員進軍政治大聯盟的聯邦參議員,最終並成為美國總統,獲得政治競爭的最高榮譽。徐樂雖然沒有成為棒球選手,卻能夠以另一種身分獲得肯定。既然談到棒球,導演李安和他的妻子是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看少棒時結識的,看來棒球的夢與故事還真說不完。













星期透視/賴出訪陸必軍演?鬥而不破是關鍵


2024-12-01 00:31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中心主任)


賴清德總統就任半年後,昨日首次出訪南太三友邦。我國安官員藉由路透再度釋放訊息,認為北京可能利用賴總統出訪友邦與過境美國為藉口,在台灣附近進行「聯合利劍-二○二四C」軍演。國安官員認為,北京藉軍演測試未來川普政府的底線。由於在賴清德國慶演說前,國安人士也曾預告北京將會在演說後舉行「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是以,此次賴總統的出訪北京是否會舉行「聯合利劍-二○二四C」升高台海緊張;甚而影響到十二月中旬台北舉辦的「雙城論壇」?自然備受關注。

個人認為,雖然賴總統五二○演說與雙十演說後,北京分別舉行「聯合立劍-二○二四A與B」軍演,並且配合文攻、外交打壓、經貿制裁、法律懲獨等複合型施壓,都屬預期內。但針對賴總統首次出訪過境美國本土外的夏威夷與關島,北京如果真的動用大規模的「聯合利劍-二○二四C」軍演,其實機率並不高。原因如下。

首先,相較陳水扁於民國八十九年(兩千年)八月十三日首次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洛杉磯;馬英九於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八月十一日出訪中南美洲去回過境洛杉磯與舊金山;蔡英文於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六月廿四日前往中南美去回過境邁阿密與洛杉磯。此次賴總統出訪不僅創下兩千年總統就任後最晚出訪的特例,也未如過去三位總統首次出訪都選擇中南美洲,並過境美國本土慣例。賴總統首次出訪選擇南太平洋友邦,並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外島過境,應屬美中台都有意進行風險管控,無意升高台海緊張。

其次,從兩次的聯合利劍軍演,北京在軍事上與海警灰色地帶的威懾,都採取逐步加大力度方式,如果有聯合利劍 C 自然力度必然不能遜於 B。此次過境夏威夷與關島(應無如紐約等有美國重要政要、重要國會議員與智庫),北京如果加大力度,猶如大砲打小鳥,則明年賴總統藉由訪問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美國本土重要城市,北京必然要更加大力度進行軍演,不斷加碼的對台軍事威懾,必然更加引發台海的緊繃與對立,這也將讓北京的對台戰略縱深與台灣在野黨派爭取選票受到雙重制約。

最後,如果北京針對賴總統此次過境美國外島深表不滿,欲採進一步軍演施壓,在時間的選擇如果不是在賴總統十二月六日返台前,首次藉由軍演干擾賴總統返國行程(可能高度引爆衝突風險),而是如我國安人士研判係在賴總統順利返國後才舉行,則不僅不容易得到預期效果,也必將影響到十二月九日到十日廈門舉行的「兩岸企業家峰會」,與十二月中旬台北舉辦台北上海雙城論壇」。

個人認為,北京有可能藉此次賴總統首次出訪並過境美國外島採取必要作為,藉此與川普政府在涉台議題上明確底線,防微杜漸與管控衝突;另一方面,鑑於川普上台後雖可能加大抗中力度,但川普對主要貿易夥伴(也是盟邦)上採取加增關稅的保護主義,在軍事盟邦上要求「付費方能保護論」,北京也認為川普欲如拜登透過與盟邦合作,共同在軍事上、科技上、貿易上進行「天下圍中」必將難以長久。

因此,北京爭取更長戰略機遇期與秉持「鬥而不破」主旋律,不僅適用對美也適用對台。既然「鬥而不破」為美中台共同底線,當前兩岸關係固然挑戰多於機遇,但雙方仍應抓住任何可堆疊善意的機遇。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上)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明日續


2024-12-01 00:29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出訪前,在民進黨中常會突然冒出一句:「團結台灣,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

他並宣示:「為了團結台灣,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

賴清德解釋說,「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是經過蔣經國的「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及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公約數」幾個階段而來,他自己最新的主張則是「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且宣示要將「中華民國論述」分階段地持續下去。

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論述跳躍,可謂邁出了「分階段/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然而,賴清德的此一新表述,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反應。綠營未見大反彈也未見大附和,藍營則嗤之以鼻視為又是一句謊話。如此重大的論述跳躍,外界似乎覺得不知所云,亦不可置信,到底是玩真的玩假的?

然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賴清德自己必須嚴肅面對這個「要持續下去的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認清自己以前是怎麼說的,未來又該怎麼說,此後又應如何在「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主體架構上,重新建立起「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表述體系。

賴清德應當警覺:此言既出,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先說回不去了十一月廿四日大屋頂下》指出,在賴清德公開確認自己是「第十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及「中華民國源自辛亥革命」,如今又宣示「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後,整個台獨理論在邏輯上及事實上已被他完全顛覆推翻。被他否定的台獨脊梁理論包括

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化/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名制憲/務實台獨。等等。

試問:當賴清德確認「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後,他還能回到上述任何一種台獨論述嗎?比如,還能附隨西方去支持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的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嗎?

賴清德回不去了。回去,是鬧劇更是悲劇。

再說只有向前。亦即,「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將如何持續體現?

中華民國憲法還是災難嗎?/要不要回到憲法一中、一國兩區?/應不應檢討「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化」的歷史課綱?/要不要面對中華民族?/台灣人的主體是不是唐山人、河洛人、漢人、中國人?/要不要承認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歷史事實?/是否應功過並陳,重新定位蔣介石、蔣經國?/要不要回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要不要與中共爭取孫中山思想的傳承地位?/要不要重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等等。

總之,如果賴清德確定了「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他就應當努力對已被台獨汙辱摧殘成「黑屋子裡糟老頭」的中華民國(韓國瑜語),進行療傷止痛,回復到在法理、民族、歷史、文化及情感上的「原真中華民國」,使中華民國恢復自尊、自信及光榮感、使命感,如此才可能使「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得以「持續下去」,並產生能量。因為,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因此,賴清德只有向前,將「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持續體現。如果他仍在中華民國與台獨之間反反覆覆,必將搞到無地自容。

賴清德必須警覺,其實有許多勢力並不希望他將「中華民國論述持續下去」。例如:深獨自然不希望,但他們已無社會支持因而無力反抗賴清德的轉向。藍營的主流觀點也未必希望賴清德轉向,而將賴清德的轉向一概說成騙術。但也有部分藍營人士具大局思維,樂見賴清德轉向。再者,中共在戰略上雖然希望賴清德轉彎,但在戰術上甚至不容賴清德轉向,而將賴的言語顛倒皆視為「台獨怪談」,欲將賴困死在台獨的作繭自縛之中,不容他翻身,此即「用台獨困死台獨」

因此,賴清德就更應嚴肅面對他自己發動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這個重大的論述跳躍。過河卒子,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其實,中華民國非但是團結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且中華民國是台灣在三邊關係中唯一能夠操之在我的生命憑藉。

先談對美國台灣須靠美國「保護」,但輕重深淺大多操之在美。而中華民國就是最佳的國防方案,中華民國憲法就是兩岸和平協議,這卻是操之在我,不必操之在美,尤其台灣不能為了討好美國抗中而以玩弄台獨來諂媚美國。

何況,美國並不支持搞台獨。美國的兩岸方案是「一中政策/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獨/以和平方法化解兩岸政治分歧」。歸結這四句話,就是「維持中華民國」因此,不改變中華民國的體制,就是台美的最大公約數

再談對中共。賴清德團隊一直強調,希望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並問中共「要把中華民國擺在哪裡?」那麼就應自己先站穩「中華民國」的立場。因為,是否站穩中華民國,是否搞台獨,不是操之在中共,而是操之在賴清德。

同理,賴團隊又對習近平是否在拜習會中指名道姓說賴清德是台獨而表示異議,但賴清德是否搞台獨卻是他自己應當心知肚明,而並非操之在習近平。

只要賴清德將「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持續體現,不搞台獨,兩岸的猜疑與敵意必可大幅降低,台灣就不必長期處於與十四億中國人仇恨敵對的狀態,即能「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此亦操之在我。因此,中華民國也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明年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八十周年,也是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賴清德應在「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的概念下,將「中華民國源自孫中山辛亥革命」到「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中華民國論述」聯結起來,持續體現其「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巨觀架構,操之在我,尾巴搖狗,引領發展台美中三邊關係。

是的,「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一步一步分階段地向中華民國靠攏並重疊。賴清德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重訂家長管教分際 教師法殷鑑不遠


2024-12-01 00:25  聯合報/ 徐式寬/大學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會拍板民法1085條修正草案,將現行條文中「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的「懲戒」二字刪除,引起家長團體反彈。圖/國教盟提供


行政院院會通過草案,刪除民法第一○八五條「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等文字,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移除了父母懲戒子女的權利與義務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為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精神,且為避免遭誤用或作為暴力行為藉口,因此應該要廢除,如日本、韓國也已拿掉懲戒權。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則表示,每年四至五萬件兒少保護通報案件中,約一萬件與父母管教有關,且近三年通報案件連續上升。

不過,在急切修法以符合聯合國公約精神前,可能要先慎思我國的社會樣態。過去三年,歷經疫情肆虐,除少數產業外,百業蕭條、無業低薪者多;疫情之後,又受到通膨侵襲,房價飆升、電費物價齊漲。這些都是政府缺乏作為的苦果,結果要由廣大的父母親承受。國內外研究指出,疫情期間家暴量陡增且影響最大的正是弱勢家庭。

根據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書中的研究,社經地位較低的父母,採用嚴厲的管教方式的可能性更高。那麼,在貿然修法前,衛福部是否有調查分析過去三年來兒少保護事件量增加的家長背景,並提交給行政院作完整評估?是否有可能在修法後,影響最大的就是原本就承受社會政治經濟最大的苦果,無法將小孩送到私校,或將小孩周末行程排滿補習班的家長?或是因為自己或家人病痛纏身、無心無力兼顧小孩學業生活,致使孩子沉迷網路或受到外界吸引的家長?

更不用說,五年前才修改的教師法,殷鑑不遠。當時就是依據聯合國兒童公約精神,把禁止霸凌學生放入教師法中,違法教師嚴重會喪失教職本次也是如法炮製,如果嚴重就會喪失親職。那麼五年來,校園是否有變得更友善、安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新版教師法通過後,學生告老師、家長告學校教師的案子,在各縣市急速增加,讓教師人人自危。在割喉案發生後,教育部才匆忙再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放寬教師的管教權

在配套措施上,張秀鴛司長說,兒少案件多與兒少具身心發展困難、或家庭過度使用3C有關;保護司副司長郭彩榕則指出,但像是沒收手機這種類型,可能連暴力都構不成。連政府都搞不清楚阻止兒童使用手機是否傷害子女身心,要求全台父母都不要觸法是否太過為難?若希望製作「正向教養手冊」等文宣資料就能提供家長教養心法與策略,那麼法務部未來可能會更加忙碌















刪父母懲戒權應有配套


2024-12-01 00:25  聯合報/ 李錦松/嘉義地院少年法庭前主任調查保護官、大學兼任講師(台中市)


行政院通過民法第一○八五條的修法草案,刪去父母懲戒權,對兒少保護進展了一大步。不過人民仍有所疑慮,沒有懲戒權,父母如何管教?依報載,主管機關不厭其煩教導人民,譬如衛福部認為可運用正向管教,教育部則提供家庭教育中心來協助民眾處理各種親職教養的疑難雜症。其實,正向管教在學校機關行之有年,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家長可以向學校取法。

這些年來教育主管機關三令五申嚴禁體罰,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即明文規定不得體罰,老師與學生互動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辦法注意事項」,因應新北國中學生殺人事件,該注意事項甫於一一三年二月五日修法,規定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依該注意事項第廿三條規定,就是適當的正向管教措施。但這些年來,學校無法填補足夠的相關資源,各種議題層出不斷,實務經驗不甚美好。

家庭教育法自九十二年立法迄今,家庭教育中心成立已逾廿年,實務所見與學校有相同困境,該機構也是資源不足一路顛躓,或有部分志工填補,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力、物力與機構網絡連結,主管機關雖正向積極,我們也樂於看到家庭教育中心未來對親職功能的貢獻與承擔,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得填補更多資源,正向教養的操作與親子困境的改善或有可期

另外眾所重視的親職教育,法律層面其實已粲然大備:就兒少保護個案而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對其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就有必須親職教育輔導的規定,少年事件處理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也有相同的規定家事事件法對於離婚的父母,為了建構友善父母也制定親職教育輔導;甚至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都有家庭教育與輔導的規範

但政出多門,親職教育的操作包括教育、福利、司法等不同場域,實際上無法落實。我們不缺法律依據,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資源及更緊密的網絡連結,去落實親職教育。

最後要反思的是,家庭氛圍良窳不只是父母責任,而是所有家庭成員休戚與共。親子關係如同鑼鈸,不能只要求父職、母職實踐。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九十三年立法,已有規範家庭教育的內容項目,除親職教育外,很重要的就是子職教育,倏忽廿年過去了,各機關(構)對子職教育的推動或如具文或寥若晨星戔戔之數

在法院的工作經驗中,有很多悲苦的父母,他們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與孩子良好互動,孩子犯錯,依傳統觀念,養不教父之過,所以子女有罪,他們也深深自責。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因為被寬容而有改善,父母也沒有因為遭受責備而有父職成長,在制度轉換之際,或許該是強化子職教育功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