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812/web/◆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廢死表忠,只會使人民更怨懟司法
◆ 聯合報黑白集/這下,賴清德要聽誰的?
◆ 經濟日報社論/財經內閣也須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財經內閣也須應對地緣政治挑戰
2024-04-25 03:09 經濟日報/ 社論
邁入2024年,美中台三方的互動、兩岸關係的課題,乃至於台灣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都會對台灣的現在與未來,帶來深遠影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卓內閣的執政團隊大致確定,在國科會、國發會、經濟部、數位部等科技與財經部會中,首長包含企業界與學界人士,其領域專業能力頗受肯定,各界亦多持正面看法。不過在美中對抗、兩岸局勢緊繃、區域軍事衝突不斷的今天,即將上任的科技與財經內閣,除了要面對專業領域的議題外,更大的挑戰恐來自於非技術專業的領域,亦即地緣政治的挑戰。
當前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已演化為多極化的模式,完全不是傳統單純的左右兩派、民主與獨裁等二分法的模式;意即全球發展不再只由單一國家或少數國家主導,新興或發展中國家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已日趨重要。
不但如此,國際組織也出現碎片化的現象,傳統多邊主義的經貿合作機制逐漸轉向小多邊的國際合作新樣貌。相較於傳統的多邊或雙邊關係,小多邊的國際合作規模雖然較小,但彈性更大,可有效地針對特定議題形成合作平台。
在未來日趨嚴重的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經貿處境,已從過去在美、中兩大陣營間的選擇題,演變為如何在多極陣營之間發展新合作模式的問答題,甚至是申論題。因為更多元的地緣政治與地區衝突的增加,全球經濟和貿易的複雜性急遽上升,無論是供應鏈韌性、永續淨零、數位貿易等全球跨國性議題,國際合作的複雜性與困難度都將快速增加。
按過去傳統的政府組織運作,前述跨國議題多由外交部、國安會等單位主政,但在新的地緣政治衝擊下,各主要國家如美國、歐盟等已將相關議題延伸至經濟、貿易與科技的層面。除了外交、國安等單位,連財經、產業、科技相關政府單位亦需高度參與地緣政治相關事務,並以國家安全的角度爭取對國家最有利的戰略地位。
以歐盟為例,在數位相關政策中,即從戰略自主的高度,策略性投入半導體、6G、量子等關鍵領域,並構思掌握關鍵零組件、材料、設備,以維持供應鏈韌性及安全,其策略思考模式已不只傳統的科技與產業競爭。美中對抗更是如此,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管制,顯示其產業與科技發展已被納入國家安全與軍事對抗的策略之中。
在台灣領先全球的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等,於疫情期間已經被各國納入戰略性產業,廣受各國重視,台積電甚至成為各國爭取合作、投資建廠的首要對象。目前新政府的準內閣成員中,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更是學界、業界半導體晶片領域的翹楚,顯見新政府對此一領域的重視。
但在全球地緣政治方興未艾之下,如資通訊、數位科技、半導體等領域之發展策略,恐將不能僅單純地從科技與產業的角度切入,需要更多地思考政治經濟學相關課題。對於新內閣來說,未來科技、財經、產業、數位等專業領域的首長們,如何與外交、國安等領域共同建構我國在地緣政治衝擊下的整體國家戰略,恐為其上任後的首要課題。
新的內閣不但需要較歷任前朝更為緊密無私的跨部會合作,亦需要有具備政治經濟、科技發展與國際外交實務經驗的政務委員,進行有效的跨部會協調,進而擬定台灣利益優先的國家戰略。因此,當各界將目光焦點放在新內閣首長的選任時,在區域衝突升高、地緣政治加速衝擊之下,建議新政府審慎思考延攬具相關背景、資歷之政委,召集學界、研究機構中具政治經濟領域專長者,跨部會共同擬定符合台灣利益的國家級自主戰略,期能與世界接軌,兼顧科技與產業之發展,以使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在此波國際局勢動盪衝擊下仍能持盈保泰,甚至更上層樓。
聯合報黑白集/這下,賴清德要聽誰的?
2024-04-25 03:13 聯合報/ 黑白集
台灣面臨缺電危機,美國智庫能源政策專家認為,台灣應檢討廢核政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只要有人抱怨停電或要求重啟核電,台電就批對方是「酸民」,民進黨則立馬誇稱綠電充裕。但如果發言的是美方專家,蔡政府就沉默無言了。最近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麥吉利斯發表一篇《給賴清德的能源建議》,要求他將核能納入能源政策,才足以維持製造業所需電力。民進黨迄今裝作沒聽見。
麥吉利斯說,賴清德可退出蔡英文的能源承諾,來解決民進黨民意下滑的問題;他若和國民黨、民眾黨合作重啟核電,政治上對民進黨有利無害。他說,民進黨有些大老可能會反對重啟核能,但如果賴清德表現出認知能源充沛對國家的重要性,他應能挽回一些流失的民心。
台灣供電不穩,不只是國內民眾感到不安;國際上不少關心台灣產業--尤其晶片及 AI 發展的人,都關心破漏百出的電網不足以支撐工業生產。一周前,彭博社一篇專欄《扶持本土風電,台灣得有停電的準備》,也不客氣地戳破台灣的綠電神話。文中批評,台灣的風電實施的是壟斷式的保護主義,糟糕的規畫、出於政治動機的繁瑣採購規定,都使綠電的目標受到破壞。
台灣的電力問題已不是普通的糟糕,人民受夠了跳電,企業是敢怒不敢言,現在則是看不下去的外國專家跳出來幫忙講話。賴清德知道能源政策不可「蔡規賴隨」吧?
聯合報社論/大法官廢死表忠,只會使人民更怨懟司法
2024-04-25 03:16 聯合報/ 社論
憲法法庭針對死刑存廢進行言詞辯論,被認為是國內最接近廢死時刻的「世紀之辯」。記者侯永全/攝影
憲法法庭開庭辯論卅七名死囚提出的「死刑釋憲案」,因十五名大法官中有三人申請迴避,只要七名大法官即能決定是否廢死。現任大法官都是蔡總統提名,政治色彩遠大於其獨立客觀,且其中六人任期僅剩數月。外界猜測,大法官極可能放手一搏,作出「死刑違憲」的解釋,幫蔡英文打造「廢死功勳碑」。問題是,面對台灣社會仍有八成民意反對廢死,釋憲所帶來的信念衝撞,恐將加深民眾對司法的不滿與怨懟。
死刑該不該廢,贊成或反對雙方都可在憲法中找到依據。從憲法第十五條的生存權,支持廢死者可以推導出「任何生命權均不可被公權力剝奪」的主張;相對的,從憲法第廿三條,反廢死者可以得到憲法賦與國家限制及剝奪的權力之論證。因此,廢死之爭與其說是違憲與否的問題,不如說是更高層次的價值與哲理之爭,更牽涉社會文明素養與司法手段和目的之拔河,實不宜由「少數」大法官武斷為之。何況,這些大法官的政治色彩素受爭議,在臨去秋波時要作出如此重大的釋憲決議,更顯得正當性不足。
再者,權力「謙抑」,已成為當代法學趨向。例如,在號稱「進步」的「通姦除罪」的大法官第七九一號解釋,即提到「基於刑法謙抑性原則,國家不應將損及個人感情且主要係私人間權利義務爭議之行為一概納入刑罰制裁範圍」。不少主張廢死者,即依此邏輯,主張國家不應暴力剝奪人民生命。但如此看法,又不免窄化了「謙抑」的概念。真正的「司法謙抑」,還包括了基於各種原因對立法和行政權的謙讓與克制。例如,美國會通過司法原則或做法體現放棄對某些案件的管轄權,甚至直接以法院「沒有審查能力」為由迴避審查,主張宜透過政治或民主方式來解決。
從此觀之,當憲法法庭無視八成民意反廢死而裁定受理該死刑釋憲案,即已顯示本屆多數大法官面對涉己權力時的「不謙抑」。包括辯論時機選在新舊政府交接之際,且多名大法官任期即將屆滿之時,在在讓這場「世紀之辯」淪為精心設計的「過場」遊戲。這些早有廢死立場的大法官,雖披著端莊法袍,進行了一場儀式周全的辯論,但他們種下的「毒樹」,終將難免結出「毒果」。這些毒果,則將成為人民怨恨司法的淵藪。
挺廢死者高舉兩部國際人權公約,認為台灣應透過廢死強化與國際社會的連結;殊不知,兩公約並未明文嚴禁執行死刑,而是強調任何生命「不得無理剝奪」。憲法第廿三條的精神,不正是如此?若用含糊的國際趨勢挺廢死,卻無視於美日等國仍在執行死刑,甚至犧牲民意換取國際挺台聲量,未免太過功利,更讓人權二字蒙羞。
也有人認為,死囚基本人權完全被剝奪,嚴重牴觸人性尊嚴,遑論殘酷的執行死刑;因此,主張應引入「分配正義」觀點,即社會也要承擔殺人犯的部分責任。但如此「先進」的主張,可曾思及許多凶手殺人時的冷血殘暴及泯滅人性,何況,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已越來越殘破不堪。若連保護無辜民眾安全都不能,連還受害者公道都做不到;那麼,如此「超前」的正義主張,是在滿足誰的想望?
廢死爭議既屬兩種價值體系的抉擇衝突,若交由更具民意代表性的立法或公投手段進行終局決定,顯然要比讓七名特定立場的大法官定奪為佳。試想,一旦死刑被判定違憲,日後人們只能看著那些窮凶極惡之徒囂張逞威,而恐懼怨怒。大法官向蔡英文獻媚表忠,將遺禍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