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3花蓮大震揭電力警訊 供電韌性 結合民間參與
◆ 星期透視/中美關係和緩下的兩岸新局
◆ 俄烏與以哈戰爭的荒謬
◆ 要陸認同各表 先力行一中自表
◆ 立院擴大職權 從最小限度做起
◆ 名家縱論/憲法的分寸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憲法的分寸
2024-04-07 00:5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最近一波國會改革的討論,以及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即將舉行言詞辯論,讓我們再次看到憲法對民主政治影響之大。先不必問個別議題的立場,無論如何這樣的討論都展現了認真對待憲法的態度。也正因如此,如何正確掌握憲法的分寸,爭其所當爭而守其所當守,就更為重要。
一般而言,凡限制人民基本權的立法,因憲法法庭已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儘管要認真看待憲法說了什麼,人權和公益權衡的界線畫在哪裡,實在很難說清楚,大家也不會像對待法院審判那樣計較司法不得造法,只要大法官論述在整體憲法言說上可以彼此觀照而持續受到檢驗,即使有時出現像是隔空抓藥的論述也多被忍耐。
但政府體制規定若無關體制基本原則且無涉人民基本權,解釋上更要多尊重立法者因時適變的調整,大法官很少會在有解釋空間時去堅持特定解釋方向,實例可以信手拈來。因此在這類立法所生的憲法疑義,立法者在審議時給予關注固有必要,但若體制調整的實益遠大於這些僅只是解釋上可能的憲法觀點,一味趨避反而變成反改革的藉口,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以總統副總統選舉改採絕對多數制為例,仍堅持相對多數就好的意見已經很少,但仍有不少人認為憲法既未規定當選應達絕對多數,如果只修改法律就採絕對多數當然構成違憲,在我看就已陷入觀念混淆。參考上一個有關總統副總統選舉的第四六八號解釋,憲法隻字未提的連署規定還直接涉及人民參政權,大法官仍以制度所需全票認定合憲。能不能在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文字僅提「得票最多」一組當選,以及政黨間曾有是否為確保絕對多數而採兩輪投票的討論,就認為已「排除」立法上採兩輪投票,或甚至一輪多選項的改革空間,答案非常清楚。
憲法解釋不能隨便,但它的方法論比較複雜也是事實。政府體制包括選制規畫必然有諸多考量,一般而言,憲法會保留相當大空間給立法者累積經驗不斷調整,憲法制修時考量過的制度設計必然很多,但寫了什麼沒寫什麼,不好逕自判斷已經對之後的立法者設了多少限制。此所以德國憲法在很多地方都有較高的規範密度,但影響最大的國會選舉方式一個字都沒提。不少採半總統制的國家把兩輪投票寫在憲法裡,也只能說的確排除了改採一輪投票的空間。但我國憲法只提票數最多者當選而沒有明確規定投票方式,恐怕不好說立法者連決定採一輪或兩輪投票方式的空間都沒有。
在憲法開放的空間審慎立法,才是對憲法最大的尊重,有關政府組織的立法尤其如此。再舉國民法官法為例,在沒有任何憲法明文開放的情形下,讓不具法律專業、未取得公務員資格的人民和職業法官一起獨立行使全部審判權,絕對不能排除什麼時候被誰聲請憲法法庭認定有無違憲,但法案還是在司法院反覆思考後提出,立法院也議決立法,即使將來在並任院長、副院長的大法官迴避下,不無可能被其他十三位大法官以多數做成違憲決定,從現代分權體制來看,也比輕易用憲法當免戰牌規避推動體制改革為當。
違憲與否從來不只是一加一等於二的事實問題,所以正確的態度,除了一貫守憲、不能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外,對於已被大法官作違憲認定者,在正式變更前,再不同意也只能遵守,這正是我不同意推動 NCC 改革者採明確抵觸第六一三號解釋方案的原因。除此以外,改革者就只要做到充分思考、無愧於心即可。
星期透視/中美關係和緩下的兩岸新局
2024-04-07 00:55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曾任立委、監委、國大代表)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2日通話後,北京沒有組織建制學者出來解讀通話意義和影響,但學者圈對中美關係仍有說法,圖為2022年11月拜習在G20上會面。路透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的舊金山峰會結束後,中美關係漸趨和緩,但爭議丶齟齬與衝突仍多。四月二日,習近平與拜登舉行了電話會,長約一○五分鐘。拜登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但習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對「台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和外部縱容,中國不會聽之任之!他希望美方要把不支持「台獨」的積極表態,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至於拜登,雖然明言「不支持台獨」,但對於台灣的表態仍然延續過去一貫「保持現狀」的基調,強調必須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以及在南中國海維護法治和航行自由。這顯然是針對近期因「金門漁船翻覆事件」而造成的台海緊張關係,以及中菲之間的南海對峙。拜登希望藉中美高層對話以緩解潛在的東亞危機。這也充分說明,儘管美方仍堅持構築「小院高牆」以阻止中國的高速發展,並防杜中國快速成為新霸權。但現階段美國並不想與中國全面脫鉤,而且還要去風險,避免觸發台海危機與南海戰爭。這是危機管控的基本作為,與一些戰略分析人士預期的「中美大戰」,顯然不是同一回事。
既然戰爭不是美國當前的選項,民進黨政府在「中美共商決定兩岸關係」的大前提下,只能收拾起所謂「務實台獨」的作為與妄想,避免挑釁大陸的底線,激化台海敵對情勢,並且改弦更張,積極尋求直接對話,以改善兩岸緊張情勢。在此前提下,下列的選項必不可免。
其一,五二○就職聲明要充分反映美方「不支持台獨」的原則與立場,並積極尋求兩岸關係大和解。
其二,更換「金門漁船翻覆事件」決策官員,調整相關人事,回到九二共識,爭取兩岸對話新契機。
其三,避免再犯下任何意氣用事的決策錯誤,或故意製造爭端,更不要誤以為美方一定會「無條件支持」。質言之,美方設定的「一中政策」與「維持現狀」,決不可任由民進黨政府自行解釋。美國自身利益考量才是重中之重,這不是台獨勢力可自由運作或憑空想像的。
其四,要重新補上「中美外交史」的大課,充分理解美國一貫的對華政策與具體的外交作為,並且要避免誤判;更不可聽任美方戰爭掮客與極端政客的操弄,自取其辱!
其五,要重新認識中國大陸,體認中美大國關係基本格局。民進黨政府只有走出悲情的困結,打破「台獨」的幻想,充分理解中國大陸改革與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面對「全球南方」的領導地位與啟航角色,才能在中美共商的前提下,建立起客觀、積極、務實的中國觀。
其六,賴清德必須充分體會「四成選票的支持」意味「少數執政」,且必須「如履薄冰」。換言之,蔡英文時代的「五權盡攬」和「民選獨裁」已經一去不返。如果依然堅持執政的傲慢,一意孤行,其結果不但將面臨中共的武統威嚇,還可能面對美方的嚴峻制裁。果如是,那就真的是台灣人的悲哀了!
403花蓮大震揭電力警訊 供電韌性 結合民間參與
2024-04-07 00:58 聯合報/ 盧展南/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高雄市)
台灣面臨缺電危機,核電仍占有一定比重,由於核三廠(圖)2025年到運轉年限,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甚至說,相關單位規畫把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緊急使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在竹科與半導體業界代表進行會談,與會代表提到,半導體業界已在討論,是不是乾脆半導體企業自己組團蓋核電廠,讓產業用電自給自足,不要跟民生用電有衝突。
政府再三保證未來不缺電,要產業界放心。曾有學者預估今年夜間備用容量率四點八%,備轉容量率負○點二%,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夜間備用容量率是○點三%,備轉容量率是負四點七%。為因應缺電風險,業者若要擁有專屬電源,或可參考過去科學園區民營電廠直供經驗。
九二一大地震的一片漆黑後,「位於竹科的新宇汽電共生公司曾讓高科技不斷電,保住科學園區廿幾家半導體業晶圓製造的生命線,也照亮台灣電力發展的新方向…」曾被認為民營電廠有顧客導向特質,可解決某生產特殊的電力運作需求。因此「蓋電廠發電賺大錢」曾被視為金雞母。但好景不常,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關門停止運轉。
這次花蓮大地震造成中北部及東部多部發電機跳機,但核三廠並未跳機,地震發生後全台約有卅幾萬戶停電,未發生大規模停電,應給台電鼓勵。但以後是否能如此幸運?民眾對核安問題總是不放心,但對電源供應充足及降低發電汙染的期待是不變的。
的確,最近國外高耗電行業漸漸認識到「先進核能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不僅有助於高耗電行業實現碳減排目標,還將支援新型清潔能源開發,滿足多樣化的能源轉型需求。一些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廠商的商業模式,已從提供清潔、穩定的電網電力計畫,轉向為超大型資料中心、石化產業合作夥伴和新興的綠氫產業等「龐大的清潔能源消費者」提供服務,是目前 SMR 廠商研發及商業化的推動力。另有能源投資和生產公司擬提供標準電力設施,與 SMR 廠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保證發電並負責處裡核廢料問題,這可能是不願擁有和運營自己 SMR 的最終用電大戶的一種選擇。
在台灣,業者自己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的可行性,則須觀察產業界的真正需求及影響力有多大。
許多先進國家包括日本,已有序完成電業自由化。在台灣電業改革上,原規畫第一階段先推動綠電自由化及電網公共化,接著推動能源轉型、逐步完成電業自由化,落實綠色產業發展。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通過《電業法》修法,要求台電須於六至九年內推動「電業自由化」,將台電分割為發電、輸配電、售電三項事業,開放市場競爭。現在政府說因新增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碳排任務,加上台電近年財務不佳,擬放棄電業法明定的「廠網分離(分工)」,台電無需分割,這是電業改革的停滯。
政府雖已建立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但在電網運轉與電力市場監管機制還沒健全下,這樣永遠是球員兼裁判,業者是否能同意這種作法有待觀察。未來邁向淨零碳排的路上,國營電力公司需要結合更多樣的民間力量,維持供電韌性,甚至協助全黑啟動。建議電業法再次修訂時,應考慮建立具透明及公信力的電力交易市場及獨立電力調度中心,制度化電網運轉及電力市場監督機制。
俄烏與以哈戰爭的荒謬
2024-04-07 00:5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日簽署法案,將入伍年齡由27歲下修至25歲,有望在面臨志願役人數減少之際徵召更多後備兵力,目前並不清楚多少烏克蘭國內多少男性會受到影響。歐新社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日前簽署法令,將徵兵年齡從廿七歲降到廿五歲;由於烏克蘭約有一百萬名士兵的軍隊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傷亡率很高,且許多士兵已連續執行戰鬥任務兩年。大多數志願者已參軍,所以亟需另外補充兵源。
據烏克蘭政府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公布的人口估算,廿五歲和廿六歲的總人口約為四十七萬。但其中許多人已在軍隊服役,扣除居住在被占領地區或烏克蘭境外,或因工作或殘疾而無法徵兵者,能新徵兵源要少許多。
另一方面,從烏克蘭國民年齡結構來看,與大多數前蘇聯國家一樣,烏克蘭只有一小部分廿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在廿世紀九十年代經濟嚴重蕭條期間,出生率急劇下降。由於人口低谷,該國四十多歲的男性數量是廿多歲男性數量的三倍。考慮到可能的戰鬥傷亡,從廿五歲開始徵兵還有可能進一步減少烏克蘭這一小代人的數量以及未來潛在的出生率,導致該國在幾十年後的工作年齡和徵兵年齡的男子數量下降,將為未來帶來長期風險。
頗帶諷刺性的,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葛理漢上月訪問基輔時曾建議烏克蘭在戰爭中投入更年輕的男性人口。他說:「你們正處於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中,所以你應該從軍」、「我們需要更多人打仗」,而美國早就表明不會出兵參戰,是典型的「別人的年輕人死不完」的寫照。
在中東方面,以哈戰爭已進行半年,自以色列進軍加薩以來,先讓北加薩幾成廢墟,三萬名以上多為婦孺的巴勒斯坦民眾死亡,數以十萬計民眾流離失所,釀成嚴重的人道危機。三月初由於攻擊糧食援助站,造成逾百名領取食物的民眾死亡;四月一日更襲擊非政府組織世界中央廚房救援車隊,造成包含英美澳等國共七名員工喪生,該組織創辦人敘述:「人道車隊頂部有非常顯著的標誌」,並曾通知以軍「清楚說明我們是誰、目的是什麼」。拒絕以色列和美國推斷事件是無心之失的說法。
以色列所以在世人眾目睽睽下,肆無忌憚在加薩持續施行從各方面來看都構成的「種族滅絕」,是因為有美國強力撐腰。不僅在安理會連續否決對以色列的譴責以及要求立即停火,最近拜登總統雖在言詞上對以色列稍稍不假辭色,但據報導即將批准一百八十億美元軍售,同時美國每年對以國例行數十億美元的援助,允許以色列從美國購買尖端軍事裝備,因此絕對有能力讓以色列立即停火,「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其兩黨政客屈服於強大的「以色列遊說團」影響力,棄平日高唱的公理正義於不顧,令人憤慨。
俄烏戰爭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在蘇聯瓦解後,違背承諾促使北約不斷東擴,兩次成功策動推翻烏國親俄的民選總統,又在俄烏戰爭前夕,拒絕對俄國做出不讓烏國加入北約的承諾。
戰爭初始,更指使烏克蘭退出和談,祭出各種制裁,一心想削弱俄國。但目前戰況顯然對烏克蘭不利,未來美國是否再上演與它在越南與阿富汗一樣「背信棄義,一走了之」的戲碼,尚待觀察。
從兩場戰事,都可看到美國已無法站上道德高點,扮演的反是「唯恐天下不亂」的角色,但都止於打「代理人戰爭」。在台海風雲日緊的當下,把台灣安全寄託於美國保護的政客們,應早日覺醒。
要陸認同各表 先力行一中自表
2024-04-07 00:52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陸委會前副主委、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高孔廉表示,馬在與習會面時,最重要是公開講出當年兩岸兩會在信函往返中對「一中各表」的定義,只有文字稿是有說服力的,「一定要公開講出這些」。記者謝守真/攝影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前總統馬英九率青年學生訪問大陸,媒體除仍關注他有無提到「中華民國」,更關注在北京若有「馬習二會」,會不會向習近平闡述「一中各表」?這樣的輿論風向可謂是民進黨吹出來的,但民進黨認同中華民國嗎?再說,「一中各表」是指中華民國在法理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國」,但民進黨已成功教育台灣民眾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台灣連一中都不「自表」,要求中共認同「各表」就顯得虛情假意。
兩岸各自宣稱自己才是世上唯一的「中國」,且兩岸關係的法理現狀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故在「九二共識」係先擱置主權爭議的情形下,一中的「各表」是僅自己表,但不向對方表自己才是中國。因此,若期待習公開認同一中各表,這就算不上是各表,中共也會產生被導向兩個中國的疑慮。
目前的兩岸關係是「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不應存在賴清德所說「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同時,中共官民來台須由我方簽發一紙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的「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不少部長級官員仍來訪,表示他們對「一中各表」既都默認、更是實踐上的見證者。
相對大陸簽發給台灣民眾的「台胞證」,迄今全稱仍是「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並未牴觸中華民國憲法宣示主權及於大陸地區規定。大陸官民面向台灣時都自稱「大陸」,這也是國民黨過去經由談判溝通才得來以「台灣」和「大陸」對等的地位。
無論馬去年參訪大陸時提到「中華民國」和「兩岸中國人」,或是今年繼續強調中國人的認同,以及提到隱喻中華民國存在的「當了八年總統」,其實都是打擦邊球的「一中各表」。然而,向大陸表的意義固然可讓大陸認為台灣並非盡是台獨,暫時為兩岸緊張情勢開創舒緩的條件,但現今兩岸走向兵凶戰危局面的問題根源,卻不在「各表」而是「一中」。
朝野目前皆避諱認同一中,故要求中共認同一中各表,只是閃避兩岸邁向統一的藉口;蔡英文曾稱年輕人已是「天然獨」,也說明去中政策和教育已見成效。因此,如果台灣真的那麼在乎中共接受一中各表,總該先力行「一中自表」。
民進黨政府不遵守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把大陸地區稱為「中國」,連自表「中華民國才是中國」都不願意。年輕人受教科書影響,不僅幾乎不會用「中國大陸」這詞彙,社會大多也已將對岸慣稱為「中國」,甚至還忘了自己的國家是創建於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迄今的中華民國。
政大選研中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僅三成二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此結果當與「中國」已界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故而,台灣既已放棄「一中自表」,要求大陸接受「一中各表」又有何意義?
立院擴大職權 從最小限度做起
2024-04-07 00:51 聯合報/ 葛傳宇/台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台北市)
波波漫畫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新國會新氣象,朝野攻防的重點是該不該擴權?擴哪些權?
爭議的內容包括總統到立法院的國情報告是否一問一答?國會調查權如何法制化,是否應該把藐視國會罪與偽證罪入法?
從權力分立的憲政原則以及透明課責的法治國原則兩個視角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畢竟立法委員只有一一三席,長期面對資訊不對稱以及資源不對稱等雙重不利條件下,卻要肩負監督全國五十七萬名文武公務員人員的重責大任。
制度上適當賦予立法委員更有力的職權,可望制衡獨大的行政權。但實務上,國會擴權,尤其是擴大調查權,可能發生濫權與舞弊。尤其立法院是委員會中心制,有爭議或有油水的案子,進入委員會之後,可能發生少數委員壟斷、關說、施壓。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橫跨各黨派的六位立法委員集體收賄,涉及 SOGO 經營權,被媒體形容是「立法院史上最大貪汙案」。當時立法委員沒有調查權,都可以運用質詢和審查預算等手上的權力,濫行關說施壓。未來若賦予更大更多權力,誰來制衡立法權?
筆者曾經在美國白宮與國會山莊採訪五年,實際全程聆聽與報導多場聽證會。實務上,美國國會的調查權來自一七七六年美國建國以來行政權與立法權高度碰撞與妥協的結果。全盤照抄美國的制度,其實是空談與不負責任。
試想如果未來的政治生態行政權與立法權都由同一政黨掌握,則蔡英文總統任內長期出現的行政權怠惰傲慢與立法權屈從護航,極可能重現,甚至變本加厲,實在不是民主之福。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選舉當選人的四成得票率以及立法院的朝小野大,具體反映了人民對於執政黨的高度不滿意。囿於現階段制憲不可能、修憲難度太高的現實環境,立法諸公只能穿著衣服改衣服,也就是「最小限度的強化」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例如明定高階文武官員的任命聽證會,新增當事人偽證罪(但不處罰保持沉默,這是憲法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以及增訂禁止反質詢,授權主席驅逐該官員出場並移送監察院規定。如果最小限度的強化規定實施成效良好,日後民意自然會支持大幅度的改革。
至於公民團體的外部監督,包括口袋國會以及公督盟,分別都有評鑑立法委員的機制,更應該鼓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