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石油人民幣」趨勢漸成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675/web/ 

◆  聯合報社論/國土法狹隘化,需要朝野共同補強
◆  聯合報黑白集/清德兵法
◆  經濟日報社論/「石油人民幣」趨勢漸成形







經濟日報社論/「石油人民幣」趨勢漸成形


2024-09-27 01: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石油示意圖。 美聯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出訪沙烏地阿拉伯,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沙國工業及礦產資源大臣胡拉耶夫受訪表示,沙國願意嘗試新事務,對跨境原油交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的新想法「持開放態度」。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代,美國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達成協議,確定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之計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使得國際市場上進行石油交易的經濟體都必須要有美元,美元也因此成為全球交易貨幣及外匯儲備貨幣,此即所謂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出現與存在,成為支撐美元全球霸權重要基礎

然而,傳聞指出,沙國與美國長達五十年的石油美元協議於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6月到期後,沙國不再續簽沙國現在可靈活地以多種貨幣出售石油,包括人民幣、歐元和日圓。沙國與美國之間的石油美元協議,究竟實情如何,均未得到任何官方證實,但這已不太重要,因為現實上已出現非美元的石油交易,甚至非美元的其他國際貿易的交易,且與此同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現象也早已出現,方興未艾。無疑,這樣的形勢與趨勢,對已雄踞近一個世紀的美元霸權而言,絕非好兆頭。

形勢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直白了說,跟美沙關係的變化有關,也跟中沙關係的強化有關

首先,自上世紀二戰後,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國,一直是中東石油的大買家,但美、沙這種雙贏格局,進入新世紀未久,即因美國頁岩油科技突破,從一個石油大輸入國旋踵之間成了大輸出國而出現變化,美、沙從石油合作關係變成了石油競爭關係

其次,以往美、沙關係還建立在美、沙聯合一起對付伊朗的背景之上,然而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3月中國成功促成了兩個伊斯蘭百年世仇的伊朗與沙國和解並建交,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沙對美的政治依賴自然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中國與沙國的關係也自然更為密切。

再其次,中東油國特別是沙國從來就有石油資源總有一天枯竭的焦慮加速轉型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是唯一選擇。轉型對沙國等中東油國而言,錢不是問題,問題在必須把整個國家,進行全面及根本的改革與建設,尋求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基建大國、最大製造業大國合作成了最佳選擇

在三方關係出現如此巨大變化的背景下,沙國不再堅持已經長達五十年的「石油美元」約定,對「石油人民幣」持開放態度,也就不讓人意外了,更何況,長期以來,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礎之上的「美元霸權」,通過各種金融操作,不時對幾乎所有國家割韭菜,甚至動不動對特定國家的美元資產加以凍結,這讓一眾坐擁大量美元資產的中東國家無不膽顫心驚,「去美元化」因此成了一股新興且似乎不可逆轉的新形勢。當下形勢,勉強可以作為備選的國際貨幣,不外歐元、日圓及人民幣,其中又以人民幣潛在條件最優,雖然目前它在國際貿易中作為交易貨幣的比重及在各國外匯儲備中比例都還不高。

人民幣的優勢,在於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是全球約15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對象,以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對貿易雙方均方便且有好處,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總產值35%,在美元被「去」或「棄」之下,以人民幣進行交易自然形成。

上個世紀,「石油美元」所以被各國接受,是因為各國都需要石油,不得不接受,換言之,美元之所以成為硬通貨,是因為與美元掛鉤的石油是真正的硬通貨。因此,「石油人民幣」只是逐步取代「石油美元」的第一步,當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品供應國之後,「中國貨」就成了「硬通貨」,屆時,各國以人民幣向中國購買中國貨的形勢就水到渠成,一如上個世紀各國以美元購買石油一樣。














聯合報黑白集/清德兵法


2024-09-27 01: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日前到南投出席並參與福摩薩學院方舟計畫民防訓練,強調「台灣絕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賴香珊/攝影


讀懂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結論前,要先學會「清德兵法」。學會清德兵法前,要先解賴總統可能是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信徒,又是《功夫》電影鐵粉;「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等名句,他深得箇中三昧。

賴清德上台,對內面臨朝小野大,對外遭到文攻武嚇。一般人面對多重逆境,會先理清順序或自我調整,像陳水扁上任時就對外拿出四不一沒有」,對內鼓吹大和解賴清德很少考慮妥協,而是以攻代守,四面征伐,內外火力互掩支援。

對內賴清德先發制人,對藍白全面開戰,也威懾黨內外潛在對手。蔡英文還藉黨產條例追殺國民黨,賴清德則檢調緹騎四出,鄭文燦、柯文哲淪為階下囚。如此場面在蔡英文時代頗難想像。巧合的是,被押上公堂的人物,也是外界認為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大選不會缺席的人士。

對外賴清德從新兩國論、二七五八決議不涉台、絕不簽署和平協議,到備戰以避戰,綿密出擊,拳拳到肉。而且清德兵法不紙上談兵,直接全面盤整民力、物資、能源、醫療和資通各領域資源,驗證全民動員能量,打造全社會防衛韌性。

清德兵法能否克敵制勝,仍待檢驗。不少人乾脆提前猜測,四年後和賴爭大位的會是誰。但同在船上的我們,務必把安全帶扣到底,還得向老天爺多多禱告。













聯合報社論/國土法狹隘化,需要朝野共同補強


2024-09-27 01: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雖國土計畫法爭議不斷,內政部仍強調明年如期上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土計畫法原定明年上路,卻從中央地方互槓延燒到綠營內亂、部會分歧;行政院長卓榮泰坦言,國土法若干解釋、字眼、文字用語,確實會讓人產生疑慮。縣市政府和藍綠立委紛紛要求暫緩實施,環團則呼籲中央如期上路。隨著暫緩聲浪漸起,政治戰場也轉移到「責任誰來擔」,卻始終忽略國土法雖是整體規畫,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戶資產價值和運用限制基於國土安全永續國土計畫,在地方和農民眼中卻缺乏公平正義,這才是該法最大的阻礙

國土計畫法早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三讀通過,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五月施行並分三階段上路,如今進入最後階段時,才發現配套與溝通都不足,廿三項子法有九項尚未完成農業部應提出的堆疊式補償措施至今未公布,各地說明會都彷彿對民眾開出空白支票因此迄今還有九個縣市逾期未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藍綠立委也紛表疑慮

政院要求先交圖,縣市希望先溝通關鍵在地方擔心交了圖就很難翻身,農民權益更沒保障。尤其看到中央雙標,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主政屏東縣時,把限制嚴格的農一畫在公有地上充數,大多數優良私有農地都畫成管制較鬆的農二;雲林大喊不公平,深覺不學屏東,實在對不起農民,其他藍營縣市亦大興「有為者亦若是」之嘆,卻不知國土計畫也有「綠能你不能」鐵律。

桃園市長張善政、雲林縣長張麗善六月就提出建言,卻被內政部國土署以「不要錯把國土計畫當成畫餅的開發工具」強硬回應;內政部長劉世芳更點名張麗善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快送功能分區圖,飄散濃濃政治味。沒想到戰火很快在綠營引爆,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投書反對、政委陳金德質疑「做過民調嗎?」廿二名綠委呼籲暫緩上路,連賴總統都把政院代表叫到民進黨中常會,確認有收到常委意見。

暫緩實施看似箭在弦上,「誰來擔責」成為主旋律,綠營再次搬出「馬維拉」救援,指馬政府訂定不合理框架、阻擋如期實施的多是藍營縣市。長期推動國土法的各方人士本希望「頭過身再過」,如今卻擔憂無限延期。尤其國土法上路後,區域計畫法將落日,綠營卻傳出「廢除國土計畫法、回歸區域計畫法」的聲音,國土法胎死腹中並非不可能

國土法延宕,除蔡政府怠於溝通、配套與整合外,賴政府也荒腔走板是內政部缺乏問題意識,忽視公平正義;是缺乏溝通能力,相比雲林縣一場一場座談會累積宣傳,結合法律、財政、農業專家,白話講述利弊,內政部僅兩場座談,溝通模式艱澀又消極;是農業部助攻緩慢,農業權長期被弱化,如今更禁不起挑戰;是倒楣到家的國土署這場國土空間與土地資源重分配的團體戰政府卻只派了步兵對應。尤其國土規畫本該從環境、經濟發展、城鄉治理等整體角度去設定,沒有權限整合各部會的內政部,狹隘了國土法的橫向整合發展,也淡化了背後涉及民眾未來生計利益的矛盾與衝突。

朝野立委提案國土法延後二到四年,但縣市首長與總統立委選戰隔二年輪番上場,總會有因選舉考量而展延的緩兵之計,重點在如何補足溝通、配套與整合的功課;對開發破壞束手無策的區域計畫法之惡,是當年通過國土計畫法的主因,走回頭路不可不慎。面對被狹隘化的國土法,執政黨拉高到朝野或地方對立只是徒增內耗,傾聽農民聲音,納入各方合理構想並以更高的框架視之,才是台灣之福,也是檢視賴卓體制高度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