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闕志克/比亞迪登頂電動車霸主的創新力
◆ 盛治仁/了解不變 以應萬變
◆ 方祖涵/除了運動轉播,誰還需要電視?
◆ 陳亮恭/菊酌樵歌桃源暮景任去留
◆ 魏國彥/土壤功能多 非專為碳權而設
◆ 葉匡時/上桌還是上菜單?
◆ 周行一/混淆娛樂與學習
闕志克/比亞迪登頂電動車霸主的創新力
2024-03-24 05:11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比亞迪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新能源車(包括純電池驅動和混合動力)產量超過三百萬輛,連續第二年超越特斯拉,而且第四季的純電動車產量也首次追過特斯拉。今年二月的日內瓦車展,比亞迪一口氣展出八款新車型,其中之一並入圍了「世界年度車」前三強。雖然產銷表現突出,比亞迪的營收與市值仍大幅落後特斯拉,因為比亞迪車子的平均售價遠低於特斯拉。
比亞迪的成功與中國政府的政策扶植息息相關。中國從十幾年前就視汽車電動化為彎道超車的契機;民國一○五至一一一年(二○一六至二○二二年),新能源汽車購買補助總金額就高達五七○億美元。再加上種種政策支持措施,如免徵購置稅及牌照費、限制市區內傳統燃油車行駛、建立超過二五○萬個充電樁的基礎設施、成功引進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等,迅速有效地帶動了大陸的電動車產業。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達九五八點七萬輛,約占全世界產量的六成七。
比亞迪能打敗特斯拉、登上電動車霸主的最大原因其實不是補助金,而是政府補助催化出競爭、激發出創新的野心與意志。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瑞士銀行拆解比亞迪產品中最接近特斯拉 Model 3 的車款 Seal,進行成本分析,結果顯示 Seal 的材料成本比特斯拉在上海生產的 Model 3 低了十五%,毛利率則提高了二%。比亞迪較優異的成本效益主要源自以下兩個原因:第一,較高的自製率,七十五%的 Seal 零件是比亞迪內部製造,而只有四十六%的 Model 3 零件是特斯拉中國廠製造的。第二,較高的系統集成度,使得 Seal 所需的零件數較少,組裝複雜度較低、品質較高,整體成本因而較低。
比亞迪堅持掌握電動車關鍵元件的核心技術,最初是迫於情勢不得不然,因為十幾年前中國境內沒有技術到位、願意長期投資的協力廠商可以搭配開發。然而,比亞迪逐漸掌握這些元件的設計技術及整合經驗,形成了其他同業很難複製的競爭力壁壘。
比亞迪以生產電池起家,但為了提升電動車電池系統的性價比、安全性與空間重量效益率,比亞迪發明了一種創新的電池芯架構「刀鋒電池」,降低電池系統組裝的複雜度及成本,並增加整體散熱能力及空間使用效益;更發明了 CTB 技術,將刀鋒電池與車體整合,進一步減少電池系統的空間和重量需求。
比亞迪的 e-Platform 3.0 電動車平台,採用全球首創「八合一動力傳動系統」,馬達、馬達控制器、減速器、車載充電機、直流變換器、高壓配電箱、整車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均由比亞迪自製,包括八百伏特碳化矽電子電力控制晶片,比亞迪是唯一一家自己生產這類晶片的汽車製造商。此外,這平台還配備了可在攝氏負卅度至六十度間運行的新型高效熱泵,及自己開發的車載機作業系統軟體「BYD OS」。
比亞迪車款不但車型完整,性能外觀令人驚豔,價格更極具競爭力,讓歐美日車廠備感威脅。更可怕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似已完全能自給自足,尤其大規模量產技術甚至領先國際。以前中國在顯示器、太陽能面板等產業以低價傾銷橫掃世界市場,靠的是政府補助及相對低端的技術門檻;但這次可不同,比亞迪獨步國際的競爭力,背後的支撐是真刀實槍、千錘百鍊的創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