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賦予電價調整更積極的意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從潛艦到無人機,國家隊亂象誰該大驚小怪
◆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港府說別去台灣了
◆  經濟日報社論/賦予電價調整更積極的意義






經濟日報社論/賦予電價調整更積極的意義


2024-03-24 03:03  經濟日報/ 社論
電價確定4月1日起調漲,儘管社會已較過往能接受調漲的現實,但長期慣於「寅吃卯糧」、享受低成本的結果,也不免引發物價上漲、生活與生產成本上揚的痛苦疑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電價確定4月1日起調漲,儘管社會已較過往能接受調漲的現實,但長期慣於寅吃卯糧」、享受低成本的結果,也不免引發物價上漲、生活與生產成本上揚的痛苦疑慮。我國電價已凍漲多年,這期間歷經多次國際能源價格及燃料成本上漲,但在政府的「政策性」考量下,合理反映成本、調漲電價成為政治不正確之舉,屢屢卻步,致使台電虧損日益擴大,終究還是得花費人民納稅錢補貼台電虧損。

價格」在經濟活動扮演重要角色健全市場價格機能可有效引導資源做最合理的運用,一旦遭遇如生產汙染市場失靈現象時,政府還應積極介入「使市場價格盡量貼近真實成本」。但這樣基本經濟學邏輯一遇到「政策性」考量,完全改觀。公營事業的價格訂定完全沒有市場機制可言,全憑政府(或所謂審議機制)決定,因此最可能出現誤導供需或資源配置結果,自應格外謹慎謹慎於避免使價格與成本產生落差,也避免使資源配置失當

如今電價調漲確定,儘管時機或有政治上的考量、政府也仍因漲幅有限而需將稅收撥補台電虧損,仍是一個較符合經濟學理做法。基本上,電價調漲非僅減少台電虧損這麼簡單的意義,對整體經濟而言,也是邁向健全做法

首先,當然是透過需求法則,促進節能減電,降低用電需求,縮減電力供需落差。儘管一般家戶與小商家的調整幅度較低,這雖有政治考量,也有某種所得重分配效果,但也不應忽略使用者價格與成本落差仍大,以及電價提高方有助於節能減電事實。若總是大戶大漲、小戶小漲,雖可解決短期民意壓力同電不同價長期可能引發更大民怨,只是把問題長期化。若大戶大漲、小戶小漲是欲藉此達到重分配某種公平目的,則會陷入「少數政策要達成多數目標」的困境,因此應有其他重分配搭配政策,而非透過電價補貼來做。

其次,是部分恢復市場擇優汰劣功能。對於某些須依賴低成本才能維持營運的企業而言,除了代表競爭力或創利能力不足之外,有限電力於此發揮的效益最低,也難期待能提供優質高薪就業機會。較高的電價可提供企業提高競爭力與節能轉型的誘因,或將資源移往更有獲利潛力的產業,對整體經濟長期有利。

最後,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轉型。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高度依賴高耗能製造業是主要經濟問題之一,若依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產業政策發展,將資源調整往高獲利、低耗能產業,降低製造業比重,當可降低電力需求,不用總是由供給端思考如何增加電力供應。儘管目前距這樣的產業政策目標仍遠,但電價調漲應可發揮一定推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速度

產業結構優化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電價調漲對物價影響難免。物價上升將使實質薪資、房價所得比等重要且有感的經濟指標惡化,想必這也是政府所擔憂。要解決困境,提高薪資所得重要甚至唯一解方,而這唯有賴於產業結構儘速優化發展更多元、能提供更多高薪就業機會的產業。

電價乃至物價的上漲並不可懼,若能因此促成產業優化薪資提升,此種良性循環應該才是健康的經濟成長之道。反之,以壓低電價、物價來維持實質薪資的水準,較像是鴕鳥將頭埋沙、不顧長期發展之舉。經濟研究曾指出,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台韓經濟興衰替換轉捩點,正因當時較富有的台灣大幅補貼能源價格,致使企業耽誤了節能轉型之故。

電價調漲難免有民意衝擊,但在台灣「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普及也深入民心,強化溝通應是政府此後最重要的工作。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港府說別去台灣了


2024-03-24 02:49  聯合報/ 黑白集
香港立法會通過基本法23條,3月23日生效,被解讀凡曾批評過中國大陸,皆可能受法律制裁。交通部長王國材今說,若真有類似行為,民眾便不要去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經緯科技研發的一架攻擊無人機馬達出現made in China製造字樣。記者劉學聖/攝影


香港立法會通過基本法廿三條,民進黨政府似乎從大選賣不動芒果乾的失落中「滿血復活」,國安局長示警赴港風險增,交通部長更直言凡批評過中國大陸就「不要去了」。但旅遊業者普遍叫苦。

當年開放老兵返鄉探親,許多榮民擔心身上「消滅共匪」、「殺朱拔毛」的刺青會出事,紛紛再次忍痛去除這些忠貞的印記。不過,老兵到大陸才發現多慮了,最後還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團圓結局

面對基本法廿三條,過去對大陸的批評彷彿除不去的刺青,蔡政府乾脆叫民眾不要去了。但這是最不負責任的作法。兩岸台港民間交流密切,民眾赴港不只是旅遊,更可能因公因商因學或過境。政府應與陸、港釐清法規內容與界線,現在溝通無門,只好兩手一攤,不顧旅遊業者生計,也無法保障民眾安全。

然而,比較基本法第廿三條與蔡政府強推的反滲透法,卻清晰呈現相同統治邏輯。第廿三條是否真如綠營所言「批港府即可能被抓」,還沒人知道,反滲透法被質疑定義籠統寒蟬效應等,早已是台灣現在進行式,成為檢警調威嚇人民利器

想想蔡政府炒作王立強案向心夫婦司法奇幻旅程,如果港府以台灣國安法、反滲透法等入罪無數,籲港民「別去台灣」,傷的豈止是台灣形象,更是台港人民情誼啊。












聯合報社論/從潛艦到無人機,國家隊亂象誰該大驚小怪


2024-03-24 03:08  聯合報/ 社論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右)今天上午前進嘉義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與台灣無人機業者交流座談。記者劉學聖/攝影


在就職前六十天,準總統賴清德展開「信賴新政,穩健接棒」之旅,耹聽關鍵產業聲音。不料,首站到竹科,半導體業者反映買不到綠電,想自蓋核電廠直接打臉蔡政府能源政策;第二站前進嘉義參訪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展示給賴清德看的一架軍用無人機,被媒體發現竟裝載了「中國製馬達,讓賴清德的官宣行程頗為尷尬

無人機展示人員最初解釋,目前是測試階段,未來量產將改為台灣製造。經記者進一步追查,業者才說展示的是土耳其和英國合製產品,不是公司承製的「軍用商規」產品,未來會做到「非紅轉換」。不管業者怎麼說,事實就是,秀給準總統看的不是自己製造的去年蔡總統參觀國防工業展時,業者保證,無人機國家隊推動一年多來,軍用商規已經是「百分之百無中國零件」。只不過這承諾在賴副總統面前卻端不出來,只能拿別人產品充數,露餡後再解釋將以「非紅轉換」的台灣零件躋身國際市場。

事實上,無人機國家隊就和蔡政府其他幾十個國家隊一樣,充滿誇飾空洞的內容,卻又不斷出包去年國防預算橫空出世六十六億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就曾爆「未驗收先付錢」爭議;而軍用商規無人機製造,套句「無人機國家隊隊長」羅正方的話,「台灣要做不出來,用買的也要買進來」。只是這和大內宣國家隊想像有很大的距離。賴清德看到的那些狀似先進產品,到底有多少是「買進來」的,賴是否心裡有數?

蔡政府在抗中情結下,不但資通訊與國安採購對「中國製」堅壁清野,一般政府採購誤觸陸製產品也會大呼小叫;但無人機國家隊出現「中國製」,行政院長陳建仁卻要大家不用大驚小怪。其實蔡政府滿臉都是迴力鏢,不用大驚小怪。應該注意的是,蔡政府鑑於俄烏戰爭經驗,急於發展無人機產業無可厚非,但基於作戰需求取得無人機是一回事,無人機國家隊產製能力是另一回事;政府以國家隊為名宣傳激勵但為國家安全與防衛實務,無人機國家隊開不起玩笑。準總統不能讓廠商以國家隊之名欺蒙糊弄

同樣的,賴清德若真關心半導體產業發展,就必須正視業者憂慮的缺水、缺電等基本問題。如果不是火燒眉毛,業者怎會想自建核電廠自救?先不說電價、通膨全面來襲,賴清德一上任就要面對經濟大困局;蔡總統曾說,不要看到綠色就抹黑綠電,排斥綠電,就是排斥台積電;但是誰讓綠能國家隊淪為套利詐騙隊,綠友友賺飽了,台灣還是缺電,綠能還是不夠,導致半導體業想自蓋核電廠,自給自足?

另外,蔡總統國政交接,帶賴清德去看潛艦國造海鯤號進度。賴清德聽完簡報,當場表示後續七艘潛艦不必分批建造,應該一次完成。但賴清德「聖裁」,實務上根本做不到。原先計畫分批製造,是在現有生產線、廠辦和土地規模下的務實設計;若要一次完成,即使不計較巨額預算籌備,光是維持七條生產線人員機具物料都是很難想像的。賴清德信口一次完成暴露出軍事大外行和政策輕忽態度但國家領導人未經審慎評估,怎能輕言輕諾

賴清德新政未啟接棒訪視一抬腳就踏進能源政策窟窿,一揮手就暴露國家隊亂象統帥瞎指揮。過去多少國家隊吹牛出包,再不清理,都會成為未來「信賴新政」的大包袱;國防準備更是如此,空包彈上不了戰場,也保不了台灣。準總統必須時時警惕,這些國家隊亂象將是未來的國家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