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災出勤 別讓醫護只能賭命
◆ 都市防洪 滯洪池不該是唯一解
◆ 久違強颱 政府效能現形
◆ 讓大巨蛋引領台灣棒球向上提升
◆ 在地又國際的巴黎奧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天災出勤 別讓醫護只能賭命
2024-07-27 04:03 聯合報/ 陳亮甫/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台北市)
七月廿四日起台灣迎來近幾年來災情最嚴重的凱米風災,不幸的是,此次風災也傳出醫療人員在通勤路上遭逢意外身亡的事故。
細看台灣現今的災防假作為,一直僅依照「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說好聽是由勞工與資方自行協調颱風假、薪資等問題,實質上卻等同放任醫院依據其需求決定開診與否,而員工僅能賭命又不一定有額外保障。
以某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在市政府已經宣布停班停課的廿四日,院方仍堅持如期召開醫院評鑑會議;在風雨更大的廿五日更是宣布門診、健檢等業務一切照常運行,實在令人為醫療人員擔憂,也為不辭風雨出門的民眾捏一把冷汗。
當然,醫院於颱風天的運作不單單是為了醫院的利潤追求考量,門診停診本身確實有可能打亂患者的疾病追蹤與治療計畫,讓患者只能擠到急診處理一般門診業務也絕非解方,更不用說急性病房、急診與緊急手術業務仍有開設之必要。在醫療人力匱乏、離職如潮水湧升的今日,由上而下的法規介入已經是勢在必行。
筆者在此提出三個方向,作為精進災防假法治保障的重點,希望天災頻仍的台灣社會能有政府引領讓民眾趨吉避凶。
首先,目前尚有多數受雇醫師未有勞基法保障。通勤職災是我國給付最多的職業傷病,而缺乏勞基法的醫師將無法依據第五十九條的規定向雇主請領因傷失能期間的原領薪資補償。衛福部一度想透過「醫療法」的修訂讓受雇醫師也能享此保障,如今卻牛步不前。此次的天災更讓我們感受到法規與時俱進的必要性。
其次,災防假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規定,明訂天災時仍必須出勤者,工資給付方式、交通工具補貼等支持性作為。諷刺的是,早在民國一○五年就已有國民兩黨多名委員提出「勞基法」第四十條的修訂版本,卻遲遲未受到重視,當時領銜提案的林靜儀委員如今成為衛福部政務次長,相信能就上述兩議題提出前瞻性的修法方向。
最後,醫院內部對天災出勤如何調用儲備人力、協調科室支援、哪類臨床業務應因天災而降載開設,實際上應該要寫進事業單位的「工作規則」之內,而工作規則的核備是地方政府的職權。曾於一○五年支持災防假的蔣萬安委員如今也成為台北市長,或許首善之都能夠成為政府輔導醫院制定友善勞工「工作規則」的領頭羊。
沒有醫療人員會貪圖休息而刻意於颱風天時怠工,但民眾的需求不應該是無節制讓蠟燭燒盡的藉口。
都市防洪 滯洪池不該是唯一解
2024-07-27 04:03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凱米颱風雨炸中南部,高雄受傷最嚴重。陳其邁市長形容凱米像莫拉克加凡那比,但凱米並未造成中央管河川的堤防、橋梁等建造物大量破壞,或土石流堆填、淤積達數十公尺深,顯然整個集水區雨量仍不如莫拉克。
高雄水利局說,排水工程有極限,個人同意。但後續要成立自主防災社區,似乎沒對症下藥。成立防災社區充其量只是提早撤離民眾,但此次淹水似未發生如小林村撤離不及的問題。
個人觀察到高雄治水特殊的現象是廣設滯洪池。高雄在其轄管排水系統上至少已設置廿五座滯洪池,是全國之最。滯洪池是防洪手段之一,但在都會地區因土地昂貴、容量受限,勉強設置後,若再加上屈就民意要將滯洪池「多功能化」,無法專業管理是否也是此次洪患之因?
早年推動滯洪池是利用台鹽靠海岸的公有地先開始。但都會區排水系統要建夠大的滯洪池,經費太龐大,因此要多利用大面積的公有地,否則土地取得就是困擾,因此滯洪池在區位、大小上就受到限制。
居民希望滯洪池多功能化。以為滯洪池建好後,不但從此不再積淹水,且多了可賞景甚至水上活動的場域,環湖可散步、慢跑。其實滯洪池必須在洪水來臨前排空,以蓄納水量。滯洪池頂多數十萬立方公尺容量,乍看很多,但若集水面積大,即使排空都無法蓄納全部洪水,遑論建好後沒有好好管理維護與操作。為了滯洪池看起來「水水的」,管理單位有及時在洪水前排空滯洪池?否則四百九十萬立方公尺是所有滯洪池總容量,不是蓄洪量。
滯洪池只是「滯洪」,要靠著與周邊排水系統連通,再把洪水排出,需要量能足夠的抽水站;這些滯洪池與抽水站需要良好維護與管理。個人好奇,以市府人力,這廿多座滯洪池及相關抽水站是如何營管呢?
滯洪池跟水庫一樣,也有淤積問題。滯洪池不但淤砂難處理,若無良好營管,一定很快壽終正寢。
推行滯洪池或許阻力較少,建置完成還可促使周邊地價上漲,更能贏得民眾掌聲。但它只是防洪手段之一,太偏愛滯洪池是否也該趁機檢討?還是都會區防洪,除了滯洪池外也已變不出新把戲?
久違強颱 政府效能現形
2024-07-27 04:03 聯合報/ 詹明勇/水利技師(台南市)
季青漫畫
這次凱米颱風確實考驗易淹水計畫、流域綜合治水計畫與前瞻水安全、水環境計畫的執行成效。從媒體報導來看,屬於中央管轄的河川僅少數有溢堤,險象環生但終能解決問題。反觀,都會區積淹水報導頻見,且多有災損發生,前瞻計畫後半段補助地方政府的效能有待進一步檢討。
從大河川沒有潰堤或大量漫淹來說,十餘年來的經費投入確實發生功效,只是投資的效益比有待檢討。當然,會有人站在人命無價的立場上支持無上限防災預算的編列。但也須考量治水學理的不確定性和治水工程技術的有限性。多年的治水預算宣導,一直讓民眾誤解投入經費就可趨避水患。其實大多數的水利工程僅能降低水患威脅。如果,在編列預算政策說帖時給一個較務實的論述,對於過去治水投入經費質疑的聲量或可稍稍削減。
再看看市區淹水,據既有規範,都會區以十年一次暴雨為設計原則,這次的降雨超過設計標準,亦即馬路、水溝、巷道積淹水是無可避免的結果。能否把都會區的設計標準提高到廿五年或五十年?當然可以,但經費恐怕會把社會福利、健保支出、教育投資乃至於經常性的人事支應都擠壓到最低程度。先把這個訊息揭露給民眾作判斷,接受有限度積淹水?還是看病繳很多錢、小孩上學花更多錢?
其次,都會區排水要擴大排水斷面,就要往路中心擴挖增加排水斷面,問題是道路中心已被電力、瓦斯、電訊、自來水等公共維生管線占據了。重新安排這些管路,可能曠日廢時更要進入交通黑暗期。民眾買帳嗎?四年一次選舉的政治生態,可以容許橫跨多年的基礎建設嗎?都會區的淹水要有更多的非工程思維,降低民眾的期待與怨言。
這次風災確實可歸咎於超過設計基準的天災,但中央、地方政府可否因而卸責?當然不行!相關單位除了工程建設是預防性作業外,其餘幾乎都是災後救災與重建作業。我們缺少災前的預備,當氣象單位發出豪大雨通告時,應檢視我們該做哪些事?如果有積淹水的潛勢存在,就要預先通告。都市要撤離相當不容易,但總可讓民眾事先理解淹水潛勢,協助民眾降低淹水致災的損失。
七月廿六日凱米颱風遠離,但街上路樹傾倒、垃圾亂七八糟,市容有待整頓,積淹水有待清消,很想知道中央防災辦公室對凱米颱風造成南台灣風水災的處置與相關措施。開啟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的網頁,「資訊總覽」有三則和本次颱風有關,最新一則停在廿四日卓院長視察應變中心的新聞;「最新消息」也停留在廿四日院長在應變中心交辦事項的新聞;「處置作為」欄位甚至還在六月中的法規檢討;「災防周報」也停在七月十七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辦公室在台北,所以不覺得南台灣有風水災?還是覺得這些訊息不重要,沒必要小題大作?這樣的顢頇無所謂態度,會讓受災民眾一肚子不舒服。
台灣的地理位置閃不掉颱風的入侵、也避不開霪雨綿綿的威脅,給再多的經費一樣會發生風水災害。當每條重要河川的治理率都超過八成的情境,是否該想想下一階段治水經費的編列治水哲理是什麼?出流管制、逕流分擔都入法了,都會區一樣淹水,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會不會肇因於治水預算後半階段多在營造花花草草的環境,企圖迎合小區域性的選票?花花草草的美麗會飄逝成煙,淹水受災的痛苦會刻印結痂。
從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易淹水計畫迄今,治水相關預算累積破兆,但仍不敵一個颱風的檢證。政府到底把治水預算花到那裡去了!許多人都想知道。
讓大巨蛋引領台灣棒球向上提升
2024-07-27 04:03 聯合報/ 李加耀/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台北市)
自從台北大巨蛋在種種的爭議中開箱後,一再打破各種入場看比賽的人數,上周末的中華職棒明星賽也再度寫下令棒球界驚奇的觀看人數。大巨蛋正逐漸向國人展現她的絕代風華,尤其在經濟效益的提升上,已讓台灣職棒的發展與規模進到另一個層次。據媒體報導,今年各個球團在大巨蛋的比賽連場的球賽收入有五千萬上下的金額,這樣的經濟效應,正悄然的改變台灣棒球與運動發展的型態。個人對於大巨蛋世代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是球團本身。職棒三十多年來受到多次簽賭案影響深遠,也直接影響球迷進場的意願,導致球團的收入與球員薪資受到局限。但在大巨蛋時代,球賽所帶來的經濟規模遠遠超過過往三十多年的職棒收入,因此,球團可能就不再需要年年面對虧損,還能帶動球員薪資大幅提升,個人前陣子才說未來三年內職棒球員的月薪肯定會破二百萬,萬萬沒想到前陣子張育成即以首位月薪二百萬以上的本土球員加盟富邦,創下中職紀錄。
因此,球團未來如何以永續經營為出發點來經營球隊,而非且戰且走,這主要的關鍵還在於職業球團須重視高中以下學生球迷的養成。球團如何透過系統性的規畫活動,讓學生球迷願意進場看球,是台灣職棒發展要永續經營的首要關鍵。
再來則是職業球員本身,大巨蛋世代來臨,也勢必大幅提升球員的收入,未來月薪超過一百萬應該愈來愈多,畢竟職業球團也盈餘後,就須回饋到球員的薪資,如此一來,棒球員將成為台灣收入高端行業之一。所以,如何提升自我的涵養,以趕上薪資的收入層級,也成了球員必須自我修練的功課。自我涵養提升,就會帶來社會觀感的向上發展,也因此才能提升運動員的格局,為台灣社會帶來正向的作為。若是成了社會或其他負面新聞的常客,就失去了身為職業球員可為社會模範的價值。
第三則是關於人才培育,誠如上述,大巨蛋大幅提升球團與球員的收入,也為棒球帶來更大規模的發展,當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接下來球團與大學運動相關科系如何合作培育人才,來為棒球、為台灣運動發展,也為大巨蛋後續的發展提供人才,亦是吾人在這股大巨蛋風潮中可思考的面向。
大巨蛋在苦熬多年後,以橫空出世的氣勢出現在國內民眾面前。身為球迷,個人非常幸運能夠趕上大巨蛋世代,期待在大巨蛋的帶領下,能讓台灣棒球往前進到一個更美好的時代。
在地又國際的巴黎奧運
2024-07-27 04:03 聯合報/ 黃煜/清大運動科學系教授(桃園市)
相隔一世紀後再次辦理奧運的巴黎,是全球第二個三度擔任奧運東道主的城市,有著「浪漫之都」、「時尚之都」之稱的巴黎,試圖將許多重大議題融入賽事籌辦工作,一方面藉由賽事展現自身充沛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要世人見證法國人如何落實永續議題。
首先,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因此賽事標誌的瑪麗安娜女神與由弗里吉亞帽化身的吉祥物,就代表自由的意涵。前者是法國的象徵,同時也強調自由與理性;吉祥物外觀看來是隻有翅膀的紅色小鳥,實際上是法國象徵自由的弗里吉亞帽。同樣的,帕運的會徽和吉祥物與奧運相同,是奧運史上的頭一遭,這些也都彰顯了性別平權及身心障礙平等概念。
除在賽事視覺設計中彰顯立國理念外,籌辦過程所帶動的商業機會,也以社會企業參與為優先考量。法國政府與巴黎奧運籌委會透過與社會企業合作,將運動賽事與解決社會問題相結合,推動地區設施建設、提供就業機會,並促進環境永續發展。奧運會的整體服務,如外燴餐飲、交通接駁等,至少將有二成五由社會企業提供,在賽事管理、旅遊、餐飲和建築等領域,創造了十八點一萬個就業機會,這與過往賽事強調經濟效益極大化有些差異,某種程度也反映兼善天下的博愛思維。
接著為凸顯對永續議題的重視,巴黎籌委會的初步目標是碳排放量要比之前的夏季奧運會減少一半,特別是本屆奧運賽事有近九成五是在現有場館進行,東京奧運時的賽事有八成五是在現有場館進行,里約奧運則是僅有一半賽事在現有場館進行;除可節省興建經費外,也可減少碳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賽事場館規畫也與自身歷史資產緊密結合。超過十個運動種類的賽事,都是在臨時搭建的運動場館進行,但這些場館所在地都是赫赫有名的地標或景點;從艾菲爾鐵塔、凡爾賽宮、戰神廣場、大皇宮、榮軍院等都化身賽事場域。巴黎已是全球備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這次毫不客氣地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底蘊,透過媒體轉播讓觀眾體驗從高盧人到拿破崙的法國史。其他的環境永續作為,還包括結合贊助商開發低碳運具,搭配減少自行開車的多元方案;運用新能源取代柴油發電、選手村設計融入綠建築及循環經濟概念等。當然,沒有空調系統的選手村引起不少爭議,本屆奧運被認為是史上最熱的奧運,如何平衡節能及選手身心健康,成了一大考驗。
在性別平權方面,近廿年來,奧運女子比賽項目的數量逐漸增加,如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北京奧運增加了馬術與擊劍的女子比賽、混合項目從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的九項到今年的廿項,巴黎奧運卅二個運動種類中則有廿八項完全性別平等,這也使得巴黎奧運是史上第一次兩性運動員的比例各半。當然,這是國際奧會及國際運動組織長期以來持續增加女性運動員參與的努力成果。國際奧會與贊助商合作在選手村設立托兒所,也創下先例,讓運動員在場外得以享受親子時光。
既在地又國際是巴黎奧運的特色,一面將自身有形或無形的歷史資產運用在賽會籌辦,展現十足的法國風;另一方面則是掌握國際關心的永續事務,與國際運動界攜手並進,落實環境永續及社會共融,彰顯賽會的價值。奧運會再次證明其不僅是提供運動員展現天賦的場域,亦為辦理城市展現自身特色的形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