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盛治仁/讓科學和數據引導能源政策方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讓科學和數據引導能源政策方向







盛治仁/讓科學和數據引導能源政策方向


2023-12-18 05:19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日前落幕,這一次在象徵意義上的最大突破,是在協議中各國同意開始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公正、有序且公平的方法從能源系統中的化石燃料過渡到其他類型,…在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前實現淨零排放」,在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全球再生能源產能提高三倍,並加速減少煤炭用量加快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發展結論。另外一個重要成果,是設置氣候災損基金協助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國家應對危機

這個協議固然得來不易,但我說象徵意義是因為一方面協議並未明訂時程表和計畫步驟,另一方面減碳努力最重要的是實踐非宣示和規畫。如比爾蓋茲所言,早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定就把全球升溫目標定在攝氏兩度內,現在如果能控制攝氏三度以下已屬萬幸

德國看守協會等機構也在 COP28 期間公布了最新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來評比六十四個國家表現。台灣排名倒數第七,比過去下跌四名,在再生能源發展和氣候政策評比成績為「」,在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使用則是「非常差」。

雖然環境部不願接受這樣的評比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人均排放量約為十點七公噸高於全球平均四點○八公噸甚多,在世界排名屬於末段班。這不是因為台灣人生活習慣不好,而是我們使用的電力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比例高達近八成所致。

反觀世邦魏理仕今年公布飯店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每房平均碳排量最低國家是法國。這也不是因為法國飯店做了最多的努力,而是因為他們的用電多數來自於核能,只有約九點五%來自化石燃料。一個國家的發電結構,是影響碳排量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管過去表現如何,重點是未來如何改進。面對這個環境永續經濟衝擊雙重影響重大議題,我們必須嚴肅面對

台灣該做的,是順應國際趨勢、科技發展以及過去實踐的軌跡來不斷調整策略和作法。例如愈來愈多國家將核能視為減碳過程中的重要工具核融合小型電廠新科技也不斷在發展,而我們過去幾年推動再生能源進度和成效,更需要做全面性的檢討,讓科學和數據來引導能源政策方向。

最不可取的作法是用意識形態和政治操作決定公共政策。例如過去以遊行訴求「我是人,我反核」的作法,直指不反核就不是人,形成一種無法理性討論社會氛圍,也造成了今日的能源政策困境

經濟層面上,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經在今年五月生效,未來進口到當地的商品都要支付碳價,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起開始收費。美國也會實施類似機制。未來台灣所有出口商都會大受衝擊,對於我們出口導向經濟影響甚鉅

碳定價讓廠商必須付出碳排影響環境的成本,是增加減碳誘因重要且有效作法,但台灣官方的碳定價還未定案,已經落後許多競爭國家的腳步,需訂出公平且能接軌國際碳關稅趨勢的定價,讓業者及早適應新的經濟和環境賽局,保持競爭力。避免氣候災難是一場國家、企業和個人都必須負起責任的集體行動永續賽局,唯一的策略只有勇於面對人類未來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