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保育法立法 永續漁業資源
◆ 編特別預算 助花東重建
◆ 馬英九「愚人自任」 續和平香火
◆ 恢復「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知
◆ 鐵道救援量能大可協助醫療
◆ 救貓或拆樓? 動保機關的難題
◆ 兩岸雙贏才是王道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海洋保育法立法 永續漁業資源
2024-04-13 00:55 聯合報/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前所長(台北市)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原定於3月進行逐條審查海洋保育法,最後卻因程序問題決定擇期再審。綠色和平表示,朝野立委應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保障漁民與原住民權益,以及守護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態。記者潘欣中/攝影
廿七年前聯合報、中研院動物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及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等五個單位,在已故海外學人賈福相教授(筆名莊稼)的號召下,在中研院連續四年舉辦「台灣海洋環境大會」,目的在推廣海洋保育的觀念和知識,讓國人了解到原本美麗多樣的台灣海洋生物在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及汙染等人為破壞下已嚴重衰退,亟需喚起民眾重視來積極挽救。
民國八十九年(二○○○年)第四屆大會的主題是「許海洋生物一個安全的家」,目的就是要推動「海洋保護區」的畫設與有效管理,因為這是海洋保育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方法。後來在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通過的「愛知目標」11及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4的海洋目標14.5,就設定到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底,全球需有十%的海洋被畫入保護區範圍。雖然並未完全達標,大約只有七點八%,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締約方大會通過的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昆蒙目標」,更增加到全球卅%的海洋必須被納入海洋保護區的範圍,此即所謂30x30的目標。
反觀台灣,由不同法令畫設的保護區大約已有六、七十處,但大多數並未能有效管理,且民眾守法精神不足、保育觀念落後,及公權力不彰等,以致成效不佳,有如紙上公園。如用兩百浬經濟海域當分母來計算,台灣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比僅約○點八%。此外,在管理上也缺乏長期監測及評估、社區參與、以及違規的取締和罰則等,這些都需要努力改進來跟上國際腳步。
然而,要能振衰起敝、亡羊補牢,還是先要有海洋保護區專法,政府有專責單位來負責全國海洋保護區的事務,並能與國際交流和接軌,這也是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成立海洋保育署的重要使命。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通過的《海洋基本法》及《海洋政策白皮書》,亦要求《海洋保育法》應盡速完成立法工作。
非常遺憾,已延宕四年的海洋保育法立法工作,行政院在今年三月送立院審查的公聽會上,仍遭遇若干漁民和原住民代表杯葛。事實上海委會在過去幾年已在各地舉辦過不少的溝通和協調會,草案修訂也已不下十個版本,絕非倉促立法、先斬後奏。何況要畫設一個新的海洋庇護區,都需先經過地方公聽會和有漁民和原住民代表在內的審議委員會同意,非海委會可任意為之。但令人憂心的是,一些反對論述其實有似是而非、混淆視聽的疑慮,亦有違全球海洋保育和漁業永續的國際趨勢。
畫設海洋保護區就是為了要保育和復育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讓漁業資源可被永續利用,不會因竭澤而漁讓海洋漁業淪為夕陽產業。目的是要「復漁」和「救漁」,而不是「滅漁」,讓漁民可以永續的捕魚。
保護區也是為了要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會因魚源枯竭而讓原住民捕魚的傳統文化消失。最現成的例子就是蹦火漁業和底曳網的牽罟等傳統漁法,正面臨無魚可捕而可能很快會走入歷史的命運和窘境。
《海洋保育法》是為了要讓漁業資源永續利用,恢復台灣原本美麗又豐富的海洋生態。希望大家支持海洋保育法立法,不要讓下一代檢討和批判,不要成為讓海洋資源枯竭的歷史罪人。
編特別預算 助花東重建
2024-04-13 00:50 聯合報/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曾任職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台中市)
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教育部在行政院會報告「0403花蓮地震災後復原重建報告」。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大地震災後最重要的是重建工作,行政院各部會已彙總相關方案和措施共卅項,包括死亡、失蹤和重傷者救助金和慰問金、工作津貼、安遷和租屋賑災物質、獎學金補助、金融協助、稅捐減免及針對原住民和役男扶助方案等。蔡英文總統赴花蓮勘災時承諾「中央會與地方全力合作,用最快速度復原及振興災區」、「應該動用所有資源、災後安置、重建過程要讓受災戶負擔更小」。
救災重建工作應不分藍綠,最重要的是財源,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地方政府分配財源有限,特別是花東政府。陳揆說:救災「預算編列實際上是相當關鍵,有好的預算編列機制,才能因應各項可能產生緊急應變所需的各式各樣作為」、「我們完全尊重立法院對於預算審查、審議,監督工作。但我們也強調現有預算制度,特別是有這些特別預算的話,實際才能夠在第一時點,確保國人生命、財產、安全,使大家更加平安」。
花蓮大地震之前,立委傅崐萁提出「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但國發會回應:現行機制足,不需要;交通部則稱窒礙難行。民進黨黨團總召說,立法院所提「特別條例草案」,違反憲法七十條「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如果這樣可以,那以後總預算讓立委來編就好」。不過,此認知顯有誤解,行政院及立院均可提法律案,總預算是由行政院編列、立院審議。特別條例若經立院通過,行政院必須依法編列特別預算,送立院審議,絕非立院編總預算,朝野應該有共識。
扁、馬、蔡時期頻繁編列「特別預算」,包括擬增加支出規模,執行有彈性,規避公債法「存量及流量限制」、「經常性與資本門比例限制」、「舉債方便」等,把「特別預算常態化」,已逾越預算法特別預算僅限於「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等」的編列界線,成為總預算外第二個預算,破壞年度總預算的整體性及國家資源整體分配,且戰且走,沒有特定挹注財源,開啟債台高築、債留子孫另一扇門。
災後重建包括恢復及強化對內及對外交通建設及協助受災戶度過難關,安遷救助、租屋補助、居住協助、住宅重建,重購震災,失去依靠者急需救助等。其財源主要為「動用政府預算撥付」及「民間及國外湧入善款」,花東地區聯外交通長期以來受到忽視,影響花東人民「行」的安全、便利及經濟發展,人民悶在心裡。
九二一大地震後,李登輝前總統快速發布「緊急命令」編列「中央政府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特別預算」,讓重建工作快速進行。現在民進黨政府延續執政,不應等待新政府上台,應盡快提出「○四○三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編列災後重建特別預算提交國會審議,相信國會必會全力支持。救災應不分藍綠,花東地區的建設不應長期被忽視,中央及地方可藉此次災變痛定思痛,並做好國土整體規畫,以加速國家建設。
馬英九「愚人自任」 續和平香火
2024-04-13 00:50 聯合報/ 胡又天/作家、出版人(台北市)
馬英九(左)與習近平(右)繼2015年在新加坡會面後,10日第二度在北京會面。新華社
馬英九前總統第二次訪陸行程,選在四月一日愚人節出發,頗堪翫味:並非尋常開開玩笑、擺人一道的西洋愚人節作派,而是中國式的「自認愚人」,並且「愚人自任」。
一輩子感念經國先生的馬英九,在大中華思想久被拆解、否定的今日台灣,可謂碩果僅存的、還能代表「老國民黨」情懷的最後一個傳人:相比於已流於犬儒、庸俗的絕大多數投機政客,以及在綠燄下怕被嘲謔而失語的許多文化人,馬英九仍然相信著似已落伍的三民主義。這讓他看起來經常顯得愚拙,然正因為這份愚拙,他一言一行間,也就表露著一份現今已然絕跡政壇的「至誠」。
在世界局勢愈加詭譎險惡的今天,馬英九此行訪陸,並沒有提出什麼具新意或挑戰性的見解,惟有將此殘軀貢獻出來,配合中共演出幾場大戲,而在祭禮中提攜幾個青年,為和平續上一點香火。我們本難期待他或任何人能做到更多,然而馬這十天已然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最好。
觀察大陸媒體與網友的反應,馬在行程中偶爾在幾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特別「得意」,如參觀中山紀念館時反問導覽員「國父穿幾號鞋」,在北大座談會稱讚魏碑體的名牌把他名字的「英」字寫對了,有網友覺得可笑,但更多是覺得可愛、純真。
現今網路時代,公眾人物大多極力將自己表現得精明、世故,發議論時也多汲汲於鬥氣、鬥智;如馬英九這樣不憚於從心所欲、一任其愚拙純真的長者,可說是非常罕見的了。然而,或許也就是這樣的氣質,而不是什麼價值、論述,才能真切地感通許多大陸同胞。
希望有心人能珍惜這柱來之不易的香火,莫使它成為絕唱。接下來該是我們的事了。
恢復「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認知
2024-04-13 00:49 聯合報/ 吳建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馬英九前總統第二次訪問大陸,筆者認為最大的成就,就是重新喚起台灣人民恢復自己也是中國人的歷史認知,回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歷史真實。
從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光復以後,政府就努力推動「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重要民族文化認同工作。為恢復被日本殖民帝國五十年統治與「皇民化」政策誤導的思想餘毒,經過五十年大力復原,台灣人已逐漸回歸認同自己祖先大多來自大陸,無論閩南、客家,都能接受這個永難改變的歷史記憶與事實。那時,幾乎無人否認或挑戰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說法。
李登輝總統時期為了進行台灣政治全面本土化,不惜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混淆違憲說法,在民族、國家認同及文化認知上,挑戰台灣人民的共識基礎,企圖改變人民的思想,大膽向台獨邁出重要一步。
可惜當時國民黨內的大老諸公,只妄圖保有官位,鮮少有人敢質疑與反對李登輝罔顧事實的模糊說法,乃至積非成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說法開始萌芽,在官場拍馬屁文化推波助瀾下一發不可收拾,台灣人民進入思想認知錯亂的迷糊階段,國民黨難辭其咎。
到公元兩千年,台灣迎來第一次政權轉移。為追求台獨的理想,陳水扁政權更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台灣進入「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政治正確期。從此以後,已很難再聽到政治人物敢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怕會失去選票,而刻意迴避應該說明白講清楚的歷史真理。
甚至在馬執政期間,對李開始、扁發揚光大的「去中國化」文化台獨,也未能撥亂反正,台灣更加沉淪。
即以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參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為例,他曾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台灣人,文化上是中國人」,筆者因而決定支持他。不過後來柯再也沒有做過相同的表態。可見政治人物都視「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有如政治毒藥,使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距離日益增長,儼然成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族與族群,這就是今日台灣的可悲。
猶有甚者,蔡英文繼任總統後,竟異想天開要前往太平洋諸島國認親,如此荒誕不經的做法的確是侮辱了全體台灣人民。
馬總統的大陸訪問行程,無論是在黃帝陵祭祖,還是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的談話,以及在長城上高唱「長城謠」,處處激動著台灣人民心中深埋的民族血脈。這是台灣人民再度奮起發揚「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的時機,不可等閒視之,有為者當若是也!
鐵道救援量能大可協助醫療
2024-04-13 00:48 聯合報/ 黃如輝/工(嘉縣朴子)
此次花蓮地震公路交通受損範圍大,相對鐵路受損災情況較少,也證明鐵路運輸與港口運輸對於東部同樣重要。鐵路穿過花東縱谷,如果讓救災系統或緊急醫療系統與台鐵結合,例如面臨大量傷患時,利用台鐵報廢車廂打造緊急醫療檢傷車廂,遇到災害立即可以將醫療人員及物資,隨著火車開赴距離災區最近的車站,設置緊急醫療應變中心,讓亟需急救的傷患先得到緊急處置後再後送醫院,也可讓協助救災的警義消得到穩妥的換班休息空間。
平時,這樣的醫療車廂也可進行衛或健檢,花東南北狹長,醫療車廂搭載醫療設備量能大且移動性佳,可服務對象能更多元;每月固定時間醫療車廂可進駐偏鄉車站,讓偏鄉民眾前往車站進行健康檢查或衛教宣傳。鐵路結合醫療、救災與衛教,公部門應該思考可行性。
救貓或拆樓? 動保機關的難題
2024-04-13 00:48 聯合報/ 彭正宇/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所長(新竹縣)
花蓮天王星大樓持續拆除中,樓內受困貓咪受到外界關注,有愛貓人士特別在1樓放置2個科技誘捕籠,內有貓罐頭及監視器,一旦發現貓咪跑入就可遙控籠子關門。圖/民眾提供(中央社)
看了四月十一日花蓮天王星大樓強震坍塌現場,動保人士為了救貓阻撓大樓拆除和當地居民代表衝突的影片,心中感慨萬千,兩者間的衝突不正是動保機關這些年碰到的難題?貓的生命固然珍貴,但涉及到人類的財產甚至是生命時,人們到底可以犧牲到什麼程度?不管是動物救援還是救難,喊的人輕飄飄,卻從不考慮動保機關的能力及資源,不斷膨脹地方動保機關的業務,只是在這匹半垮的駱駝上,繼續加草。
為了拯救野外落難的犬貓,多數縣市政府都有受理民眾以1959專線通報犬貓救援,而在救援後續更牽涉到龐大的醫療費用及收容照顧工作。以過去經驗,救援犬貓的費用將需要兩倍以上的醫療及收容經費,更有些偏遠縣市因為動物醫療資源匱乏,無法醫治這些被救援的犬貓,根本喪失救援的意義。
如果所有動物都予以救援,那各種不同的動物需要多少不同專科的獸醫師醫治?台灣找得到這些獸醫師嗎?這些動物要有不同的收容空間,要收容在哪?這些不同的動物飲食照顧都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需要經費及人力支持,我們真的下定決心要做嗎?
地方動保機關原本都是地方動物防疫機關,在不增加獸醫人力的狀況下,增加了數倍原本業務量的動物保護工作,疲於奔命的業務量使得公職獸醫師紛紛離職求去。如果不改善目前動保機關的狀況,反而強加動物救援甚至救災工作予動保機關,這匹駱駝保證就要垮了!
兩岸雙贏才是王道
2024-04-13 00:45 聯合報/ 張人俊/退役中將、國民黨黃復興黨部前書記長(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右4)親祭黃帝陵後,在國台辦主任宋濤等人陪同下參觀黃帝手植柏樹。(記者廖士鋒/攝影)
三月七日,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於聯合報「名人堂」撰文〈兩岸「根」本一中,和平為要〉,言及「為維持霸權地位,美國煽動烏克蘭,希望不費一兵一卒削弱俄羅斯。又將同樣的套路用在中、台之間,將台灣當作棋子,只是不知台灣的領導人是否比澤倫斯基有智慧?」讀之觸目心寒。烏俄已纏鬥逾二年,雙方死傷慘重,何時結束不得而知。
三月十六日,王正方導演於聯合報「名人堂」撰文〈誰是俄烏戰爭的受益者?〉讀者都心知肚明。作者在結尾中提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你要不坐在餐桌上,那你就在菜單上。」季辛吉先生曰:「做美國的敵人很危險,但是做美國盟友更致命。」並提及「切莫忘記這二位名人的警句」,執政者及國人能不警惕?
以哈衝突之慘烈猶有過之,百年積怨兩敗俱傷,仇恨之深幾無調停希望,慘狀如在地獄之中。奢言民主、自由、人權者如美國,為一己之利袖手旁觀,能無愧呼?目前我處於兵凶戰危之中,美國之友我、援我,係基於本身利益、地緣關係、戰略要點,若任其擺布,一旦陷入危境卻望其拔刀相助,靠得住嗎?
台灣未來的前途除「兩岸和平」別無良策。前總統馬英九兩次往訪大陸,「和平之旅」之目的即在促進兩岸和平。以退休之身、愛國愛民之心,不畏僕僕風塵、冷嘲熱諷,謀求兩岸最大福祉與利益。應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依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因意外而擦槍走火,兵戎相見,悔之晚矣!
誠如馬前總統於祭黃帝陵祭文中所言:「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展望未來世局和人類發展的期盼,不外乎以中華文化兼容並包的「王道」精神來確保世界和平。兩岸定要和平共存攜手並進,相輔相成共創繁榮,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