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善用支援 成照護達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0575/web/ 

◆  善用支援 成照護達人
◆  不能關門如廁 請看身障者的苦
◆  政黨輪替 取回人民教育權
◆  侯國防政見抄襲?賴辦把馮京當馬涼
◆  文言?白話? 什麼是語言和文學的感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善用支援 成照護達人


2023-12-15 05:46  聯合報/李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新北市)


聯合報日昨報導「疑不堪照護壓力,兒涉弒母自殘」新聞,又是一則照顧悲歌事件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困境與無奈,並不是旁人給予金錢或口頭支持鼓勵可以解決的,之前有位孝順的媳婦用枕頭悶死婆婆,就是長期不堪照顧壓力所發生的憾事。

照顧者需要的是實際的現場支援,分攤照顧工作、有個人的喘息時間,才能真正幫忙到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往往太高估自己能力,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照顧下來,不僅照顧品質不佳,連自己也垮下來了。有時照顧者並非沒有支援,而是可以支援的人沒有參與及協助照顧責任,但負擔照顧責任最大的人,往往也是被指責最多的人,因此家庭的照顧責任是要分攤的,主要照顧者一定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需要,讓家人共同負擔照顧責任

許多子女及家屬也因為家中沒有替代人力可以喘息,只好辭職才能好好的照顧家中長輩。但是,沒有收入的照顧終究會造成經濟的困難,最後只能將自己的壓力轉為憤怒,進而發洩在被照顧的家人身上。照顧者要妥善運用長照支援,如居家照顧交通接送住家改造輔具訂製…等,增加被照顧者自立支援能力提升自我照顧技巧,讓家庭照顧者「不用離職也能歡喜照顧」。

筆者看到無數的家庭從自己扛起照顧責任開始,到身心俱疲的將長輩送到照護機構,自認不孝才送長輩到機構,從身體負荷轉為心理內疚。不過,當熟悉及信任機構照顧後,家庭照顧者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穩定職場工作、維持自己的社交圈,長輩亦能得到專業及有品質生活照顧

家庭照顧學習是現在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課程,只有親自體會親身參與才能了解如何照顧家中長輩、如何與失智父母溝通、如何運用長照資源、家人如何分擔照顧責任,如此才能勇敢面對快樂照顧,讓家庭照顧者不再是「悲情角色」,而是能充分運用資源的「照顧達人」。












不能關門如廁 請看身障者的苦


2023-12-15 05:46  聯合報/ 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台北市)


去年因新冠肺炎病毒侵犯脊椎,使我在五十九歲時成為「脊髓損傷」的重度肢體障礙者,坐上輪椅。

上周六參加政府一一二年度「精神衛生法法規說明會北區場,地點在台大醫學院講堂。進門後,先看了一眼廁所標示,有男廁女廁、卻沒有無障礙廁所標示,便問一下警衛無障礙廁所在哪個方向,警衛立馬回應指著同樣的地方說:有啊,就是那裡,「剛剛才做好的」。原來只是沒標示而已,心中雖暗暗吃驚,但知道有無障礙廁所也覺得寬慰。

為什麼有點吃驚呢?因為報名時看到地點是台大醫學院,認定一定會有無障礙廁所,所以並未像平時先打電話確認有無無障礙廁所,就直接報名參加。但聽警衛這麼說,似乎這裡之前都沒有無障礙廁所,是剛做好的;心中不禁疑惑,醫學院各系所,難道從來沒有使用輪椅的師生嗎?

脊損使我大小便處於失禁狀態,我這類的輪椅族,換尿布會需要移位上馬桶、移除尿布、擦拭好後,將新尿布平舖在輪椅上,再移位到輪椅上、穿好。

警衛說過後,我和看護就趕快去廁所,果然女廁的最後一間,是馬桶兩邊都有扶手的「無障礙廁所」;但廁所馬桶和門的距離,卻與一般廁間無異,換句話說,空間不夠,雖然當日所坐的已是高活動型小輪椅,仍無法塞進門內。所以,我要不打道回府、要不就忍住坐在尿中約六個小時、要不就是「無恥的不關門上無障礙廁所」。

身為精障者的家屬,早已磨練過、成長出「不怕丟人」的韌性,加上想想都六十歲了,大眾可能對長者會客氣些,就決定做個無恥老人,強迫別人接受我開門上廁所吧。還好,和我一起使用廁所的小姐女士們,並沒有人表達出過於震驚或嫌惡表情,大家的視而不見讓我很感激。

脊損的人和中風病人一樣,疾病處理完後要轉入復健病房積極復健減低疾病對身體和生活功能的負面影響。去年五月底開始癱瘓後,拜健保制度之「賜」,每家醫院最多都只能住廿八天,動員各親友懸著心到處掛號,輾轉待過多家醫院,終於有能在輪椅上外出參加活動的能力;然而過程中也發現,無論是哪一級的醫院,只要是有「床」的,不論是診間或檢驗室,九成五都無法升降,少數雖可升降,但降到最低仍是輪椅族望之興嘆高度

生命的前五十八年,從沒認真思考過障礙者的生活為什麼這樣不容易,如果醫療器材製造商設計時能更全面思考病人型態、如果採購醫材醫院從業人員能想到各類人需要、如果設計大樓的建築師/室內裝潢的設計師/建築物的業者面對無障礙法規時,戒去敷衍心態、如果從小教育系統就能帶著大家認識各類障礙…,六十歲的老婦就不需要打開門上廁所。

人生有許多事情,光有聰明和智慧,但若非親身經歷仍無法體會或理解,所以「知道世上苦人多」還不夠,更需要「能讓苦人可以說話」、「能聽到苦人說的話」、「促進苦人和一般人的交流」。祈願未來的執政者能更重視身心障礙者和社福資源服務使用者,並在各級教育現場促進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的交流;「看見障礙」,才有機會理解障礙並給障礙者所需要的支持、資源才不會浪費。











政黨輪替 取回人民教育權


2023-12-15 05:02  聯合報/ 吳榮鎮/大學副教授(屏縣鹽埔)


日前北一女國文老師針砭一○八課綱刪減文言文,引發社會大眾檢討課綱呼聲,為此,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承諾當選後會盡速召開「教育國是會議」,全盤檢討一○八課綱,並籌畫前瞻性的教育政策。恰於此時,近六十個教育團體舉辦總統候選人教育政策座談會,但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陣營卻未派代表出席,讓主辦單位錯愕之餘,也失去一次與人民對話教育的機會。

筆者認為,人民對於教育國是會議,至少有下列五點呼求:

一、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教育是價值取向的活動,奠基於普世的教育規準,包括道德可欲性、內容認知性、程序自願性、民主性,以及人類處境的關懷,否則,就是反教育。民進黨執政後,掌權者為了追逐權力、財富及地位,進行種種「反教育」的言行藉由「教育國是會議」的召開,重新思考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追求的教育價值又是什麼

二、規畫整體教育政策。一○八課綱實施以來已產生種種爭議,唯民進黨政府面對外界質疑,從未思考如何整體檢討改進,反而以政治性、區域性、片面性、技術性的措施回應。日前,全教總批評,一○八課綱從制定到執行皆缺乏「政策專業」與「教育專業」,廣聘許多非教育領域的人士擔任課綱委員。因此,人民呼求,「教育國是會議」必須面對世代,教育政策及課綱必須回歸政策及教育專業,規畫整體教育政策,因應國際人文及科技的發展趨勢。

三、確認教育權的歸屬教育基本法第二條規定:「人民為教育的主體。」第一次政黨輪替前,民進黨與教改人士高唱歸還「人民教育權」。可惜,執政後卻膜拜「黨國教育權」,「」才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政策並非依據決策 SOP 產出,而是邀請同溫層人士、學者及壓力團體參與體制會議、擔任課綱委員,「課綱審查委員會」變成「黨意組織,將有爭議、有待論辯、缺乏全民共識的個人理念注入到教育體制裡。如此,民進黨政府變成教育的亂源。例如,高層卡管案、挺論文抄襲案、論文封存卅年案、官箴敗壞、私德淫亂案層出不窮。因此,人民呼求政黨輪替,支持「教育國是會議」,取回「人民教育權」。

四、降低行政及政治色彩。「教育國是會議」絕非「官方教育行政檢討會議」,更非一言堂,或流於大拜拜。會議並非止於解決行政問題,而是廣邀國內外學有專長人士及學生代表參加,以政策與教育專業為導向,對教育問題進行全方位評估,進行政策性及制度性的議題討論。

五、對兩岸文教關係提出因應方案。民進黨執政後,逐次切斷中華文化的臍帶。當前兩岸關係急遽惡化,兩岸官方聯繫管道完全中斷,文教交流幾近停滯。為此,藉由「教育國是會議」尋求共識,提出因應方案,重新思考兩岸文教關係何去何從?是透過文教知識交流,尋求和平共存,亦或繼續相互醜化,相互毀滅?

教育是立國之本。面對國家未來的十年,人民有權利選擇,不再重蹈民進黨政府的覆轍。藉由召開「教育國是會議」,檢討民進黨主政下的教育內容:如何被決定?說明甚麼價值?如何被組織?用甚麼方式建構?如何傳達?合理化何種文化系統?又係為誰的利益服務?












侯國防政見抄襲?賴辦把馮京當馬涼


2023-12-15 05:02  聯合報/ 揭仲/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十一日公布國防政見後,賴清德競辦隨即表示侯的政見「不是已經在做,就是早已宣布的方針」;但只要對照兩黨所提政見,就可看出兩者差異極為明顯,賴辦甚至有「硬把馮京當馬涼」之嫌!

針對侯友宜所提「就職後十個月內公布國家安全戰略」,賴辦宣稱「民進黨早已開始執行」,就是蔡總統任內發布的「國防總檢討」(QDR)。但這剛好證明賴辦連何謂「國家安全戰略」都不清楚,還用「國防總檢討」來魚目混珠

事實上,「國家安全戰略」是依一定步驟,定義中華民國之「核心目標」、「國家利益」、「實力元素」、「戰略要素」及「區域性解決辦法」等,是統攝國防、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各政策工具與資源,達成安全目標的最高政策指導性文件。QDR 僅是總統依「國家安全戰略」之下的「軍事戰略」,勾勒未來四年國防施政重點,位階遠低於國家安全戰略」。

或許就是民進黨只知 QDR,卻不懂「國家安全戰略」,使其在面對中共時,無法運用全面、有效的整體措施來改善態勢,只會增加國防預算;但在兩岸資源天差地遠的情況下,儘管國防預算愈墊愈高,但民眾的不安全感卻不減反增。

針對侯友宜的「志願役加薪百億」,賴辦則以蔡總統任內已幫國軍加薪來混淆視聽。但民進黨不敢說的是,為何在蔡總統調薪後,國軍志願役人力卻快速流失;今年六月與前年底相較,就大幅減少九,六六六人,等於未戰先少掉十八個聯兵營戰鬥部隊志願役人力流失尤其嚴重,各軍種都跌破八十%

事實上,民進黨的加薪留不住戰鬥部隊的官兵,就是因為除資深飛官與潛艦官兵外,戰鬥與非戰鬥單位的薪資差距實在太小,前者每月只比後者多三至五千元。在薪資差距不明顯情況下,勤務繁重、高風險的戰鬥單位當然就募不到足夠的人、也很難留人。

而侯友宜是藉調增「戰鬥部隊增支志願役勤務加給」與「志願役勤務加給」,讓戰鬥部隊志願役人員每月最多可加薪一萬元;讓戰鬥與非戰鬥人員薪資差距,由目前每月三至五千元,擴大為一萬至一萬五千元,來緩解戰鬥單位志願役人力嚴重不足的弊病。這是要解決民進黨施政缺失,何來抄襲!

另外,侯友宜的「義務役革新」,是要解決目前政府規畫不務實的弊病。在台灣大型野戰訓練基地僅有二處,連志願役聯兵營都很難每年進訓的情況下,民進黨政府替義務役步兵營所規畫的營戰鬥教練步砲協同作戰訓練等,絕大多數無法進行,使役期雖延長,但戰力成長卻有限;而役男等當兵時間太長的沉痾,卻可能更嚴重,形成役男與戰力雙輸的局面。














文言?白話? 什麼是語言和文學感動


2023-12-15 05:02  聯合報/ 郭志華/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親愛的米包和米果:
日前阿嬤看到一則短影片,影片中比較「新世代」和「以前的世代」所有和所沒有的特質。片中年輕的孫子對爺爺說,你們怎能生活在沒有科技、電腦、電視、互聯網、汽車、手機…的時代?爺爺說,可是你們的世代缺乏信仰、同情心、尊重、良好的舉止、真正的教育、仁愛之心、羞恥之心、誠實、謙虛…;在我們的世代,我們和真正的朋友交往,而非網路社群的看不見的朋友;我們在草地上玩耍、自己做玩具…。

這讓我思考了一些常引起爭議的問題:
新的東西一定好嗎?傳統的東西就應該拋棄嗎?

隨著時代和科技進步,有些事物也許逐漸被淘汰。科技也許帶給人們許多方便或進步,但換個角度看,人們也失去了一些傳統事物的「美好」,就像阿嬤雖然常去超市購物,因為超市提供了乾淨方便的環境和多樣化、新的產品,但有時還是會去傳統市場,因為我喜歡那裡的人情味和傳統食品,和認識的魚販肉販聊聊天,讓我覺得購物並不只是買東西,也包括了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傳統的事物是種傳承,了解傳統讓我們了解上一代或過去人們的生活、行為、和文化,可以使我們互相學習,使社會更融洽和進步

什麼是語言和文學的感動?什麼是學問和知識?我們需要爭辯文言文和白話文哪個比較好嗎?

如果我們學習英文,並不覺得需要拋棄中文,為什麼我們覺得學習白話文需要拋棄文言文,需要拋棄學習文言文的機會呢?某些文言文流傳至今,是因長期以來人們體會了它們內容的優美,值得學習。而且,課綱為什麼需要規定學生要學習幾篇文言文、學習哪些文言文?能學習一種語言的文體,不是讓我們能夠了解不同文體的語言表達方式,並且藉著這種文體了解更多文學或語言的知識嗎?不管文言文或白話文,重點不在於它們是文言文或白話文,而在於它們的內容和表達是否令人感動,是否值得學習

該給下一代什麼教育?

不知道為什麼,政府常常管一些不該管的事,卻不去做該做的事。譬如最近國外幾家大出版社又陸續發表了英文年度字詞,我不禁想說,為什麼我們沒有中文的年度字詞?(雖然聯合報也發表年度代表字,但二者意義並不一樣。)

語文教育而言,以前國立編譯館的工作重點只在負責中小學教科書的審查,但對於科技日新月異,新的字詞彙快速增加,新的專業詞彙應該提供的中文譯名及說明,卻完全忽略。國立編譯館於民國一○○年(二○一一年)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遺憾的是,似乎也看不到有什麼新的作為或成果。以教育部出版的國語字(辭)典為例,近年一共只修訂五本國語字(辭)典,以字詞彙增加之快速和數量,這樣實在難以趕上社會的變化和科技的進步!而且,讀者也不知道每次修訂的重點為何?發現了哪些新字詞,或哪些字詞有什麼新用法?有什麼新的社會和時代意義

阿嬤寫這封信,主要是希望當你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新聞或消息討論時能多思考了解事實真相並秉持尊重態度。快要期末考了,祝你們雖然努力念書,但也保持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