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土計畫法是永續國家的萬靈丹?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661/web/ 

◆  鄭文燦涉貪 政商沆瀣一氣
◆  鄭任內傳聞 請司法查好查滿
◆  懷疑司法獨立 不健康的政治文化
◆  國情報告詢答為議事自律規範
◆  請總統勿成全民的風險
◆  兩岸關係的理性與感性
◆  北韓垃圾氣球挑釁 轉移政權危機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土計畫法是永續國家的萬靈丹?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土計畫法是永續國家的萬靈丹?


024-07-08 00:25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依新頒布之國土計畫法,國土空間將分為四大功能分區─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郭瓊瑩/攝
台灣今日許多農地重劃區當被納入城鄉發展區後易達成 Up Zone,則必須作出回饋之義務。郭瓊瑩/攝
歐美日先進國家對於農地農業發展已預先部署與糧食安全、生態保育、消費者保護等方向調適,各國「農業部」與其他部會之分工與合作,其核心價值為均衡城鄉發展,鼓勵提升鄉村農地之保護,並引導「美麗新鄉村生活」公共基礎建設之建置,亦即對保育與合理發展應有新的創生機制,以符「功能分區」之終極目標。郭瓊瑩/攝
隨著國內都市化需求,原為優良農地若未確切設立生態安全格局紅線,極易在新的國土計畫分區過程中造成農地儲備之威脅,其確保亟需有合理補償配套。郭瓊瑩/攝
農業發展地區依功能分區可能面臨未來 Down Zone 之事實。郭瓊瑩/攝
承繼國土空間歷史發展歷程,台灣許多土地無論區位,均已各有目的事業主管相關之土地利用法令規範。郭瓊瑩/攝
無論膚色、種族、語言、信仰之差異,孩童們並不畏貧窮,卻難以承受「戰爭」之無情。郭瓊瑩/攝
文化、地理、政治、經濟均隔絕不了最天真無邪孩童們對人性「本善」之信任與期待。郭瓊瑩/攝


自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年)起研擬修訂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法」大功未竟,復於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起草擬「國土計畫法」,歷經十四年終於在邱文彥前立委之臨門一腳下完成立法,於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起公告,並期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要全國上路。

每次地震、風災後以及對於農村中星羅棋布的違章工廠造成對生態紋理破碎化,總推責於「沒有國土計畫法」。但攤開地圖,除了一些變遷中的海岸、河岸為未登錄地外,幾乎每一寸國土均有其「主人」。在相關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森林法、水利法‧‧‧等框架下,亦各有明確的約制。事實上我們不是沒有「法」,而是相互競合;嚴重的是執法不嚴,欠缺依全球發展趨勢與時俱進的調適決策包括國人對國土保全、保育、復育與永續發展意識與責任至為薄弱,總認為那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

內政部要求六月底各縣市均應依期提報「國土功能分區圖」送審,掀起諸多縣市長及民意之緊張,多數縣市根本「做不到」,尤以農業縣為甚。今各被歸屬之土地使用分區已有約制,未來依需求發展都市地區得以放寬容積,百姓亦樂於回饋其開發影響費;但農業縣市之土地當被框架為農業發展地區或保育區,必須縮減時,這些自然保全社會成本該由誰來分擔?

政府說沒預算,但百姓的權益又如何合理正義因應?曾經「農為國本」,而今「農地」在都市化後卻因地價加值之糖衣,避之唯恐不及,渴求「土地計畫變更」向城鄉發展傾斜。

農業社會「以農為本」,但即使今日在高科技高競爭時代,仍有多國早已未雨綢繆。如英國,已將農業部改為「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德國為「聯邦食品及農業部」日本為「農林水產省」;美國仍為「農業部」,但特別重視糧食安全、自然資源保護與農特產區之育成;荷蘭為「農業、自然及食品品質部」瑞士為內陸國,農漁產品全靠進口,因此必須維持「中立國」,因為糧食安全就是其國家安全

自上述各國部署檢視,試問在推動「國土計畫法」之同時,政府各部會可曾橫向合作分工,告知百姓有「合法農地」實不委屈不可悲,而仍保有權益,違法利用者,政府該如何有效輔正,未見具體配套。

當中央政府未有遠見,只青睞高科技發展,我們的傳產尤其農業生產,難道不應同時升級並予同樣合理優惠、補助或創新投資?

英國重視鄉村發展,在保全農業與鄉村風景上有長遠傳統,並力推「新鄉村生活」是新世代的「人間樂園」,移居美麗的鄉村、投資合宜的公共設施建設,才可能達到城鄉平衡無間。當 AI 與綠領時代來臨,池上與一○一可以是零距離。

若此,當「國土計畫法」勢在必行,則應同步啟動全國資源大調查NRI),俾利國土永續經營之調適依據。 














鄭文燦涉貪 政商沆瀣一氣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王瑞興/前台灣省政府地政處科長、曾任兩縣都委會及區委會委員(南投市)


鄭文燦因桃園市長任內土地重劃案涉貪,日昨遭聲押,法院裁定五百萬交保。依媒體報導,後續仍有多案具有爭議性。

土地開發變更,點石成金,不論都市計畫變更或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均涉及龐大利益。政商各取所需,雖屬必然,如何掌握分際,則需智慧判斷。

尤其隨著凍省及地方制度法的施行,地方政府權力大增,土地開發或變更之實質審議權歸地方。例如都市計畫農業區變更方式,行政院於民國八十一年函示,除特殊狀況外,應採區段徵收。之後土地徵收條例明定,都市土地之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或工業區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者,應採區段徵收。但因區段徵收地主領回抵價地比例以百分之五十為原則,而市地重劃的地主分回比例,依照平均地權條例,至少百分之五十五,故而地主常以各種理由要求改按市地重劃,雖須經地方都委會審議,但只是走個流程,完全取決於地方首長,鄭文燦案應是如此,內政部當然駁回。此案明文規定,鄭愚不可及。

至於非都市土地變更三十公頃以下,則授權地方政府審議;興辦事業計畫、環評及水保審議也在地方,審議規範的彈性空間,可讓政商沆瀣一氣,發揮得淋漓盡致。

殊不知,民國七十六年解除戒嚴後開放黨禁報禁,透過政黨、媒體及多元公民社會的監督,政府施政日趨透明化,縱使密室協商,隱匿一時,也終會被揭穿。可惜,政治人物及公務員很少參透,懷僥倖的心理。鄭文燦案如非桃園市政黨輪替,檢方能否順利取證,不無疑義。

對鄭文燦案,賴總統表示,不分黨派、不問何人,只要涉及非法,檢調都應查辦、毋枉毋縱。說得真好,可是賴總統嚴予責人、寬予律己,小如堅定捍衛萬里老家違建,大如基於個人台獨信念,身為總統既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又鼓動人民包圍國會,且發表「新兩國論」,不惜升高兩岸危機。

鄭文燦案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個人政治生命恐已結束,影響有限。賴總統則不然,身繫二千三百萬黎民百姓。只為個人執念,又何曾胸懷生民?












鄭任內傳聞 請司法查好查滿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呂蓬仁/公務員退休(彰縣員林)


土地變更暴利真非同小可。記得卅三年前離鄉搬到現址,大樓對面是塊農田,地主的老舊三合院也座落其旁。不久聽說前鎮公所辦理都市計畫,擬將那塊地劃為公園預定地,卻苦無徵收經費而延宕。後來窮則變、變則通,公園只造一半面積,剩下一半歸還地主;雖公園用地無償徵收,實則地價比徵收款翻十幾倍回收。

農地變建地,又是黃金地段,提供建商蓋高級別墅,地主分得房屋,搖身以億元計。就這樣,鎮公所不費一分一毫,把徵收經費挪作建造公園之用,地主也能鯉躍龍門身價百倍。區區鎮公所就有如此能耐,縣市政府甚至中央更甭說了!

外傳鄭文燦拿業者五百萬元「處理費」,協助變更科學園區土地,又因變更沒成退回賄款。

然而公務員涉犯貪汙,並不會因退還賄款而減輕、免除其刑或成為未遂犯,五百萬贓款猶如過路財神「買空賣空」,法官卻參考為交保金數字。法院裁定五百萬元交保,暫逃牢獄之災。媒體傳聞女法官的父親是鄭文燦舊屬,似乎印證「有關係就沒關係」這句名言。

不過,媒體報導鄭文燦涉及其他土地弊案的傳聞似乎不少,有待司法加把勁查好查滿。












懷疑司法獨立 不健康的政治文化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海基會前董事長鄭文燦涉犯貪汙治罪條例,震驚政壇。面對高官成為犯罪嫌疑人,如果我們社會要孕育出成熟的民主文化,國人應在「無罪推定」的法律精神下,期待司法體系能公正廉明、毋枉毋縱。可惜的是,有些名嘴和政治人物對這件事情的評論充斥著「陰謀論」。

有人認為現在的民進黨比以前更狠,有人認為這是賴清德整肅異己,有人則認為這是賴清德執政成績不佳、轉移焦點之計。這些說法的涵義是:鄭文燦在這時候被檢調聲押,背後的影武者是賴清德總統。

賴清德總統自上任以來,充分展現他剛愎自用、好鬥性格,「新兩國論」鬥中共、國會改革案提釋憲鬥在野黨、支持立法院外的民粹運動鬥立法院合法的民主決策。這些事實初步證明他對民主政治的精神所知有限能夠與不同主張者妥協、和平相處才是民主堅持貫徹一己的意志,與獨裁者何異

即使賴清德不像是民主的守護者,但是我們也不能在沒有任何證據下,用陰謀論解讀鄭文燦事件。更何況猜測賴總統指揮司法體系,如果加深國人對司法的不信任,絕對不利於成熟、進步的政治文化

一個民主國家是否成熟,最重要的指標是司法獨立。不可否認,以當前的社會氛圍,國人對司法的信任度不高,不少人認為我們的司法體系普遍受到政治力的介入。如果這不是健康的民主政治文化,在公共論壇具有發言機會的名嘴和政治人物,卻刻意加深和強化「司法被政治指揮」的印象,這對社會未來長久的發展有利嗎?

我不是否認賴清德總統指揮檢調辦案的可能性,而是為了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寧願在沒有充分證據前,靜觀司法的作為。政治文化濡養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就是因為當前司法的獨立性令人存疑,我們更應該全力促成司法擺脫政治力的干預;政治人物操縱司法如果屬實,我們應該嚴厲譴責,但是卻不應該用捕風捉影方式,把「司法汙名化」當兒戲,因為加深國人「法院是執政黨開的」之印象,只會增加同胞間的互不信任感,危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司法不獨立」不是我們要培養的政治文化,「司法獨立」的價值超越黨派利益。那些嘲笑司法卻一副幸災樂禍、見獵心喜的人,民主素養令人搖頭。















國情報告詢答為議事自律規範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陳清雲/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總統國情報告,諮詢方式依序即時回答,係答覆問題並非備詢。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項規定「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這與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不同。

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二項第一款規定,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因此行政院院長須提出報告,並備質詢,即問即答回應問題,可以探討質問詢答之本意,易於探求真意,有效進行政策辯論,讓施政情形易於明瞭。

院長接受立委質詢與總統國情報告不同,總統不需向立法院負責,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來做國情報告,係諮詢性質雖不具監督負責關係,但現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之四規定:「立法委員於總統國情報告完畢後,得就報告不明瞭處,提出口頭或書面問題」(第一項)、「立法委員進行前項口頭提問時,總統應依序即時回答;其發言時間、人數、順序、政黨比例等事項,由黨團協商決定」(第二項)。總統依序即時回答,與行政院長即問即答的備詢方式,都是報告與詢答互為對話,回應問題之本質相同

立委透過質詢來監督行政院施政,此係行使職權方式。立法院於八十八年二月廿六日第四屆第一會期第一次會議,由協商結論將質詢改採即問即答方式。而法制化則是在八十九年五月廿四日修正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八條,「以即問即答方式為之」。在這之前也沒有即問即答之規定,因此詢答與議決方式,皆係國會依議事自律原則規定議事運作規範司法院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長採即問即答,也是在蕭萬長任行政院長後才採用,且採此方式詢答後,並未影響到行政院長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之崇高地位。

因此,總統作國情報告後,就立委不明瞭處再作補充報告與依序即時回答,皆為報告與詢答之對話,僅是讓總統與立委進行更多直接溝通對話,與行政院長在立法院即問即答的詢答方式,只有時間「立即與否」之些微差異,互相對話之本質並無不同。即刻詢答對話,問與答直接溝通,能立即解國政方針,讓民眾知道國家元首的治國之道與國家發展願景,不是更好嗎?此種國情報告方式不僅落實本土化,更符合總統須尊重國會的精神,而足為民主國家之典範。詢答如何進行,屬國會議事程序立法院依國會自律原則,遊戲規則要如何訂定,屬國會權責範圍,並非司法權得介入審查之標的

從民國八十九年第六次修憲以來,從未有民選總統至國會作國情報告之例。總統前來立法院作國情報告,是履行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三項「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所規定之責任。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答問形式,而由法律層面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總統來立法院作國情報告,採依序即時回答方式進行,僅是回答方式與時間之調整,既非備詢,無涉總統尊嚴,亦未減損國家領導人之威望。














請總統成全民的風險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自從賴總統就職倡議新兩國論後,中共採取了圍島軍演、取消 ECFA 一三四項優惠關稅、公布懲獨廿二條、海警扣留我漁船等反制行動。

中共軍演沒試射飛彈,我方全民無感;取消部分優惠關稅,陸委會除表達強烈抗議外,無能為力。懲獨廿二條,陸委會表示對岸無管轄權,賴總統稱依陸方廿二條,台灣民眾九成都是台獨,像替中共找嫌疑人,陸委會副主委還上廣播節目大談新兩國論。至於漁船被押事件,陸委會則說是我漁船違反大陸法規,對大陸將我漁船當本國漁船處理,則無意見也無能為力

總之,上述事件都無機關可解決,也沒有溝通管道,只有嘴砲,降不了風險。美國也插不上手,只有親民進黨的美國學者葛來儀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為文助台。

上述風險根源應是賴總統的新兩國論與中共正面對撞結果,而這些事件應是大陸根據「現階段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所採的組合行動,後續應還有很多風險,包括在軍事、外交、海巡、經貿、網路及科技等方面,有些可能是我們想不到的。

賴總統既然已決定戰略清晰,本應已事先了解未來將面對的風險,但賴政府似乎都未預知,也未做準備。這些風險有些原來係屬低度,但因新兩國論變成中、高度風險,漁船被扣事件即是如此,但因相關機關及漁民對風險變化缺乏敏感度,事情就發生了。

賴政府必須全面掃描政府及人民會面臨什麼風險,除了已知的以外,還有哪些可能發生而尚未發生的,明白地告訴人民以防止發生,並擬定應付風險的方法,以免對國安及人民生計、甚至生命財產生影響。

假如賴政府對可能發生風險無法管控,那就應檢討風險發生的原因,並基於維護全民的安全與福祉,務實面對並作改進。葛萊儀為賴總統緩頰稱:「賴總統就職演說偏離以往幾位總統,但沒有證據顯示有計畫實施破壞穩定的措施。」假如是這樣,賴總統就應務實回穩,只要心中有人民再加上尊重專業,解決兩岸問題,應不會太難。請總統勿成為全民的風險












兩岸關係的理性與感性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兩岸關係從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放老兵返鄉探親,至今卅七年,經複雜曲折的過程,其中基本問題在於兩端:第一是主權與治權的爭議,第二是雙方人民間的關係。九二共識能成立,在於擱置主權爭議,默認對方治權範圍,如此才有法理往來。

感性亦扮演重要角色,國民黨主政期間,在兩岸都是中國人的認知與感情上,陸方不會有太大的設防。但民進黨執政後兩岸相互敵意上升,台灣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大幅下降,對於兩岸關係的破壞性影響非常大。主觀與感性是重要的主導因素,因此中共對台政策需非常注意兩岸人民之間的和睦。

由於中共認為民進黨執政時期可能相當長,而美國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作法極為明顯,因此絕不願意在此過渡時期承認兩岸分治是一種常態,以免演變為固定的兩岸型態。中共近年對台的武力施壓,乃針對民進黨放棄中華民國對大陸的主權,以及倚仗美國進行台灣獨立的實質化。

近廿年來,台灣與大陸形勢與實力比重失衡。重點是不少國民黨人與藍營群眾喪失信心與理想,使得統一成為中共單方面的事務。

另一方面,兩岸政府來自國共自大陸時期延伸的政治文化,其特徵為國家/政府/政黨並不扮演中立協商的角色,民族主義與牧民意識強烈,政府具高度的管制性,以政治意識、行政機關、經濟利益三體結合為治理機制,司法、監察、輿論、教育受政黨支配,被監視的民間社會產生高度同質、易受政黨操弄的群眾。企業地位雖日益重要,國家仍由精英分子領導,以建立與掌握權力結構為國家運作主要目的,缺乏對民主、法治、自由的真實信仰。民進黨承繼國民黨的體制與政治文化,只在意識形態傾向本土

由此,兩岸政府雖在民主運作及人民自由度上有所差異,然其內涵具有不易察覺的共性;實際核心價值觀仍是傳統儒家以家為中心外擴的倫理社會,兼具中國法家式的法治治理。然而,兩岸統一真正的難處就像企業合併時,必然發生對於權力與財務的爭奪。民進黨完全親美,更無限放大台灣與大陸合併過程中的複雜性與困難度。

兩岸分治已有七十五年,中共對台政策在兩岸法理模式與人民間關係兩方面,需要更細緻的考量,且應由多方對話,而非單方面的決策。















北韓垃圾氣球挑釁 轉移政權危機


2024-07-08 02:25  聯合報/ 鄭義聖/脫北者世界北韓研究中心研究所長


最近北韓向南韓多次空投大量裝有垃圾和汙穢物的氣球,落下時造成了不少損失,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在脫北者眼裡,北韓投放垃圾的行為顯得幼稚又惡心。北韓表示這是對南韓先前多次向北韓投放傳單的回擊,但南韓釋放的氣球裡,除了傳單,還裝有不少有助於北韓居民生活的東西,如糧食、藥品、現金、儲存電視劇的隨身碟等。因此筆者在北韓生活時,曾盼望南韓氣球掉落在我家。然而,北韓向南韓送去的竟是糞便和垃圾。

筆者從在北韓的經驗來看,北韓投放垃圾氣球有兩個意義。首先,北韓內部體制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最近北韓衛星發射失敗,這是利用金正恩向俄羅斯出售砲彈後獲取的技術而進行的發射試驗,可以說是以北韓居民的糧食換取的技術。北韓企圖通過北俄峰會與對南韓的挑釁,將內部不滿情緒轉移到外部,並造成危機感來擺脫政權危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後北韓還會發起更大規模的挑釁。北韓已宣稱南北韓不再是同一個民族,而是兩個不同的國家,然而其內心卻懼怕韓流和人權問題引起北韓民眾的意識形態動盪,導致體制崩潰。

在此情況下,南韓政府重啟對北擴音喊話和前線地區的軍事訓練。此外,不少脫北者和 NGO 聲稱,將透過施放比垃圾氣球多出千倍、萬倍的傳單,向北韓居民傳達真相與真愛,導致金正恩政權瓦解。

正如有句諺語說「惡狗怕揍,惡人怕鬥」,對北韓的挑釁採取強硬措施才是正確的答案。南韓必須在和平時期也進行應對挑釁的訓練,一旦北韓挑釁即予鎮壓。「要想避免戰爭,就要準備戰爭」,這句話絕不僅適用於南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