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投資ETF的幾個迷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104/web/ 

◆  聯合報社論/一切靠進口移工,台灣能不淪低薪鬼島?
◆  聯合報黑白集/比才幹,不要比厚顏
◆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投資ETF的幾個迷思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投資ETF的幾個迷思


2023-10-19 00:52  經濟日報/ 社論
台股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第一檔 ETF-元大50(0050)於國九十二年(2003年)6月發行,當年底 ETF 資產規模35億元,日成交值僅占市場交值0.28%;然而,到了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7月底為止,已有 239 檔 ETF16家投信參與發行總受益人數高達 654 萬人,幾乎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參與ETF投資,資產規模則總計約3.1兆元,日成交值占市場成交值更高達22.1%

ETF 能大行其道並風起雲湧,主因除了存股盛行、長期投資帶動定期定額持續不間斷外,盤中零股交易的推出,大幅降低年輕小資族的進場門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近幾年 COVID 疫情肆虐,在家工作普及也使得適合網路交易的 ETF 大量受惠。在 ETF 蓬勃發展之際,國內 ETF 市場投資人的一些迷思,則值得探討並加以導正。

迷思之一:年輕人適合以高股息 ETF 來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嗎?根據統計,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上半年,台灣前十大台股 ETF 中,有五檔中就屬高股息類型 ETF,其中前兩名資產規模都超過 2,000 億元。究其原因,除了高股息 ETF 原本就有為數不少的退休族群購買,及以追求穩定配息法人機構大量持有之外,近期竟也成為年輕小資族追捧對象。然而,從投資學角度觀之,長期累積財富所仰賴的利器為「複利」的效果,撇開每期投資金額大小,決定「複利」威力的因子之一為投資時間長短,而另一則為投資報酬率高低。年輕小資族最強大的本錢就是時間及較高的風險承度,所以在一定的投資區間內,年輕人若要以 ETF 為投資標的,應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 ETF,才會有較大的「複利」的效果,也方可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未來退休金奠定厚實的基礎。

迷思之二:高股息 ETF 配息頻率是否愈頻繁愈好?如上所述,高股息類型 ETF 深受投資人青睞,投信業者也抓住投資人愛配息的心態,紛紛推出「季配息」甚至於「月配息」等 ETF 產品;然而 ETF 就與股票一般,一旦沒有順利填息,領的股息就像是右手進左手出,並沒有真正入口袋,且亦會面臨貼息風險。另外,若 ETF 配息頻率增加,為了達成目標配息金額,必須執行停利的次數也會增加,對於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目標的投資人而言,高配息頻率反而不利。此外,對於不需要定期性現金流入者而言,領息後再將配息再投資,反而增加交易成本。

迷思之三:ETF 屬被動性投資商品,不會有過高的槓桿風險?一般投資人對 ETF 的刻板印象即是:它屬於一種追蹤指數被動型金融商品,因此其槓桿風險不會太高,惟現在台灣 ETF 市場的商品琳瑯滿目,例如目前就有33檔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槓桿型如元大台灣50正2)及反向型如國泰中國A50反1)ETF,基本上不論是槓桿型和反向型 ETF,都必須以相關的期貨合約複製報酬率,以每日追蹤報酬正向倍數反向倍數,方能達到產品本身設計之槓桿倍數

再者,投資人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 ETF,除了必須承受一般投資風險之外,尚必須承受期貨正、逆差可能導致追蹤誤差過大的風險,同時也存在每日因必須動態調整複製投資標指數倍數,尤其須轉倉時所產生的額外交易成本。總之,買賣槓桿型和反向型 ETF,如同間接投資期貨衍生性金融商品一樣,必須承擔比一般傳統型 ETF 相對更高的風險,尤其是高倍數的桿型和反向型 ETF,其存在相當程度的 槓桿風險,投資時不能不慎。

總而言之,在選定 ETF 投資時必須了解本身的投資目標,尤其是年輕小資族在人生投資的初階段,必須以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為首要目標,切勿為了追求短期配息的小確幸,而盲目一窩蜂追逐高股息暨高配息頻率的 ETF,而應正確選擇市值型或成長型 ETF,方能享有較高「複利」的效果,也才可以在一定投資間內壯大資本暨累積財富,並為將來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另外,也冀望有遠見的投信業者,應多多效法國外,增加發行累積型將每年資本利得自動滾入再投資)ETF,來讓國內投資人有更多元的選擇,以利其享有更大複利效果,進而更有效率地累積財富。












聯合報黑白集/比才幹,不要比厚顏


2023-10-19 03:59  聯合報/ 黑白集
龍潭科學園區三期擴建引發土地徵收爭議,台積電宣布,現階段不再考慮進駐龍科三期。記者季相儒/攝影


台積電放棄進駐龍科園區,前閣揆蘇貞昌出來說風涼話,稱「選對人很重要」,暗諷桃園市府沒本事留人,綠營還數落是張善政把台積電「趕出去」。一個台積電,被蔡政府玩了兩次:去年被蘇貞昌宣布設廠來拉抬鄭運鵬選情,今年用台積電退場來損張善政無能,真是玩到夠本。

事實上,台積電從頭到尾沒說要在龍科設一奈米廠,是被蔡政府炒出來的。當時蘇貞昌還創造了「手指圈地」奇蹟,硬把一大塊民地畫進龍科,搞得居民組織自救會抗爭。如今台積電順勢退場,蘇貞昌又有話說了;但看在民眾眼裡,感想只有「厚顏」二字。

蔡總統動不動就蹭半導體業,王美花沒遇見黃仁勳也能蹭 AI 供應鏈,彷彿這些都是蔡政府的功勞。事實上,若無當初李國鼎、孫運璿等先進人士的遠見,大家現在哪有這屋頂可乘涼?民進黨卻想把功勞攬為己有,蘇貞昌更等而下之,想把自己的錯誤決策推到別人頭上。

中捷藍線也如出一轍。分明是林佳龍改路線繞彎道,賴清德卻要說嘴,指控盧秀燕圖利誰;去年選舉玩一次,今年選舉再搞一回。如此指鹿為馬,到底在展現什麼人格特質

民進黨是個奇怪的政黨,當年口口聲聲公平正義、民主透明;如今卻理想、仁義盡失,還落得如此扭曲厚顏。拜託,比比才幹吧,別再比臉皮厚度!















聯合報社論/一切靠進口移工,台灣能不淪低薪鬼島?


2023-10-19 03:51  聯合報/ 社論
國內旅宿業缺工問題嚴重,根據觀光署統計,目前旅宿業缺工約有8000人,其中房務及清潔約為5500人,其餘為外場及櫃檯人員。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黃仲裕攝影


蔡政府近年不斷調漲基本工資,但對於提升國內人力資源及運用的問題卻始終缺乏著墨,因此,台灣職場低薪化現象有如一池死水。近期國內觀光旅宿業者高喊缺工,在勞動部推動人力媒合卻成效欠佳後,行政院擬開放三千名移工供業者使用。對此,全國產業總工會發表聲明反對,批評政府一味替資方著想,只會成為台灣低薪的幫凶。

台灣過去進口移工,都集中在勞力密集的傳統製造業和農漁業;而服務業因進入門檻較低,以本國勞工為先,從未使用外國移工替代。這次觀光旅宿業者反映缺工嚴峻現象,固然不是假議題;但究其原因,主要是旅宿業薪資待遇太低工時又長,無法吸引年輕人就業。相對的,不少中高齡民眾雖有工作意願,業者卻因管理考量不願聘雇。在這種情況下,即形成招聘及雇用上落差,使旅宿業陷入缺工

引進移工來填補旅宿業的人力需要,固然是最便捷的途徑;但如此一來,台灣就愈發踏上「低薪鬼島」的不歸路,沒有回頭的機會。近年來,國內旅遊住宿消費行情並不便宜,較之他國甚至顯得不太合理;然而,旅宿業平均薪資卻遠低於其他產業。據調查,台灣勞工前年的年薪中位數為五○.六萬元餐飲旅宿業的中位數卻僅卅六.八萬元,整整低了兩成七。既然國內旅遊消費價格不菲,業者其實應設法調升員工待遇,而不是一味指望廉價進口移工取替

進口移工除將導致低薪固著化,更值得憂慮的是,將對本國勞工造成排擠。旅宿業的服務工作性質單純,進入門檻較低,因此能作為中高齡勞動者或就業中斷者重新出發的職場。稍早勞動部曾為旅宿業辦理過一次人力媒合,有五千多人應徵,但業者最後只雇用了四百人。可見,想要進入這一行業的人不少,只是問津無門。也難怪,全產總批評開放旅宿業移工是「飲鴆止渴」,更可能引發「破窗效應」,讓更多移工湧入服務業,排擠台灣年輕人的工作機會。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我國的移工人數為六十二萬人;到了今年,移工人數已增加到七十二.八萬人亦即,蔡政府任內七年半,用種種理由開放產業及公共工程引進移工,數量已相當可觀。如今,若再為服務業開放進口移工,固方便了需工孔急的旅宿業,卻將對本國基層勞工再就業造成全面打擊

台灣固有許多優質產業源源不斷地創造更高價值,但另一方面,有些產業則因缺乏新的技術及觀念,長年陷於低薪的窘境。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其他國家都在研究如何運用中高齡人力,唯獨台灣卻抱著即將破產的勞保基金而不以為意,還在拚命引進移工。據國發會統計,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廿五%,韓國為卅六%,台灣卻僅九%。據央行統計,日本五十五到六十四歲中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七十八%,韓國為六十九%,台灣卻僅四十七%這些數字,均顯示政府對於本國成熟人力的運用缺乏關注與規畫,卻只想用最簡單而廉價的移工解決。試問,那麼多想要工作卻被社會排擠的民眾,在生計無著下,不會形成各種社會風險與社會問題嗎?

蔡總統和經濟部長王美花動輒引台灣的高科技業自豪,但別忘了,在社會基層還有許多需要工作、同時也有工作能力的人,需要政府為他們規畫工作機會。以政府對旅宿業的體貼,如果官員能拿出一半的力氣為需要工作的本國勞工著想,那麼,移工或許不是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