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 星期五

陳國樑/貧富差距與政府

◆  陳國樑/貧富差距與政府
◆  黃齊元/中美和解氛圍對台灣的意義








陳國樑/貧富差距與政府


2023-11-03 04:09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要了解所得分配差距情形,可將經濟體系之每戶(或個人)可支配所得由低至高排序後,分為五等分,以最高百分之二十(第五分位數)之平均所得,除以最低百分之二十(第一分位數)之平均所得,計算「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指標;在國內學界,也稱之為「大島指數」。若此一指標上升,表示所得分配情形惡化。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一一一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相較於一一○年,每戶所得差距倍數維持不變、同為十一年來最大;若改以個人作為計算基礎,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略為上升、為八年來最高。此外,另一項常見的所得分配不均度指標-吉尼係數,也較一一○年略有上升。

各項數據皆顯示,我國貧富差距情形不僅沒有改善,且似有擴大的情形。有立委提出:「貧富差距擴大,企業責任較大,還是政府?」的質詢,這個要找出「壞人」的問題,耐人尋味。

以市場為導向經濟體,一國所得與財富分配情形,為經濟活動的結果;貧富差距的擴大,如何能究責?立委質詢的本意,不在於找出是誰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而在於:「改善貧富差距,企業責任較大,還是政府?」

雖然近年來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觀念愈加受重視,但一般企業追求利潤極大的本質不變;既然企業不是扶貧濟弱慈善組織,改善貧富差距當然不是企業的責任,何以歸責?

財政學規範面討論出發點在「政府存在」的立論基礎;論述重中之重在於:提升經濟體系資源配置的「效率」與促進個人間的「公平」。效率與公平,堪稱是支撐政府存在最主要的兩根支柱。

其中,效率面論述在於,市場任由其自身發展,由於諸多交易障礙,往往無法達成資源配置最適狀態,稱之為「市場失靈」。政府,經由課稅、補貼或其他機制設計,可以修正市場失靈的情形,進而提升整體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性

但在財政學實證面討論,結論往往卻是:民主選舉、政黨政治與官僚體系,各自本於其自身利益的考慮,公共選擇結果,不僅無法達成規範面理想,還會造成更進一步的扭曲導致政府失靈」的現象,而形成市場與政府皆失敗的「雙重失靈」。

是以,如果效率面的論述並不穩固,政府存在的論述,就只剩下公平面。在這裡的難題是,效率在學理上有相當精準的定義,但公平則不然。雖然學理上有諸多的討論,但始終沒有定論。發展至今,許多財政學者遂以所得分配或貧富差距的改善,作為政府在公平面應努力目標

回到「改善貧富差距誰責任大」的問題,根據媒體報導,面對立委的質詢,主計總處朱主計長給了一個朱教授的答案:「政府責任比較大」。經由上述的討論,可以再加分的答案是:「報告委員,改善貧富差距,正是政府存在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