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馬習再會,餘波何往?後勢多強?
◆ 【專家之眼】注意「馬習二會」中習所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 【專家之眼】90天賞味:進口鮮奶也能算鮮奶?
◆ 【專家之眼】美財政部長葉倫 從廣州到北京的千里單騎
◆ 【專家之眼】北約成立75周年 給台灣上了什麼課?
◆ 【專家之眼】如果台灣像芬蘭:無為而治
◆ 【專家之眼】當西洋拳碰上太極拳
【專家之眼】馬習再會,餘波何往?後勢多強?
2024-04-13 08:06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和前總統馬英九(左)重演世紀之握。本報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再度出訪大陸,順利達成各方所預期結果,再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但對比上次雙方都握有實權時進行會晤後,儘管各方評價褒貶相當極化,但高度關注確實不容否認。可是此次雙方對話後,各方立即反應程度落差極為明顯。
儘管主事者決定如何應對,自然是受到政治算計影響,不過吾人確實應當觀察後續政治效應,從餘波何往以及後勢多強兩個面向,解讀出各方未來究竟底牌為何?同時更要如何繼續進行台海此場戰略牌局與政治賭局。
首先從泛藍陣營談起,基本上各個不同泛藍派系都對此保持正面立場,許多學者專家都給予高度評價。但在近年來在政治信念已經逐漸轉趨認同大陸對台基本政策,被各方定位為紅統派系代表性領袖,抑或是被藍營當權派系刻意打壓漠視之意見領袖,基本上都未見到其被媒體鎖定採訪,並且公開提出評論。
不論此等政治人物是刻意保持緘默,抑或是另有看法,但政治舞台畢竟是相當現實競技場,缺乏政治票房與勝選潛力,就是無法獲得媒體青睞。但不論如何,從送往迎來過程,再加上呼應搭配馬前總統重點行程所提發言,不但顯現出當前泛藍陣營各派系高層與實權人物,如何處理政壇人情世故誠意與應對未來兩岸情勢功力高低,更會影響到馬習會後餘波何往與後勢多強。
回過頭來觀察綠營應對馬習再會整個發展過程,從會晤前發動喉舌媒體與網路側翼不斷貶抑與嘲諷,黨政高層與業管機關則是刻意冷漠淡化迴避表態,到實際會談對話後,再依據輿情反映輕描淡寫,希望以冷處理盡快帶過,當日並刻意發表未來閣揆人事案,希望透過媒體報導拚場,壓過馬習會在台灣社會所可能產生之新聞效應。
從整個政治操作手法來說,完全顯露出酸葡萄心理,更暴露出在華盛頓未曾明確表態前,黨政高層完全無法自主應對諸如馬習再度會晤此等單純議題,不論是當前蔡政府國安團隊,抑或是未來將在賴清德繼任總統後,為其謀劃國安政策大政方針智囊謀士,都看不出在未獲得華盛頓方面指點江山前,具備能夠獨立判斷有所作為能力。
尤有甚者,當習近平親口說出「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時,不論是蔡政府國安團隊,抑或是賴清德智囊謀士,連回應個冠冕堂皇之官樣文章與外交辭令,或是順勢對台灣鄉親表達未來將如何主導兩岸民眾交流,看來都無法拿定主意提出政策。
講實在話,就算是把國安問題當成公關議題來處理,提出像是「只要北京能夠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之事實,我們隨時歡迎習近平先生親自來台灣看一看。」假若這種官場場面話都沒辦法說出口,我們只能懷疑綠營高層當華盛頓棋子,已經淪落到喪失自行思考能力,只能靜待美國在台協會高層定時來訪,諄諄輔導提攜扶持,才能應對兩岸情勢變化。
最後再看看有意染指台海情勢各方強權如何表態;基本上,就官方機構來說,日本與歐盟初步反應確實是無從對此表態,此因馬前總統已經不再具有實質權位,儘管仍具有某種程度政治影響力,但畢竟是無法主導政策走向,在台灣政壇實質當家者未曾表態前,各方強權實在難以撈過界對此指三道四。
正因如此,華盛頓才會運用美國之音中文網頁與粵語網作為表態管道,由國務院發言人以背景說明方式,回覆前述媒體詢問美國政府對馬習會所持立場,當然從這種說出來幾乎等於沒說,只算重複唸經聲明文字:「我們鼓勵降低緊張局勢並改善海峽兩岸的步驟。我們支持在尊嚴與尊重的基礎上持續對話。我們仍然致力於我們長期的『一個中國』政策,這個政策受到《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六項保證的指導。」其實刻意淡化冷處理態度相當明顯。
只要思考到馬習會當時,華盛頓整個外交重頭大戲是擺在迎接日本岸田文雄來訪,雙方要透過共同聲明與簽署大量協議,來建構共同主導印太區域國際權力架構氣勢,此時怎麼會有可能有心思去處理,原本能夠用來約制北京所打台灣牌,看起來又不會因馬習再會而喪失其效用,自然就不會將其擺在必須認真回應課題。看看回應管道與聲明內容,其實就可以看出華盛頓對此初步評價高低。
不過世事多變,世間多少最初不被各方所重視事件,最後卻會扭轉世局變化趨向;回顧中國近代史,多少當初被譏為神話夢魘嗤之以鼻事件,到頭來都會讓人跌破眼鏡,馬習再會是否能夠如此,就看未來餘波何往與後勢多強。
【專家之眼】注意「馬習二會」中習所提的
「中華民族共同體」
2024-04-13 07:30 聯合報/ 高永光/考試院前副院長
前總統馬英九(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在北京會晤。(美聯社)
「馬習二會」在各方矚目下於4月10日下午登場。各方報導及評論所注意的都是馬英九有沒有提「中華民國」、「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以及馬習雙方都特別強調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同一民族同根同源是砍不掉的血緣關係。
馬的這一趟其實可以稱為「民族之旅」,不論是祭拜黃帝軒轅氏的黃陵、參觀孫中山故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及遊長城吟唱「長城謠」等等,都在強調民族認同及情感。馬的「五度哽咽」(落淚),雖然讓批評者多所譏諷,尤其民進黨的喉舌報因此批馬的「和平之旅」,變成「哭泣之旅」。但不可否認的是,馬的「哽咽落淚」會強化兩岸人民認祖歸宗的民族情感,尤其馬提出的「警語」:兩岸如果發生戰爭,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哽咽落淚」對此有合音的效果,才能譜出「馬習二會」的主題曲:「和平」。
當然,台灣媒體注意的是習有沒有提「統一」或「和平統一」,以及台灣最在意的「一國兩制」。令人有點意外的是習居然沒有強調「一國兩制」。但是有一則大陸新華社所發的「習近平」致詞的「全文稿」(2024-04-10 ,18:28:24 新華網手機版的報導),在其中,習提到:「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接著有三點:「第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第二,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第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第四,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華網手機版習致詞全文台媒幾乎沒有報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點內容中,習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出現,是在2014年大陸中央的「民族工作會議」上,之前大陸提到的都是「民族」而已,2018年修憲還把它寫入憲法。
「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大陸,經常用來解釋中華民族是最高層次的民族,也就是說代表「中國」這個單一國家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 ; 但在這個單一民族之下有56個民族(ethnic group)。因此,在大陸的英譯「中華民族」是Chinese nation,而我們平常熟悉的「漢族」,大陸直接譯成Han 。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的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上,第32頁也特別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英譯是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馬習二會」習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提出來,為什麼說值得我們注意呢?過去對兩岸之間的「統一」,學者專家提過很多「模式」,包括「中華聯邦」、「中華邦聯」,更早有德國模式的「分裂國家」說,還有聯合報資深知名報人黃年一貫所提的「大屋頂理論」等等。但所有的提法,大陸擔心的是只要類似「兩國論」或「一中一台」的模式,都不同意。
對於統一模式台灣最介意或不同意的是,具有「吞併」意涵的「一國兩制」(因為等於「港澳模式」)。但在兩岸「真正融合」(包括整合或統一)前的「過渡性模式」是什麼?則礙於台灣害怕「被併吞」,綠營因為主張台獨,當然沒有什麼提法;國民黨則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因為多數民眾主張「維持現狀」,為了選票,兩岸在統一前的「過渡模式」,或兩岸未來會是什麼結果,則不敢明講;大陸因堅持「一中原則」,又不能或不敢違背鄧小平留下的「一國兩制」,國共兩黨才會有「各說各話」的「一中各表」下的「九二共識」(大陸表述一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表述一中是中華民國)。
民進黨從2016年執政以來,認為根本沒有「九二共識」,同時把「九二共識」猛貼標籤成為「賣台」的「一國兩制」。尤其是2019年元旦假日時習提到「一國兩制下的台灣方案」,民進黨更強化論述「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批判國民黨「傾中」,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2020總統大選國民黨慘敗。
但是經過民進黨8年執政,6成民眾希望民進黨下台「政黨輪替」,雖然2024年總統大選國民、民進及民眾黨「三腳督」的結果,才使得賴清德以40%的選票當選。但國民和民眾兩黨,因為怕被「抹紅」,對於兩岸未來沒有辦法給民眾一個答案也有關係。選民對於國民黨的「和中」未來會怎樣,民眾黨的「兩岸一家親」到底是什麼,都是「霧煞煞」。
所以這次「馬習二會」習所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真值得在野黨深思。其實,類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法,過去有知名經濟學家鄭竹園的「大中華經濟圈」,以及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港澳陸台的「大中華政治圈」。但前者隨著港澳歸還大陸,變得很不實際;後者政治上引發的問題更複雜,兩者就都很少再被提起。
習主張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可以包含陸港澳台所有「民族」及「人民」的一體,筆者認為這個一體是否可以包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的「分立主權」,變成一個可以真正走到兩岸一家及心靈契合的「大屋頂」,國民黨或民眾黨何妨大膽提出這個大屋頂就是「中華共同體」(Chinese Community),應該契合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讓台灣年輕人知道,台灣的未來除了「台獨」或「華獨」(永遠維持現狀),還有另一個選擇。
尤其國民黨,年初大選及立法院開議後,民眾對國民黨它的好感度下降最多,應該是國民黨沒有提出明確的未來國家的目標之故,只是監督執政黨、揭弊還不夠,尤其一味歸咎於沒有年輕化,實屬迷思,不然的話讓年輕的徐巧芯當黨主席,不就起死回生了嗎?應該勇敢地提出「中華共同體」,並加以論述,和賴的「務實台獨」正面對決,才有再次執政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