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從張忠謀談話看捍衛晶片製造地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396/web/ 

◆  聯合報社論/半數年輕人窮到免繳稅,是誰的政績?
◆  聯合報黑白集/登革熱讓人想起的事
◆  經濟日報社論/從張忠謀談話看捍衛晶片製造地位






經濟日報社論/從張忠謀談話看捍衛晶片製造地位


2023-10-31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期有兩場演講值得關注,媒體普遍重視的是10月14日他以「自己人」身分出席台積電運動會的談話,當天張忠謀提到台灣半導體的優勢可能只剩20、30年的光景。另一個媒體較少著墨的是張忠謀在今年9月19日國際法官協會年會開幕式演說,他表示,台灣必須捍衛晶片製造領導地位

這兩場演講的內容其實可以串連在一起來看,張忠謀想要傳達的意思是:若台灣不能捍衛晶片製造的領導地位,就會像早年美國的製造業投資環境一樣,被其他國家取代,最終失去在半導體的優勢

台灣產業雖然有許多螞蟻雄兵創造了世界級隱形冠軍,但真正能稱得上世界級的產業,是以台積電為主晶圓代工創造半導體生態圈。民國一○五年(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的5+2產業政策忽略半導體產業,張忠謀就向蔡政府喊話,指政府可以推動新產業,但不應忽略已是世界級半導體業。蔡政府當年改弦更張,重新將產業發展政策納入半導體業,與張忠謀的建言有相當關係,這也讓近年台積電護國神山的招牌愈來愈亮。

台積電的壯大,固然是台灣經濟發展之福,但也讓台灣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如果台積電陷入成長極限,甚至被競爭者追上,這不僅對台積電是考驗,對台灣經濟也將會造成關鍵影響。

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示警台灣半導體的優勢只剩20、30年,這不僅是講給台積電員工聽,更是說給政府聽,要政府想想,若要維持一個世界級的產業,政府該做好哪些事?

近年台積電對公司成長路線的研判,其中必然包含台灣的生產環境究竟能支撐台積電多大的產能。台積電赴美國、日本與德國設廠,固然有張忠謀口中的「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因素,台灣的水電供應、綠能與人才的提供是否已到了天花板,恐怕也是台積電轉向海外擴張的另一考量。簡言之,台灣的生產要素配套可能已跟不上台積電的成長曲線,台積電必須走出台灣,才能擁有足夠的人才、能源或綠電。

在台灣,顯而易見的考驗是人才與綠能供給。近兩年台積電在國內外大舉擴廠,產業界已見識到台積電的人才磁吸效應,紛紛反映國內現有大學或技職體系的人才供應已有跟不上的情況。

其次,台積電已加入RE100,今年稍早台積電宣布把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提前至國一二九年(2040年),並將原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公司生產營運據點使用再生能源比率40%提升為60%。對照台灣目前的綠能發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運用雖已成熟,但總產量別說難供整體產業所用,光供應給台積電就已顯得吃力。政府寄望的氫能發展進展有限,不像日本已投入數千億元研發並已具商轉規模。

缺了人才與綠能這兩塊,對台積電這樣的世界級公司而言,勢必難以在台灣繼續大舉擴張產能,這也是張忠謀擔心的,眼前的台灣投資環境很不錯,但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引導與支持,台灣的投資環境很可能重蹈美國當年經驗,逐漸被其他國家趕上。張忠謀看好日本可能是另一個發展半導體業成功的國家,著眼的除了日本擁有跟台灣類似優質工程師人力,另一個就是日本的能源與綠能供應發展走得比台灣更踏實,符合台積電要落實RE100 目標需要

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說,未來台灣發展半導體的環境可能不像現在這麼有利,這跟國家政策發展有關。張忠謀要提醒政府的是,台積電需要具競爭力生產環境,包括土地、能源與人才,政府都還有努力的空間。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上帶頭喊「我愛台積,再創奇蹟」,再創奇蹟前,政府還得把基本功做好才行。













聯合報黑白集/登革熱讓人想起的事


2023-10-3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南市登革熱疫情趨於穩定,但防疫未鬆懈。圖/南市衛生局提供


南部登革熱疫情已逾兩萬人確診,死亡人數則超過四十人。疫情最嚴重的台南市,有民眾因「妻死母住院」,怒告上自蔡總統、下至市府相關官員瀆職,真是情何以堪。

近年登革熱有三次大爆發。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病例數超過一萬五千,幾乎集中在高雄;次年超過四萬人確診,台南躍居榜首,和高雄皆逾百人死亡,震驚全國。今年疫情,台南「一枝獨秀」,病例占總數近九成,已成名副其實的「登革熱之都」。

這令人想起,高雄、台南登革熱疫情的「黃金交叉」,正發生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任內。當時,賴清德為議長賄選案堅持不進議會備詢;最後因疫情肆虐,才勉強進議會。其後,台南市府因疫情遭監察院糾正,賴清德的「賴神」威名一落千丈。

疫情不降溫,進駐台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只好延長進駐時間。他直言,台南疫情嚴重是因公權力未雷厲風行未整頓閒置老屋空地太多等因素;其實就是「市府輕忽」。八年前台南登革熱疫情,監院糾正案就指台南市府「疏忽疫情」;八年過後,仍毫無長進。

諷刺的是,當年輕忽登革熱疫情」的賴清德,其後卻官運亨通市長任期未滿即接任閣揆;院長下台,又出任蔡總統副手;如今更成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人命與責任,成了笑話。













聯合報社論/半數年輕人窮到免繳稅,是誰的政績?


2023-10-31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主計總處統計,從家戶所得差距、經常性薪資占比到勞務報酬占GDP比重等指標,2016年以來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國內民眾的體感貧窮也日益嚴重。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季青漫畫


主計總處公布調查去年國人家戶所得最高廿%和最低廿%的差距擴大六.一五倍,貧富差距創十年新高;而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則降為四十三%創下歷史新低貧富不均惡化,而勞工薪資報酬降低,主計長朱澤民坦承「政府責任大過企業責任」;他說,政府因此採取財政及社福手段改善所得分配。然而,不從根本解決低薪貧窮與貧富差距,卻不斷發放救濟和補貼,真是一個有效能、有遠見的政府該做的事嗎?

這次大選,要求改革稅制不公的議題發酵,成為各界議論焦點。財政部主動發文答辯稱政府推動稅制改革,已有近半數年輕人和中低所得戶不用繳綜合所得稅」,計達三百多萬戶。此話一出,引爆眾多年輕族群反彈。有人譏稱,就是因為年輕人薪水太少,連生活都有困難,根本達不到政府所要求的納稅門檻;那麼多年輕人不納稅,也能當成「政績」嗎?也有人不滿地問,自己工作多年,薪水不高,卻年年繳稅,從來不在政府「優惠」的免繳名單上;那麼,政府的稅改到底在改革什麼

依今年的綜所稅申報規定,每人所得稅免稅額為九.二萬元,單身者標準扣除額為十二.四萬元,薪資扣除額為二十.七萬元。因此,單身青年只要合計年收入未超過四十二.三萬元,即可不用繳稅。如果全台有近半數年輕人不必繳稅,即意味著有半數年輕人所得未達四十二.三萬門檻,都屬於「窮忙族」,照顧自己都來不及,遑論貢獻稅收、回饋社會。

蔡政府雖標榜年年調高基本工資,但根據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受僱員工薪資調查結果,扣除物價上漲衝擊後,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僅四萬一,三五七元,為十年來最大減幅。從這個數字看,即不難理解年輕族群低薪化多麼普遍;可笑的是,政府竟拿他們「不必繳稅」來吹噓,自以為是德政一樁。尤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僱人員薪酬占 GDP 比重下降的同時,營業盈餘的比重則升至卅六.五三%,創史上新高。亦即,相對於員工的低薪,資方取得的生產利潤比重越來越高,這正是貧富差距擴大核心癥結

全民無緣共享經濟成長果實,財富集中貧富不均情況加劇,朱澤民承認主要責任在政府,但他仍選擇性地解讀有利數字,並反過來巧妙地正當化大撒幣政策。這就是蔡政府的魔幻話術:人民感受到的貧窮與不均,都不是事實;而政府不斷的撒幣與揮霍,都在福國利民。問題是,這種話術,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埋單?

朱澤民聲稱,政府透過社福措施改善財富分配,民眾不要汙名化社福支出是大撒幣。朱澤民的盲點,也正是蔡政府的盲點。一個國家要改善貧富差距更積極手段應該從生產端利潤分配及薪資提升做起,而不是從末端利用政府社福手段進行補貼。原因是,政府的救濟往往缺乏效益又失之偏頗常常夾帶政黨私心,甚至用以遮掩自己無能。尤有甚者,假福利之名把政策買票正當化,不僅黨政不分,更是後患無窮。從某個角度看,這種解決手法,其實是在讓大家「均貧」!

聯合報日前推出「貧窮台灣」專題報導,指出台灣經濟成長果實僅科技業有感低薪和高物價造成更多近貧黑數,台灣正陷入「體感貧窮」。低薪與高房價,讓青年看不到明天;空談願景,讓青年聽不下去;這就是賴清德進校園拚選票卻屢遭學生挑戰的原因。被蔡英文消費過的感覺,讓他們無法再信任賴清德。