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 星期五

博愛座 應從同理心出發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258/web/ 

◆  博愛座 應從同理心出發
◆  期待年輕人說身體不適… 我必讓座
◆  長者不賣老 紛爭可減少
◆  考古對接歷史 大禹治水非空穴來風
◆  陸嫦娥奔月 台青鳥亂飛
◆  綠嘴說民主 卻與共產黨驚人雷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博愛座 應從同理心出發


2024-06-21 01:54  聯合報/ 鄧鴻源/大學教授(新北市)


讓座是發自同理心的表現,日前捷運又發生幾起讓座與否而衍生的糾紛,令人感慨。

我們來看他國怎麼做:德國與新加坡的捷運也有博愛座,但是他們沒有正義魔人,而是由乘客衡量自身的身體狀況與公德心,決定是否讓座,他們的老人一般也不會主動要求讓座,畢竟公德心發自個人的良心,無法勉強,只能從家庭與學校做好教育。

德國捷運車廂的博愛座平常沒有人會去坐,是理所當然保留給需要的人,所以可以看到車廂內站著的人真的不少,不過若是尖峰時刻,大家也不會拘泥於形式,想坐就坐。在德國捷運上,坐在博愛座的人不會被要求離座,因為這基本上違反歐洲尊重他人的自由與人權的風俗,因要求別人讓座,常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是件很失禮的事。

新加坡老人也不會理所當然地覺得年輕人應該「敬老尊賢」,新加坡人往往是活到老、做到老,老人家一般都有工作能力,既然勞動都沒問題了,那麼搭捷運站個幾站,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讓座如同盧梭所說「德行就是靈魂的力量」,而德行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是文明人應該具有的美德,如同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想到自己年老時或家中老人也遇到此情況時怎麼辦?

筆者認為,北捷博愛座的設置有其必要,至於是否讓座,不應訴諸道德勒索,應該要從教育做起,培養民眾的公德心與同理心,畢竟,隱性需求是看不見的,我們憑什麼以肉眼去判定誰才有資格坐博愛座呢?


林志彥/日語領隊導遊(台北市)


筆者因工作關係搭乘日本各地捷運,皆有與台灣博愛座英文同為 Priority Seat 的「優先(座)席」。圖示也是老弱婦孺等,不過日本告示牌多了一種類似心臟病圖示,文字註解為「內部障害のある方」或「內部障害や病気などの方」。

單從漢字看來,上段所提的肚子痛應符合資格。甚至有的告示牌還會寫類似字句:在「優先(座)席」附近時,請把手機關機。我在日本還曾目睹每次到站時,「優先(座)席」的乘客會自動起身,待關門後,確認周遭無人比其優先就坐,才繼續坐下。

幾年前,北海道札幌市營地下鐵則以「專用席」(This is special seat for.) 字眼取代「優先(座)席」。日本某大學曾針對札幌市及關東地鐵乘客進行問卷調查,結果九十六%的札幌市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坐「專用席」,五十八%的關東地區受訪者表示不會去坐「優先席」,再進一步交叉詰問關東地區受訪者會不會去坐「專用席」的話,回答會的比率只有九%。可見名稱的變化,或許真的會對座位的使用造成影響。

大眾交通工具以及詞彙 Priority Seat 源於西方,華人世界疑延伸孫中山「博愛」精神翻譯成「博愛座」;日本忠於原味翻譯成「優先席」,又獨創「專用席」,或可供我們參考。













期待年輕人說身體不適… 我必讓座


2024-06-21 01:54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最近「博愛座」爭議引發暴力事件,民意論壇重磅快評戲稱博愛座宛如「搏鬥座」。衛福部打算修改「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增列「有其他實際需要者」可坐。但讓座本就是反映社會風氣與個人修養,抽象的法律條文恐治絲益棼,難道身體不舒服時要隨身攜帶診斷書?

北一女老師曾批評國文課綱是「無恥課綱」,也有人要把禮義廉恥逐出校園,若是富而好禮的社會,哪需要博愛座?更哪會發生衝突?

尊重長者、體諒弱勢不就是文明國家該有的表徵?沒有博愛座,年富力強的青年照樣會讓座。年長者或身體不適者,只要禮貌地表示需要座位,相信多數人願意幫忙。會起衝突,主要是「態度」問題。長者倚老賣老、頤指氣使、惹人反感,而擁座位者或許工作疲累、上司指責、政治對立各種情緒影響,有了同樣買票為何要讓座的情緒,互相激盪下就起衝突。

讓不讓坐既主要看個人修養,為此而大打出手,是否社會暴戾之氣太過?而這是否又與社會嚴重對立有關?國會改革,反對人士竟大喇喇掛出要槍斃某些立委看板,如此嚴重脫序甚至違法的行為,卻沒看到官員表態。「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即使細如牛毛,能規範誰該坐博愛座?孕婦最優先、殘障次之、年長最後?若同樣是孕婦,難道還要比懷胎周數?

初老時,我望著空空的博愛座並不好意思坐下;年歲更長後,即使博愛座已滿也多有人讓座。期待某天當我坐在博愛座上時,年輕人能不怯於向我說:「阿伯,對不起,我身體不舒服,可以讓坐嗎?」 我一定欣然起身。












長者不賣老 紛爭可減少


2024-06-21 01:54  聯合報/ 蔡田/國小退休教師(台北市)


筆者即將邁入「銀髮族」行列,近日幾起有關「博愛座」爭議,都是由於長者要求讓座未果,繼而出手攻擊引起,個人深感難過與愧疚,同為「老人家」,呼籲同儕們冷靜理性,不要「倚老賣老」,才能減少類似紛爭。

分享一個有關「讓座」的小故事,林清玄曾在演講時分享,有天他岳母回家氣沖沖地說:「吼!現在的年輕人教養真差,看到我上車,竟然沒有人讓座。」林先生安慰她,說那是因為她看起來年輕,所以沒人要讓座啊!事隔幾天岳母又氣沖沖回家,進門就說:「現在的年輕人視力真差,沒看我外貌還這麼年輕,我一上車竟然有好幾人搶著要讓座。」面對同樣一件事,心態和想法不同,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

對於衛福部修法勇於任事的精神,筆者給予正向肯定,但擴大優先乘坐博愛座對象,並不能徹底解決現行問題?因為博愛座造成紛爭,不是適用對象的問題,而是禮貌、相互尊重和個人修為的問題

和諧社會要靠大家維持,老人家不應倚老賣老,年輕人也應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精神,見年長者就主動讓座,這才是大眾運輸上最美的風景。














考古對接歷史 大禹治水非空穴來風


2024-06-21 01:54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宜縣冬山)


人如何看待歷史,比歷史本身還重要,歷史就是讓無數生命在時間軸中獲得連結、理解與共情的過程,有歷史才有「我們」。由於當前歷史課綱拋開過往的通史概念,採取專題導向的教學,當有家長表示其小孩完全不知大禹治水,甚至連大禹是誰都沒聽過,讓他覺得非常驚訝。報導一出,立刻引發社會熱議。

有位律師在臉書表示:「像這種遠古神話,大家聽聽就好,不知道也沒什麼。」他還表示:「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事情,但歷史上真的有大禹這個人嗎?」又說:「堯『禪讓』給『舜』,舜再『禪讓』給禹,這種事情有誰相信?」我很驚訝這名律師的歷史知識尚停留在五四時期,只記得顧頡剛主編《古史辨》這類「疑古派」的想法。

我不免疑惑:為什麼歷史的議題需要聽律師的意見?隨著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王城崗城址與二里頭遺址不斷出土各種文物,經由考古發掘與歷史文獻的交叉比對,堯舜到商朝的事蹟已不再是遠古神話。這卅年來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使得有關「堯舜禹湯」這些人與事的合理評估已出現。

目前的夏朝研究已推進到:從商朝的甲骨文來看,其稱夏朝為「西邑」,「夏」則可能是周朝給出的名稱,夏朝如同堯的「唐」與舜的「虞」,屬於部落聯盟,強大時被推為共主,衰弱時則只是個方國。考古目前的看法:「夏」大約早期定都石峁遺址,中期定都王城崗城址,晚期定都二里頭遺址。

在堯和商的中間,已從考古學上證實夏朝實質存在。但我們無法直接得出其就是「夏朝」,這只是目前尚未看見文字的結果,但商朝稱的「西邑」一直對商朝帶來很大威脅。根據陶寺遺址城牆曾受洪水沖毀,王城崗城址壕內有注意排水系統的設置,還有二里頭遺址曾受洪水大量沖刷再築城可知,「大禹治水」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夏朝」當時真實面臨的處境。

這就是《竹書紀年》會說:「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無論如何,經由交叉比對,夏朝都已非「遠古神話」。根據陶寺遺址的考古所獲,的確已對「禪讓」產生質疑,但這反而是印證《竹書紀年》早就記錄著有關「禪讓」的不同真相,這不是誰相信或不相信的二分法,而是歷史領域正在持續深化對真相的揭露

當甚至有學者說認識「大禹治水」這種事真是在「認識垃圾」,不禁深感人當然能無知,但實在不需隨便發表民粹言論來表現自己的無知。夏朝絕非神話,考古研究已跟歷史文獻逐漸對接。當前台灣社會反智言論盛行,在政府的帶頭操作裡,集體意識正在「滅史」,不只想消滅中國史,更流行著歷史虛無主義,覺得認識歷史毫無意義,殊不知充實歷史素養能幫我們鑑古知今,當我們對什麼歷史都毫無興趣更不相信,嘲笑歷史最終會被歷史嘲笑。












陸嫦娥奔月 台青鳥亂飛


2024-06-21 01:43  聯合報/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中國在不久前發射「嫦娥六號」,成功登月並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後,啟程返回地球,這象徵中國即將成為全球首個全程於月球背面軟著陸、並成功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

與此同時,台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類似文革的「青鳥行動」,抗議在野黨的國會擴權法案,並號召支持者這兩天重回立法院周邊街道,持續監督在野黨,捍衛台灣民主。

當嫦娥奔月開啟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新頁,台灣的青鳥卻在舞動著文革的羽翅,進行新一波的群眾運動。

這彷彿是一個歷史的倒序。當台灣在七○年代推動十大建設,經濟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時,中國卻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讓國家與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航天科技日新月異,而台灣卻身陷民粹鬥爭,對立內耗,國家停滯不前,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今日的民進黨,像極了上個世紀的共產黨。當初共產黨為了奪權,在民間豢養了許多遊手好閒,散布流言的流氓痞子。收買了許多投機取巧,風骨淒涼的報社文人。收編了許多無知熱血,自以為是的可憐知青。

對照今日的民進黨為了鞏固政權,不惜雇養網軍,收買名嘴,掌控媒體,組織學生,所用的方法和手段,都與當時的共產黨如出一轍。

諷刺的是,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已經進化成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國家,而台灣的民進黨則已經退化成一個專制腐敗極權政府,空有民主之名,而無民主之實。

近日民進黨所發起的青鳥行動街頭宣講中,民進黨不斷利用侮辱、抹黑的民粹言語攻擊在野黨立委。例如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在十六日的台北場上抨擊民眾黨總召黃國昌「不但不舉,還只有廿五秒。」前立委陳柏惟也在十五日的新北場上辱罵黃國昌是「半套昌,想要爽但錢帶不夠。」這種類文革的「批鬥大會」,坐實民進黨「綠衛兵治國」的荒謬景象。

任何一個人只要稍微還有一點點腦筋,一許許良知,一絲絲正義感,知道一些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斷然會對一個抹黑造謠、打擊異己的政府深惡痛絕。不過這年頭吃芒果乾吃到頭殼壞掉的大有人在,難怪昔有紅衛兵,今有綠青鳥。

不管文明如何進步,這世界總會有一群自以為是在捍衛價值,卻處處在破壞價值的蠢蛋。當青鳥飛不過智商的淺灘與良知的高原,台灣的未來也只能望月興嘆了!













綠嘴說民主 卻與共產黨驚人雷同


2024-06-21 01:43  聯合報/ 鄭世汀/研究人員(台北市)


賴總統近日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三大任務型編組,未來每季召開會議,總統親自召集,為國家發展擬定戰略。更表示「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總統對國家的規畫與期許,聽來似曾相似,但並不是賴總統最喜歡拿來救援的「馬前總統」,而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首先,習近平自上任來,除了身兼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的黨政軍領導,還成立多個領導小組或委員會,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前述多數小組或委員會,均由習擔任組長或委員會主任,集中大權,成為實質的決策中心

學者曾分析,例如由習擔任組長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幾乎取代國務院的權力,過去國務院的決策,現在都須經深改委成員簽名才能生效,也因此現在誰來擔任國務院總理,意義已不大。

如今賴總統成立三個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目的恐怕也是把總統職權伸入行政體系,讓原本為最高行政機關首長的行政院長,成為名符其實的執行長。未來由誰擔任行政院長,如同中共一樣,已無實質意義

其次,習近平近年積極在全球推廣「中國方案」、「中國發展模式」、「北京共識」、「中國夢」。而近年民進黨政府積極在國際上宣傳「台灣價值」、「台灣共識」、「台灣No.1」、「Taiwan can help」,如今賴總統又提出「台灣解方」,又再次與對岸有驚人的雷同。不同的是,習近平希望藉此與「美國方案」、「西方的現代化理論」、「華盛頓共識」、「新自由主義」爭奪話語權,企圖打破長年被西方壟斷的價值觀。民進黨政府則將相關口號用來「出口轉內銷」、「掩蓋執政無能」、「文青式口號治國」

最後,當年中共尚未取得政權時,即是訴諸民主、人民,並藉此攻擊當時的國民黨腐敗,但在取得政權後,「民主」成為束之高閣的口號。民進黨在黨外及在野時,亦不斷攻擊國民黨的黨國不分、黑金政治,但取得政權後通過的各項法律與政策,卻更加讓台灣走向警察國家,各種弊案、違法監控更是層出不窮,已經成為「綠色恐怖」,曾經訴求的「公開透明」、「民主」、「程序正義」,現在看來更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有句俗話「嘴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滿嘴「抗中保台」的民進黨與賴清德,正一步步的追隨習近平的治國理念。或許賴總統有朝一日與習近平「喝珍奶、吃蝦仁飯」的時候,可以暢談彼此驚人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